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政治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政治学原理》是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课程,它主要讲述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以国家为中心的各种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包括国家理论、国家制度、国家活动以及影响国家活动的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斗争,历史上各个阶级夺取、建立、巩固、运用、参与和控制政权的经验,国家兴衰的规律,治国的理论、政策和方法。政治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政治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已经派生出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等许多分支学科。从教学内容来说,本课程与法学概论、行政管理学、中外政治制度、中西政治思想史、国际政治等课程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综合与具体的关系。因此,本课程与上述其他课程在内容上必然有交叉、重复、相互渗透的情况。但它不讲述那些分支学科的具体问题,而是研究整个政治学领域中带有共同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它是政治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学好这门课程对学习上述相关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教学目的通过政治学的教与学,使学生掌握政治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知识,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论基础,提供规范而科学的学习政治学的方法,使学生在学政治,懂政治的基础上讲政治和科学对待政治。(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是十分宽泛的,包括了政治学基础理论、国家(国家形式和机构)、国家与民族、国家与宗教、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政党与政党制度、政治团体、政治文化、政治发展和国际政治等十个方面。(四)教学时数75学时(五)教学方式主要通过课堂讲授方式,同时也灵活地运用其它教学实践方式。二、本文第一章政治学基础理论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一般地了解什么是政治学,以及如何学习和研究政治学,为学习下面各章奠定基础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政治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政治学原理》是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的基本理论课程,它主要讲述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以国家为中心的各种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 律,包括国家理论、国家制度、国家活动以及影响国家活动的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斗争,历史上各 个阶级夺取、建立、巩固、运用、参与和控制政权的经验,国家兴衰的规律,治国的理论、政策和 方法。政治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政治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已经派生出政治制度、行政管 理、国际政治等许多分支学科。从教学内容来说,本课程与法学概论、行政管理学、中外政治制 度、中西政治思想史、国际政治等课程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 殊、综合与具体的关系。因此,本课程与上述其他课程在内容上必然有交叉、重复、相互渗透的情 况。但它不讲述那些分支学科的具体问题,而是研究整个政治学领域中带有共同性和根本性的问 题,因此,它是政治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学好这门课程对学习上述相关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 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的 通过政治学的教与学,使学生掌握政治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知识,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 业的理论基础,提供规范而科学的学习政治学的方法,使学生在学政治,懂政治的基础上讲政治和 科学对待政治。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内容是十分宽泛的,包括了政治学基础理论、国家(国家形式和机构)、国家与民族、国 家与宗教、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政党与政党制度、政治团体、政治文化、政治发展和国际政治等 十个方面。 (四)教学时数 75学时 (五)教学方式 主要通过课堂讲授方式,同时也灵活地运用其它教学实践方式。 二、本文 第一章 政治学基础理论 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一般地了解什么是政治学,以及如何学习和研究政治学,为学 习下面各章奠定基础
教学时数:1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政治和政治学的性质与核心问题一、政治的基本涵义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考核要求:(一)政治的含义1.识记:(1)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政治的解释。2.理解:(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的活动是科学、是艺术;(2)政治的定义:(3)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4)马克思主义判断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3.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政治现象。(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理解:国家是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2.应用: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重点。(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1.识记:政治学的研究范围。2.理解:划分政治学研究范围的标准和意义。(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识记: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边缘学科。2.理解:()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2)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3)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3.应用: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五)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历史演变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治和政治学的性质与核心问题 一、政治的基本涵义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考核要求: (-)政治的含义 1.识记:(1)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2)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对于政治的解释。 2.理解:(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的活动是科学、是艺术;(2)政治的定义;(3)政治是一个历史范 畴;(4)马克思主义判断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3.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政治现象。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理解:国家是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2.应用: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重点。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1.识记: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2.理解:划分政治学研究范围的标准和意义。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1.识记: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边缘学科。 2.理解:()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2)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3)政治学与法学的关 系。 3.应用: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五)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历史演变
1.识记:(1)儒家政治思想的主要观点;(2)法家政治思想的主要观点;(3)道家政治思想的主要观点。2.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总体特点。(六)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1.识记:(1)亚里土多德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主要著作。(2)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主要著作。2.理解:(1)古希腊罗马的伦理政治观;(2)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3)近代的法学政治观;(4)实证主义政治学;(5)行为主义政治学。3.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分析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七)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1.识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及其主要内容。2.理解:(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历史上最系统、最全面、最深刻的政治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政治学;(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政治学。3.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八)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识记: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2.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研究方法。第二章国家、国家形式与国家机构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阶级与国家的关系,了解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明确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质区别、国家的形成和机构,掌握国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教学时数:1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国家与阶级一、国家的起源二、国家的本质与职能三、国家的消亡第二节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一、国家的历史类型
1.识记:(1)儒家政治思想的主要观点;(2)法家政治思想的主要观点;(3)道家政治思想 的主要观点。 2.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总体特点。 (六)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1.识记:(1)亚里土多德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主要著作。(2)马基雅维里在西方 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主要著作。 2.理解:(l)古希腊罗马的伦理政治观;(2)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3)近代的法学政治 观; (4)实证主义政治学;(5)行为主义政治学。 3.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分析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 (七)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1.识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及其主要内容。 2.理解:(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历史上最系统、最全面、最深刻的政治学;(2)马克思主 义政治学是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政治学;(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实 践中不断发展的政治学。 3.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及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八)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识记: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2.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家、国家形式与国家机构 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阶级与国家的关系,了解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明确马克思 主义国家观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质区别、国家的形成和机构,掌握国家发生、发展和 消亡的一般规律。 教学时数:1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家与阶级 一、国家的起源 二、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三、国家的消亡 第二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一、国家的历史类型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三、古代国家的历史类型概述四、资本主义国家五、社会主义国家第三节国家形式一、国家形式的含义二、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一政体三、国家结构形式第四节国家机构一、国家机构的概念和一般问题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考核要求:(一)国家1.理解:(1)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3)国家的作用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4)国家与氏族的根本区别。(二)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1.识记:(1)神权论;(2)契约论;(3)暴力论。2.理解: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理论的局限性。(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1.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2.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理论,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与区别。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说明剥削阶级国家学说的局限性和虚伪性。(四)国家权力1.识记:(1)国家权力的含义;(2)国家"三要素说";(3)国度的含义。2.理解:(1)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2)国家权力的特性。3.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权力的理论,说明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五)国家职能1.识记:(1)对内职能与对外职能;(2)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2.理解:(1)对内职能与对外职能的关系;(2)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特点及其关系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三、古代国家的历史类型概述 四、资本主义国家 五、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节 国家形式 一、国家形式的含义 二、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三、国家结构形式 第四节 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和一般问题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考核要求: (一)国家 1.理解:(1)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3)国家的作 用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4)国家与氏族的根本区别。 (二)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识记:(1)神权论;(2)契约论;(3)暴力论。 2.理解: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理论的局限性。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2.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理论,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 与区别。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说明剥削阶级国家学说的局限性和虚伪性。 (四)国家权力 1.识记:(1)国家权力的含义;(2)国家"三要素说";(3)国度的含义。 2.理解:(1)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2)国家权力的特性。 3.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权力的理论,说明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五)国家职能 1.识记:(1)对内职能与对外职能;(2)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 2.理解:(1)对内职能与对外职能的关系;(2)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特点及其关系
3.应用:对比分析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异同。(六)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1.理解:(1)国家消亡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学说的根本区别之一:(2)国家消亡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应有命题。2.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理论,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不会自行消亡。(七)国家消亡的条件和方法1.理解:(1)国家消亡的条件;(2)国家消亡的自发性和渐进性。2.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理论,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因和意义。(八)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1.识记:亚里土多德对国家历史类型的划分。2.理解: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九)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标准1.识记: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四种国家历史类型。2.理解:马克思主义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标准(十)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1.理解。(1)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2)国家历史类型更替具体方式的多样性。2.应用:分析说明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道理。(十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1.识记:(1)革命;(2)改良。2.理解:(1)革命与改良的区别。(十二)奴隶制国家奴隶制国家的阶级结构。2.理解:奴隶制国家的实质。(十三)封建制国家1.识记:(1)封建制国家的经济基础;(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2.理解:(1)西欧封建社会领主占有制的特点;(2)我国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制的特点:(3)我国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特点。3.应用:举例说明宗教及宗教化的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十四)资本主义国家1.识记:(1)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基本矛盾
3.应用:对比分析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异同。 (六)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1.理解:(1)国家消亡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学说的根本区别之一;(2) 国家消亡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应有命题。 2.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理论,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不会自行消亡。 (七)国家消亡的条件和方法 1.理解:(1)国家消亡的条件;(2)国家消亡的自发性和渐进性。 2.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理论,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和加强无产阶级专 政的原因和意义。 (八)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 1.识记:亚里土多德对国家历史类型的划分。 2.理解: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 (九)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标准 1.识记: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四种国家历史类型。 2.理解:马克思主义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标准 (十)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 l.理解。(1)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2)国家历史类型更替具体方式的多样性。 2.应用:分析说明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道理。 (十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1.识记:(1)革命;(2)改良。 2.理解:(1)革命与改良的区别。 (十二)奴隶制国家 奴隶制国家的阶级结构。 2.理解:奴隶制国家的实质。 (十三)封建制国家 1.识记:(l)封建制国家的经济基础;(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2.理解:(1)西欧封建社会领主占有制的特点;(2)我国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制的特点; (3)我国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特点。 3.应用:举例说明宗教及宗教化的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 (十四)资本主义国家 1.识记:(l)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基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