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在适温(15~20℃)下开放。在花卉栽培过程中,应尽可能给予它与原产地近似的生态条件 温度应经常考虑三种情况:一是极端最高最低温度值和持续的时间:二是昼夜温差的变化幅度:三是 冬夏温差变化的情况。这些都是促成或限制花卉生长发育和生存的条件 根据不同花卉对温度的要求,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耐寒性花卉原产于寒带或温带地区的露地二年生草本花卉、部分宿根及球根花卉等。这类花卉 耐寒性强,一般能耐0℃以上的低温,其中一部分能忍受一5~一10℃的低温,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南部地 区可露地安全越冬,如玉簪、萓草、蜀葵、玫瑰、丁香、迎春、紫藤、海棠、榆叶梅、金银花等。此外, 大花三色堇、二月兰、金盏菊、雏菊、紫罗兰、桂竹香等在长江流域一带露地栽培时可保持绿色越冬,继 续生长,有的还可继续开花,其开花适温为5-15℃。 2.半耐寒性花卉半耐寒性花卉原产温带较暖和的地区。这类花卉耐寒力介于耐寒性与不耐寒性花 卉之间,通常要求冬季温度在0℃以上,在我国长江流域能够露地安全越冬,在“三北”地区(东北、西北、 华北)稍加保护也可露地越冬,如金鱼草、金盏菊、牡丹、芍药、石竹、翠菊、郁金香、月季、梅花、棕榈 夹竹桃、桂花、广玉兰等。 3.不耐寒性花卉不耐寒性花卉原产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包括露地一年生草本花卉和温室花卉。 这类花卉喜高温环境,耐热,忌寒冷,要求温度不低于8~10℃:一般不得低于5℃,在华南和西南南部 可露地越冬,在其他地区均需温室越冬,故有时也称温室花卉,如一串红、鸡冠花、百日草、文竹、扶桑 变叶木、仙人掌类及其他多浆植物等。这类花卉在生长期间要求高温,不能忍受0℃以下的低温,其中 部分种类甚至不能忍受5℃左右的温度,在这样的温度下则停止生长甚至死亡,秋海棠类、彩叶草、吊兰、 大岩桐、茉莉等要在10~15℃的条件下才能正常越冬,而王莲25℃以上才能越冬 此外,热带高原原产的花卉要求冬暖夏凉的气候,如百日草、大丽花、唐菖蒲、波斯菊、仙客来、倒 挂金钟等。 花卉的耐寒能力与耐热能力是息息相关的。一般来说,耐寒能力与耐热能力是呈反比关系的,即耐寒 能力强的花卉一般都不耐热。就种类而言,水生花卉的耐热能力最强,其次是一年生草本花卉以及仙人掌 类植物,再次是扶桑、夹竹桃、紫薇、橡皮树、苏铁等木本花卉。而牡丹、芍药、菊花、石榴、大丽花等 耐热性较差,却相当耐寒。耐热能力最差的是秋植球根花卉,此外是仙客来、秋海棠、倒挂金钟等,这类 耐热性差的花卉的栽培养护关键环节是降温越夏,同时还要注意通风。但也有一些花卉既不耐寒,又不耐 热,如君子兰、仙客来、倒挂金钟等 (二)不同生育时期对温度的要求 花卉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也有所变化。一般而言,一年生花卉种子萌发可在较高温度 下(尤其是土壤温度)进行。一般喜温花卉的种子,发芽温度在25~30-C为宜:而耐寒花卉的种子,发芽可 以在10-15℃或更低时就开始。幼苗期要求温度较低,幼苗渐渐长大又要求温度逐渐升高,这样有利于进 行同化作用和积累营养。至开花结实阶段,多数花卉不再要求高温条件,相对低温有利于生殖生长。一般 规律是:播种期(即种子萌发期)要求温度高;幼苗生长期要求温度较低;旺盛生长期需要较髙的温度,否 则容易徒长,而且营养物质积累不够,影响开花结实;开花结实期要求相对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延长花期 和子实的成熟。 年生草本花卉幼苗期大多要求经过一个低温阶段(1~5℃),以利于通过春化阶段,否则不能进行花 芽分化,进入旺盛生长期则要求较高的温度环境。播种期要求较低的温度(相对于一年生花卉而言),一般 在16~20℃。幼苗生长期需要有一个更低的低温阶段(相对于播期而言),以促进春化作用完成,这一时期 的温度越低(但不能超过能忍耐的极限低温),通过春化阶段所需的时间越短。旺盛生长期要求较高的温度, 开花结实期同样需要相对较低的温度,以延长观赏时间,并保证子实充实饱满。因此,每种花卉的不同生 长发育时期对温度的要求(或者说对温度的适应)有很大的区别,认识这些区别是栽培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研究温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时,还要注意土温、气温和花卉体温之间的关系。土温与气温相比是 比较稳定的,距离土壤表面愈深,温度变化愈小,所以花卉根的温度变化也较小,根的温度与土壤温度之 间差异不大。地上部的温度则由于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很大,当阳光直射叶面时,其温度可以比周围的气温 高出2~IO~C,这是阳光引起花卉叶片灼伤的原因。此外,温室结构不合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聚光,灼 伤植物,宜采取遮荫措施。到了夜间,叶子表面的温度可以比气温低些
才能在适温(15~20℃)下开放。在花卉栽培过程中,应尽可能给予它与原产地近似的生态条件。 温度应经常考虑三种情况:一是极端最高最低温度值和持续的时间;二是昼夜温差的变化幅度;三是 冬夏温差变化的情况。这些都是促成或限制花卉生长发育和生存的条件。 根据不同花卉对温度的要求,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耐寒性花卉 原产于寒带或温带地区的露地二年生草本花卉、部分宿根及球根花卉等。这类花卉 耐寒性强,一般能耐 0℃以上的低温,其中一部分能忍受一 5~一 10℃的低温,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南部地 区可露地安全越冬,如玉簪、萱草、蜀葵、玫瑰、丁香、迎春、紫藤、海棠、榆叶梅、金银花等。此外, 大花三色堇、二月兰、金盏菊、雏菊、紫罗兰、桂竹香等在长江流域一带露地栽培时可保持绿色越冬,继 续生长,有的还可继续开花,其开花适温为 5—15℃。 2.半耐寒性花卉 半耐寒性花卉原产温带较暖和的地区。这类花卉耐寒力介于耐寒性与不耐寒性花 卉之间,通常要求冬季温度在 0℃以上,在我国长江流域能够露地安全越冬,在“三北”地区(东北、西北、 华北)稍加保护也可露地越冬,如金鱼草、金盏菊、牡丹、芍药、石竹、翠菊、郁金香、月季、梅花、棕榈、 夹竹桃、桂花、广玉兰等。 3.不耐寒性花卉 不耐寒性花卉原产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包括露地一年生草本花卉和温室花卉。 这类花卉喜高温环境,耐热,忌寒冷,要求温度不低于 8~10℃;一般不得低于 5℃,在华南和西南南部 可露地越冬,在其他地区均需温室越冬,故有时也称温室花卉,如一串红、鸡冠花、百日草、文竹、扶桑、 变叶木、仙人掌类及其他多浆植物等。这类花卉在生长期间要求高温,不能忍受 0℃以下的低温,其中一 部分种类甚至不能忍受 5℃左右的温度,在这样的温度下则停止生长甚至死亡,秋海棠类、彩叶草、吊兰、 大岩桐、茉莉等要在 10~15℃的条件下才能正常越冬,而王莲 25℃以上才能越冬。 此外,热带高原原产的花卉要求冬暖夏凉的气候,如百日草、大丽花、唐菖蒲、波斯菊、仙客来、倒 挂金钟等。 花卉的耐寒能力与耐热能力是息息相关的。一般来说,耐寒能力与耐热能力是呈反比关系的,即耐寒 能力强的花卉一般都不耐热。就种类而言,水生花卉的耐热能力最强,其次是一年生草本花卉以及仙人掌 类植物,再次是扶桑、夹竹桃、紫薇、橡皮树、苏铁等木本花卉。而牡丹、芍药、菊花、石榴、大丽花等 耐热性较差,却相当耐寒。耐热能力最差的是秋植球根花卉,此外是仙客来、秋海棠、倒挂金钟等,这类 耐热性差的花卉的栽培养护关键环节是降温越夏,同时还要注意通风。但也有一些花卉既不耐寒,又不耐 热,如君子兰、仙客来、倒挂金钟等。 (二)不同生育时期对温度的要求 花卉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也有所变化。一般而言,一年生花卉种子萌发可在较高温度 下(尤其是土壤温度)进行。一般喜温花卉的种子,发芽温度在 25~30~C 为宜;而耐寒花卉的种子,发芽可 以在 10—15℃或更低时就开始。幼苗期要求温度较低,幼苗渐渐长大又要求温度逐渐升高,这样有利于进 行同化作用和积累营养。至开花结实阶段,多数花卉不再要求高温条件,相对低温有利于生殖生长。一般 规律是:播种期(即种子萌发期)要求温度高;幼苗生长期要求温度较低;旺盛生长期需要较高的温度,否 则容易徒长,而且营养物质积累不够,影响开花结实;开花结实期要求相对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延长花期 和子实的成熟。 二年生草本花卉幼苗期大多要求经过一个低温阶段(1~5℃),以利于通过春化阶段,否则不能进行花 芽分化,进入旺盛生长期则要求较高的温度环境。播种期要求较低的温度(相对于一年生花卉而言),一般 在 16~20℃。幼苗生长期需要有一个更低的低温阶段(相对于播期而言),以促进春化作用完成,这一时期 的温度越低(但不能超过能忍耐的极限低温),通过春化阶段所需的时间越短。旺盛生长期要求较高的温度, 开花结实期同样需要相对较低的温度,以延长观赏时间,并保证子实充实饱满。因此,每种花卉的不同生 长发育时期对温度的要求(或者说对温度的适应)有很大的区别,认识这些区别是栽培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研究温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时,还要注意土温、气温和花卉体温之间的关系。土温与气温相比是 比较稳定的,距离土壤表面愈深,温度变化愈小,所以花卉根的温度变化也较小,根的温度与土壤温度之 间差异不大。地上部的温度则由于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很大,当阳光直射叶面时,其温度可以比周围的气温 高出 2~IO~C,这是阳光引起花卉叶片灼伤的原因。此外,温室结构不合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聚光,灼 伤植物,宜采取遮荫措施。到了夜间,叶子表面的温度可以比气温低些
植物的根,一般比较不耐寒,但越冬的多年生花卉,往往地上部已受冻害,而根部还可以正常存活 这是由于土壤温度比气温变化较小,冬季的土壤温度比气温髙。春暖后,土温稍微升高,根的生理机能即 开始恢复。 (三)高温及低温的障碍 花卉的生长发育并不总是处于最适宜的温度,因为自然气候的变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温度 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生产上的损失。在温度过低的环境下,生理活性停止,甚至死亡,低温受冻的原因主 要是植物组织内的细胞间隙结冰,细胞内含物、原生质失去水分,导致原生质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花卉 的种类不同,细胞液的浓度也不同,甚至同种花卉在不同的生长季节及栽培条件下,细胞液的浓度也不同, 因而它们的抗寒性(耐寒性)也不同。细胞液的浓度高,冰点低,较能耐寒,利用温床、温室、风障、阳畦 及塑料薄膜覆盖等,都能提高温度,防止冻害,增加植物本身的抗寒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高温障碍是由强烈的阳光与急剧的蒸腾作用相结合引起的。当气温升高到生长的最适温度以上时,生 长速度开始下降。高温直接导致茎叶死亡的情况是少见的,但由于高温引起植物体失水,因而产生原生质 的脱水和原生质中蛋白质的凝固,则是较常见的。高温障碍可使部分花卉产生落花落果、生长瘦弱等现象, 某些温带原产的花卉,在亚热带地区,由于不适应酷热,导致叶片灼伤枯黄,危害生长 我国农民积累了多年的生产经验,创造了许多抗寒、抗热的方法。如在东北南部,将花卉的根颈部分 埋到封冻了的土中,可以忍耐一10~一20℃的低温,长江流域的温床育苗、华北的风障阳畦都是一种防 冻的措施。南方搭篷遮荫、广东水坑栽培等也可以起到降低夏季高温的作用 (四)温周期的作用 花卉所处的环境中温度总是变化着的,有两个周期性的变化:即季节的变化及昼夜的变化。在一天中 是白天温度较高,晚上温度较低,尤其在大陆性气候地区(如西北各地及新疆、内蒙古等),昼夜温差更大 植物的生活也适应了这种昼热夜凉的环境。白天有阳光,光合作用旺盛,夜间无光合作用,但仍然有呼吸 作用,夜间温度较低,可以减少呼吸作用对能量的消耗。因而周期性的温度变化对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是有 利的,许多花卉都要求有这样的变温环境,才能正常生长。如热带花卉的昼夜温差应在3-6℃,温带花卉 在5~7℃,而沙漠植物,如仙人掌则要求相差10℃以上。这种现象,称为温周期 昼夜温差也有一定的范围。如果日温高,而夜温过低,也生长不好。不同花卉的昼、夜最适温度是不 同的(表3-2)。 有许多要求低温通过春化的植物,仅仅有夜间低温,也可达到与昼夜连续低温相同的作用 在自然界中,温周期的变化与光周期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植物昼夜间有对光照变化的反应,也有相 应的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从开花的生理意义上讲,高温相当于光照的作用,而低温相当于黑暗的作用。 (五)温度与花芽分化及花的发育 1.在低温下进行花芽分化有些花卉开花之前需要一定时期的低温刺激,这种需要低温阶段才能开花 的现象称为春化作用。冬性愈强的花卉要求温度愈低,持续时间也愈长。许多原产温带中北部及各地的高 山花卉,其花芽分化多要求在20~C以下较凉爽的气候条件下进行,如八仙花、卡特兰属和石斛属的某些 种类在13℃左右和短日照下可促进花芽分化,一些秋播花卉如金盏菊、雏菊、金鱼草、飞燕草、花菱草 虞美人、石竹类、蜀葵、三色堇、羽衣甘蓝、桂竹香、紫罗兰、香豌豆、大花亚麻、美女樱、毛地黄等都 要求在低温下进行花芽分化。近年的研究指出,除冬性花卉外,其他种类也表现出类似的春化现象。 2.在高温下进行花芽分化有些花卉在20℃或更高的温度下通过春化阶段进行花芽分化,实际这已 超出了春化作用的最初含义。许多花木类如杜鹃、山荼、梅、桃、樱花、紫藤等都在6~8月气温高至25℃ 以上时进行花芽分化,人秋后,植物体进入休眠,经过一定低温后结束或打破休眠而开花。许多球根花卉 的花芽也在夏季较高温度下进行分化,如唐菖蒲、晚香玉、美人蕉等春植球根于夏季生长期进行,而郁金 香、风信子等秋植球根是在夏季休眠期进行。其他如醉蝶花、紫茉莉、半支莲、鸡冠花、千日红、含羞草 月见草、凤仙花、风船葛、长春花、茑萝、彩叶草、一串红、烟草花、矮牵牛、蛇目菊、波斯菊、麦秆菊、 百日草等也都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花芽分化的 温度对于分化后花芽的发育也有很大影响。荷兰的 blaauw等通过硏究温度对几种球根花卉花芽发育 的影。向后认为,花芽发育以高温为最适的有郁金香、风信子、水仙等。花芽分化后的发育,初期要求低 温,以后温度逐渐升髙能起促进作用,低温最适值和范围因花卉种类和品种而异,如郁金香为2~9℃,风
植物的根,一般比较不耐寒,但越冬的多年生花卉,往往地上部已受冻害,而根部还可以正常存活。 这是由于土壤温度比气温变化较小,冬季的土壤温度比气温高。春暖后,土温稍微升高,根的生理机能即 开始恢复。 (三)高温及低温的障碍 花卉的生长发育并不总是处于最适宜的温度,因为自然气候的变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温度 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生产上的损失。在温度过低的环境下,生理活性停止,甚至死亡,低温受冻的原因主 要是植物组织内的细胞间隙结冰,细胞内含物、原生质失去水分,导致原生质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花卉 的种类不同,细胞液的浓度也不同,甚至同种花卉在不同的生长季节及栽培条件下,细胞液的浓度也不同, 因而它们的抗寒性(耐寒性)也不同。细胞液的浓度高,冰点低,较能耐寒,利用温床、温室、风障、阳畦 及塑料薄膜覆盖等,都能提高温度,防止冻害,增加植物本身的抗寒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高温障碍是由强烈的阳光与急剧的蒸腾作用相结合引起的。当气温升高到生长的最适温度以上时,生 长速度开始下降。高温直接导致茎叶死亡的情况是少见的,但由于高温引起植物体失水,因而产生原生质 的脱水和原生质中蛋白质的凝固,则是较常见的。高温障碍可使部分花卉产生落花落果、生长瘦弱等现象, 某些温带原产的花卉,在亚热带地区,由于不适应酷热,导致叶片灼伤枯黄,危害生长。 我国农民积累了多年的生产经验,创造了许多抗寒、抗热的方法。如在东北南部,将花卉的根颈部分 埋到封冻了的土中,可以忍耐一 10~一 20℃的低温,长江流域的温床育苗、华北的风障阳畦都是一种防 冻的措施。南方搭篷遮荫、广东水坑栽培等也可以起到降低夏季高温的作用。 (四)温周期的作用 花卉所处的环境中温度总是变化着的,有两个周期性的变化:即季节的变化及昼夜的变化。在一天中 是白天温度较高,晚上温度较低,尤其在大陆性气候地区(如西北各地及新疆、内蒙古等),昼夜温差更大。 植物的生活也适应了这种昼热夜凉的环境。白天有阳光,光合作用旺盛,夜间无光合作用,但仍然有呼吸 作用,夜间温度较低,可以减少呼吸作用对能量的消耗。因而周期性的温度变化对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是有 利的,许多花卉都要求有这样的变温环境,才能正常生长。如热带花卉的昼夜温差应在 3—6℃,温带花卉 在 5~7℃,而沙漠植物,如仙人掌则要求相差 10℃以上。这种现象,称为温周期。 昼夜温差也有一定的范围。如果日温高,而夜温过低,也生长不好。不同花卉的昼、夜最适温度是不 同的(表 3—2)。 有许多要求低温通过春化的植物,仅仅有夜间低温,也可达到与昼夜连续低温相同的作用。 在自然界中,温周期的变化与光周期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植物昼夜间有对光照变化的反应,也有相 应的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从开花的生理意义上讲,高温相当于光照的作用,而低温相当于黑暗的作用。 (五)温度与花芽分化及花的发育 1.在低温下进行花芽分化 有些花卉开花之前需要一定时期的低温刺激,这种需要低温阶段才能开花 的现象称为春化作用。冬性愈强的花卉要求温度愈低,持续时间也愈长。许多原产温带中北部及各地的高 山花卉,其花芽分化多要求在 20~C 以下较凉爽的气候条件下进行,如八仙花、卡特兰属和石斛属的某些 种类在 13℃左右和短日照下可促进花芽分化,一些秋播花卉如金盏菊、雏菊、金鱼草、飞燕草、花菱草、 虞美人、石竹类、蜀葵、三色堇、羽衣甘蓝、桂竹香、紫罗兰、香豌豆、大花亚麻、美女樱、毛地黄等都 要求在低温下进行花芽分化。近年的研究指出,除冬性花卉外,其他种类也表现出类似的春化现象。 2.在高温下进行花芽分化 有些花卉在 20℃或更高的温度下通过春化阶段进行花芽分化,实际这已 超出了春化作用的最初含义。许多花木类如杜鹃、山茶、梅、桃、樱花、紫藤等都在 6~8 月气温高至 25℃ 以上时进行花芽分化,人秋后,植物体进入休眠,经过一定低温后结束或打破休眠而开花。许多球根花卉 的花芽也在夏季较高温度下进行分化,如唐菖蒲、晚香玉、美人蕉等春植球根于夏季生长期进行,而郁金 香、风信子等秋植球根是在夏季休眠期进行。其他如醉蝶花、紫茉莉、半支莲、鸡冠花、千日红、含羞草、 月见草、凤仙花、风船葛、长春花、茑萝、彩叶草、一串红、烟草花、矮牵牛、蛇目菊、波斯菊、麦秆菊、 百日草等也都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花芽分化的。 温度对于分化后花芽的发育也有很大影响。荷兰的 Blaauw 等通过研究温度对几种球根花卉花芽发育 的影。向后认为,花芽发育以高温为最适的有郁金香、风信子、水仙等。花芽分化后的发育,初期要求低 温,以后温度逐渐升高能起促进作用,低温最适值和范围因花卉种类和品种而异,如郁金香为 2~9℃,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