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 2018东城期末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芍药盈筐满市香 难忘那些美好的日子。 杂院里有位大姐在小厨房里操持晚饭,不断地吟唱着当时极为流行的《乡恋》。 我在自己的小屋里收拾东西,心想就要迁往的新楼单元,该不会再一家之音大家 皆听、一家烧鱼各家皆闻吧。忽然窗外有人唤我,是住在不远的什刹海湖畔的张 叔,忙迎出去。他听说我就要搬离北边杂院,往南边去住单元楼了,特来送行。 他手里提了个藤筐,筐里是满满的芍药花。我见了大吃一惊:“这不是把您那屋 前花池里的花儿,全剪给我了吗?”他笑:“可不是!早告诉过你,当年有人去 糟害我那池芍药,手拔脚踹,还拿开水泼根!可是也怪,那宿根竟然不死,也没 怎么施肥拾掇,嘿,它就猛开大花!这不,今年又这么灿烂!”我接过满筐芍药, 感动得不行:“真是的,您把芍药全给了我,难道不心疼吗?”他笑:“今年的 花剪了,明年开得更旺呀!”又说:“你搞文学的,你该懂得白居易那诗吧?‘离 离原上草’,吟的是什么?今儿个我给你个别解吧,离草,说的就是这芍药,我 给你送芍药,就是跟你来惜别呀!”我还真觉得新鲜:“白居易那诗,吟的不是 野草,竟是芍药?”他笑解:“可不是!芍药在几千年前,就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了,有特别栽种的,也有自然野生的,它是宿根植物,可不是‘一岁一枯荣’嘛, 当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且繁殖起来,势不可挡。为什么说‘远芳 侵古道’?一般野草有什么芳香?只有大片的芍药才会香满古道城郭嘛!那诗 怎么收尾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离草嘛,送别的时候引出诗情的植 物,就是芍药嘛!”他说的时候,一直望着我的眼睛,最后问:“你这一去,还 会常回这边来吗?”我别过头,望着那搁在小桌上的满筐芍药,一瞬间,觉得包 括那邻里间声音气息的强制性共享,竟也难舍难分。 迁走以后,其实遇上原来邻里的机会还是不少。比如到王府井新华书店去, 排队购买西方古典文学名著,就会遇到原来胡同里的邻居,他排在前头,很幸运 地买到了《欧也妮·葛朗台》,到我买时傅雷译本都售罄,但我买到了包括《大 卫·科波菲尔》等五种书,也非常髙兴。又一晚,去首都剧场,在前厅与张叔不 期而遇,我们都是去观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话剧《茶馆》,演员还是原来 的阵容,看完后我们在剧场外路灯下聊了一阵,都痛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乃人间正道。我说:“您那对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另解,我现在越 来越服膺啦。开水泼不死真善美!我现在年年春天要供满屋的芍药花!我现在住 的那地方,离丰台很近,丰台又恢复芍药花的种植啦!” 我迁往的那栋楼里,住进若干富于艺术气息的家庭,我跟其中石大爷石大妈 家,有了来往。石大妈深受书香门第熏陶,对北京风俗掌故,随口道来,都令 我觉得口齿噙香。说到芍药花,石大妈能背诵出不少相关的竹枝词,比如:“燕 京五月好风光,芍药盈筐满市香;试解杖头分数朵,宣窑瓶插砚池旁。”“天坛 游去板车牵,岳庙归来草帽偏:买得丰台红芍药,铜瓶留供小堂前。”她告诉我, 以往“四月清和芍药开,千红万紫簇丰台”,更有“万顷平田芍药红”之说。每 到仲春,我总是骑车去丰台找花农,从他们那里得到可插瓶的芍药,记得有一春 返回时遇到潇潇春雨,虽然带了雨披,还是挨了淋,骑回我们那栋楼,先去石大 妈家分她一些芍药,她忙递我干毛巾擦拭,又去沏糖姜水给我喝,我发现她家门
2018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 2018 东城期末 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4 题。 芍药盈筐满市香 难忘那些美好的日子。 杂院里有位大姐在小厨房里操持晚饭,不断地吟唱着当时极为流行的《乡恋》。 我在自己的小屋里收拾东西,心想就要迁往的新楼单元,该不会再一家之音大家 皆听、一家烧鱼各家皆闻吧。忽然窗外有人唤我,是住在不远的什刹海湖畔的张 叔,忙迎出去。他听说我就要搬离北边杂院,往南边去住单元楼了,特来送行。 他手里提了个藤筐,筐里是满满的芍药花。我见了大吃一惊:“这不是把您那屋 前花池里的花儿,全剪给我了吗?”他笑:“可不是!早告诉过你,当年有人去 糟害我那池芍药,手拔脚踹,还拿开水泼根!可是也怪,那宿根竟然不死,也没 怎么施肥拾掇,嘿,它就猛开大花!这不,今年又这么灿烂!”我接过满筐芍药, 感动得不行:“真是的,您把芍药全给了我,难道不心疼吗?”他笑:“今年的 花剪了,明年开得更旺呀!”又说:“你搞文学的,你该懂得白居易那诗吧?‘离 离原上草’,吟的是什么?今儿个我给你个别解吧,离草,说的就是这芍药,我 给你送芍药,就是跟你来惜别呀!”我还真觉得新鲜:“白居易那诗,吟的不是 野草,竟是芍药?”他笑解:“可不是!芍药在几千年前,就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了,有特别栽种的,也有自然野生的,它是宿根植物,可不是‘一岁一枯荣’嘛, 当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且繁殖起来,势不可挡。为什么说‘远芳 侵古道’? 一般野草有什么芳香?只有大片的芍药才会香满古道城郭嘛!那诗 怎么收尾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离草嘛,送别的时候引出诗情的植 物,就是芍药嘛!”他说的时候,一直望着我的眼睛,最后问:“你这一去,还 会常回这边来吗?”我别过头,望着那搁在小桌上的满筐芍药,一瞬间,觉得包 括那邻里间声音气息的强制性共享,竟也难舍难分。 迁走以后,其实遇上原来邻里的机会还是不少。比如到王府井新华书店去, 排队购买西方古典文学名著,就会遇到原来胡同里的邻居,他排在前头,很幸运 地买到了《欧也妮·葛朗台》,到我买时傅雷译本都售罄,但我买到了包括《大 卫·科波菲尔》等五种书,也非常高兴。又一晚,去首都剧场,在前厅与张叔不 期而遇,我们都是去观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话剧《茶馆》,演员还是原来 的阵容,看完后我们在剧场外路灯下聊了一阵,都痛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乃人间正道。我说:“您那对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另解,我现在越 来越服膺啦。开水泼不死真善美!我现在年年春天要供满屋的芍药花!我现在住 的那地方,离丰台很近,丰台又恢复芍药花的种植啦!” 我迁往的那栋楼里,住进若干富于艺术气息的家庭,我跟其中石大爷石大妈 一家,有了来往。石大妈深受书香门第熏陶,对北京风俗掌故,随口道来,都令 我觉得口齿噙香。说到芍药花,石大妈能背诵出不少相关的竹枝词,比如:“燕 京五月好风光,芍药盈筐满市香;试解杖头分数朵,宣窑瓶插砚池旁。”“天坛 游去板车牵,岳庙归来草帽偏;买得丰台红芍药,铜瓶留供小堂前。”她告诉我, 以往“四月清和芍药开,千红万紫簇丰台”,更有“万顷平田芍药红”之说。每 到仲春,我总是骑车去丰台找花农,从他们那里得到可插瓶的芍药,记得有一春 返回时遇到潇潇春雨,虽然带了雨披,还是挨了淋,骑回我们那栋楼,先去石大 妈家分她一些芍药,她忙递我干毛巾擦拭,又去沏糖姜水给我喝,我发现她家门
扇旁挂着个纸剪的人形,她递我热腾腾的糖姜水,告诉我:“那是我刚剪的扫晴 娘。挂上她,祈愿别老阴天下雨。”她赞我用藤筐盛芍药是雅人雅事。其实,用 藤筐盛花,本是什刹海畔的张叔的做派啊!回到自己单元,一边用几个质地大小 不同的花瓶花钵分插购来的芍药,一边自责:怎么就很久没有去看望张叔了呢? 那些年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各家相继安上了座机电话,那时接 到的电话,多是喜讯。但是有天接到个令我悲痛的电话,是张叔家属打来的,报 告我张叔仙去。我去吊唁,提去满篮的芍药花,放在他的遗照前。我没有哭,因 为我知道,他晩年赶上了好日子,院里那池开水泼不死的芍药花,每年仲春繁花 似锦。 后来我又搬了几次家。不管迁往何处,春四五月购来大筐芍药,分插在瓶钵 之中,摆放在客厅茶几上、书房电脑旁、床头柜一侧、飘窗正中……当年的芍药 开放后,会逐渐变成形态优美的干花,依然会氤氲出香气。今年初春,我照例向 花店预订了一百枝芍药,进入仲春,花店按约将芍药送来,分插摆放那些芍药, 我忆念告诉我芍药别名离草的张叔,还有也已仙去的剪出扫晴娘的石大妈…我 想起许多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现在盛绽的芍药在电脑旁,以它的芳香鼓励我在键 盘上敲出这篇文章。 2016年4月30日 (取材于刘心武的同名散文) 19.下列对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售罄:“罄”的意思是“剩余”B.不期而遇:“期”的意思是“日期” C.服膺:“膺”读作ying D.氤氲:“氲”读作yun 20.下列对作品中相关文学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歌。白居易的代表作品还有《长 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B.《欧也妮·葛朗台》出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雨果的巨著《人间喜剧》。葛 朗台是世界文学中最出名的吝啬鬼之一。 C.《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 表达了作者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愿望。 D.老舍创作的话剧《茶馆》,叙写了老板王利发经营的茶馆由盛及衰的过程,形 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 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刚要搬离大杂院时,为不能再享受市井生活中的烟火气息而感到遗憾。 B.听了张叔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别解,作者开始觉得很新鲜,后来便越来越 认同。 C.最后一段借景抒情,用盛绽的芍药抒发作者对故人及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 D.在作者看来,芍药已融入自己的生活,也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 22.分析题目“芍药盈筐满市香”的含义及作用。(6分) 23.文中两次提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各有什么作用?(5分)
扇旁挂着个纸剪的人形,她递我热腾腾的糖姜水,告诉我:“那是我刚剪的扫晴 娘。挂上她,祈愿别老阴天下雨。”她赞我用藤筐盛芍药是雅人雅事。其实,用 藤筐盛花,本是什刹海畔的张叔的做派啊!回到自己单元,一边用几个质地大小 不同的花瓶花钵分插购来的芍药,一边自责:怎么就很久没有去看望张叔了呢? 那些年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各家相继安上了座机电话,那时接 到的电话,多是喜讯。但是有天接到个令我悲痛的电话,是张叔家属打来的,报 告我张叔仙去。我去吊唁,提去满篮的芍药花,放在他的遗照前。我没有哭,因 为我知道,他晚年赶上了好日子,院里那池开水泼不死的芍药花,每年仲春繁花 似锦。 后来我又搬了几次家。不管迁往何处,春四五月购来大筐芍药,分插在瓶钵 之中,摆放在客厅茶几上、书房电脑旁、床头柜一侧、飘窗正中……当年的芍药 开放后,会逐渐变成形态优美的干花,依然会氤氲出香气。今年初春,我照例向 花店预订了一百枝芍药,进入仲春,花店按约将芍药送来,分插摆放那些芍药, 我忆念告诉我芍药别名离草的张叔,还有也已仙去的剪出扫晴娘的石大妈……我 想起许多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现在盛绽的芍药在电脑旁,以它的芳香鼓励我在键 盘上敲出这篇文章。 2016 年 4 月 30 日 (取材于刘心武的同名散文) 19.下列对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售罄:“罄”的意思是“剩余” B.不期而遇:“期”的意思是“日期” C.服膺:“膺”读作 yìng D.氤氲:“氲”读作 yūn 20.下列对作品中相关文学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歌。白居易的代表作品还有《长 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B.《欧也妮•葛朗台》出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雨果的巨著《人间喜剧》。葛 朗台是世界文学中最出名的吝啬鬼之一。 C.《大卫•科波菲尔》是 19 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 表达了作者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愿望。 D.老舍创作的话剧《茶馆》,叙写了老板王利发经营的茶馆由盛及衰的过程,形 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 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刚要搬离大杂院时,为不能再享受市井生活中的烟火气息而感到遗憾。 B.听了张叔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别解,作者开始觉得很新鲜,后来便越来越 认同。 C.最后一段借景抒情,用盛绽的芍药抒发作者对故人及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 D.在作者看来,芍药已融入自己的生活,也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 22.分析题目“芍药盈筐满市香”的含义及作用。(6 分) 23. 文中两次提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各有什么作用?(5 分)
24.文中写到了一些“雅人雅事”,这里“雅”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你的理解 从《红楼梦》《边城》《平凡的世界》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具体情节再举 例。(6分)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19.D20.B21.A 22.(6分) 要点一:“芍药”象征着生活中的真善美,“满市香”象征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 求成为生活常态。 要点二:“芍药”是全文的线索,题目揭示全文的主旨。 23.(5分) 要点一:第一次借用古诗讲芍药生长的特点 要点二:第二次是借用古诗表明哲理:美好的事物即便处于困境中,生命力依然 旺盛,只要有外力,都会再次焕发出生机。 要点三:在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内容逐渐深化。 24.(6分) 参考答案 在这里“雅”的含义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有对美好事物或高贵精神的追求。例 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边城》中大佬二佬用对山歌的方式追求翠翠;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与田晓霞在信中讨论哲学问题。 2018西城期末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股液体流经西海固 ①在香港遇见一位老前辈,他说,你怎么跑到西海固去做志愿者了?现 在那里的人都吃上饭了吗?以前有人说穷是因为他们不爱劳动,是这样吗? ②这恰恰是我最初记住西海固这个名字时对那个地方的全部了解。而现 在,我只能回答,一言难尽。 ③2002年的一天,我强烈地发现,一个人的未来如果都在别人的预言里,将是 极大的一桩憾事。“我不是你所想的那个样子”,成为我最后选择去宁夏西海固 当一名志愿者的全部理由。原来,我从来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是不满的。我常常 会把理想中自己的状态想象成液体,尽管是自己本身,但在什么载体中就是什么 形态,在上海这个容器里就像上海那样规矩,到了西海固就自然而然变成一个野 孩子 ④前二十年,我没有在上海以外的地方长时间生活过,和很多西海固的 人,和很多大城市里的人其实是一样的。但我的导师张教授说: 个人在年轻
24.文中写到了一些“雅人雅事”,这里“雅”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你的理解, 从《红楼梦》《边城》《平凡的世界》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具体情节再举 一例。(6 分) 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 19.D 20.B21.A 22.(6 分) 要点一:“芍药”象征着生活中的真善美,“满市香”象征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 求成为生活常态。 要点二:“芍药”是全文的线索,题目揭示全文的主旨。 23.(5 分) 要点一:第一次借用古诗讲芍药生长的特点。 要点二:第二次是借用古诗表明哲理:美好的事物即便处于困境中,生命力依然 旺盛,只要有外力,都会再次焕发出生机。 要点三:在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内容逐渐深化。 24.(6 分) 参考答案: 在这里“雅”的含义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有对美好事物或高贵精神的追求。例 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边城》中大佬二佬用对山歌的方式追求翠翠;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与田晓霞在信中讨论哲学问题。 2018 西城期末 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4 题。 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 ①在香港遇见一位老前辈,他说,你怎么跑到西海固去做志愿者了?现 在那里的人都吃上饭了吗?以前有人说穷是因为他们不爱劳动,是这样吗? ②这恰恰是我最初记住西海固这个名字时对那个地方的全部了解。而现 在,我只能回答,一言难尽。 ③2002 年的一天,我强烈地发现,一个人的未来如果都在别人的预言里,将是 极大的一桩憾事。“我不是你所想的那个样子”,成为我最后选择去宁夏西海固 当一名志愿者的全部理由。原来,我从来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是不满的。我常常 会把理想中自己的状态想象成液体,尽管是自己本身,但在什么载体中就是什么 形态,在上海这个容器里就像上海那样规矩,到了西海固就自然而然变成一个野 孩子。 ④前二十年,我没有在上海以外的地方长时间生活过,和很多西海固的 人,和很多大城市里的人其实是一样的。但我的导师张教授说:“一个人在年轻
的时候,宽度比深度更重要。”所以我要在期末的时候抛下我深山里的学生,跑 到“花花世界”去告诉那些来自各地的中国人,有个地方叫西海固,你们不要只 看见北京或上海。所以,即使两三周后就放寒假了,我也要独自一人摸回深山, 给我的学生看看记录城市真实面目的照片,叫他们好好学习,不是一切都可望而 不可即。 ⑤西部的贫瘠在想象中似乎应当是一片雪白的盐碱地,寸草不生;人们 衣衫褴褛,牛羊瘦骨嶙峋;失学儿童遍地,校舍东倒西歪。这些都是讲“贫困” 时必备的要素,缺一即难以达到听众的“期望值”,甚至还可以被称为“那还算 可以嘛”。我们在雪地里拍的照片就被一位听众认为,如果是盐碱地就会震撼他 的心。我给生活在城市里的朋友看我的学生点着蜡烛在教室里看书的数码照片, 因为闪光灯太亮,夸张了蜡烛的效果。他们说:“哇,这蜡烛真厉害,可以点亮 一间教室耶,现在已经点得起蜡烛了么?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是连蜡也点不起 的。”我只能报以一笑 ⑥我们有时会不会意识到,我们的心灵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震撼?那些为 了使自己的心灵达到震撼的幻想,将会把真正生存在这里的农民逼到怎样的困 境?贫困县的贫困不是“死去”的标本,它也在发展的,它的人民也有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是它的步伐太慢了,被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⑦每登上一个山头我就要心酸,那些关于农民不愿干活的传言真是冤枉。 退耕还林除了对生态的维护,还旨在向外输出剩余劳动力。而农民们的观念尚未 如此与时俱进,不劳动靠补贴,就会被人说懒,他们就不断开荒,开在陡峭的斜 坡上,开在几百米高的山顶上。贫瘠的土地,即使是开荒又能多收成多少呢?而 开荒所带来的危害,显然不是普通农民可以预见得到的,土地将更加贫瘠,水土 流失将更加严重。山体滑坡,道路塌方,大风扬沙就是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出 校门,我们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深谷,那完全是人力和自然的共同“杰作” ⑧我的同伴小贺在回收自己的农村问题调查问卷时,发现有学生问:“老 师,我们这里很贫穷,如果你是政府,你能告诉我们怎么办吗?”焦虑的人有 点点萌动,如果我们给出的答案并不那么容易立竿见影,这种萌动马上就会消失 的。我们只能很小心很小心地看住它,再把它交给后来的人。 ⑨在很多问题上,我们的理想和现实的状况之间相差太大。校长从学校 的燃眉之急考虑,安排我们统统去教高中,我们却觉得教小学或者初中,也许对 建立一代人的观念来说更有用。当我的学生坚守他们的陋习不改时,我们包含了 放弃意思的一句话常常是:“你们老了,改不了啦。”他们会哄笑一阵后依旧我 行我素。小学生不会,小学生偏要好好地做给你看。所以我有很多的小学生朋友。 我们一起去爬山,他们从不瞻前顾后,也不在意自己的仪态,用尽身体的各个部 分奋力前行,很快站到山顶之上,“挑衅”说:“你上来呀!”每当这个时候我 都会很感动,他们还都是轻盈温暖的液体,没有沿途积聚的泥沙的负担,也还不 会凝结成四季不化的坚冰。 ⑩每夜面对浩瀚的星空,我就像面对真理,先前那些纷繁的心绪渐渐不 再喧嚣;每日看见澄明的蓝天,我就想立刻化为一棵冲天的树或一座山冈,不 定需要生命,只要在这里永恒地与天地交相辉映。我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静 却希望我的学生能成功地从简单宁静逃离,他们并没有老,他们应该和我一样不 甘心 (取材于徐敏霞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的时候,宽度比深度更重要。”所以我要在期末的时候抛下我深山里的学生,跑 到“花花世界”去告诉那些来自各地的中国人,有个地方叫西海固,你们不要只 看见北京或上海。所以,即使两三周后就放寒假了,我也要独自一人摸回深山, 给我的学生看看记录城市真实面目的照片,叫他们好好学习,不是一切都可望而 不可即。 ⑤西部的贫瘠在想象中似乎应当是一片雪白的盐碱地,寸草不生;人们 衣衫褴褛,牛羊瘦骨嶙峋;失学儿童遍地,校舍东倒西歪。这些都是讲“贫困” 时必备的要素,缺一即难以达到听众的“期望值”,甚至还可以被称为“那还算 可以嘛”。我们在雪地里拍的照片就被一位听众认为,如果是盐碱地就会震撼他 的心。我给生活在城市里的朋友看我的学生点着蜡烛在教室里看书的数码照片, 因为闪光灯太亮,夸张了蜡烛的效果。他们说:“哇,这蜡烛真厉害,可以点亮 一间教室耶,现在已经点得起蜡烛了么?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是连蜡也点不起 的。”我只能报以一笑。 ⑥我们有时会不会意识到,我们的心灵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震撼?那些为 了使自己的心灵达到震撼的幻想,将会把真正生存在这里的农民逼到怎样的困 境?贫困县的贫困不是“死去”的标本,它也在发展的,它的人民也有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是它的步伐太慢了,被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⑦每登上一个山头我就要心酸,那些关于农民不愿干活的传言真是冤枉。 退耕还林除了对生态的维护,还旨在向外输出剩余劳动力。而农民们的观念尚未 如此与时俱进,不劳动靠补贴,就会被人说懒,他们就不断开荒,开在陡峭的斜 坡上,开在几百米高的山顶上。贫瘠的土地,即使是开荒又能多收成多少呢?而 开荒所带来的危害,显然不是普通农民可以预见得到的,土地将更加贫瘠,水土 流失将更加严重。山体滑坡,道路塌方,大风扬沙就是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出 校门,我们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深谷,那完全是人力和自然的共同“杰作”。 ⑧我的同伴小贺在回收自己的农村问题调查问卷时,发现有学生问:“老 师,我们这里很贫穷,如果你是政府,你能告诉我们怎么办吗?”焦虑的人有一 点点萌动,如果我们给出的答案并不那么容易立竿见影,这种萌动马上就会消失 的。我们只能很小心很小心地看住它,再把它交给后来的人。 ⑨在很多问题上,我们的理想和现实的状况之间相差太大。校长从学校 的燃眉之急考虑,安排我们统统去教高中,我们却觉得教小学或者初中,也许对 建立一代人的观念来说更有用。当我的学生坚守他们的陋习不改时,我们包含了 放弃意思的一句话常常是:“你们老了,改不了啦。”他们会哄笑一阵后依旧我 行我素。小学生不会,小学生偏要好好地做给你看。所以我有很多的小学生朋友。 我们一起去爬山,他们从不瞻前顾后,也不在意自己的仪态,用尽身体的各个部 分奋力前行,很快站到山顶之上,“挑衅”说:“你上来呀!”每当这个时候我 都会很感动,他们还都是轻盈温暖的液体,没有沿途积聚的泥沙的负担,也还不 会凝结成四季不化的坚冰。 ⑩每夜面对浩瀚的星空,我就像面对真理,先前那些纷繁的心绪渐渐不 再喧嚣;每日看见澄明的蓝天,我就想立刻化为一棵冲天的树或一座山冈,不一 定需要生命,只要在这里永恒地与天地交相辉映。我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静, 却希望我的学生能成功地从简单宁静逃离,他们并没有老,他们应该和我一样不 甘心。 (取材于徐敏霞的同名散文) 19.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嶙峋:指人或动物消瘦露骨的样子 B.贫瘠:土地不肥沃,土壤层薄 C.立竿见影:比喻立刻见到功效 D.萌动:开始发芽 2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海固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贫穷” 的想象与现实是有差距的 B.文章第二段的“一言难尽”,表达了作者对西海固人精神状态的失望和对贫困 山区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 C.“我”选择去西海固做一名志愿者的理由是不想让生活完全按照固有的轨道 行进,想感受更广阔的世界。 D.“我”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巨大差距,觉得作为志愿者应该努力从建 立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做起。 21.文章题目叫“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文中的“液体”有哪些特点?它们有 什么象征意义?(6分) 22.文章第⑥段中说:“我们有时会不会意识到,我们的心灵已经越来越难以感 受震撼?”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你个人认为当代人的这种状 态会造成怎样的后果?(5分) 23.作者在结尾说“我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静,却希望我的学生能成功地从简 单宁静逃离”。请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并分析作者所寄托的情感。(6 分) 24.本文中人物的观念、认识与其生活的环境常常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 作品中人物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出身在一个“烂包”的家庭环境中,虽然从书中看 到更辽阔的世界,但还是像哥哥一样安于清贫。 B.《红楼梦》中,刘姥姥感慨于贾府一顿螃蟹宴的开销够乡下人吃一年的,这是 因为她生活在相对贫苦艰难的底层环境中 C.《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形象地阐明了一个人要能够 在艰苦的条件下经得起环境考验的道理。 D.《呐喊》自序中,鲁迅用“毁坏铁屋子”的比喻来表达自己希望通过文学来改 变国民精神、改造社会大环境的愿望 四、(24分)
A. 嶙峋:指人或动物消瘦露骨的样子 B. 贫瘠:土地不肥沃,土壤层薄 C. 立竿见影:比喻立刻见到功效 D. 萌动:开始发芽 2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西海固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贫穷” 的想象与现实是有差距的。 B.文章第二段的“一言难尽”,表达了作者对西海固人精神状态的失望和对贫困 山区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 C.“我”选择去西海固做一名志愿者的理由是不想让生活完全按照固有的轨道 行进,想感受更广阔的世界。 D.“我”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巨大差距,觉得作为志愿者应该努力从建 立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做起。 21. 文章题目叫“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文中的“液体”有哪些特点?它们有 什么象征意义?(6 分) 22. 文章第⑥段中说:“我们有时会不会意识到,我们的心灵已经越来越难以感 受震撼?”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你个人认为当代人的这种状 态会造成怎样的后果?(5 分) 23.作者在结尾说“我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静,却希望我的学生能成功地从简 单宁静逃离”。请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并分析作者所寄托的情感。(6 分) 24. 本文中人物的观念、认识与其生活的环境常常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 作品中人物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出身在一个“烂包”的家庭环境中,虽然从书中看 到更辽阔的世界,但还是像哥哥一样安于清贫。 B.《红楼梦》中,刘姥姥感慨于贾府一顿螃蟹宴的开销够乡下人吃一年的,这是 因为她生活在相对贫苦艰难的底层环境中。 C.《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形象地阐明了一个人要能够 在艰苦的条件下经得起环境考验的道理。 D.《呐喊》自序中,鲁迅用“毁坏铁屋子”的比喻来表达自己希望通过文学来改 变国民精神、改造社会大环境的愿望。 四、(2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