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 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在这里,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 盾的唯一途径。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 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 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 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 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会被社会 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 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 人劳动就会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会被社会所承认,因 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W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 盾得到了解决。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 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 济利益甚至命运。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有卖出去,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生产 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如果商品卖不出去,他的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再生产就难以 进行。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 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为 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 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 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 奠定了基石。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 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 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 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 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 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对 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对价值创 >
7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 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在这里,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 盾的唯—途径。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 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 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 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 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会被社会 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 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 人劳动就会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会被社会所承认,因 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W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 盾得到了解决。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 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 济利益甚至命运。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有卖出去,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生产 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如果商品卖不出去,他的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再生产就难以 进行。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 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为 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 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 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 奠定了基石。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 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 经济的—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 供了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 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 2l 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 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 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第一,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第二, 深化对 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对价值创
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 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在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生产关系同以铁器工具为特征的比 较低下的生产力基本上是适应的。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 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便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生产关系同生产力 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产生,其途径有两个:一是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三)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其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 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这 一任务只能靠资本主义大生产来实现。新兴资产阶级便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 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 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 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这个过程所以是“原始” 的,是因为它形成资本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史”。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 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用暴力 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它在英国表现得最为典型。在英国, 地理大发现以后,由于欧洲市场扩大了对羊毛的需求,羊毛价格迅速上升,养羊比经营农 作物更为有利,这就促使资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各种手段把大片农民私有土地围圈起来据 为己有,改作养羊的牧场,而农民则变成一无所有的流浪者,为生活所追最终不得不到资 本家开设的工厂出卖劳动力。同时,资本家和封建贵族还通过“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 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 为现代私有财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42页。 引文中的“克兰财产”,其中的“克兰”英文为clan,意即“氏族财产”),建立了资本 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 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自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西班 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的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屠杀当地居民, 抢劫金银财宝,大批贩卖黑人,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进行商业战争等,掠夺了大量财富, 大大加速了货币资本的积累。西方殖民者在300多年时间里,仅从中南美洲就抢走了250 万公斤黄金,1亿公斤白银。1783年到1793年的十年问,英国仅利物浦一地就贩运了33 万多黑人,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达1亿多。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 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 币资本。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
8 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 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在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生产关系同以铁器工具为特征的比 较低下的生产力基本上是适应的。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 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便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生产关系同生产力 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 14 世纪末 15 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产生,其途径有两个:一是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三)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其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15 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 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这 —任务只能靠资本主义大生产来实现。新兴资产阶级便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 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 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 15 世纪 后 30 年,经过 16 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 19 世纪初才告结束。这个过程所以是“原始” 的,是因为它形成资本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史”。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 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用暴力 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它在英国表现得最为典型。在英国, 地理大发现以后,由于欧洲市场扩大了对羊毛的需求,羊毛价格迅速上升,养羊比经营农 作物更为有利,这就促使资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各种手段把大片农民私有土地围圈起来据 为己有,改作养羊的牧场,而农民则变成一无所有的流浪者,为生活所追最终不得不到资 本家开设的工厂出卖劳动力。同时,资本家和封建贵族还通过“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 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 为现代私有财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4 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842 页。 引文中的“克兰财产”,其中的“克兰”英文为 clan,意即“氏族财产”),建立了资本 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 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自 15 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西班 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的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屠杀当地居民, 抢劫金银财宝,大批贩卖黑人,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进行商业战争等,掠夺了大量财富, 大大加速了货币资本的积累。西方殖民者在 300 多年时间里,仅从中南美洲就抢走了 250 万公斤黄金,1 亿公斤白银。1783 年到 1793 年的十年问,英国仅利物浦一地就贩运了 33 万多黑人,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达 l 亿多。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 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 币资本。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 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不断成熟和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在经济上实现产业革命,用近代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 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这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 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在地主阶级同农民的矛盾极端尖锐,封建统治己 被农民战争严重动摇的情况下,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广大农民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的力量,通 过暴力手段,展开夺权斗争。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已成为阻碍资本主义 发展的重要障碍。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7世纪中期和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复辟和反复辟的长期斗争, 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进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 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 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所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 质必须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入手。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人的劳 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 的生存与发展。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 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 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并不 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力 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 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 的关系。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 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 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 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77页)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 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 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由于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 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也是有区 别的,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一旦 劳动力价值降低到这个界限以下,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
9 方式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 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不断成熟和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在经济上实现产业革命,用近代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 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这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 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在地主阶级同农民的矛盾极端尖锐,封建统治己 被农民战争严重动摇的情况下,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广大农民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的力量,通 过暴力手段,展开夺权斗争。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已成为阻碍资本主义 发展的重要障碍。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7 世纪中期和 18 世纪后半期的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复辟和反复辟的长期斗争, 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进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 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 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所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 质必须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入手。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人的劳 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 的生存与发展。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 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 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并不 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力 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 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 的关系。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 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 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 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6~77 页)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 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 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由于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 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也是有区 别的,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一旦 劳动力价值降低到这个界限以下,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