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石景山区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題及答案 、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圆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发生在 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这种天气的水平尺度一般小于200公里 有的仅有几公里。持续时间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几分钟。这样的特征使得在目前观测条件 下,不仅是中国,即使是世界发达国家,对于强对流天气信息的捕捉也还不够全面 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暴雨肆虐,雨量历史罕见。全市受灾人口达190万,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灾害发生后有民众质疑,北京市气象局预报的是暴雨,平均大约100毫米。但实际降雨级别远远超过预报 程度,高达190毫米。事后有专家表示,气象部门在此次特大暴雨的预报服务过程中,预报准确、预警及 时。同时专家也回应了质疑:气象部门预报的是暴雨,但是没想到此次雨势猛烈而集中。而且北京当地有 很多因素(如三面环山的地形)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天气的影响有所差异从而影响到气象预报。面对诸多不 确定因素,预报员做出天气预测非常困难。记者在采访时也注意到,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是世界性问题。在 我国,天气预报中的_①预报准确率超过80%,而_②预报准确率则在20%左右 对近年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说法。气象专家在接 受采访时回应,这些说法都不是由气象部门发布的。我国的气象观测网络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建立 完善的,很难与百年甚至千年以前的观测资料进行比较,而通过推算的方式得出的更早之前的数据也并不 完全准确,气象部门通常的表述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夸大灾害有可能是媒体的误读,或是某些人受利 益⑨造成的。面对气象灾害,气象部门会用科学技术来预报分析,全社会也应该用科学的态度来看 待 由于导致强对流天气的系统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很难被常规气象观测网_④到,因此非常规观 测资料及其融合同化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资料是进行强对流天气短时和临近预报的主要资料基础。目 前,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在攻克强对流天气预报这一世界性难题上,气象工 作者正努力探索。 (取材于许腾飞、吴越、贾敏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不属于强对流天气典型特征的一项是(2分) A.局地性强B.移动速度快C.持续时间长D.影响强度大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④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定性定量驱动捕捉B.定性定量推动观察 C.定量定性推动观察D.定量定性驱动捕捉 3.关于“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说法不科学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气象观测网络还不完善 B.观测资料不具有可比性 C.推算出的数据不尽准确 D.媒体为逐利而有意曲解 材料二 天气雷达属于主动式微波大气遥感设备,与气象自动站和卫星相比,天气雷达是监测强对流天气最 有效的手段。越强的对流天气发展速度越快,空间尺度越小,对监测设备的时空分辨率要求越高。我国气 象自动站已经很密集,但仍不足以观测强对流天气过程。而且自动站观测到的是一个点,而对流天气系统 是三维的。卫星监测范围虽然比雷达更广,但其观测数据空间分辨率较低,而雷达可达1000米。卫星对 于对流云上部的监测较为有效,雷达则不仅可以观测对流系统的底部、中部、上部,还可以观测系统内的 风场及强度。目前,我国在网天气雷达数据每6分钟更新一次,大大增强了对强对流天气系统的探测和预 警能力,为开展短时灾害性天气系统及洪涝灾害的监测、预警和精细化短临预报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波段,气象雷达可以分为K波段雷达、X波段雷达、C波段雷达、S波段雷达和L波段雷达。各 种波段雷达探测大气目标的性能和其工作波长密切相关,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 C、S和X波段雷达被称作天气雷达 与常规天气雷达相比,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增加了一项新技能一一捕捉风场信息。它能有效地监测 和预报热带气旋、风切变等灾害天气,对台风、暴雨等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进行有效监测,对降雨进行较准 确估测。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显著增强对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 力,进一步提高降水预报的时间、空间分辨率,实现降水预报的定点、定量、定时。X波段天气雷达技术 优势并不明显,但在我国天气雷达发展早期,对于提前云雨监测时效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由于X波段 天气雷达造价低,气象部门也常利用它进行强对流天气系统的补充观测 随着技术的发展,美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已全部升级为能够监测降水粒子相态的双偏振雷达 我国北京、上海等地也正在进行相同雷达的业务升级试点。另外,我国自主研发的相控阵天气雷达也已投 入使用,对与大风有关的对流系统的监测预警效果显著提升,有望成为下一代天气雷达 (取材于《中国气象报》的有关文章)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天气雷达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有效监测强对流天气B.监测范围更广 监测精度更高 D.其功能和波长密切相关 5.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天气雷达作用的一项是(3分) A.防微杜渐B.防患未然C.杜绝后患D.居安思危 6.不同波段的天气雷达协同作战,如果用诗文来描述这一情况,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018 届石景山区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发生在 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这种天气的水平尺度一般小于 200 公里, 有的仅有几公里。持续时间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几分钟。这样的特征使得在目前观测条件 下,不仅是中国,即使是世界发达国家,对于强对流天气信息的捕捉也还不够全面。 2012 年 7 月 21 日的北京,暴雨肆虐,雨量历史罕见。全市受灾人口达 190 万,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灾害发生后有民众质疑,北京市气象局预报的是暴雨,平均大约 100 毫米。但实际降雨级别远远超过预报 程度,高达 190 毫米。事后有专家表示,气象部门在此次特大暴雨的预报服务过程中,预报准确、预警及 时。同时专家也回应了质疑:气象部门预报的是暴雨,但是没想到此次雨势猛烈而集中。而且北京当地有 很多因素(如三面环山的地形)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天气的影响有所差异从而影响到气象预报。面对诸多不 确定因素,预报员做出天气预测非常困难。记者在采访时也注意到,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是世界性问题。在 我国,天气预报中的 ① 预报准确率超过 80%,而 ② 预报准确率则在 20%左右。 对近年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说法。气象专家在接 受采访时回应,这些说法都不是由气象部门发布的。我国的气象观测网络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建立 完善的,很难与百年甚至千年以前的观测资料进行比较,而通过推算的方式得出的更早之前的数据也并不 完全准确,气象部门通常的表述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夸大灾害有可能是媒体的误读,或是某些人受利 益 ③ 造成的。面对气象灾害,气象部门会用科学技术来预报分析,全社会也应该用科学的态度来看 待。 由于导致强对流天气的系统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很难被常规气象观测网 ④ 到,因此非常规观 测资料及其融合同化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资料是进行强对流天气短时和临近预报的主要资料基础。目 前,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在攻克强对流天气预报这一世界性难题上,气象工 作者正努力探索。 (取材于许腾飞、吴越、贾敏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不属于 ...强对流天气典型特征的一项是(2 分) A.局地性强 B.移动速度快 C.持续时间长 D.影响强度大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 ①②③④ 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定性 定量 驱动 捕捉 B.定性 定量 推动 观察 C.定量 定性 推动 观察 D.定量 定性 驱动 捕捉 3.关于“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说法不科学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气象观测网络还不完善 B.观测资料不具有可比性 C.推算出的数据不尽准确 D.媒体为逐利而有意曲解 材料二 天气雷达属于主动式微波大气遥感设备,与气象自动站和卫星相比,天气雷达是监测强对流天气最 有效的手段。越强的对流天气发展速度越快,空间尺度越小,对监测设备的时空分辨率要求越高。我国气 象自动站已经很密集,但仍不足以观测强对流天气过程。而且自动站观测到的是一个点,而对流天气系统 是三维的。卫星监测范围虽然比雷达更广,但其观测数据空间分辨率较低,而雷达可达 1000 米。卫星对 于对流云上部的监测较为有效,雷达则不仅可以观测对流系统的底部、中部、上部,还可以观测系统内的 风场及强度。目前,我国在网天气雷达数据每 6 分钟更新一次,大大增强了对强对流天气系统的探测和预 警能力,为开展短时灾害性天气系统及洪涝灾害的监测、预警和精细化短临预报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波段,气象雷达可以分为 K 波段雷达、X 波段雷达、C 波段雷达、S 波段雷达和 L 波段雷达。各 种波段雷达探测大气目标的性能和其工作波长密切相关,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 C、S 和 X 波段雷达被称作天气雷达。 与常规天气雷达相比,C 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增加了一项新技能——捕捉风场信息。它能有效地监测 和预报热带气旋、风切变等灾害天气,对台风、暴雨等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进行有效监测,对降雨进行较准 确估测。S 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显著增强对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 力,进一步提高降水预报的时间、空间分辨率,实现降水预报的定点、定量、定时。X 波段天气雷达技术 优势并不明显,但在我国天气雷达发展早期,对于提前云雨监测时效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由于 X 波段 天气雷达造价低,气象部门也常利用它进行强对流天气系统的补充观测。 随着技术的发展,美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已全部升级为能够监测降水粒子相态的双偏振雷达, 我国北京、上海等地也正在进行相同雷达的业务升级试点。另外,我国自主研发的相控阵天气雷达也已投 入使用,对与大风有关的对流系统的监测预警效果显著提升,有望成为下一代天气雷达。 (取材于《中国气象报》的有关文章)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天气雷达的认识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A.有效监测强对流天气 B.监测范围更广 C.监测精度更高 D.其功能和波长密切相关 5.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天气雷达作用的一项是(3 分) A.防微杜渐 B.防患未然 C.杜绝后患 D.居安思危 6.不同波段的天气雷达协同作战,如果用诗文来描述这一情况,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3 分) A.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材料三 天气预报的发展,经历了从定性预报、描述性预报向数字化、网格化预报的变化。我国气象部门原 来发布的城镇天气预报,内容只包括2400多个城镇的天气现象、高低温和风速风向预报,频次也只是一 天三次,预报的时间精度和空间精度不够高。2012年,国家气象中心推出了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每6小 时开展一次预报,降水量预报到毫米,但依然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 于是,“网格预报”这一概念被引入到精细化预报业务中。就像地球上的经纬网,我们可以把全国分 解成若干5公里见方甚至1公里见方的网格,每个网格中的天气情况会有所差异,而公众就生活在这样 个个网格中。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拿北京来说,原来的预报只 以南郊观象台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要素来代表全市的天气情况,而借助网格化预报,整座城市每个不 同网格的天气情况可以精细地得到反映。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程度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每天以更高频次更新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 预报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预报。公众随时随地都能了解 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未来的气温、降水、风速风向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2017年6月21日到24日,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达92毫米。但几乎同时收到预警的人,身边的暴雨 却并未同时抵达。21日晚,河北、天津、北京南部率先降雨:22日深夜,暴雨才终于降临北京大部地 区。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天气预报是准确的,但天气预报与公众的需求和感受并没有完全契合。与公众的 需求和感受相契合,正是智能网格预报业务要解决的问题 智能网格预报的初步目标是把全国分成5公里见方的网格,在这个基础上每隔1小时更新一次结 果,如果遇到重大天气过程,更新的频率还会提高。未来,身在北京任一角落,都可以得到所处5公里网 格范围内的天气预报。在北京南部的某个“网格”里,和在北京北部甚至距离不远的西南部、东南部某个 “网格”里收到的天气预报是不一样的。 随着网格预报的发展,气象信息的内容会越来越全面、丰富。中央气象台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基础 产品提供给各级气象部门。各级气象部门再结合基于位置的网络、移动终端等服务手段,为公众提供距离 最近、最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和产品。 (取材于宗志平、薛峰等的相关文章)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网格化预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更契合需求的“多点化”天气预报 B.其精细度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C.便于公众随时随地了解多种天气信息 D.难以解决对于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难题 8.为了应对强对流天气,提升未来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社会各界应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 概述。(6分) 、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有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 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 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 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 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 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矩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 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 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 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 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此亡之本 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 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 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 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 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口法则可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 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 上之失,请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怠,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 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 下不别矣。 (取材于《韩非子》) 注释:【】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2】臣:韩非自称。【3】仇:校对,以……核对。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王之氓社稷也 氓:通“泯”,灭,死 B.则臣离上而下比周 比:接近,勾结 C.家务相益 务:任务,事务 D.而信下为之也 信:放任,听凭
材料三 天气预报的发展,经历了从定性预报、描述性预报向数字化、网格化预报的变化。我国气象部门原 来发布的城镇天气预报,内容只包括 2400 多个城镇的天气现象、高低温和风速风向预报,频次也只是一 天三次,预报的时间精度和空间精度不够高。2012 年,国家气象中心推出了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每 6 小 时开展一次预报,降水量预报到毫米,但依然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 于是,“网格预报”这一概念被引入到精细化预报业务中。就像地球上的经纬网,我们可以把全国分 解成若干 5 公里见方甚至 1 公里见方的网格,每个网格中的天气情况会有所差异,而公众就生活在这样一 个个网格中。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拿北京来说,原来的预报只 是以南郊观象台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要素来代表全市的天气情况,而借助网格化预报,整座城市每个不 同网格的天气情况可以精细地得到反映。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程度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每天以更高频次更新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 预报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 3 小时预报。公众随时随地都能了解 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未来的气温、降水、风速风向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2017 年 6 月 21 日到 24 日,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达 92 毫米。但几乎同时收到预警的人,身边的暴雨 却并未同时抵达。21 日晚,河北、天津、北京南部率先降雨;22 日深夜,暴雨才终于降临北京大部地 区。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天气预报是准确的,但天气预报与公众的需求和感受并没有完全契合。与公众的 需求和感受相契合,正是智能网格预报业务要解决的问题。 智能网格预报的初步目标是把全国分成 5 公里见方的网格,在这个基础上每隔 1 小时更新一次结 果,如果遇到重大天气过程,更新的频率还会提高。未来,身在北京任一角落,都可以得到所处 5 公里网 格范围内的天气预报。在北京南部的某个“网格”里,和在北京北部甚至距离不远的西南部、东南部某个 “网格”里收到的天气预报是不一样的。 随着网格预报的发展,气象信息的内容会越来越全面、丰富。中央气象台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基础 产品提供给各级气象部门。各级气象部门再结合基于位置的网络、移动终端等服务手段,为公众提供距离 最近、最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和产品。 (取材于宗志平、薛峰等的相关文章)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网格化预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A.是更契合需求的“多点化”天气预报 B.其精细度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C.便于公众随时随地了解多种天气信息 D.难以解决对于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难题 8.为了应对强对流天气,提升未来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社会各界应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 概述。(6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有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1】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 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 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 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 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 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 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 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 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此亡之.本 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 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2】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 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 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 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3】法则可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 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 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怠,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 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 下不别矣。 (取材于《韩非子》) 注释:【1】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2】臣:韩非自称。【3】仇:校对,以……核对。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庄王之氓.社稷也 氓:通“泯”,灭,死。 B.则臣离上而下比.周 比:接近,勾结 C.家务.相益 务:任务,事务 D.而信.下为之也 信:放任,听凭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而齐以亡 以毁为罚也 B.此亡之本也 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C.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 则上尊而不侵 D.比周以相为也 大臣务相尊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 (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营私舞弊 B.今若以誉进能一—现在如果按名声选用人才 C.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因此忠臣遭遇危难而死,这不是罪过 D.巧匠目意中绳—一高明的木匠用肉眼测度(木材)也合乎绳墨的标准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②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度”意指国家治理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 B.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 C.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官员热衷于结党营私的风 D.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 14.文中韩非子围绕“以法治国”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你认为他的治国理念有哪些可取与不可取之 ?请分别列出并简述理由。(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題,共18分 闻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8题。 张昪t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1】张昪(992-1077)字杲卿,一生经历了北宋由真宗到神宗国 运渐衰的过程,这首词是他辞官退居金陵(南京)后所作。【2】低亚:低垂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先对金陵景物作一番鸟瞰,概括地写出了疏朗清丽的山水之美。 B.水草丛中隐现的茅舍展现了世俗的生活,为下阕诗人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C.客帆高挂,酒旗低垂,云烟弥漫,作者伤秋悲老的寂寞与孤独溢于言表 D.“六朝兴废”“渔樵闲话”两句,作者发思古之幽情,透露出内心的隐忧。 16.本词结尾“寒日无言西下”一句,以引人遐想的画面作结。下列各诗的结尾方式与此不同的一项是 A.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C.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D.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 四》) 17.张昪《离亭燕》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都借秋景抒情,二者描绘的景象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同是描写秋景,张昪描绘的是秋日黄昏,而苏轼在《赤壁赋》中则着力描写月夜秋江:“白露横 江,水光接天 ”,可谓各尽其妙。 ②同是写金陵风物,杜牧的《泊秦淮》则着意于讽刺,其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 ③同为怀古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长于用典,如“斜阳草树,寻常巷 ,又如“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徜徉孔林 赵汀生 曲阜城北,有一片辽阔的墓地,十万余孔氏家族成员在此结冢而葬,这就是延绵了两千多年的孔 林。先后仰拜了孔庙、孔府,沿着长长的神道向孔林走去,这时才真正觉得离圣人越来越近了 孔子周游列国后,并未推销出自己的主张,又接连听到瑞兽麒麟被杀,得意门生子路在卫国内乱中被剁 成肉酱,他就像一棵老树连遭雪裹雷击,很快奄奄一息,唱起了哀歌:“泰山要倾倒了,栋梁要毀坏了 哲人要辞世了。”果然,他不久就去世了,弟子们举行了葬礼,于是有了眼前的孔子墓。 子墓坐落在孔林入口处西北面一座红垣环绕的院子里。一个直径二三十米的坟堆,高不过五米,前有 孔子后代立的两座普通的石碑,碑前用泰山封禅石垒成的供案,大概是墓地唯一的奢侈物。以孔子的熠熠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而齐以.亡 以.毁为罚也 B.此亡之.本也 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C.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 则.上尊而不侵 D.比周以相.为也 大臣务相.尊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 ——(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营私舞弊 B.今若以誉进能——现在如果按名声选用人才 C.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因此忠臣遭遇危难而死,这不是罪过 D.巧匠目意中绳——高明的木匠用肉眼测度(木材)也合乎绳墨的标准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①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②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有度”意指国家治理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 B.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 C.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官员热衷于结党营私的风气。 D.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 14.文中韩非子围绕“以法治国”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你认为他的治国理念有哪些可取与不可取之 处?请分别列出并简述理由。(6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5~18 题。 离亭燕 张昪【1】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2】。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1】张昪(992─1077)字杲卿,一生经历了北宋由真宗到神宗国、 运渐衰的过程,这首词是他辞官退居金陵(南京)后所作。【2】低亚:低垂。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本词开篇先对金陵景物作一番鸟瞰,概括地写出了疏朗清丽的山水之美。 B.水草丛中隐现的茅舍展现了世俗的生活,为下阕诗人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C.客帆高挂,酒旗低垂,云烟弥漫,作者伤秋悲老的寂寞与孤独溢于言表。 D.“六朝兴废”“渔樵闲话”两句,作者发思古之幽情,透露出内心的隐忧。 16.本词结尾“寒日无言西下”一句,以引人遐想的画面作结。下列各诗的结尾方式与此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C.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D.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 四》) 17.张昪《离亭燕》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都借秋景抒情,二者描绘的景象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 分) ①同是描写秋景,张昪描绘的是秋日黄昏,而苏轼在《赤壁赋》中则着力描写月夜秋江:“白露横 江,水光接天。 , ”,可谓各尽其妙。 ②同是写金陵风物,杜牧的《泊秦淮》则着意于讽刺,其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 家。 , 。” ③同为怀古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长于用典,如“斜阳草树,寻常巷 陌, ”,又如“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4 题。 徜徉孔林 赵汀生 在曲阜城北,有一片辽阔的墓地,十万余孔氏家族成员在此结冢而葬,这就是延绵了两千多年的孔 林。先后仰拜了孔庙、孔府,沿着长长的神道向孔林走去,这时才真正觉得离圣人越来越近了。 孔子周游列国后,并未推销出自己的主张,又接连听到瑞兽麒麟被杀,得意门生子路在卫国内乱中被剁 成肉酱,他就像一棵老树连遭雪裹雷击,很快奄奄一息,唱起了哀歌:“泰山要倾倒了,栋梁要毁坏了, 哲人要辞世了。”果然,他不久就去世了,弟子们举行了葬礼,于是有了眼前的孔子墓。 孔子墓坐落在孔林入口处西北面一座红垣环绕的院子里。一个直径二三十米的坟堆,高不过五米,前有 孔子后代立的两座普通的石碑,碑前用泰山封禅石垒成的供案,大概是墓地唯一的奢侈物。以孔子的熠熠
光环和崇高地位,墓显得过于朴素,一时真有些匪夷所思。但细想来,似又在情理之中。孔子在世时其思 想并未被统治阶级所接受,他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自然不会太高,于是死不轰动,葬不隆重。随着孔子的地 位在历朝不断攀升,孔子墓的周边添加了许多包装,如苍桧翠柏侍立的神道、气势宏伟的万古长春坊、端 庄肃穆的至圣林坊,尽显高贵与排场。好在古人头脑没有过于发热,孔子墓核心部分基本保持了固有的面 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孔子墓的左侧和前方,分别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和孙子孔伋的墓,形成所谓“携子抱孙”的格局。孔鲤天 资平平,书读得没有父亲的得意门生们好,又没混得个一官半职,一辈子无大作为。孔鲤之子孔伋自小伶 俐,祖父孔子对他寄予厚望,后来他果然一鸣惊人,写出《中庸》这一儒家经典,成为孔学的重要传承人 物。他的墓尊贵而奢华,与其父孔鲤墓的简陋形成强烈反差。看来,有着至高地位的“礼”之“雅”,还 是难敌“以成败论英雄”之“俗” 孔子坟头的草并不茂盛,几处已有些枯黄,斑驳中透着凄凉。夕阳中,墓前空地上的树影被拉得很长 仿佛伸向时光深处,游人渐稀,肃穆跟随着静谧慢慢包围过来。墓碑前的香炉里没有半点灰烬,表明这里 是不允许烧香照烛的。环顾四周,不远处一妇人正怀抱鲜花向游人兜售。欲购一束献给 孔子的伟大,不仅仅因为他创立了后来演化为儒教的儒家学派,极大地弘扬和提升了中国文化,还在于 他倡导以“仁”为本,“仁者爱人”,其“救世”的理念和人本思想为当今世界所瞩目。历史上中国人的思 想出口的并不多,被外国人所推崇的,更是凤毛麟角。如今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大格局下涌动着湍急的暗 流,孔子以“仁”为本、以“爱人”为内核的思想道德体系,以及“有教无类”的平等理念,无疑是一剂 构建和谐世界的良方。孔子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后还在引导着世界潮流,其对人类影响的恒久性令人叹 服 阵翅膀扇动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举目望去,见一群细脖子长脚的白鸟在树梢间扑来跳去。导游说这是 鹭鸶,一种美丽高雅的鸟,是孔林中数量最多的鸟类居民。想起刚才在孔庙里,见那遍布深庭宏院的古柏 上,几乎都立着浅灰色、体型不大的鸦,一些靠近围墙的树底下,散落着鸦的羽毛和枯骨,而这孔林之 中,却一直未见鸦的踪影。一边是庄严的思想文化圣殿鸦影绰绰,一边是森森墓地鹭鸶弄舞,难道这是圣 人在冥冥之中的安排,抑或是他老人家对生与死所作的另一种解读? 离开孔子墓,向孔林的纵深处走去。几个妇人骑着自行车争相问我是否需要租车,说孔林很大,步行游 玩很辛苦。我婉拒了。到这墓地来,何必仍是须臾抛不开尘世的潇洒与浮躁?独自漫步,忽见浓绿的树林 中隐约现出围墙,外面传来隆隆的车流声。从繁华喧嚣的人间世界,到寂静安宁的死者领地,原来就只是 这么一墙之隔。 告枯树上鹭酱的轮廓已快要被夜幕吞噬,微风习习,挟裹着丝丝凉意。正欲返回,依稀见那路牌上有“孔 任墓”字样,不由得走向路牌指示的方向。不多时,见一特别高大的墓碑立于路旁,上雕二龙戏珠图 案,刻“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孔尚仼这个名字,是年少时读《桃花扇》时得 知的,但不知这个风流才子为孔子后裔。剧本写作历经十余年,三易其稿,其借男女离合之情抒兴亡之 感,主题鲜明,文词凄美,为百姓所喜爱,上演时轰动京师。康熙皇帝却认为此剧反映南明王朝灭亡,隐 有亡国之恨、反清之情,找个借口革除了孔尚任的官职。孔尚任是在康熙南巡至曲阜时担任引驾官,奉命 在御前讲经,得到皇帝赏识后,才被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的。而将他撤职的,也是这个康熙。孔尚任身为 朝官,又是剧作家,想写出重大主题的有影响的作品,在政治不怎么清明时,确实不大好把握,结果折戟 官场,令人扼腕 安息在孔林的,不乏历史上曾名重一时的人物,许多人的身份与孔尚任有着共同的特征:文官。有的当 过皇帝的老师,有的是儒教的专家学者,有的是奉祀官,等等,不一而足。而徜徉碑林,竟未发现自然科 学方面的大人物,中国古代“重文轻理工”的传统,在这里显露无遗。于是想起一个观点:孔学、儒教是 中国文化的丰碑,然而正由于此,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人一辈子手不离四书五经,摇头晃脑,之乎者也,满 腹经纶,道德文章成为国家取仕的唯一标准。而自然科学从未成为国家主流文化,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 大大落后于西方,旧中国积贫积弱,与此有很强的关联度。换一句话说,孔学儒教使中华文化深厚而精 ,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中华民族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也正如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 溟先生所说的,中国的文化把太多心思用在人际关系和人伦关系上,轻视了对物质文明的推进。这显然是 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但应客观地、历史地、全面地去看待一一无论如何,孔子终归是圣人,孔子的思想学 说终究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只鹭鸶掠过头顶,悄悄地落在近旁的树枝上。据说这里的鹭鸶如济南大明湖中的青蛙,从不鸣叫, 为一个千古之谜,而谜底之一是“不惊扰圣人”。 于是我轻轻地走出孔林,轻轻地。 19.下列对文中黑体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伫立:“伫”读chu,“伫立”意为长时间地站立。 B.折戟:“戟”读j,“折戟”用来形容失败惨重。 C.不一而足:在文中指孔子许多后人担任文官,无法列举齐全。 D.之乎者也:全由文言虚词组成,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 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孔林“才真正觉得离圣人越来越近”,暗示此处更契合孔子的精神气质 B.对妇人出租自行车的描写表现出孔林如今安静肃穆不再,充满喧嚣和浮躁 C.由孔尚任墓葬引发的联想传递出作者对文人命运被权贵操控的痛惜之情 D.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滞后,与“重文轻理工”文化传统的影响不无关系 21.请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欲购一束献给圣人,又觉得向孔夫子献鲜花,恰似请他老人家穿西装,有些不伦不类,于是唯有默默 伫立 22.文中3次写到鹭鸶,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光环和崇高地位,墓显得过于朴素,一时真有些匪夷所思。但细想来,似又在情理之中。孔子在世时其思 想并未被统治阶级所接受,他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自然不会太高,于是死不轰动,葬不隆重。随着孔子的地 位在历朝不断攀升,孔子墓的周边添加了许多包装,如苍桧翠柏侍立的神道、气势宏伟的万古长春坊、端 庄肃穆的至圣林坊,尽显高贵与排场。好在古人头脑没有过于发热,孔子墓核心部分基本保持了固有的面 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孔子墓的左侧和前方,分别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和孙子孔伋的墓,形成所谓“携子抱孙”的格局。孔鲤天 资平平,书读得没有父亲的得意门生们好,又没混得个一官半职,一辈子无大作为。孔鲤之子孔伋自小伶 俐,祖父孔子对他寄予厚望,后来他果然一鸣惊人,写出《中庸》这一儒家经典,成为孔学的重要传承人 物。他的墓尊贵而奢华,与其父孔鲤墓的简陋形成强烈反差。看来,有着至高地位的“礼”之“雅”,还 是难敌“以成败论英雄”之“俗”。 孔子坟头的草并不茂盛,几处已有些枯黄,斑驳中透着凄凉。夕阳中,墓前空地上的树影被拉得很长, 仿佛伸向时光深处,游人渐稀,肃穆跟随着静谧慢慢包围过来。墓碑前的香炉里没有半点灰烬,表明这里 是不允许烧香照烛的。环顾四周,不远处一妇人正怀抱鲜花向游人兜售。欲购一束献给圣人,又觉得向孔 夫子献鲜花,恰似请他老人家穿西装,有些不伦不类,于是唯有默默伫立。 孔子的伟大,不仅仅因为他创立了后来演化为儒教的儒家学派,极大地弘扬和提升了中国文化,还在于 他倡导以“仁”为本,“仁者爱人”,其“救世”的理念和人本思想为当今世界所瞩目。历史上中国人的思 想出口的并不多,被外国人所推崇的,更是凤毛麟角。如今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大格局下涌动着湍急的暗 流,孔子以“仁”为本、以“爱人”为内核的思想道德体系,以及“有教无类”的平等理念,无疑是一剂 构建和谐世界的良方。孔子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后还在引导着世界潮流,其对人类影响的恒久性令人叹 服。 一阵翅膀扇动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举目望去,见一群细脖子长脚的白鸟在树梢间扑来跳去。导游说这是 鹭鸶,一种美丽高雅的鸟,是孔林中数量最多的鸟类居民。想起刚才在孔庙里,见那遍布深庭宏院的古柏 上,几乎都立着浅灰色、体型不大的鸦,一些靠近围墙的树底下,散落着鸦的羽毛和枯骨,而这孔林之 中,却一直未见鸦的踪影。一边是庄严的思想文化圣殿鸦影绰绰,一边是森森墓地鹭鸶弄舞,难道这是圣 人在冥冥之中的安排,抑或是他老人家对生与死所作的另一种解读? 离开孔子墓,向孔林的纵深处走去。几个妇人骑着自行车争相问我是否需要租车,说孔林很大,步行游 玩很辛苦。我婉拒了。到这墓地来,何必仍是须臾抛不开尘世的潇洒与浮躁?独自漫步,忽见浓绿的树林 中隐约现出围墙,外面传来隆隆的车流声。从繁华喧嚣的人间世界,到寂静安宁的死者领地,原来就只是 这么一墙之隔。 枯树上鹭鸶的轮廓已快要被夜幕吞噬,微风习习,挟裹着丝丝凉意。正欲返回,依稀见那路牌上有“孔 尚任墓”字样,不由得走向路牌指示的方向。不多时,见一特别高大的墓碑立于路旁,上雕二龙戏珠图 案,刻“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孔尚任这个名字,是年少时读《桃花扇》时得 知的,但不知这个风流才子为孔子后裔。剧本写作历经十余年,三易其稿,其借男女离合之情抒兴亡之 感,主题鲜明,文词凄美,为百姓所喜爱,上演时轰动京师。康熙皇帝却认为此剧反映南明王朝灭亡,隐 有亡国之恨、反清之情,找个借口革除了孔尚任的官职。孔尚任是在康熙南巡至曲阜时担任引驾官,奉命 在御前讲经,得到皇帝赏识后,才被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的。而将他撤职的,也是这个康熙。孔尚任身为 朝官,又是剧作家,想写出重大主题的有影响的作品,在政治不怎么清明时,确实不大好把握,结果折戟 官场,令人扼腕。 安息在孔林的,不乏历史上曾名重一时的人物,许多人的身份与孔尚任有着共同的特征:文官。有的当 过皇帝的老师,有的是儒教的专家学者,有的是奉祀官,等等,不一而足。而徜徉碑林,竟未发现自然科 学方面的大人物,中国古代“重文轻理工”的传统,在这里显露无遗。于是想起一个观点:孔学、儒教是 中国文化的丰碑,然而正由于此,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人一辈子手不离四书五经,摇头晃脑,之乎者也,满 腹经纶,道德文章成为国家取仕的唯一标准。而自然科学从未成为国家主流文化,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 大大落后于西方,旧中国积贫积弱,与此有很强的关联度。换一句话说,孔学儒教使中华文化深厚而精 彩,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中华民族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也正如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 溟先生所说的,中国的文化把太多心思用在人际关系和人伦关系上,轻视了对物质文明的推进。这显然是 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但应客观地、历史地、全面地去看待——无论如何,孔子终归是圣人,孔子的思想学 说终究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一只鹭鸶掠过头顶,悄悄地落在近旁的树枝上。据说这里的鹭鸶如济南大明湖中的青蛙,从不鸣叫,成 为一个千古之谜,而谜底之一是“不惊扰圣人”。 于是我轻轻地走出孔林,轻轻地。 19.下列对文中黑体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伫立:“伫”读 chù,“伫立”意为长时间地站立。 B.折戟:“戟”读 jǐ,“折戟”用来形容失败惨重。 C.不一而足:在文中指孔子许多后人担任文官,无法列举齐全。 D.之乎者也:全由文言虚词组成,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孔林“才真正觉得离圣人越来越近”,暗示此处更契合孔子的精神气质。 B.对妇人出租自行车的描写表现出孔林如今安静肃穆不再,充满喧嚣和浮躁。 C.由孔尚任墓葬引发的联想传递出作者对文人命运被权贵操控的痛惜之情。 D.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滞后,与“重文轻理工”文化传统的影响不无关系。 21.请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4 分) 欲购一束献给圣人,又觉得向孔夫子献鲜花,恰似请他老人家穿西装,有些不伦不类,于是唯有默默 伫立。 22.文中 3 次写到鹭鸶,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 分)
23.在“徜徉孔林”的过程中,作者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分条概述。(6分) 24.孔子倡导以“仁”为本,下列人物的行为没有体现这一思想的一项是(3分) A.《边城》中老船夫用过渡人强塞的钱备下草烟和茶叶,茶水供过渡人随意饮用,草烟慷慨赠与需要的 B.《红楼梦》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惩违规者,并以身作则,树立了威权。 C.《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在县立高中读书时,冒着生命危险救起了曾经当众羞辱他的同学侯玉英。 D.《红岩》中的黄以声将军在监狱艰苦的环境中,尽心尽力教“小萝卜头”识字、读书,教给他做人的道 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徜徉孔林》中作者提到:中国古代“重文轻理工”的传统与近代中国 科学技术落后有很强的关联度。对此你是否认同?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 ②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扶”,在文学经典中,次要人物也往往呈现出别样的色彩,令人难忘。请 从船总顺顺、王满银、假洋鬼子、尤三姐和薛蟠几个人物中选择一位,描绘最能突出其特点的一个场景 要求:有细节,有描写。 ③请以“最美”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性文字,表达你阅读文学经典 作品的感受。要求:从《红岩》《老人与海》《红楼梦》《边城》中选材立意,可选一部,也可选多部:主 题明确,有感染力。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论语·子路》篇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句。你对这则语录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 请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②请以“昔日重来”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
23.在“徜徉孔林”的过程中,作者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分条概述。(6 分) 24.孔子倡导以“仁”为本,下列人物的行为没有体现 ....这一思想的一项是(3 分) A.《边城》中老船夫用过渡人强塞的钱备下草烟和茶叶,茶水供过渡人随意饮用,草烟慷慨赠与需要的 人。 B.《红楼梦》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惩违规者,并以身作则,树立了威权。 C.《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在县立高中读书时,冒着生命危险救起了曾经当众羞辱他的同学侯玉英。 D.《红岩》中的黄以声将军在监狱艰苦的环境中,尽心尽力教“小萝卜头”识字、读书,教给他做人的道 理。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25.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 字左右。 ①《徜徉孔林》中作者提到:中国古代“重文轻理工”的传统与近代中国 科学技术落后有很强的关联度。对此你是否认同?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 ②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扶”,在文学经典中,次要人物也往往呈现出别样的色彩,令人难忘。请 从船总顺顺、王满银、假洋鬼子、尤三姐和薛蟠几个人物中选择一位,描绘最能突出其特点的一个场景。 要求:有细节,有描写。 ③请以“最美”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性文字,表达你阅读文学经典 作品的感受。要求:从《红岩》《老人与海》《红楼梦》《边城》中选材立意,可选一部,也可选多部;主 题明确,有感染力。 26.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论语•子路》篇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句。你对这则语录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 请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②请以“昔日重来”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