明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李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影响很大的思想家。他的《焚书》表现了对传统思想的勇敢挑战,《童心说》一文正是这 “异端”思想的反映。而明清易代,社会剧变,促使早期启蒙思潮向纵深发展,黄宗羲 的《明夷待访录》探讨古代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提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政治理想,在 专制政体下,它所表现的天下为公的理想具有突出的进步意义。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也很发达。据英国学者李约瑟研究,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 世纪,在许多领域,中国的科技远比西方领先。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自成体系, 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也产生了一批卓越的科技著作。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关农 业的科技,成就极为突出,北魏时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古代农学体系的成熟,明代徐光 启的《农政全书》则是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著作。其他领域的科技著作也很可观。比如数学 方面,汉代的《九章算术》是代表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经典著作,其中涉及大量现代小学 和中学数学中的算术、代数以及几何学知识;在医学方面,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 匮要略》就已经确立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药学方面,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 汉代以来“本草学”的巅峰之作;在自然地理方面,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明代的《徐霞 客游记》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建筑方面,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也是水平极高的 建筑技术专著;至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则是当时各类科学技术的全面总结。 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长期闭关锁国的局面,被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所 打破,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将西方理论与中国 传统的学术思想结合起来。在这方面,王国维和鲁迅的研究以及黄遵宪的创作与实践就很 有代表性。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等都是承前启 后的重要著作。 三、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有什么意义? 中国文化经典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 第白人日 一方面滋养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另一方面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17至18世纪,西方传教士把一些中国文 化典籍介绍到欧洲,引发欧洲出现了空前的“中国热”。一些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如狄德罗、 卢梭、霍尔巴赫、孟德斯鸠等人,都曾受惠于中国文化和思想 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文化经典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继 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 中国文化经典首先表现了很强的现实性。在《论语·子路》中,孔子就提醒过他的学 生,学习经典,是为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运用,他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①;虽多,亦奚以为?”魏晋南北朝时的颜之推也说:“君子之处世, 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图高谈虚论”同样表明了注重现实的态度。到了清代,思想家顾炎5 武更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主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以说,积 ①〔专对〕指担任使节时独自随机应答
极人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具有启发性的关 键 也正是从这种现实性出发,民本思想成为贯穿中国文化经典的一条红线,从《论语》 讲“为政以仁”,到《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明夷待访录》对 君主专制的批判,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本主义主张,有助于我们今天理解“情为民所系,权 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6 中国文化经典还表现了很鲜明的包容性。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 而》),《中庸》也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个“和”包括和谐、和善、合作等多 方面的意义。古代认为,只有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 本着贵和精神,古人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社会关系。《周易》就有“天下一 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主张,而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开放趋势也是一致 的。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 修 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中国文化经典又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这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众所周 知,当今中国正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在这一过程中,环境破坏相当严重, 国文化经典研读 资源的短缺与需求的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尖锐,而这其实也是世界性的问题。面对这一艰 巨的挑战,中国文化经典同样可以给我们丰富的启迪。因为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和 类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孟子就指出“斧 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实际上,从夏、商、周以来,历代朝廷都颁布过关于 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法律规定,这在世界上都是比较早的,它体现的正 是中国文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中国文化经典还有其他有价值的思想,比如对道德修养的倡导、对科学规律的尊重 对艺术审美的探究等等,因此,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 目前,国际社会矛盾重重,而任何世界性危机的克服,都不可能由某一个国家及某 种文化来独立承担,只有通过各国及各种文化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人类和平共处的美好 明天。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使 之实现创造性转化,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也是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就这 点而言,今天的中学生可以说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通过学 习中国文化经典,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有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四、怎样学习本书? 本书从中国历代文化经典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章节,按照两条线索进行编 排。一条线索是从经典的性质横向展开的,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除了本单元属 于中国文化经典概况的介绍外,以下九个单元依次是有关儒家和道家、历史、道德、佛 教、政治、理学、科学、学术、文学等方面的经典。另一条线索则大体是依时间顺序纵向 展开的,从春秋战国起(第二、三、四单元),经汉唐(第五、六单元),至宋明(第七、 八单元),结束于清代(第九、十单元),大致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走向相吻
合。而两条线索,又相互结合,如第二单元从儒、道两家经典入手,不仅是因为它们思想 本身的重要,也因为它们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之源;而最后一个单元在内容上与文学相关, 又兼及近代文化转型问题。总的目的是力图使学生在选修了本课程以后,对中国文化中最 重要的论著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学习,进而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 在结构上,本书除了课文外,各单元还安排了一些“相关读物”,这些“相关读物 大多与课文属于同一类经典,如第二单元的《孟子》《庄子》即与课文《论语》《老子》相 呼应,同是儒、道二家的重要经典。也有的“相关读物”是课文的延伸,如第三单元的课 文是《左传》,而“相关读物”的《直书》则是对古代历史实录精神的总结;第六单元课 文《求谏》反映的是封建政治的理想状态,而“相关读物”《原君》则是对君权至上的批 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以课文为中心,以“相关读物”为辅,建议前者采用课堂学习的 方法,而后者采用课外自学的方法。为了帮助同学自学,每单元都撰写了“阅读指南”, 以问答的形式讨论本单元课文及相关读物涉及的重要问题。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本书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大视野”栏目,主要选录了一些当代名 家的文章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它们与课文大多有一些思想上的关联,有助于同学们从近距 离理解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意义,并引发思考,也不妨在课外阅读。 也许有些同学开始会对古代文化经典有一种畏难情绪,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从小学 到中学,我们在语文课上早已接触过许多这方面的课文。为了学好本书,同学们可以将以 前的课文找来温习一下。实际上,本书在编选上,充分考虑到与必修课的衔接,课文难易 适中,语言生动形象,论述明快流畅,便于讲授和自修。希望在与必修课相辅相成的基础 上,加深同学们对经典和此前所学相关课文的理解,同时巩固和拓展文言文的知识。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态度与方法也很重要。 本书所选论著,有不少曾长时期被奉为经典。但是,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这些古 代的经典不再是神秘的或神圣的,我们完全可以以一种平等的态度来面对它们。学习中国 文化经典,可以是一个与先哲对话的过程。所谓与先哲对话,就是带着问题去学习,从文 化经典中寻求启发或答案。当然,古代的文化经典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不可能对我们所 门四问 遇到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因此,我们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文化经典中发现问题。当 先哲不再高不可攀,他们也就如同我们的长辈、老师、朋友一样了。 学习中国文化经典,也需要与师友对话。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在《论语》中就看 到孔子与弟子间的很多对话,这种对话有利于对真理的探究。所以,我们在学习时,也不 妨开展各种各样的讨论,可以是围绕一个共同主题的交流,也可以是有目的预设了正反方 的辩论。通过形式多样的对话,既能增强我们学习的兴趣,也能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化经典 的理解 实际上,学习中国文化经典,还需要与自己对话。什么是与自己的对话?那就是一种 不断思考的过程。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讲的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逐 步确立正确的认识。在中国文化经典中,有不少说法放在现代并不一定合适或正确,这就 需要我们去辨别。比如,本书所选的有关佛教及禅宗的经典,并不是要引导同学们成为佛 教徒,而是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一至今在中国文化中仍有重要影响的宗教思想体系;又比
如,王国维用叔本华的悲剧哲学解读《红楼梦》,也不一定是科学的阐释。这些,都需要 我们在独立思考中加以判断,而这种判断是先哲和师友所不能给你的。 相关读物 8 个天为什么还要阅读径典? 刘 今天的国际与國内的现实环境、社会与经济与政治与文化的特殊景观,一句话,今天这样的时代 还需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修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 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中 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还可以 说这是一个形式超过内容的时代;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拥挤在一起的时代;或者换一个说法,可以说 化 是过去、现在与未来互相脱节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经 典 那么,身处如此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不用说中国古代的经典,宽泛些说,我们还需要读 书吗?我是指文字的文本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 读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不读书的“理由”据说可以举出很 多,比如因为现代社会节奏快,文本阅读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快节奏要求;也可以说由于工作太忙, 腾不出读书的时间;还由于诱惑太多,其他方面已占满了自己的精神空间,不愿意再把时间花费在 读书上。尤其电视的影响力大得不得了,传媒视觉形象的冲击远远超过文字阅读的魅力。何必还来 读书呢? 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要说现代化,欧洲、北美总比我们更现代化得多吧? 我们在那里看到的是良好的读书风气。火车上、飞机上、轮船上,到处都有人安静地阅读。他们的习 惯是不说闲话,只读书。我们相反,只说闲话,连闲书也不看。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 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 浮躁气。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 了。包括大学、研究机构,也染上了肤浅、浮泛的学风,人文科学已大大贬值。此种情况下,培养文 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如果说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的话,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 的一种时尚。 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首先要有读书的意愿,如果有了读书的意愿,读什么书的问 题比较容易解决。简单地说,读总比不读好,也就是古人说的开卷有益。当然认真地说起来,选择什 么书来读,也不是毫无讲究。各个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肯定首先要读好本专业的书,所谓“术业有 专攻”是也。就社会的一般情形而言,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养成而言,无论哪一 行业的人,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有的,这就是那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 ①选自2003年11月26日《中华读书报》。有删节
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 己的文化经典,特别是那些“文明体国家”①,堪称经典的文本格外丰富。而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 的共同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如果有可能的话,比如掌握 相关的语言工具,能够直接读原著,或者阅读翻译文本。不过这里讲的经典阅读,着重点在中国自己 的文化经典,而且侧重人文方面 我们是世界上主要的“文明体国家”之一,文化发祥早、文化典籍多,人文领域包括文学、历史、 哲学等,历史上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都不乏典范之作。“汗牛充栋”这句成语,如果用来形容中 国文本典籍的丰富,也会显得不堪其比。但是,作为一般阅读而不是从事专业研究,需要读、应该读、 可能读的经典,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多。汉代的《礼记》里有两篇著作,不能不读:一是《中庸》,一是 《大学》。这两篇著作是谁写的?据说《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就是这 样讲的。《大学》的作者据说是孔子的学生曾参,但也有人说两篇都是子思所作,究竟是谁作的不管, 反正这两篇著作对儒家学说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提纲挈领,最见精要。特别到宋代,朱熹把《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精心注释,成为传统社会流传最广的儒家经典。朱熹的《四 书章句集注》,也随之成为儒门经典。如果嫌朱熹的注释讲得太麻烦(从研究的角度看,他注释得其实 非常好,不仅是注释,还有他自己的思想发挥),也可以读白文(不带注释的)“四书”。读白文、不看 注释,一遍一遍地读,甚至背下其中一些段落,即使在今天,也不失为阅读中国经典的一个有效的方 法 史学方面,文史从业人员讲究“前四史”,即《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一般阅读,读 《史记》就可以。《史记》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文学著作,人物写得好,文字也优美。熟读《史记》, 容易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人物、制度这一套东西,真可收一以当十的效果。如嫌篇幅大,可选取其 中的“传”和“本纪”阅读。文学方面,《诗经》《楚辞》不可不选择一些来读。《楚辞》可选屈原的⑧ 《离骚》。另外,晋的陶渊明,唐的杜甫、韩愈,宋的苏东坡、黄庭坚、李清照、陆游,元的关汉卿 王实甫,明的汤显祖及《三国》《水浒》,清的《红楼梦》等等,也都是不能不读之书。另外汉代王充 写的《论衡》,是一部很特殊的书,读起来会打开你的思想,而不会被传统所束缚。还有清末民初以来 20世纪文史大家的著作,不少也堪称经典,如严复、章太炎、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陈寅恪、马人 一浮等人的书,如果不读,未免太可惜。20世纪学术大师的著作,实际上是通向中国古代经典的桥梁, 四 由他们进入古代经典,也许是终南捷径。 问 不过按照传统的说法,所谓中国的经典,主要是指“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 《春秋》。“六艺”是孔子教授的六门课程,孔子之前已成书,但经过孔子删订的“六艺”,后来称做 “六经”。由于《乐经》不传,于是又变而为“五经”,就是《诗经》《尚书》《周礼》《周易》和《春 秋》。“五经”是中国学术和中国文化的源头。按照马一浮的说法,“六艺”可以统摄一切学术。《论语》 是唯一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虽经弟子们后来整理成书,但所记应为实录。《论语》就是“六经”意 涵的化育之书。朱熹选注的“四书”即为“六经”的经典选本。所以人们常说的“五经”、“四书”,就 成了中国传统社会识字的人必读的基本经典。 所以五四时期有过“尊孔读经”和反对“尊孔读经”的争论。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哲 人,他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学术地位本来是无可怀疑的。但由于自汉代以后孔学成为历代统 治者的官方哲学,孔子头上的帽子越堆越高,“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等头衔多得不可胜数,其人 ①〔文明体国家〕相对于“民族国家”而言的一个概念,指的是那些以文化,而非以种族为华夷之别的独立发展 的国家。中国是典型的“文明体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