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传》新編详解 行鬼神”是一样的。 蓍与卦的不同,在于蓍是“知来”的,卦是“藏 往”的 附带谈一句,讲汉《易》的先生们,号称象数派, 其实他们既不懂得象,也不懂得数。为什么说他们不懂 得象呢?因为他们如王弼所说是“定马于乾,按文责 卦”。为什么说他们不懂得数呢?因为他们不懂得“大 衍之数五十”有阙文,乃是“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 胡说一气。 我读《系辞传》,见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 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这段文宇出现了两次,意识到 它的重要性。但是,什么是“会”?什么是“通”?什么 是“以行其典礼”?为什么和“天下之动”联系起来? 却不好懂。后来,我觉得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 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能够解释它。 我认为“会”所说的就是“化而裁之谓之变”,“通”所 说的就是“推而行之谓之通”,“以行其典礼”所说的就 是“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为什么它与“天下 之动”联系起来呢?因为它说的是爻、是变,是说乾坤 的统一,乾坤的变化发展,也就是乾坤变化发展的规 律。用辩证法来说,“会”就是质变,“通”就是量变。 那么质变的“会”为什么说“化而裁之”?量变的“通” 为什么说“推而行之”?后来我读《杂卦传》,其中说
金景芳自序 19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始融会贯通。因为革是 去故”,也就是“化而裁之”,所以是“会”;鼎是“取 新”,也就是“推而行之”,所以是“通”。例如,我们 过年说除旧布新,除旧就是“去故”,布新就是“取 新”。所以“除旧”就是“会”,是质变,“布新”就是 通”,是量变。我读《系辞传》,见有“夫《易》,圣人 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 也,故能成天下之务”这段话,什么是“深”呢?怎么 深”就能“通天下之志”?什么是“几”呢?怎么 兀”就能“成夭下之务”?后来我了解到,“凡”所说 的就是“会”,就是质变;“深”所说的就是“通”,就 是量变。量变是“通”,所以能“通天下之志”;质变是 会”,所以能“成天下之务”。我因而想到革卦,孔子 在《象传》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 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在这段话里应当注意的有两 点:第一,是“革命”二字,今天常用,实际它是孔子 创造的;第二,孔子把汤武革命比作“天地革而四时 成”。“天地革而四时成”,这是自然规律,把汤武革命 比成像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一样,这个思想发生在两 千五百年以前是多么难得啊!“革之时大矣哉”,意思是 说所谓革命必须符合时代要求,不符合时代要求就不能 叫做革命。 四 过去杨献珍在世时,我国哲学界讨论过“一分为
20 《周易·系辞传》新編详解 ”和“合二而一”的问题。当时,人人都知道《系辞 传上》所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 象生八卦”是“一分为二”。但是,《系辞传下》也说过 “合二而一”,却不见有人提出。最近,我读《系辞传 下》看出有三处传文说到“合二而一”。第一处传文说 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 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第二处传文说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 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 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 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第三处传文说:“天地 綑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 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综观这 三处传文,都是利用个别的具体的事实作例子,遵照逻 辑推理而得出一般的抽象的理论,即“合二而一”。具 体说,第一处传文说的“吉凶者,贞胜者也”,“吉凶” 是“二”,“胜”是“一”;“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天 地”是“二”,“观”是“一”;“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日月”是“二”,“明”是“一”。根据这三个例子而得 出一般的抽象的理论:“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即 “合二而一”。第二处传文说的“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 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日月”是“二”,“明”是 “一”;“寒往则署来,署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 焉”,“寒署”是“二”,“岁”是 往者屈也,来
金景芳自序 21 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往来”是“二”,“利” 是“一”。根据这三个例子而得出一般的抽象的理论: “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即“合二而一”。第 三处传文说的“天地綑缊,万物化醇”,“天地”是 “二”,“醇”是“一”;“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男女” 是 生”是 。根据这两个例子,而得出 般的抽象的理论:“《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 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即“合二而一”。可见《系 辞传下》是说过“合二而一”。“合二而一”和“一分为 样,在哲学上是最高的根本性的理论,而生在两 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孔子居然已认识到,真不简单啊。 五 我为本书作“前言”时,说“《周易》一书实际是 用辩证法的理论写成的”,在《易》经中随便举出八条 言论作为证明。在写“后语”时,觉得说《周易》一书 是用辨证法的理论写的,实际是说中国在殷周之际已经 创造了辩证法,会使人惊讶,不相信。于是我把它作为 个科研课題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认为《史记》说文 王“拘羑里,演《周易》”是可信的。但是文王被囚在 美里,为什么“演《周易》”呢?我又进行研究,认为 文王被囚美里时,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被囚以前,是 《论语》所说的“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被囚以 后,是《尚书》所说的“西伯戡黎”。即文王被囚以后, 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想推翻殷商的王权,因而也
《周易·系辞传》新編详解 想推翻殷商王权的指导思想,即殷商哲学《归藏》易。 由于改造《归藏》易为《周易》,不知不觉的在事实上 已经创造了辩证法。这种情况颇似俗话所说的瞎猫碰着 死耗子,耗子是真的,但不是捉来的,而是碰着的。 六 我在本书《传》后的附录中列入《〈说卦传〉略说》 一篇,其原因是我认为今行世的《说卦传》,除篇首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两段文字是讲《周易》的, 应依照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移入《系辞传》里去 其余都是孔子为《周易》作《传》时保存下来的《连 山》、《归藏》二《易》遗说。这一点,我为本书作“后 语”时已道及。《连山》、《归藏》二《易》与《周易》 比较当然有不足之处,但是,在二《易》书中已经谈到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并对八卦取象作了详 悉的解说,创始之功不可泯。可惜前人对《说封传》一 向缺乏说明,致使宋人邵雍乘隙造作谬说,毫无根据地 说是什么伏羲八卦、文王八卦、先天之学、后天之学。 程颐不理睬,是对的。而大思想家朱熹却深信不疑,为 之吹大喇叭,于所著《周易本义》中,既推尊,又绘 图,大肆宣扬,遂使这一谬说得以不胫而走,广泛流 传,为害甚大。今作《略说》,削去邵氏谬说,于其可 解者加以训释,其不可解者不强作解人,留待后之知者 详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