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新课标高考仿真试卷(四)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表是一根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古人何以学会了立表测 影?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自己身影的了解。由于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只能是自己的 身影,因此最原始的测影工具也就是人体自身。然而,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 也不准确。于是古人为解决他们在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麻烦,就必须创造出 种足以替代人体测影的天文仪具,这便是表。 正是由于原始的表为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所以支撑人体直立而完成测影的股骨 之名便被自然地移用作为表的名称。《周髀算经》说:“周髀长八尺。髀者,股 也髀者,表也。”很明显,原始的表名“髀”,而髀的本义正是人的股骨。由于 先民测影历史悠久,这种以髀股作为表的创造,至迟在公元前第四千纪的中叶就 完成了。 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八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这同样显示了早期人体测 影的遗俗。古人立表必先校正表的垂直,这使他们逐渐认识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 关系,并以直立的表取于人的髀股而名“股”,晷之长名“勾”,完成了对勾股 定理的证明。这体现了天文学对数学的促进 表的另一个更常使用的名称叫“臬”。由于时空的规划必须依靠立表建准,而时 空制度的完善又是一切人文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于是作为表杆的臬与作为度尺 的圭彼此结合的“圭臬”也就具有了标准和准则的意义。东周时期,人们普遍将 表称为“祖臬”,已将圭臬视为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从 天人关系发展出的道德观念以诚信为本,这种认识源于天时具有的不期而至且恒 久不变的特点,所以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用以测度时间的表与圭也都被 赋予了诚信的意义。古代盟誓将盟辞书于石圭,也是借圭所具有的诚信内涵体现 盟誓见信的宗旨。这种文化观念与圭表致日的密切关系充分反映了天文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表还有一个更富政治意义的名称一“中”。“中”本为立表测影与建旗取中的会 意字,这些活动可引申出“中”所具有的中正与中央的双重内涵。立表首先要保 持表的垂直,这意味着表处于一种不向东、西、南、北任何一方倾倚的中正状态, 这使“中”具有了中正的含义。立表建旗而聚众,表的位置处于四方的中央,这 使“中”又具有了中央的含义。从这一含义发展出的居中而治的政治传统,要求 统治者必须找到天地的中央,那里是建立王廷的理想之所。而天地之中的求测 需要用圭表来完成。先民的测影实践使他们逐渐懂得,夏至之日以八尺之表测影 当正午时刻的影长为一尺五寸,这个地点便是天地的中央。商周两代,人们在嵩 山测得了这个影长,并以此作为天地之中,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重 要的政治地理概念。而由此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最终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 名称,同样留有天文立表活动影响的深刻印迹
2018 届·新课标高考仿真试卷(四)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表是一根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古人何以学会了立表测 影?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自己身影的了解。由于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只能是自己的 身影,因此最原始的测影工具也就是人体自身。然而,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 也不准确。于是古人为解决他们在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麻烦,就必须创造出一 种足以替代人体测影的天文仪具,这便是表。。 正是由于原始的表为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所以支撑人体直立而完成测影的股骨 之名便被自然地移用作为表的名称。《周髀算经》说:“周髀长八尺。髀者,股 也髀者,表也。”很明显,原始的表名“髀”,而髀的本义正是人的股骨。由于 先民测影历史悠久,这种以髀股作为表的创造,至迟在公元前第四千纪的中叶就 完成了。 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八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这同样显示了早期人体测 影的遗俗。古人立表必先校正表的垂直,这使他们逐渐认识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 关系,并以直立的表取于人的髀股而名“股”,晷之长名“勾”,完成了对勾股 定理的证明。这体现了天文学对数学的促进。 表的另一个更常使用的名称叫“臬”。由于时空的规划必须依靠立表建准,而时 空制度的完善又是一切人文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于是作为表杆的臬与作为度尺 的圭彼此结合的“圭臬”也就具有了标准和准则的意义。东周时期,人们普遍将 表称为“祖臬”,已将圭臬视为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从 天人关系发展出的道德观念以诚信为本,这种认识源于天时具有的不期而至且恒 久不变的特点,所以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用以测度时间的表与圭也都被 赋予了诚信的意义。古代盟誓将盟辞书于石圭,也是借圭所具有的诚信内涵体现 盟誓见信的宗旨。这种文化观念与圭表致日的密切关系充分反映了天文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表还有一个更富政治意义的名称—“中”。“中”本为立表测影与建旗取中的会 意字,这些活动可引申出“中”所具有的中正与中央的双重内涵。立表首先要保 持表的垂直,这意味着表处于一种不向东、西、南、北任何一方倾倚的中正状态, 这使“中”具有了中正的含义。立表建旗而聚众,表的位置处于四方的中央,这 使“中”又具有了中央的含义。从这一含义发展出的居中而治的政治传统,要求 统治者必须找到天地的中央,那里是建立王廷的理想之所。而天地之中的求测, 需要用圭表来完成。先民的测影实践使他们逐渐懂得,夏至之日以八尺之表测影, 当正午时刻的影长为一尺五寸,这个地点便是天地的中央。商周两代,人们在嵩 山测得了这个影长,并以此作为天地之中,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重 要的政治地理概念。而由此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最终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 名称,同样留有天文立表活动影响的深刻印迹
圭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古人人以其观天地阴阳之体,正位辨方,定时考闰, 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作为中国文化核心内涵的人文传统。它不仅是天文建时所奉 之准则,更是经纬人文制度之准绳。中国天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之源,于此可见· (摘编自冯时《圭表的创制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的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是古人为解决人身测影在 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问题而创造出的天文仪具。 B.原始的表被命名为¨髀”、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八 尺,这些都显示了早期人们运用人体来测影的遗俗。 C.勾股定理中的“勾”本义指晷之长,“股”本义指人的髀股。古人在校正表的 垂直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D.“中”有中正的含义,由这个含义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政治地理 概念,并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是自己的身影,最原始的测量日影的工具是人体自身,正 因为这些原因,古人学会了立表测影 B.文中引用《周髀算经》对¨髀”的解释,目的是说明原始的表是模仿人体测影 而出现的,以人体测影的历史非常悠久 C.古人盟誓将盟辞书写于石圭,这是因为用来测度时间的圭被赋予了诚信的意 义,这又和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有关 D.商周两代,人们把嵩山作为天地之中,这是当时的人们运用圭表在夏至之日测 试嵩山正午时刻的影长而得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也不准确,于是替代人体测影的表应运而生,这说 明,满足人们现实活动的需要有可能催生某种发明创造 B.“圭臬”引申为标准和准则,这一引申义很早就已出现,如东周时期的人们已 将圭臬看作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 C.在我国古代,完成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订立盟誓、求测天地之中等活动都带有 天文活动的痕迹,因为这些活动中都可见到“表”的身影 D.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表不仅推动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而且还是 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对我国文明历史的发展作用巨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如果大雪封门 徐则臣 宝来被打成傻子回了花街,北京的冬天就来了。他父亲来把他接回去了。我和行 健、米梦坚持待在北京。我们三个都是打小广告的。就是在纸上、墙上、马路牙 子上和电线杄子上印上一个电话,如果你需要假毕业证、驾驶证、记者证、停车 证、身份证、结婚证、护照以及这世上可能夺在的所有证件,就打这个电话,洪 三万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 有天中午我去洪三万那里拿墨水,经过中关村大街,看见一群鸽子在当代商城门 前的人行道上蹦来蹦去,在欢快的人和鸽子群里看见一个人冰锅冷灶地坐着,缩 着脑袋,脖子几乎完全缩进了大衣领子里,我走到他面前,说
圭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古人人以其观天地阴阳之体,正位辨方,定时考闰, 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作为中国文化核心内涵的人文传统。它不仅是天文建时所奉 之准则,更是经纬人文制度之准绳。中国天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之源,于此可见一 斑。 (摘编自冯时《圭表的创制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的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是古人为解决人身测影在 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问题而创造出的天文仪具。 B.原始的表被命名为¨髀”、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八 尺,这些都显示了早期人们运用人体来测影的遗俗。 C.勾股定理中的“勾”本义指晷之长,“股”本义指人的髀股。古人在校正表的 垂直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D.“中”有中正的含义,由这个含义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政治地理 概念,并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是自己的身影,最原始的测量日影的工具是人体自身,正 因为这些原因,古人学会了立表测影。 B.文中引用《周髀算经》对¨髀”的解释,目的是说明原始的表是模仿人体测影 而出现的,以人体测影的历史非常悠久。 C.古人盟誓将盟辞书写于石圭,这是因为用来测度时间的圭被赋予了诚信的意 义,这又和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有关。 D.商周两代,人们把嵩山作为天地之中,这是当时的人们运用圭表在夏至之日测 试嵩山正午时刻的影长而得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也不准确,于是替代人体测影的表应运而生,这说 明,满足人们现实活动的需要有可能催生某种发明创造。 B.“圭臬”引申为标准和准则,这一引申义很早就已出现,如东周时期的人们已 将圭臬看作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 C.在我国古代,完成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订立盟誓、求测天地之中等活动都带有 天文活动的痕迹,因为这些活动中都可见到“表”的身影。 D.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表不仅推动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而且还是 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对我国文明历史的发展作用巨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如果大雪封门 徐则臣 宝来被打成傻子回了花街,北京的冬天就来了。他父亲来把他接回去了。我和行 健、米梦坚持待在北京。我们三个都是打小广告的。就是在纸上、墙上、马路牙 子上和电线杆子上印上一个电话,如果你需要假毕业证、驾驶证、记者证、停车 证、身份证、结婚证、护照以及这世上可能存在的所有证件,就打这个电话,洪 三万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 有天中午我去洪三万那里拿墨水,经过中关村大街,看见一群鸽子在当代商城门 前的人行道上蹦来蹦去,在欢快的人和鸽子群里看见一个人冰锅冷灶地坐着,缩 着脑袋,脖子几乎完全缩进了大衣领子里,我走到他面前,说:
袋鸽粮。” 他叫林慧聪。这个叫林慧聪的南方人,比我大两岁,家快远到了中国的最南端去 年结柬高考,作文写走了题,连专科也没考上,考的是材枓加半命题作文、材料 是,一人一年栽三棵树,一座山需要十万棵树,一个春天至少需要十三亿棵树 挺诗意,题目是《如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 封门》。说实话,他们那里的阅卷老师很多一辈子都没看见过雪长什么样,更想 象不出什么是大雪封封门。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和大雪写到了一起,不知道从哪 里找来的逻辑。在阅卷老师看来,走题走大了。一百五十分的卷子,他对半都没 考到 父亲问他:“怎么说?” 在中国,你如果问别人想去哪里,半数以上会告诉你,北京。林慧聪也想去,他 去北京不是想看天安门,而是想看看冬天下大雪是什么样子。他想去北京也是因 为他叔叔在北京。很多年前林家老二用刀捅了人,以为出了人命,吓得当夜扒火 车来了北京。他是个养殖员,因为跟别人斗鸡斗红了眼,顺手把刀子拔出来了。 来了就没回去,偶尔寄点钱回去,让家里人都以为他发大了。林慧聪他爹自豪地 说,那好投奔你二叔,你也能过上北京的好日子。 二叔没有想象中那样西装革履地来接他,穿得甚至比老家人还随意,衣服上有星 星点点可疑的灰白点子,林慧聪出溜两下鼻子,问:“这是鸡屎?” 不,鸽屎!二叔吐口唾沫到手指上,细心地擦捭老头衫上的一粒鸽子屎,“这 玩意儿干净! 林家老二在北京干过不少杂活,发现还是老本行最可靠,由养鸡变成了乔鸽子的。 不知道他走了什么狗屎运,弄到了放广场鸽的差事。他负责养鸽子,定时定往北 京的各个公共场所和景点送,供市民和游客赏玩。鸽子太多他忙不过来,侄儿来 了正好,他给他两笼,别的不管,他只拿鸽粮的提成,一袋他拿五毛,剩下都归 慧聪。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慧聪自己管 “管得了么?”我问他。我知道在北京自己管自己的人绝大部分都管不好 “凑合。”他说,“就是有点儿冷。” 慧聪住七条巷子以南。那房子说凑合是抬举它了,暖气不行,也是平房,房东是 个抠门的老太太,自己房间里生了个煤球炉,一天到晚抱着炉子过日子。她暖和 了就不管房客。 “我就是怕冷。”慧聪为自己是个怕冷的南方人难为情,“我就盼着能下一场大 大雪总会下的。天气预报说了,最近一股西伯利亚寒流将要进京。不过天气预报 也不一定准,大部分时候你也搞不清预报员究竟在说哪个地方。但我还是坚定地 告诉他,大雪总要下的,不下雪的冬天叫什么冬天。 完全是出于同情,回到住处我和行健、米梦说起慧聪,问他们,是不是可以让他 和我们一起住。我们屋里的暖气好。慧聪很想和我们一起住,但他无论如何舍不 得用鸽子做见面礼,他情愿送我们一只老母鸡。 天气预报,要来大雪,傍晩就到。 回去的路上我买了二锅头和鸭脖子,一定要坐着看雪如何从北京的天空上落下 来。我们喝到十二点,慧聪跑出去五趟,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夜空看上去极度 的忧伤和沉郁,然后我们就睡了,醒来已经上午十点,什么东西抓门的声音把我 们惊醒。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 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我对他们三个喊
“一袋鸽粮。” 他叫林慧聪。这个叫林慧聪的南方人,比我大两岁,家快远到了中国的最南端去 年结柬高考,作文写走了题,连专科也没考上,考的是材枓加半命题作文、材料 是,一人一年栽三棵树,一座山需要十万棵树,一个春天至少需要十三亿棵树, 云云,挺诗意,题目是《如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 封门》。说实话,他们那里的阅卷老师很多一辈子都没看见过雪长什么样,更想 象不出什么是大雪封封门。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和大雪写到了一起,不知道从哪 里找来的逻辑。在阅卷老师看来,走题走大了。一百五十分的卷子,他对半都没 考到。 父亲问他:“怎么说?” 在中国,你如果问别人想去哪里,半数以上会告诉你,北京。林慧聪也想去,他 去北京不是想看天安门,而是想看看冬天下大雪是什么样子。他想去北京也是因 为他叔叔在北京。很多年前林家老二用刀捅了人,以为出了人命,吓得当夜扒火 车来了北京。他是个养殖员,因为跟别人斗鸡斗红了眼,顺手把刀子拔出来了。 来了就没回去,偶尔寄点钱回去,让家里人都以为他发大了。林慧聪他爹自豪地 说,那好投奔你二叔,你也能过上北京的好日子。 二叔没有想象中那样西装革履地来接他,穿得甚至比老家人还随意,衣服上有星 星点点可疑的灰白点子,林慧聪出溜两下鼻子,问:“这是鸡屎?” “不,鸽屎!二叔吐口唾沫到手指上,细心地擦捭老头衫上的一粒鸽子屎,“这 玩意儿干净!” 林家老二在北京干过不少杂活,发现还是老本行最可靠,由养鸡变成了乔鸽子的。 不知道他走了什么狗屎运,弄到了放广场鸽的差事。他负责养鸽子,定时定往北 京的各个公共场所和景点送,供市民和游客赏玩。鸽子太多他忙不过来,侄儿来 了正好,他给他两笼,别的不管,他只拿鸽粮的提成,一袋他拿五毛,剩下都归 慧聪。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慧聪自己管 “管得了么?”我问他。我知道在北京自己管自己的人绝大部分都管不好 “凑合。”他说,“就是有点儿冷。” 慧聪住七条巷子以南。那房子说凑合是抬举它了,暖气不行,也是平房,房东是 个抠门的老太太,自己房间里生了个煤球炉,一天到晚抱着炉子过日子。她暖和 了就不管房客。 “我就是怕冷。”慧聪为自己是个怕冷的南方人难为情,“我就盼着能下一场大 雪。” 大雪总会下的。天气预报说了,最近一股西伯利亚寒流将要进京。不过天气预报 也不一定准,大部分时候你也搞不清预报员究竟在说哪个地方。但我还是坚定地 告诉他,大雪总要下的,不下雪的冬天叫什么冬天。 完全是出于同情,回到住处我和行健、米梦说起慧聪,问他们,是不是可以让他 和我们一起住。我们屋里的暖气好。慧聪很想和我们一起住,但他无论如何舍不 得用鸽子做见面礼,他情愿送我们一只老母鸡。 天气预报,要来大雪,傍晚就到。 回去的路上我买了二锅头和鸭脖子,一定要坐着看雪如何从北京的天空上落下 来。我们喝到十二点,慧聪跑出去五趟,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夜空看上去极度 的忧伤和沉郁,然后我们就睡了,醒来已经上午十点,什么东西抓门的声音把我 们惊醒。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 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我对他们三个喊:
“快,快,大雪封门!” 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鸽 子在院子里和屋顶上翻飞,这样的夭,麻雀和鸽子都该待在窝里哪也不去的。这 群鸽子不,一刻也不闲着,能落的地方都落.能挠的地方都挠,就是它们把我们 的房门抓得嗤嗤啦啦直响。但看见两只鸽子歪着脑袋靠在窝边,大雪盖住了木盒 子。行健说,这两只鸽子归他,晚上的酒菜也归他。我们要庆祝一下北京三十年 来最大的场雪。收音机里就这么说的,这一夜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下了三十 年来最大的场雪。 节编自徐则臣《如果大雪封门》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以宝来被打傻的情节奠定全文沉重的基调全文展现从乡村来到比京 的底层人物的命运,表现作者关注底层人物命运的人文情怀 B.小说的主人公是林慧聪。他勤劳、质朴、坚强,即使卖鸽粮也要在北京奋斗下 去;也浪漫、执着,即使苦寒仍然希望大封门看看雪的样子。 C.小说的主要叙述方式是顺叙也用了插叙的手法,例如交代林慧聪来北京的原 因等,插叙使小说故事情节完整,于法富有变化 D小说在阴暗寒冷的基调中不乏暖色,如“我们”接纳寒冷环境中的林慧聪同住 大雪中林慧聪充满激情地赤脚踩雪等,这些情节増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5.“我”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中多次写到“雪”,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提到当代的人文学术出版,人们对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耳熟能详,但对这 套《经典与解释》丛书却较少了解。然而在不知不觉中,这套由著名学者刘小枫、 甘阳教授策划并主编的丛书已运作了15年,出版了350余种图书。如此规模 “汉译名著”之外,恐怕绝无仅有。而其“重返古典,把握中西学术源流”的学 术主张也愈益获得认同,在教育界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主办的“从古典重新开始一《经典与 解释》丛书15年350余种出版纪念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大家对《经典 与解释》丛书在汉语学界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针对当今时代的思 想状况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其中,赵汀阳、杨立华两位教授关于“今天,我们如 何对待经典”的讨论在与会者中引起广泛兴趣 (《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09版,有删改) 材料二 继续生长,经典才能不死 赵汀阳 经过了这一百多年,中国已是一个跨文化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经典是 中国的,西方的经典也是中国的,这已是一个事实,不管喜欢不喜欢,我们都没 有办法否定。 西方有位学者在题为“何为经典”的一篇文章中讨论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巴赫 是典型的大师,但是在巴赫那个时代,对于当时的新古典主义来说,巴赫太老太 过时了,所以不被人们注意。巴赫活着的时候默默无闻,死后也默默无闻,一直 过了80年,由于门德尔松对巴赫的解释和推广,巴赫才成为巴赫,否则他顶多
“快,快,大雪封门!” 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鸽 子在院子里和屋顶上翻飞,这样的天,麻雀和鸽子都该待在窝里哪也不去的。这 群鸽子不,一刻也不闲着,能落的地方都落.能挠的地方都挠,就是它们把我们 的房门抓得嗤嗤啦啦直响。但看见两只鸽子歪着脑袋靠在窝边,大雪盖住了木盒 子。行健说,这两只鸽子归他,晚上的酒菜也归他。我们要庆祝一下北京三十年 来最大的场雪。收音机里就这么说的,这一夜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下了三十 年来最大的场雪。 (节编自徐则臣《如果大雪封门》)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以宝来被打傻的情节奠定全文沉重的基调.全文展现从乡村来到比京 的底层人物的命运,表现作者关注底层人物命运的人文情怀。 B.小说的主人公是林慧聪。他勤劳、质朴、坚强,即使卖鸽粮也要在北京奋斗下 去;也浪漫、执着,即使苦寒仍然希望大封门看看雪的样子。 C.小说的主要叙述方式是顺叙.也用了插叙的手法,例如交代林慧聪来北京的原 因等,插叙使小说故事情节完整,于法富有变化。 D 小说在阴暗寒冷的基调中不乏暖色,如“我们”接纳寒冷环境中的林慧聪同住 大雪中林慧聪充满激情地赤脚踩雪等,这些情节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5.“我”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中多次写到“雪”,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提到当代的人文学术出版,人们对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耳熟能详,但对这 套《经典与解释》丛书却较少了解。然而在不知不觉中,这套由著名学者刘小枫、 甘阳教授策划并主编的丛书已运作了 15 年,出版了 350 余种图书。如此规模, “汉译名著”之外,恐怕绝无仅有。而其“重返古典,把握中西学术源流”的学 术主张也愈益获得认同,在教育界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主办的“从古典重新开始—《经典与 解释》丛书 15 年 350 余种出版纪念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大家对《经典 与解释》丛书在汉语学界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针对当今时代的思 想状况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其中,赵汀阳、杨立华两位教授关于“今天,我们如 何对待经典”的讨论在与会者中引起广泛兴趣 (《中华读书报》2015 年 1 月 21 日 09 版,有删改) 材料二: 继续生长,经典才能不死 赵汀阳 经过了这一百多年,中国已是一个跨文化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经典是 中国的,西方的经典也是中国的,这已是一个事实,不管喜欢不喜欢,我们都没 有办法否定。 西方有位学者在题为“何为经典”的一篇文章中讨论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巴赫 是典型的大师,但是在巴赫那个时代,对于当时的新古典主义来说,巴赫太老太 过时了,所以不被人们注意。巴赫活着的时候默默无闻,死后也默默无闻,一直 过了 80 年,由于门德尔松对巴赫的解释和推广,巴赫才成为巴赫,否则他顶多
就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小角色而已。我们一般认为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经典具有 某种内在品质戎者是某种内在价值故能超越时间.超越一切界限。这篇文章认为 不是的,而是认力经典恰恰是历史的产物。具体到巴赫,我们会觉得,虽然是门 德尔松将巴赫重新发掘出来的,但是总有某种理由使其能够被接受为经典。而这 个学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巴赫的音乐成了一项伟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 个事业就是德国的民,统和清教运动。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那 柏拉图呢?那孔子呢?假如没有董仲舒为首的汉儒的努力,孔子会成为经典吗? 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值得思考的是经典和传统的区分和关系问题。经典和传统是不大一样的东 西。经典是经常不在场的,有人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家里都有,但放在书架上 水远不看的那些书。但是传统不一样,传统是现实的一部分,传统是在场的,传 统不是存在于遗物当中,而是作为遗产的存在。遗物是什么东西,遗物是死的东 西,就是我们搁在博物馆、图书馆或者景点被供奉被参观偶尔也被怀念的东西, 它存而不活所以当我把一个古代的东西给对象化了,变成外在于我们生活的东 西,那它就是个遗物,哪怕是有人故意让他闪亮登场。遗产和遗物不一样,遗产 是始终在场的 东西,是我们继续在使用的东西。传统是活的遗产,而不是死的遗物。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经典目前其实处在危险当中。中国的经典虽然被我们所 尊敬,但和当下的生活已经没有太多关系了。这些经典不再塑造我们的生活,不 再塑造我们的人格.不再和伟大的事业相关,这个时候它就很容易变成摆设,或 者变成了电视上的表演。我们可以问一句,哪些传统是现代中国人坚决不愿舍弃 的呢我们可能会很惊讶地发现除了舌尖上的中国,很难说哪样传统是大家拼命要 维护的,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中国的文明是很坚韧的,今天的断裂不是完全 的断裂既有断裂又有连接,有相连的地方,就有重新接续的机会。其实我也是非 常热发中国文化的,我也认为我是在做中学,但是我要实事求是地说,作为礼乐 的中国不存在了,古代的中国在今天的存在是一种方法论的存在,是在我们思维 方式里的存在所以我管今天的中国叫作方法论的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传 统要活下去,就必须活在不断的建构和创作中,我的意思是说,必须让古老的观 念能够活在当代,能够以当代的方式生长,或者说能够给经典开发出当代性,让 经典増值,有可能跟经典不是完全符合,也许有些变化,但是我认为这种变化是 增值的。 (《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09版,有删改) 材料三 没有经典的滋养,不会有心智的高度 杨立华 赵汀阳先生的见解对我有很多启发。但赵汀阳的观点有一个我同意,有一个我不 同意。赵汀阳说西学已经是中国内部的存在,这点我非常同意。我们今天讨论经 典,一方面是中国本土固有的经典,另一方面就是过去这一百多年来西方来的经 典这没有问题。 但是有一点我不太同意,按照赵汀阳的意见,经典是要经过经典化的过程才能成 为经典的。赵汀阳举了巴赫的例子,我想到的是老子的例子。如果没有王弼,老 子的哲学是不是就不会这样流传下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也同意赵汀阳的观点
就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小角色而已。我们一般认为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经典具有 某种内在品质戎者是某种内在价值故能超越时间.超越一切界限。这篇文章认为 不是的,而是认力经典恰恰是历史的产物。具体到巴赫,我们会觉得,虽然是门 德尔松将巴赫重新发掘出来的,但是总有某种理由使其能够被接受为经典。而这 个学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巴赫的音乐成了一项伟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 个事业就是德国的民,统和清教运动。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那 柏拉图呢?那孔子呢?假如没有董仲舒为首的汉儒的努力,孔子会成为经典吗? 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值得思考的是经典和传统的区分和关系问题。经典和传统是不大一样的东 西。经典是经常不在场的,有人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家里都有,但放在书架上 水远不看的那些书。但是传统不一样,传统是现实的一部分,传统是在场的,传 统不是存在于遗物当中,而是作为遗产的存在。遗物是什么东西,遗物是死的东 西,就是我们搁在博物馆、图书馆或者景点被供奉被参观偶尔也被怀念的东西, 它存而不活所以当我把一个古代的东西给对象化了,变成外在于我们生活的东 西,那它就是个遗物,哪怕是有人故意让他闪亮登场。遗产和遗物不一样,遗产 是始终在场的 东西,是我们继续在使用的东西。传统是活的遗产,而不是死的遗物。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经典目前其实处在危险当中。中国的经典虽然被我们所 尊敬,但和当下的生活已经没有太多关系了。这些经典不再塑造我们的生活,不 再塑造我们的人格.不再和伟大的事业相关,这个时候它就很容易变成摆设,或 者变成了电视上的表演。我们可以问一句,哪些传统是现代中国人坚决不愿舍弃 的呢我们可能会很惊讶地发现除了舌尖上的中国,很难说哪样传统是大家拼命要 维护的,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中国的文明是很坚韧的,今天的断裂不是完全 的断裂既有断裂又有连接,有相连的地方,就有重新接续的机会。其实我也是非 常热发中国文化的,我也认为我是在做中学,但是我要实事求是地说,作为礼乐 的中国不存在了,古代的中国在今天的存在是一种方法论的存在,是在我们思维 方式里的存在所以我管今天的中国叫作方法论的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传 统要活下去,就必须活在不断的建构和创作中,我的意思是说,必须让古老的观 念能够活在当代,能够以当代的方式生长,或者说能够给经典开发出当代性,让 经典増值,有可能跟经典不是完全符合,也许有些变化,但是我认为这种变化是 增值的。 (《中华读书报》2015 年 1 月 21 日 09 版,有删改) 材料三: 没有经典的滋养,不会有心智的高度 杨立华 赵汀阳先生的见解对我有很多启发。但赵汀阳的观点有一个我同意,有一个我不 同意。赵汀阳说西学已经是中国内部的存在,这点我非常同意。我们今天讨论经 典,一方面是中国本土固有的经典,另一方面就是过去这一百多年来西方来的经 典这没有问题。 但是有一点我不太同意,按照赵汀阳的意见,经典是要经过经典化的过程才能成 为经典的。赵汀阳举了巴赫的例子,我想到的是老子的例子。如果没有王弼,老 子的哲学是不是就不会这样流传下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也同意赵汀阳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