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段达,武威姑臧人也。父严,周朔州刺史。达在周,年始三岁,袭爵襄垣县公。 及长,身长八尺,美须髯,便弓马。高祖为丞相,以大都督领亲信兵,常置左右 及践阼,为左直斋,累迁车骑将军,兼晋王参军。髙智惠、李积等之作乱也,达 率众一万,击定方、滁二州,赐缣千段,迁进仪同。又破汪文进等于宣州,加开 府,赐奴婢五十口,绵绢四千段 仁寿初,太子左卫副率。大业初,以蕃邸之旧,拜左翊卫将军。征吐谷浑,进位 金紫光禄大夫。帝征辽东,百姓苦役,平原祁孝德、清河张金称等并聚众为群盗, 攻陷城邑,郡县不能御。帝令达击之,数为金称等所挫,亡失甚多。诸贼轻之, 号为段姥。后用邮令杨善会之计,更与贼战,方致克捷。还京师,以公事坐免。 明年,帝征辽东,以达留守涿郡。俄复拜左翊卫将军。高阳魏刀兒聚众十余万 自号历山飞,寇掠燕赵。达率涿郡通守郭绚击败之。于时盗贼既多官军恶战达不 能因机决胜唯持重自守顿兵馈粮多无克获时皆谓之为怯芃 十二年,帝幸江都宫,诏达与太府卿元文都留守东都。李密据洛口,纵兵侵掠城 下,达与监门郎将庞玉、武牙郎将霍举率内兵出御之。颇有功,迁左骁卫大将军。 王充之败也,密复进据北芒,来至上春门,达与判左丞郭文懿、尚书韦津出兵拒 之。达见贼盗,不阵而走,为密所乘,军大溃,津没于阵。由是贼势日盛。及帝 崩于江都,达与元文都等推越王侗为主,署开府仪同三司,兼纳言,封陈国公 元文都等谋诛王充也,达阴告充,为之内应。及事发,越王侗执文都于充,充甚 德于达,特见崇重。既破李密,达等劝越王加充九锡备物,寻讽令禅让。充僭尊 号,以达为司徒。及东都平,坐诛,妻子籍 没 (选自《隋书列传卷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时盗贼既多/官军恶战/达不能因机决胜/唯持重自守顿/兵馈粮多/无克获/ 时皆谓之为怯芃 B.于时盗贼既多/官军恶战达/不能因机决胜/唯持重自守顿/兵馈粮多/无克获/ 时皆谓之为怯芃 C.于时盗贼既多/官军恶战/达不能因机决胜/唯持重自守/顿兵馈粮/多无克获/ 时皆谓之为怯芃 D.于时盗贼既多/官军恶战达/不能因机决胜/唯持重自守/顿兵馈粮/多无克获/ 时皆谓之为怯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袭爵原指有爵位者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而其余继承人则减 等袭爵。 B.践阼即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有阶,主阶在东,称阼阶,践祚有“登基” 意 C.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一般有自号和赠号,一人只能一生 D.籍没是对罪犯家产清查登记予以没收的制度,古代妻儿家眷等如同财物,在 籍没之列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 2018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段达,武威姑臧人也。父严,周朔州刺史。达在周,年始三岁,袭爵襄垣县公。 及长,身长八尺,美须髯,便弓马。高祖为丞相,以大都督领亲信兵,常置左右。 及践阼,为左直斋,累迁车骑将军,兼晋王参军。高智惠、李积等之作乱也,达 率众一万,击定方、滁二州,赐缣千段,迁进仪同。又破汪文进等于宣州,加开 府,赐奴婢五十口,绵绢四千段。 仁寿初,太子左卫副率。大业初,以蕃邸之旧,拜左翊卫将军。征吐谷浑,进位 金紫光禄大夫。帝征辽东,百姓苦役,平原祁孝德、清河张金称等并聚众为群盗, 攻陷城邑,郡县不能御。帝令达击之,数为金称等所挫,亡失甚多。诸贼轻之, 号为段姥。后用鄃令杨善会之计,更与贼战,方致克捷。还京师,以公事坐免。 明年,帝征辽东,以达留守涿郡。俄复拜左翊卫将军。高阳魏刀兒聚众十余万, 自号历山飞,寇掠燕赵。达率涿郡通守郭绚击败之。于时盗贼既多官军恶战达不 能因机决胜唯持重自守顿兵馈粮多无克获时皆谓之为怯芃。 十二年,帝幸江都宫,诏达与太府卿元文都留守东都。李密据洛口,纵兵侵掠城 下,达与监门郎将庞玉、武牙郎将霍举率内兵出御之。颇有功,迁左骁卫大将军。 王充之败也,密复进据北芒,来至上春门,达与判左丞郭文懿、尚书韦津出兵拒 之。达见贼盗,不阵而走,为密所乘,军大溃,津没于阵。由是贼势日盛。及帝 崩于江都,达与元文都等推越王侗为主,署开府仪同三司,兼纳言,封陈国公。 元文都等谋诛王充也,达阴告充,为之内应。及事发,越王侗执文都于充,充甚 德于达,特见崇重。既破李密,达等劝越王加充九锡备物,寻讽令禅让。充僭尊 号,以达为司徒。及东都平,坐诛,妻子籍 没。 (选自《隋书列传卷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于时盗贼既多/官军恶战/达不能因机决胜/唯持重自守顿/兵馈粮多/无克获/ 时皆谓之为怯芃 B.于时盗贼既多/官军恶战达/不能因机决胜/唯持重自守顿/兵馈粮多/无克获/ 时皆谓之为怯芃 C.于时盗贼既多/官军恶战/达不能因机决胜/唯持重自守/顿兵馈粮/多无克获/ 时皆谓之为怯芃 D.于时盗贼既多/官军恶战达/不能因机决胜/唯持重自守/顿兵馈粮/多无克获/ 时皆谓之为怯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袭爵原指有爵位者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而其余继承人则减 等袭爵。 B.践阼即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有阶,主阶在东,称阼阶,践祚有“登基” 意。 C.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一般有自号和赠号,一人只能一生 一号。 D.籍没是对罪犯家产清查登记予以没收的制度,古代妻儿家眷等如同财物,在 籍没之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年的段达形貌高大俊美,有武力,深受高祖赏识而视为亲信,曾因率军平 定髙智惠、李积等的叛乱有功,受朝廷提拔赏赐。 B.帝征伐辽东,百姓苦于役事而聚众为盜,攻陷城邑,段达受命征讨,始故意 数为敌军所败,让对方心生轻敌,后一举将其打败 C.帝幸江都宫,李密纵兵侵掠至东都城下,情势危急,段达与监门郎将庞玉 武牙郎将霍举率皇宫卫军出城应敌,并击退敌人 D.段达生于官宦之家,一生颇多武功,屡有建树,隋朝灭亡后,先后效力于越 王侗和王充,但最终没有善终,家人也因之受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达见贼盗,不阵而走,为密所乘,军大溃,津没于阵 (2)及事发,越王侗执文都于充,充甚德于达,特见崇重。 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父文安,刑部郎中。鸿章,道光二十七年进士, 改庶吉士,授编修。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十一年,国藩既克安庆,谋大举东伐。会江苏缺帅,奏荐鸿章可大用,江、 浙士绅亦来乞师。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率旧部刘明传等以行。 时沿江贼屯林立,乃赁西国汽舟八,穿贼道二千馀里,抵上海,特起一军,是为 淮军。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 试,笑未晚也。”旋诏署江苏巡抚。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程) 学启等将湘、淮人攻南汇,号北路军。四月,贼①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 走保松江。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鸿章亲督军来援,贼 大奔,解松江围。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自此湘、淮军威始振。七年,西捻平 加太子太保衔,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八月入觐,赐紫禁城骑马。 拳匪肇乱,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兼督直隶, 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 孑身入京,左右前后皆敌军,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大乱之 后,公私荡然。鸿章奏陈善后诸务。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积 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 忠。并命於京师特建专祠。汉臣祀京师,盖异数也。 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自壮至 老,未尝一日言退,尝以曾国藩晚年求退为无益之请,受国大任,死而后已。马 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鸿章则言:“於国实有不能恝②然之谊,今事 败求退,更谁赖乎?”其忠勤皆类此。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 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 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 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节选自《清史稿·李鸿章 传》) 【注】①贼:太平军。②恝(jia):忽视,不在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B.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成年的段达形貌高大俊美,有武力,深受高祖赏识而视为亲信,曾因率军平 定高智惠、李积等的叛乱有功,受朝廷提拔赏赐。 B.帝征伐辽东,百姓苦于役事而聚众为盗,攻陷城邑,段达受命征讨,始故意 数为敌军所败,让对方心生轻敌,后一举将其打败。 C.帝幸江都宫,李密纵兵侵掠至东都城下,情势危急,段达与监门郎将庞玉、 武牙郎将霍举率皇宫卫军出城应敌,并击退敌人。 D.段达生于官宦之家,一生颇多武功,屡有建树,隋朝灭亡后,先后效力于越 王侗和王充,但最终没有善终,家人也因之受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达见贼盗,不阵而走,为密所乘,军大溃,津没于阵。 (2)及事发,越王侗执文都于充,充甚德于达,特见崇重。 宁夏银川一中 2018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父文安,刑部郎中。鸿章,道光二十七年进士, 改庶吉士,授编修。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十一年,国藩既克安庆,谋大举东伐。会江苏缺帅,奏荐鸿章可大用,江、 浙士绅亦来乞师。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率旧部刘明传等以行。 时沿江贼屯林立,乃赁西国汽舟八,穿贼道二千馀里,抵上海,特起一军,是为 淮军。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 一试,笑未晚也。”旋诏署江苏巡抚。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程) 学启等将湘、淮人攻南汇,号北路军。四月,贼①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 走保松江。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鸿章亲督军来援,贼 大奔,解松江围。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自此湘、淮军威始振。七年,西捻平, 加太子太保衔,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八月入觐,赐紫禁城骑马。 拳匪肇乱,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兼督直隶, 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 孑身入京,左右前后皆敌军,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大乱之 后,公私荡然。鸿章奏陈善后诸务。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积 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 忠。并命於京师特建专祠。汉臣祀京师,盖异数也。 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自壮至 老,未尝一日言退,尝以曾国藩晚年求退为无益之请,受国大任,死而后已。马 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鸿章则言:“於国实有不能恝②然之谊,今事 败求退,更谁赖乎?”其忠勤皆类此。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 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 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 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节选自《清史稿•李鸿章 传》) 【注】①贼:太平军。②恝(jiá):忽视,不在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B.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C.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D.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吉士,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在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 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B.“署江苏巡抚”的“署”,即署理,凡官员出缺或离任,某人代理、暂任或 试充其官职,是为署某职。 C.“加太子太保衔”中的“加”,是指“加官”,即于原有官职外,兼领的其 他官职,以示尊崇。如北宋蔡京,本职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加太师衔。 D.社稷,分别是谷神和土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 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此二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 来代表国家。如,“江山社稷 “社稷之危”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鸿章文武双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后,因颇具潜力而入馆阁修文,受曾 国藩影响,学问思想甚务实。后更受曾国藩提携,建立淮军以安天下。自此发迹, 甚为朝廷倚重,得以叱咤军政两界, B.李鸿章行事务实,淮军初建,器物寒陋,甚为外国人所讥。然其着力于根本, 攻杀骁勇,战绩斐然,一战使洋人另眼待;八国联军退去后,他恢复秩序,安济 百姓,再次令中外叹服。 C.李鸿章忠义立世,铁肩担道,屡屡在国家危亡的关头力挽狂澜。他不计较个 人的得失,不耽于名节之毁誉。故虽为汉人,却深受倚重,在满清朝廷大权独揽 同时也招致志节之士的嫉妒与掣肘,导致很多事情被耽误,被人怀疑和毁谤。 李鸿章胆气过人,初募七千淮勇,即敢携刘铭传等部将纵贯太平军重兵据守 的长江辖区,直插上海建军;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太后、皇帝西逃,李鸿章以直 隶总督、议和全权大臣的身份“单刀赴会”,在虎狼环伺的绝境中为国家争取最 后的利益。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 (2)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左右前后皆敌军,日与其 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 山东省青岛市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 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 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 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 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 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 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 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 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 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 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 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
C.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D.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庶吉士, 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在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 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B.“署江苏巡抚”的“署”,即署理,凡官员出缺或离任,某人代理、暂任或 试充其官职,是为署某职。 C.“加太子太保衔”中的“加”,是指“加官”,即于原有官职外,兼领的其 他官职,以示尊崇。如北宋蔡京,本职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加太师衔。 D.社稷,分别是谷神和土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 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此二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 来代表国家。如,“江山社稷”、 “社稷之危”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李鸿章文武双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后,因颇具潜力而入馆阁修文,受曾 国藩影响,学问思想甚务实。后更受曾国藩提携,建立淮军以安天下。自此发迹, 甚为朝廷倚重,得以叱咤军政两界。 B. 李鸿章行事务实,淮军初建,器物寒陋,甚为外国人所讥。然其着力于根本, 攻杀骁勇,战绩斐然,一战使洋人另眼待;八国联军退去后,他恢复秩序,安济 百姓,再次令中外叹服。 C. 李鸿章忠义立世,铁肩担道,屡屡在国家危亡的关头力挽狂澜。他不计较个 人的得失,不耽于名节之毁誉。故虽为汉人,却深受倚重,在满清朝廷大权独揽。 同时也招致志节之士的嫉妒与掣肘,导致很多事情被耽误,被人怀疑和毁谤。 D. 李鸿章胆气过人,初募七千淮勇,即敢携刘铭传等部将纵贯太平军重兵据守 的长江辖区,直插上海建军;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太后、皇帝西逃,李鸿章以直 隶总督、议和全权大臣的身份“单刀赴会”,在虎狼环伺的绝境中为国家争取最 后的利益。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 (2)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左右前后皆敌军,日与其 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 山东省青岛市 2018 届高三期初调研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 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 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 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 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 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 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 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 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 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 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 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
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注】、扁,难责效矣。”以 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 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 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 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母 丧,丁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和:秦和,古代名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増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 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B.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 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C.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増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 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D.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増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 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成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名字,如苏轼字子瞻。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谏为规劝 之意。 C.丁口,即男子人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 据单位 D.丁忧,按懦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 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襄是非分明。对范仲淹等四人和髙若讷的过往,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等人 的升官,他均作诗表示祝贺。 B.蔡襄忠心劝谏。他认为一邪被贬退其同类也应被贬退,一贤被进用其同类也应 被进用,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太平 C.蔡襄体恤民情。他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开塘灌田、奏减賦税、立石为桥、 植松庇路,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D.蔡襄深受赏识。他做过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掌管过谏院,担任过知府以及转 运使等官职,死后被賜谥号为忠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2)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 河北省邯郸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张居正当国。世卿 奏匡时五要。居正欲重罪之。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 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注】、扁,难责效矣。”以 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 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 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 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母 丧,丁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和:秦和,古代名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 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B.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 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C.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 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D.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 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成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名字,如苏轼字子瞻。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谏为规劝 之意。 C.丁口,即男子人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 据单位。 D.丁忧,按懦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 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蔡襄是非分明。对范仲淹等四人和高若讷的过往,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等人 的升官,他均作诗表示祝贺。 B.蔡襄忠心劝谏。他认为一邪被贬退其同类也应被贬退,一贤被进用其同类也应 被进用,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太平。 C.蔡襄体恤民情。他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开塘灌田、奏减賦税、立石为桥、 植松庇路,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D.蔡襄深受赏识。他做过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掌管过谏院,担任过知府以及转 运使等官职,死后被賜谥号为忠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2)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 河北省邯郸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张居正当国。世卿 奏匡时五要。居正欲重罪之。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 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世卿饶心计。凡所条奏,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 赖焉。进户部尚书。时矿税使四岀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 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 告匮,而内供日繁。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 罢续增数,不许。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 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 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 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云南遂变作, 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 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先是,福王将 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 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帝雅重之。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李 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廷臣遂疑世卿党比。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 等先后劾之,世卿遂杜门乞去。章复十余上,不报。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 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 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 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 /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 /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职事,长 官为兵部尚书 B.福王,王爵名。一般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是开国的元勋,或有赫赫战功的人, 才封王。 C.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文书的统 称,属于上行公文 D.劾,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与现代社会的“弹 劾”的含义有所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世卿敢于进言,不惧权贵。他上奏提出几点纠正时政的建议,得罪了当权者 张居正,张居正要惩治他,被王国光劝阻。 B.赵世卿富有心计,关注边防。他监督淸理仓场时,考虑周全,国家、军队都依 靠他;他先后两次请求拨款百万支援边防 C.赵世卿要求减税,反对奢靡。矿税使到处做坏事,国家经费捉襟见肘,他请求 减少百万税款;福王结婚,皇帝要加钱,他不予执行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世卿饶心计。凡所条奏,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 赖焉。进户部尚书。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 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 告匮,而内供日繁。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 罢续增数,不许。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 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 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 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云南遂变作, 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 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先是,福王将 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 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帝雅重之。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李 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廷臣遂疑世卿党比。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 等先后劾之,世卿遂杜门乞去。章复十余上,不报。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 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 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B. 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 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C. 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 /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D. 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 /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职事,长 官为兵部尚书。 B.福王,王爵名。一般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是开国的元勋,或有赫赫战功的人, 才封王。 C.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文书的统 称,属于上行公文。 D.劾,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与现代社会的“弹 劾”的含义有所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赵世卿敢于进言,不惧权贵。他上奏提出几点纠正时政的建议,得罪了当权者 张居正, 张居正要惩治他,被王国光劝阻。 B.赵世卿富有心计,关注边防。他监督淸理仓场时,考虑周全,国家、军队都依 靠他;他先后两次请求拨款百万支援边防。 C.赵世卿要求减税,反对奢靡。矿税使到处做坏事,国家经费捉襟见肘,他请求 减少百万税款;福王结婚,皇帝要加钱,他不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