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读物 麻叶涧天…… ………徐霞客(68) 大视野 科学素养,你具备吗? 李将辉(71) 第九单元经世致用 ……(75) 经典原文 9《日知录》三则 …………………顾炎武(76)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 章学诚(77) 大视野 鲁迅论读书…… …王瑶(80) 第十单元人文心声 寞 ……(84) 经典原文 10《人间词话》十则… ………王国维(85) 相关读物 红楼梦评论(节选)……… 王国维(87) 人境庐诗草自序…………………黄遵宪(8 大视野 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张岱年(91)
门 间 选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作为文明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卷帙浩繁,构成了 座博大、高深的文化殿堂。面对这座神圣的思想宝库,我们怎样才能升堂入室,领略祖 先的智慧呢?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国文化典籍的基本情况。 、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按照隋唐以来定型并逐渐流行开来的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经、 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由《诗》《书》《礼》《易》和《春秋》组成的“五经”,很早 以前就是知识分子的必读书。其后,又增至“七经”“九经”“十二经”。到宋朝时有了 十三经”的说法,它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 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又有人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 修书此后,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和提但,”四书五经”成了士人必读之书,这九部书也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史部书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先秦的历史散文到“二十四史”,构 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图景。所谓“二十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 《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 史》《明史》等,后来,加上《清史稿》,又有“二十五史”的说法。这些史书沿用了《史 记》开创的纪传体例,因为大多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得到朝廷的认可,因而又被视为“正 史 除了正史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史书以及大量的“野史笔记”,同样有很高
的史料价值,如司马光主编的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的 三通”—《通典》(唐代杜佑)、《通志》(宋代郑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等。 另外,还有一些史学理论方面的典籍也有很大影响,如唐代刘知几的《史通》。 子部则是更大的一个部类,先秦时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除了儒家的经典以 外,各家也都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典籍,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著作, 都属于子部。魏晋以后,子部的范围不断扩大,在《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子部书有儒家 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 道家等14类。可以说经、史之外的专门著作,几乎都包括在其中了。 在古代文化典籍中,最大的类别应该是集部,它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 的书籍,以诗文创作为主,但也不全属于文学作品。收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收录 众人作品的则称为“总集”。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 都是别集。梁萧统编的《文选》则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梁初一百三十 余家的作品七百余篇,对后世影响极大,唐宋时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另 外,《全唐文》《全唐诗》等也是比较著名的总集。 虽然四部分类法的涵盖面很广,但并不能包括中国文化的全部典籍,例如本书所选的 《天工开物》是一部综合工农业各种科技成就的著作,很难纳入子部的哪一个门类中。 面对如此庞大的中国文化典籍,任何人一生都难以读完,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能阅读 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著作。那么,哪些是最基本的?1920年,胡适开列出了《中学国 故丛书》,列举出了包括《诗经》《战国策》《马致远作品集》等在内的31种古籍供中学生 阅读。1923年,他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出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 共190种。梁启超指责胡的书目“挂漏太多”,“博而寡要”,为此,他开出了含有10种⑧ 图书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并为“校课既繁,所治专门”的青年学生精简成了④ 《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共包括国学图书20余种。此外,梁启超、顾颉刚、林语堂等也 开过类似的书目。如今,时过境迁,这些书目也许已不太符合现在的社会状况与中学生的 文化背景,因此,大家选读的书目也必然会有所调整。但最基本的经典是不会改变的,它 门四问 们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这是每个中国人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 中国文化经典不但数量多,产生的时间跨度也很长。从先秦到晚清,中国社会的政 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重大变化,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经典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与思想风 貌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时代。当时,周天子的力量逐渐衰落,五霸兴 替,七雄并峙,战乱频繁,兼并盛行,西周时建立的礼乐制度开始瓦解。在这样一个动荡 的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在历史舞台上驰骋自己的聪明才智,纷纷著书立说,相互辩3 难,各种主张和学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重要的 有儒、墨、名、法、阴阳、道德、农、纵横、杂、小说等学派,《论语》《老子》《孟子》 《庄子》等则是他们的代表作品
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悠久漫长,在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 历史著作,如《尚书》《春秋》《左传》等,它们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神。而《史记》 《汉书》的相继出现,则与两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密不可分,它们以纪传体通史的宏大规 模和皇朝史的格局,确立了以后持续约两千年的“正史”规范。与历史著作的发达相联 系,史学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和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都 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它们不仅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史学传统,对研究其他相关学术,也有启 发意义。 中国古代重视礼法,《左传》上说:“夫礼,所以整民也。”也就是把“礼”作为治理 人民的方式。因此,礼书在历史上也层出不穷。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的《礼记》就是其中影 响最大的一部,它具体而细致地阐述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无论对国家的治理还是民众的道 德修养与规范,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佛教传人中国的确切时间,现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但至迟在两汉之际,有关 修 佛教的记载、传说已频频出现于典籍中。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佛教一经传入,就开始了中 国化的过程。有的佛经在译为汉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成为中 国文化的一部分,本书所选《百喻经》就是一个代表。同时,中国佛教徒在继承与发展佛 文教思想的过程中,也编写了不少书籍。相传为唐代僧人慧能所述、法海集记的《坛经》就 化经典研读 是这样一本享有崇高地位的佛教经典。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年间(627-649)又是 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太平盛世?过去的历史学家都非常感兴趣, 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就是对这一“盛世”治国经验的总结,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 化的经典作品。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从文化上看,中唐以后禅宗的盛行、古文运动的 开展和理学的兴起,构成了文化的新动向。在这样的背景下,理学家强化了对所谓“天 理”即社会道德体系的哲学思考,为宋以后的社会稳定,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朱熹是最 著名的理学家之一,他的《朱子语类》也是理学的代表性著作。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截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