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0000501课程学时:38周学时:3学分:2.5开课学期:第1学期1.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该课程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2.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定位,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习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了解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基本内涵及具体要求,加强道德修养,培养法治思维,树立法律权威,依据师德要求、依据相关法律进行执教。(3)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懂得学以致用,提高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解决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规范的行为方式,培养职业道德。(4)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涵养高尚的道德品格,锤炼个人品德,增强责任心,自信心,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中,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弘扬时代新风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00000501 课程学时:38 周学时:3 学分:2.5 开课学期:第 1 学期 1.课程性质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 需要,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新时代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 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该课程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 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 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 2.课程目标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定位,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习和自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了解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基本内涵及具体要求,加强道德修养, 培养法治思维,树立法律权威,依据师德要求、依据相关法律进行执教。 (3)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懂得学以致用,提高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解决工 作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规范的 行为方式,培养职业道德。 (4)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涵养高尚的道德品格,锤炼个人品德,增强责 任心,自信心,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中,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弘扬时代新风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1.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课程目标1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1.师德规范1.2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已任。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课程目标2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2.教育情怀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课程目标3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4.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适用于全校大一年级各专业学生。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章次学课内容绪论4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4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二4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三4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四4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五00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六10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5..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其它四门课关系密切。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为本课程提供方法论和理论原则、政治导向。形势政策课程及中国近代史纲要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4.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 适用于全校大一年级各专业学生。 教 学 内 容 与 时 间 安 排 表 章次 内容 学课 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 4 一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4 二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4 三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4 四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4 五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8 六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10 5.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体系中其它四门课关系密切。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等课程为本课程提供方法论和理论原则、政治导向。形势政策课程及中国近代史纲要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1.师德规范 1.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 同。 课程目标 1 1.2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 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 爱之心的好老师。 课程目标 2 2.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 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 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 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 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课程目标 3
为本课程直接提供历史和现实的材料,本课程和其它学科也密切融合。它的体系建立在众多的学科基础之上,以伦理学、法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人才学、美学、历史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为依托,又为学生顺利学好其它课程提供精神动力,鲜明体现了本课程思想性与知识性统一、科学性与针对性统一、系统性与多学科融合性统一的特点。6.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巡回式专题教学法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人生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三部分内容,相应从教学专题上分为人生观专题、道德观专题和法治观专题。从授课方式上,通过从事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分担不同的专题教学,以巡回授课的专题式教学模式来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让教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体现自己的创造性,使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2)互动教学法为了使理论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的教与学活动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课堂讨论、辩论赛、情景短剧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包括课堂理论讲授中评析案例、组织案例分析讨论课、案例模拟教学等形式。案例教学能将活生生的真实事例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作用于其感官,使其通过分析、评判,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案例教学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二、教学内容纲要绪论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意义与学习方法:大学生活的特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大学生要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提升综合素质。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大学生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思考人生;如何成长为新时代新人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当前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3.主要内容(1)我们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为本课程直接提供历史和现实的材料,本课程和其它学科也密切融合。它的体系建立在众多 的学科基础之上,以伦理学、法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人才学、美 学、历史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为依托,又为学生顺利学好其它课程提供精神动力,鲜明体现了 本课程思想性与知识性统一、科学性与针对性统一、系统性与多学科融合性统一的特点。 6.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巡回式专题教学法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人生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三部分内容,相应从教学专题上分为人生 观专题、道德观专题和法治观专题。从授课方式上,通过从事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分担不同 的专题教学,以巡回授课的专题式教学模式来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让教师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体现自己的创造性,使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2)互动教学法 为了使理论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的教与学活动中,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课堂讨论、辩论赛、情景短剧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包括课堂理论讲授中评析案例、组织案例分析讨论课、案例模拟教学等形 式。案例教学能将活生生的真实事例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作用于其感官,使其通过分析、评 判,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案例教学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具有较强的现实针 对性。 二、教学内容纲要 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意义与学习方法;大学生活的特点。理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大学生要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提升综合素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大学生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思考人生;如何成长为新时代新人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当前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 3.主要内容 (1)我们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人生与人生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创造有意义的人生。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关系;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人生观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3.主要内容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1学时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三、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2学时一、高尚的人生追求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三、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1学时一、辩证对待人生矛盾二、反对错误人生观三、成就出彩人生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掌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当代青年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与信念;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如何把理想化为现实?
(3)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人生与人生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创造有意义 的人生。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关系;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3.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1 学时 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三、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 第二节 正确的人生观 2 学时 一、高尚的人生追求 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第三节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1 学时 一、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二、反对错误人生观 三、成就出彩人生 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掌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当代青年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与信念;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把理想化为现实?
3.主要内容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1学时一、什么是理想信念二、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第二节坚定信仰信念信心2学时一、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三、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1学时一、科学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二、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三、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理解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掌握做忠诚的爱国者,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中国精神是什么:如何理解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教学难点:如何弘扬中国精神: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改革创新的时代意义。3.主要内容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1学时一、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二、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第二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2学时一、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三、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3.主要内容 第一节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1 学时 一、什么是理想信念 二、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第二节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2 学时 一、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三、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第三节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1 学时 一、科学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二、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 三、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理解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掌握 做忠诚的爱国者,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中国精神是什么;如何理解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 的核心。 教学难点:如何弘扬中国精神;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改革创新的时代意义。 3.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1 学时 一、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 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第二节 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2 学时 一、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