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语文(新考纲)试题及答 案解析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堉写 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要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 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眢题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 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阋读题 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 上。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 得到人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 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 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 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广东实验中学 2017 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语文(新考纲)试题及答 案解析 本试卷共 8 页,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 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要用 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 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 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 35 分) (一)论述文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 上。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 得到人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 “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 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 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是一个奇丑的人 “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 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 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 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 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 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園豉支离无 脤”“瓮盎大瘿”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 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 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肩 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 繚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 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 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 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 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元 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 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 精神的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 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 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 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祥宗的思想, 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 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 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 者,坐山水者。以之与阁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 似,而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 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 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 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是因为他们 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B.在庄子看来,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所以人们 若想得到他人的爱慕,就要成为形体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是一个奇丑的人, “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 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 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 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 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 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闉跂支离无 脤”“瓮盎大瘿”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 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 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肩 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 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 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 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 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 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 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 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 精神的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 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 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 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 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 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 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 者,坐山水者。以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 似,而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 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 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 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是因为他们 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B.在庄子看来,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所以人们 若想得到他人的爱慕,就要成为形体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
C.庄子《德充符》中的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 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D.庄子追求个体人格自由,他认为“兀者叔山”虽被砍掉了一只脚,却也因 懂得自然无为之道而比形体健全却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可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之所以让他笔下奇丑人物得到许多人的爱慕,是因为他看到了人“形 骸之内”的美是要高于人的“形骸之外”的美的。 B.禅月大师贯休笔下的人物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 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反映出禅宗与道家思想的联系。 C.与贯休所画的人物迥乎不同是,画家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形态庄严肃穆, 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 D.贯休笔下那些罗汉群像的庞眉大目、孕颐隆鼻怪异丑陋,与庄子笔下 的“閩跤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庄子的眼光来看,那些汲汲于名利,一旦仕途多舛,怀才不遇便要呜 呼哀哉的士大夫们也是可悲的,还不如《德充符》中某些外貌丑陋、甚至形体不 健全之人。 B.《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跤支离无脤”“瓮 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浪漫主义美学的 特色
C.庄子《德充符》中的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 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D.庄子追求个体人格自由,他认为“兀者叔山”虽被砍掉了一只脚,却也因 懂得自然无为之道而比形体健全却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可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之所以让他笔下奇丑人物得到许多人的爱慕,是因为他看到了人“形 骸之内”的美是要高于人的“形骸之外”的美的。 B.禅月大师贯休笔下的人物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 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反映出禅宗与道家思想的联系。 C.与贯休所画的人物迥乎不同是,画家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形态庄严肃穆, 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 D.贯休笔下那些罗汉群像的庞眉大目、孕颐隆鼻、怪异丑陋,与庄子笔下 的“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庄子的眼光来看,那些汲汲于名利,一旦仕途多舛,怀才不遇便要呜 呼哀哉的士大夫们也是可悲的,还不如《德充符》中某些外貌丑陋、甚至形体不 健全之人。 B.《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闉跂支离无脤”“瓮 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浪漫主义美学的 特色
C.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 以肯定,这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 补充作用。 D.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这种 美学思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对后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有重 大影响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 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 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 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 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 曼。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 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 也读到另一本“垮摔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拌 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 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彩响一样。”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 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 去紐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 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 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响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 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导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 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
C.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 以肯定,这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 补充作用。 D.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这种 美学思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对后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有重 大影响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 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 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 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 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 弄明白过。 1941 年 5 月 24 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 曼。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 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 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 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 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 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 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 在刚满 20 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 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 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 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 案在风中飘》成为 20 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4 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 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 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 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
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 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 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 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 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 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 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 帜时,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 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 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 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这首收 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做《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 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 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 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 自己灵魂深处。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 限制。他呆在紐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 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我就 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 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東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 汗》。” 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 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 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 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 出:莎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 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 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 吟游诗人。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 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2016年10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 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而2015
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 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 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 20 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 60 年代轰轰烈烈 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 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1964 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 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 “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 帜时,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 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 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 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 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 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这首收 录在专辑《重返 61 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做《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 石》杂志评为 500 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 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 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 自己灵魂深处。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 限制。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 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我就 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 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 汗》。” 70 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 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 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 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2000 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 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 出:莎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 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 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 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 吟游诗人。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 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 2016 年 10 月 15 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 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 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 年),而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