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政治学基础理论第一节政治和政治学的性质与核心问题一、政治的基本涵义政治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政治现象的基本内容是围绕争夺和掌握国家政权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政治学就是人类政治活动规律性的一门科学,是一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一)历史上思想家(传统的解释)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以个人和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对政治的解释1.历史上思想家对政治的解释(传统的解释)纵论关于政治的相关观点:政治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古代城邦,即城市国家。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之一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讲的政治主要指的就是国家的活动。中国在《尚书》、《论语》和《周礼》等古代典籍中所讲的政治主要是统治的意思,即”治国之道”,也就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道德伦理原则来建立国家制度,并通过这种制度和政治活动来治理国家。这种对政治传统的解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纳为伦理道德。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柏拉图:理想国即为”公道或正义之国”,而”公道”乃是灵魂的至德。亚里士多德:国家是表现为最高的善,是人们一种道德生活的体现。康德、黑格尔:视国家与伦理为一体,认为国家就是人类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具有传统的道德精神的社会实体。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凯尔森(纯粹法学派):”我们只是把国家当成一个法律现象,一个法人国家是国内法律秩序所创立的社团。国家作为一个法人,是这个社团的人格化,或者是构成这个社团的国家法律秩序的人格化。”(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把政治视为”权本”和”统治术)。马基雅维里(意大利思想家):在《君主论》(中国早期译为《霸术》)中指出: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马基雅维里是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观点。啤斯麦:“政治就是当政者运筹喔的活动。”韩非:”势者,胜众之资也。""王也者,势也。”哈罗德·拉斯维尔(美国政治学家):”研究政治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
第一章 政治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 政治和政治学的性质与核心问题 一、政治的基本涵义 政治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政治现 象的基本内容是围绕争夺和掌握国家政权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政治学就是人类政治 活动规律性的一门科学,是一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一)历史上思想家(传统的解释)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以个人和团体为分 析单位的政治观)对政治的解释 1. 历史上思想家对政治的解释(传统的解释) 纵论关于政治的相关观点:政治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古代城邦,即城市国家。 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之一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讲的政治主要指的就是国家的 活动。中国在《尚书》、《论语》和《周礼》等古代典籍中所讲的政治主要是统治的 意思,即"治国之道",也就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道德伦理原则来建立国家制度,并通过 这种制度和政治活动来治理国家。 这种对政治传统的解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纳为伦理道德。 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柏拉图:理想国即为"公道或正义之国",而"公道"乃是灵魂的至德。 亚里士多德:国家是表现为最高的善,是人们一种道德生活的体现。 康德、黑格尔:视国家与伦理为一体,认为国家就是人类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 是一个具有传统的道德精神的社会实体。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凯尔森(纯粹法学派):"我们只是把国家当成一个法律现象,一个法人.国家 是国内法律秩序所创立的社团。国家作为一个法人,是这个社团的人格化,或者是构成这个社团的 国家法律秩序的人格化。"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把政治视为"权本"和"统治术)。 马基雅维里(意大利思想家):在《君主论》(中国早期译为《霸术》)中指 出: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马基雅维里是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 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观点。 啤斯麦:"政治就是当政者运筹帷幄的活动。" 韩非:"势者,胜众之资也。""王也者,势也。" 哈罗德·拉斯维尔(美国政治学家):"研究政治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
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孙中山:“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就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政治,政治不良,在国家里无论什么问题都不能解决。”麦肯齐(英国政治学家):政治是"参与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进程。”(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戴维·伊斯顿(美国政治学家):提出权威性价值分配说”。他在《政治体系》中提出:政治是为社会作出和执行权威性分配(具有约束力的决策)的行为或相互交往。”认为政治是”与社会所进行的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有关的那种社会交往。”2.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以个人和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1)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古典自由主义:政治理论规范性一应该)古典自由主义是这一政治观的典范。个人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价值维度的崇高地位。其次在分析维度上,古典自由主义对个人的设想是理性和能动的,亦即个人不仅了解自身的需要,而且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够做出最合乎自身利益的判断,并具有选择的能力,能够采取有见识的行动。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古典自由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对政治必然性的认识:在政府或国家出现之前,存在一种自然状态一一人与人之间如同狼与狼一样(霍布斯<ThomasHobbes》);或文明却遭遇不易解决的纠纷或麻烦,希望通过”社会契约"走出自然状态,进入政治社会(洛克(JohnLocke)、卢梭<Jean-JacquesRousssau>)。②个人与社会本位观:个人先于社会,社会先于国家;人民具有革命的权力。③政府合法性的来源:政府权力来源于具有天赋权力的个人的让渡,这种让渡构成了政府合法性的唯一基础;其统治基于人民的同意。④消极政治观:政府依然是一种必要的”恶”,而不是”善”。③对权力的制约:权力会导致腐败,因而,政府结构”三权分立”,政府行为”法治原则”。③公域与私域的区分:圈定政府活动范围。(2)以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古典多元主义:经验民主理论性一如何)古典多元主义是这一政治观的典范。古典多元主义将团体作为自已的分析对象。"元”指的组织。本特利(ArthurF.Bentley):政治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不是个人,而是各种各样的团体,即利益集团。只有理解利益集团才能理解美国政治
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 配。"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孙中山:"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就是众人之事 ,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 的事就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政治,政 治不良,在国家里无论什么问题都不能解决。" 麦肯齐(英国政治学家):政治是"参与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进程。"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的活动。" 戴维·伊斯顿(美国政治学家):提出"权威性价值分配说"。他在《政治体系》 中提出:政治是"为社会作出和执行权威性分配(具有约束力的决策)的行为或相互交 往。"认为政治是"与社会所进行的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有关的那种社会交往。" 2. 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以个人和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1)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古典自由主义:政治理论规范性-应该) 古典自由主义是这一政治观的典范。个人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价值 维度的崇高地位。其次在分析维度上,古典自由主义对个人的设想是理性和能动的, 亦即个人不仅了解自身的需要,而且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够做出最合乎自身利益的判 断,并具有选择的能力,能够采取有见识的行动。 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古典自由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对政治必然性的认识:在政府或国家出现之前,存在一种自然状态——人与人 之间 如同狼与狼一样(霍布斯<Thomas Hobbes>);或文明却遭遇不易解决的纠纷或麻烦, 希望通过"社会契约"走出自然状态,进入政治社会(洛克(John Locke)、卢梭<Jean-Jacques Rousssau>)。 ②个人与社会本位观:个人先于社会,社会先于国家;人民具有革命的权力。 ③政府合法性的来源:政府权力来源于具有天赋权力的个人的让渡,这种让渡构 成了政府合法性的唯一基础;其统治基于人民的同意。 ④消极政治观:政府依然是一种必要的"恶",而不是"善"。 ⑤对权力的制约:权力会导致腐败,因而,政府结构"三权分立",政府行为"法治 原则"。 ⑥公域与私域的区分:圈定政府活动范围。 (2)以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古典多元主义:经验民主理论性-如何) 古典多元主义是这一政治观的典范。古典多元主义将团体作为自己的分析对 象。"元"指的组织。 本特利(Arthur F.Bentley):政治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不是个人,而是各种各样的团 体,即利益集团。只有理解利益集团才能理解美国政治
达尔(RobertA.Dahl):”大规模民主所需要的权利使得相对自治的组织既可能又必..因此,民主过程引入国家政府,并且强化使得民主程序有效地得到保护所需要的权利,使得各种各样的群体建立自治组织既是可能的也是利的。因为组织是可能的也是有利的,所以它们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团体介于国家与公民之间,故称”中介团体”。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多元主义呈现为:由中介团体组成的网络从基层草根一直扩展到全国层面;每一个组织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源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影响,而全国性的组织必须拥有足够的权力,使得政府和其它精英关注它,并吸纳它进入决策过程;每一个团体所关注的问题和活动必须相对专门化,其权力的运用也应有所限制,这样就没有一个组织会强大到能够支配其它组织的程度。(二)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科学解释(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是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论述和主要观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引出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一,哪个阶级占据统治地位?第二,自由主义政治学强调的是妥协与共识(compromiseandconsensus)。政治被认为是解决冲突的一种手段,一种可能的艺术。此背后存在两个基本的假定:一是由于种各样的原因,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二是相信人的理解力量,可以通过对话、讨论、妥协、协商等办法,而不是军事手段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的论述: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定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代政治观:政治是人们基于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活动。何为公共利益?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公共利益就是符合一定社会群体共同愿望与要求的具有一定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基于这种需要,人们结成了公共利益关系。在公共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人们建立公共部门维持、协调公共利益关系。因此,公共部门是公共利益得以聚合、实现的组织形式。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和权威是公共部门得以运行的关键。社会是由大小不等的群体构成的。因此,不同的群体存在不同的群体利益。因此,公共利益也体现为不同的层次。可以按照地域、职业、民族等对社会群体进行划分,由此划分出不同群体的公共利益。在政治学的意义上,公共利益体现为一个国家内全体公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即公共利益是指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愿望与要求的具有一定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达尔(Robert A.Dahl):"大规模民主所需要的权利使得相对自治的组织既可能又必.因 此,民主过程引入国家政府,并且强化使得民主程序有效地得到保护所需要的权利,使得各种各样 的群体建立自治组织既是可能的也是利的。因为组织是可能的也是有利的,所以它们也是不可避免 的。" 这些团体介于国家与公民之间,故称"中介团体"。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多元主 义呈现为:由中介团体组成的网络从基层草根一直扩展到全国层面;每一个组织必须 拥有相应的资源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影响,而全国性的组织必须拥有足够的权力, 使得政府和其它精英关注它,并吸纳它进入决策过程;每一个团体所关注的问题和活 动必须相对专门化,其权力的运用也应有所限制,这样就没有一个组织会强大到能够 支配其它组织的程度。 (二)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科学解释(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是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论述和主要观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 分析方法引出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一,哪个阶级占据统治地位?第二,自由主义 政治学强调的是妥协与共识(compromise and consensus)。政治被认为是解决冲突的一种手 段,一种可能的艺术。此背后存在两个基本的假定:一是由于种各样的原因,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 的;二是相信人的理解力量,可以通过 对话、讨论、妥协、协商等办法,而不是军事手段来解决彼 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的论述: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定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 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当代政治观:政治是人们基于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活 动。 何为公共利益?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公 共利益就是符合一定社会群体共同愿望与要求的具有一定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基 于这种需要,人们结成了公共利益关系。在公共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人们建立公共部 门维持、协调公共利益关系。因此,公共部门是公共利益得以聚合、实现的组织形 式。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和权威是公共部门得以运行的关键。社会是由大小不等的群 体构成的。因此,不同的群体存在不同的群体利益。因此,公共利益也体现为不同的 层次。可以按照地域、职业、民族等对社会群体进行划分,由此划分出不同群体的公 共利益。 在政治学的意义上,公共利益体现为一个国家内全体公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即 公共利益是指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愿望与要求的具有一定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公民的生存利益:安全、秩序二者体现为基本人权、法治公民的发展利益:财富、健康、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体现为人权、法治、自由、民主、平等公民的完善利益:人格、尊严、价值、教育、福利体现为人权、法治、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国家政权或国家问题。研究对象: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学应当以国家问题作为研究中心,同时也涉及到与其相关的各种政治现象,包括各种政治活动、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具体讲,政治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状况,揭示国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研究各种国家形态变更和政权组织形式变更的规律:研究国家的活动和职能,及其得以实现的方式和手段,研究国家制定政策、处理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其他各种政治关系、政治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当代社会,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二)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根据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大致可归纳为六类:(1)政治学基本理论。(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三、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哲学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两者的联系非常密切。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质,有任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政治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决定政治学与经济学密切联系的另一个重要国素,就是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的问题。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政治学理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学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相关性。在历史上,政治学和法学曾经长期处于彼此不分的状态。但研究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政治学所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的
公民的生存利益:安全、秩序二者体现为基本人权、法治 公民的发展利益:财富、健康、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体现为人权、法 治、自由、民主、平等 公民的完善利益:人格、尊严、价值、教育、福利体现为人权、法治、自由、民 主、平等、博爱。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国家政权或国家问题。 研究对象: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 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学应当以国家问题作为研究中心,同时也涉及到与其相关 的各种政治现象,包括各种政治活动、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具体讲,政治学是根据 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状况,揭示国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研究各种国 家形态变更和政权组织形式变更的规律;研究国家的活动和职能,及其得以实现的方 式和手段,研究国家制定政策、处理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其他各种政治关系、政治 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在当代社会,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二)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根据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大致可归纳为六类: (1)政治学基本理论。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三、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哲学是政治的基础。 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两者的联系非常密切。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 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种 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政治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决定政治学与 经济学密切联系的另一个重要国素,就是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的问题。二者之间是 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政治学理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学而孤立地存在和 发展。因此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 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相关性。在历史上,政治学和法学曾经长 期处于彼此不分的状态。但研究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政治学所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的
权力现象,权力是其研究的核心;而法学的研究对象则以特定的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重点。法是进行政治活动和实现政治目标的一种规范手段,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政治,政治必须采取合法性的形式而有规则、有秩序地运行,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政治学和法学也就具有联系的必然性。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一)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发展1.中国古代较具影响的政治学说派别。(1)儒家政治思想:德治(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王道(以德行仁)。(2)法家政治思想:法治(以法治国);霸道(以力假仁)。(3)道家政治思想:无为而治(”为无为,则无不治矣”)。2.中国近代政治思想3.中国现代政治学4.中国当代政治学(二)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发展1:古希腊、古罗马的伦理政治观。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2.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神权高于王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教权。3.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阶段的政治观。4.15世纪至16世纪本文近代政治学形成时期的政治观。马基雅维里:马克思称其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布丹:创立了控资产阶级国家主权学说。3.近代的法学政治观。4.19世纪中期的社会学政治观。孔德、斯宾塞: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主张用社会政体代替国家。西方政治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国家起源、性质、分类、政府的结构与类型、宪法条文及其类别等。第二个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以政治权力为研究对象
权力现象,权力是其研究的核心;而法学的研究对象则以特定的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 务关系为重点。法是进行政治活动和实现政治目标的一种规范手段,特别是在现代社 会,民主政治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政治,政治必须采取合法性的形式而有规则、有秩 序地运行,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政治学和法学也就具有联系的必然性。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一)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发展 1.中国古代较具影响的政治学说派别。 (1)儒家政治思想:德治(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王道(以德行仁)。 (2)法家政治思想:法治(以法治国);霸道(以力假仁)。 (3)道家政治思想:无为而治("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2.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3.中国现代政治学 4.中国当代政治学 (二)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发展 1.古希腊、古罗马的伦理政治观。 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神权高于王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教权。 3.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阶段的政治观。 4.15世纪至16世纪本文近代政治学形成时期的政治观。 马基雅维里:马克思称其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 布丹:创立了控资产阶级国家主权学说。 3.近代的法学政治观。 4.19世纪中期的社会学政治观。 孔德、斯宾塞: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主张用社会政体代替国家。 西方政治学发 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国家起源、性 质、分类、政府的结构与类型、宪法条文及其类别等。 第二个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以政治权力为研究 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