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髙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与名句填空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始安秋日 宋之问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①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①注:世业:犹世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前两句用“洛阳春”引发对“桂林风景异”想象,进而表达作者满怀的 喜悦之情 B.诗歌五、六两句中,云雾飞卷山峰隐现,碎石可见江水磷磷,营造了一种清 冷的氛围。 C.诗歌七、八两句写自己平日为官做事信奉黄老,与人无争,但最终还是遭遇 贬黜流放。 D.整首诗前几句重在写景抒情,后四句转向述志感怀,即在辛酸无奈中表达了 归隐的思想。 E.该诗是作者晚期作品,写景物用语简洁概括,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感受,给人 新颖的美感。 15.请结合诗歌赏析“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的精妙。(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 ”两句诗展现了李白对达到理想彼岸的乐观自信情怀。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了与友人夜晚泛舟赤壁时把酒吟诗的快哉乐事的 句子:“ 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 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 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与名句填空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 2018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始安秋日 宋之问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①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①注:世业:犹世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 诗歌前两句用“洛阳春”引发对“桂林风景异”想象,进而表达作者满怀的 喜悦之情。 B. 诗歌五、六两句中,云雾飞卷山峰隐现,碎石可见江水磷磷,营造了一种清 冷的氛围。 C. 诗歌七、八两句写自己平日为官做事信奉黄老,与人无争,但最终还是遭遇 贬黜流放。 D.整首诗前几句重在写景抒情,后四句转向述志感怀,即在辛酸无奈中表达了 归隐的思想。 E.该诗是作者晚期作品,写景物用语简洁概括,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感受,给人 新颖的美感。 15.请结合诗歌赏析“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的精妙。(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展现了李白对达到理想彼岸的乐观自信情怀。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了与友人夜晚泛舟赤壁时把酒吟诗的快哉乐事的 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宁夏银川一中 2018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 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 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 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 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 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 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 之 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 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 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我们与其用“在艰苦的环境中,才知道谁是真正的君子”来激励自己,还 不如把《论语》中孔丘“ ”的作为座右铭,含义相同,雅俗 有异。(2分) (2)当有人纠结于取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借用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 两句来帮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2分) (3)《三峡》中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三峡水流之急之疾的语句是: 山东省青岛市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 泊无依之感。 D.诗中用“日暮”“月初白”“孤灯个词语,表现白天到夜晚的时间变化,表达 作者孤寂情感。 E.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 读者也受到感染。 赏析嫌中“穿”“数”二字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 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 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 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 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 之心。 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 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 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 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我们与其用“在艰苦的环境中,才知道谁是真正的君子”来激励自己,还 不如把《论语》中孔丘“________,________”的作为座右铭,含义相同,雅俗 有异。(2 分) (2)当有人纠结于取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借用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 “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帮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2 分) (3)《三峡》中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三峡水流之急之疾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 (1 分) 山东省青岛市 2018 届高三期初调研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 泊无依之感。 D.诗中用“日暮”“月初白”“孤灯个词语,表现白天到夜晚的时间变化,表达 作者孤寂情感。 E.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 读者也受到感染。 15. 赏析嫌中“穿”“数”二字的妙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诗经·氓》“ 两句, 描写女子早起晚睡辛勤劳作,没有一天不如此。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三句,援引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轻启兵端最终落败的古事,告诚南宋朝廷慎 之又慎 河北省邯郸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題 临江仙 辛弃疾 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向浮瓜沈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 深 【注】①老去句:语本苏拭《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② 浮瓜沉李: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淸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以“浮 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之“啊”。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 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一辈子被荒废 C.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D.结尾化用杜甫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 E.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一些语句成为成语 15.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5分) (1)《庄子逍遥游》中,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指出只有 才能做到“无待”,才 能达到“逍遥游” (2)杜甫《望岳》中,诗句“ 抒发了他不怕论难 敢于攀登,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 河南名校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三适应性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所思① 杜甫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俎定常开 九江②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澦堆③。 注:①崔漪自吏部而谪荆州司马,杜甫作诗寄之,②九江:于后文的“一柱观” 结尾崔漪在荆州谪居之地。③滟澦堆:即瞿塘峡峡口的滟澦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定常开”虚写崔漪被贬之后的生活,也表明作者对崔漪非常熟悉 B.“醉”字传神,虽谪官偏僻之地,但酒樽常开,凸显崔漪癫狂落拓的形象
(1)《诗经•氓》“ , ”两句, 描写女子早起晚睡辛勤劳作,没有一天不如此。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 , ”三句,援引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轻启兵端最终落败的古事,告诚南宋朝廷慎 之又慎。 河北省邯郸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題. 临江仙 辛弃疾 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向浮瓜沈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 深。 【注】①老去句:语本苏拭《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② 浮瓜沉李: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淸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以“浮 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之“啊”。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 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辈子被荒废。 C.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D.结尾化用杜甫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 望。 E.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些语句成为成语. 15.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5 分) (1)《庄子•逍遥游》中,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指出只有 “ , , ”才能做到“无待”,才 能达到“逍遥游”。 (2)杜甫《望岳》中,诗句“ , ”抒发了他不怕论难, 敢于攀登,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 河南名校联盟 2017-2018 学年高三适应性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所思① 杜甫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俎定常开。 九江②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③。 注:①崔漪自吏部而谪荆州司马,杜甫作诗寄之,②九江:于后文的“一柱观”, 结尾崔漪在荆州谪居之地。③滟滪堆:即瞿塘峡峡口的滟滪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定常开” 虚写崔漪被贬之后的生活,也表明作者对崔漪非常熟悉。 B.“醉”字传神,虽谪官偏僻之地,但酒樽常开,凸显崔漪癫狂落拓的形象
C.日落时分,崔漪竟不知自己酒醒何处,实为借酒浇愁,暗含苦闷之情。 D.诗中多处使用想象手法,所写内容既照应标题,又使得格调不甚凄 E.作者借崔漪虽遭贬谪仍然醉卧的形象,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心情。 15.古人评价这首诗时说“苦忆”二字,直贯全章,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的两句诗 既印证了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的“晋陶渊明独爱菊”,又让人读出一种超然物 外的心情 (2)苏轼在《赤壁赋》里赞美曹操当年在赤壁之战时临江赋诗的英雄形象时说: 河南省师范大学附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军中乐 [南宋]刘克庄 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 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开头两句描写军营戒备森严的场景,“面面”和“深深”形成照应,渲染了 战场紧张、肃杀的氛围 B.诗人笔下的将军虽然身份高贵,但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不披铠甲,放弃 骑马,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 C.诗中的将军不仅藐视敌人,认为“虏畏不敢犯”,还用“射麋捕鹿”这种畋 猎方式来激发将士们的杀敌豪情。 D.同是军旅诗,陆游《关山月》中“戍楼刁斗催落月”侧面烘托人物,而“更 阑酒醒山月落”则直接写入 E.全诗从帐门外写到帐门内,由将军写到士兵,由全景描绘而过渡到特写镜头, 构思精巧严谨,脉络分明 15.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 两句不仅勾勒出阿房宫占地之广,还表现了建筑高耸的气势。 (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 ”两句提醒统治者要任用自 己的亲信将领来把守剑门关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两 句是“ (4)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用一句“ ”将月影下摇 曳生姿的竹柏描绘得栩栩如生。 山西省襄汾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
C.日落时分,崔漪竟不知自己酒醒何处,实为借酒浇愁,暗含苦闷之情。 D.诗中多处使用想象手法,所写内容既照应标题,又使得格调不甚凄凉。 E.作者借崔漪虽遭贬谪仍然醉卧的形象,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心情。 15.古人评价这首诗时说“苦忆”二字,直贯全章,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的两句诗“ , ”, 既印证了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的“晋陶渊明独爱菊”,又让人读出一种超然物 外的心情。 (2)苏轼在《赤壁赋》里赞美曹操当年在赤壁之战时临江赋诗的英雄形象时说: “ , , 。” 河南省师范大学附中 2017-2018 学年上学期高三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军中乐 [南宋]刘克庄 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 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开头两句描写军营戒备森严的场景,“面面”和“深深”形成照应,渲染了 战场紧张、肃杀的氛围。 B.诗人笔下的将军虽然身份高贵,但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不披铠甲,放弃 骑马,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 C.诗中的将军不仅藐视敌人,认为“虏畏不敢犯”,还用“射麇捕鹿”这种畋 猎方式来激发将士们的杀敌豪情。 D.同是军旅诗,陆游《关山月》中“戍楼刁斗催落月”侧面烘托人物,而“更 阑酒醒山月落”则直接写入。 E.全诗从帐门外写到帐门内,由将军写到士兵,由全景描绘而过渡到特写镜头, 构思精巧严谨,脉络分明。 15.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 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 , ” 两句不仅勾勒出阿房宫占地之广,还表现了建筑高耸的气势。 (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 “ , ”两句提醒统治者要任用自 己的亲信将领来把守剑门关。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两 句是“ , ”。 (4)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用一句“ ”将月影下摇 曳生姿的竹柏描绘得栩栩如生。 山西省襄汾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22-23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2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 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 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 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 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 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24.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六)名句名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 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2)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 伤的句子是: (3)在《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动物蛟龙听 了也飞舞起来了,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 的语句是: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 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 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 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 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 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22—23 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2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 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 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 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 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 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24.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 分) (六)名句名篇默写(6 分)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 “ , ”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2)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 伤的句子是: , 。 (3)在《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动物蛟龙听 了也飞舞起来了,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 的语句是: , 。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 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 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 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 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 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