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感喟/匮乏 辟谣/辟邪 归咎/焚膏继晷 B.采撷/挟制 行伍/行货 掣肘/天寒地坼 C.徇私/殉职 哄笑/哄抢 歆慕/万马齐喑 D.勖勉/夫婿 屏除/屏气 坍塌/殚精竭虑 1. B(A. kui, pi/bi, jiu/gui B. xie, hang, che C. xun, hong, xin/yin D.xu,bing,tan/dan。) 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启功先生是闻名暇迩的书画家、训诂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他给我们 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他那种卓荦大气的风范、朴实无华的风格深深铭刻在我们心 中 B.一些学者读诗的毛病,在于看到一些蛛丝蚂迹,便疑心是微言大意,于是穿 凿付会,捕风捉影,往往把天机浑然的兴到之作丑化成了忸怩作态的怨臣之语 C.就像纤细的弦索总能弹奏出华美的乐章,苏州是江南最婉约的山水清唱;苏 州的水使人有了灵气,像昆曲翻飞的水袖,把江南舞动得风姿卓约,灵秀飘逸 D.在当前报刊业拖胎换骨的改革浪潮中,新闻出版界必须以积极投入的态度, 用浴火重生、蹈海弄潮的豪迈气慨,去迎接风雨后的彩虹,迎接化蛹成蝶的辉煌。 2.D(A.名闻暇迩一名闻遐迩;B.蛛丝蚂迹一蛛丝马迹微言大意一微 言大义穿凿付会一穿凿附会;C.风姿卓约一风姿绰约。D.拖胎换骨一脱胎换 骨气慨一气概)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当《西游记》的笔触由社会层次转到人性层次时,其文风也由向外的横眉冷 对变成向内心的温煦的自我关照 B.当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为受灾的台湾同胞慷慨解囊时,这位据说身家过亿的富 豪却细大不捐,引起了大家的议论。 C.与“说书”不同,“学术”宣讲必须立论严谨,言之有据,不可由着性子臆 造,更不可为了耸人听闻而言之凿凿。 D.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萧乾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 因长篇小说《梦之谷》而名噪一时 3.D(A.关照:关心照顾。此处应用“观照(指仔细观察,审视)”。 B.细大不捐: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此处属望文生义之误。C.言之凿 凿:形容说得非常确实。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宜用“信口雌黄”等。D.名噪一时: 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通过药物改善恶性肿瘤中的血管状 况,可以增加肿瘤中的含氧,对放射疗法更为敏感 B.国际阅读学会在总结阅读对人类的益处时,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阅读水平 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湖南省师大附中 2010 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感喟/匮乏 辟谣/辟邪 归咎/焚膏继晷 B.采撷/挟制 行伍/行货 掣肘/天寒地坼 C.徇私/殉职 哄笑/哄抢 歆慕/万马齐喑 D.勖勉/夫婿 屏除/屏气 坍塌/殚精竭虑 1. B(A. kuì,pì/bì,jiù/guǐ B. xié,háng,chè C. xùn,hōng,xīn/yīn; D. xù,bǐng,tān/dān。) 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启功先生是闻名暇迩的书画家、训诂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他给我们 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他那种卓荦大气的风范、朴实无华的风格深深铭刻在我们心 中。 B.一些学者读诗的毛病,在于看到一些蛛丝蚂迹,便疑心是微言大意,于是穿 凿付会,捕风捉影,往往把天机浑然的兴到之作丑化成了忸怩作态的怨臣之语。 C.就像纤细的弦索总能弹奏出华美的乐章,苏州是江南最婉约的山水清唱;苏 州的水使人有了灵气,像昆曲翻飞的水袖,把江南舞动得风姿卓约,灵秀飘逸。 D.在当前报刊业拖胎换骨的改革浪潮中,新闻出版界必须以积极投入的态度, 用浴火重生、蹈海弄潮的豪迈气慨,去迎接风雨后的彩虹,迎接化蛹成蝶的辉煌。 2.D(A.名闻暇迩—名闻遐迩;B. 蛛丝蚂迹—蛛丝马迹 微言大意—微 言大义 穿凿付会—穿凿附会;C.风姿卓约—风姿绰约。D. 拖胎换骨—脱胎换 骨 气慨—气概)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当《西游记》的笔触由社会层次转到人性层次时,其文风也由向外的横眉冷 对变成向内心的温煦的自我关照。 B.当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为受灾的台湾同胞慷慨解囊时,这位据说身家过亿的富 豪却细大不捐,引起了大家的议论。 C.与“说书”不同,“学术”宣讲必须立论严谨,言之有据,不可由着性子臆 造,更不可为了耸人听闻而言之凿凿。 D.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萧乾先生早在上世纪 30 年代初就 因长篇小说《梦之谷》而名噪一时。 3. D(A.关照:关心照顾。此处应用“观照(指仔细观察,审视)”。 B. 细大不捐: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此处属望文生义之误。C.言之凿 凿:形容说得非常确实。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宜用“信口雌黄”等。D.名噪一时: 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通过药物改善恶性肿瘤中的血管状 况,可以增加肿瘤中的含氧,对放射疗法更为敏感。 B.国际阅读学会在总结阅读对人类的益处时,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阅读水平 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C.联合国最近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发出强烈警告:气候变化不仅开始威胁 到人类的生存,甚至威胁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瑞典制定推出了一系列覆盖全体公民及其人生全过 程的社会福利制度的核心是福利面前人人平等。 4.B(A.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应为“可以增加肿瘤中的含氧量,使其对 放射疗法更为敏感”;C.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应为“气候变化不仅威胁到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D.句式杂糅,应为“瑞典制定推 出了一系列覆盖全体公民及其人生全过程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是福 利面前人人平等。”) 5.小夏参观某一处古代的建筑物时,抄录了其中四幅对联。若依“联语内容与 处所功能相应”的原则推测,则甲、乙、丙、丁对应的处所依序应是: 甲、六礼未成转眼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 乙、饱德饫和真福食,肴仁馔义即养生 丙、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丁、琴瑟春常在,芝兰德自馨 A.寝室/书房/厨房/戏台 B.寝室/厨房/书房/戏台 C.戏台/厨房/书房/寝室 D.戏台/书房/厨房/寝室 5.C(甲,由“转眼”“霎时”可以看出;乙,由“福食”“养生”并联系联系 前面内容可见是置于厨房的警戒联。丙,由“洗砚”“烹茶”“鹤”可以判定; 丁,由“琴瑟”“芝兰”可以判定。)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子革对灵王 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 以惧吴。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 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仆析父从。右尹子革夕,王 见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 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 与我乎?”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 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其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 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王 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 其与我乎?”对曰:“与君王哉!周不爱鼎,郑敢爱田?”王曰:“昔诸侯远我 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乎?”对 曰:“畏君王哉!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鍼柲°,敢请命。”王入视之。析父谓子革: “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 出,吾刃将斩矣 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 《五典》、《八索》、《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
C.联合国最近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发出强烈警告:气候变化不仅开始威胁 到人类的生存,甚至威胁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自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瑞典制定推出了一系列覆盖全体公民及其人生全过 程的社会福利制度的核心是福利面前人人平等。 4.B(A.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应为“可以增加肿瘤中的含氧量,使其对 放射疗法更为敏感”;C.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应为“气候变化不仅威胁到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D.句式杂糅,应为“瑞典制定推 出了一系列覆盖全体公民及其人生全过程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是福 利面前人人平等。”) 5. 小夏参观某一处古代的建筑物时,抄录了其中四幅对联。若依“联语内容与 处所功能相应”的原则推测,则甲、乙、丙、丁对应的处所依序应是: 甲、六礼未成转眼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 乙、饱德饫和真福食,肴仁馔义即养生 丙、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丁、琴瑟春常在,芝兰德自馨 A.寝室/ 书房/厨房/ 戏台 B.寝室/ 厨房/书房/ 戏台 C.戏台/ 厨房/书房/ 寝室 D.戏台/ 书房/厨房/ 寝室 5.C(甲,由“转眼”“霎时”可以看出;乙,由“福食”“养生”并联系联系 前面内容可见是置于厨房的警戒联。丙,由“洗砚”“烹茶”“鹤”可以判定; 丁,由“琴瑟”“芝兰”可以判定。)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 12 分,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 子革对灵王 楚子①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 以惧吴。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 雨雪,王皮冠、秦复陶②、翠被、豹舄③,执鞭以出。仆析父从。右尹子革夕,王 见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 禽父,并事康王④,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 与我乎?”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 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其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 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王 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 其与我乎?”对曰:“与君王哉!周不爱鼎,郑敢爱田?”王曰:“昔诸侯远我 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乎?”对 曰:“畏君王哉!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鏚柲⑤,敢请命。”王入视之。析父谓子革: “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 出,吾刃将斩矣。” 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 《五典》、《八索》、《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
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 祇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王曰:“子能乎?”对曰 能。其诗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 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 于乾溪?” 节选自《左传》) 注释①楚子:楚灵王。②秦复陶:秦国赠的羽衣。③舄:xi,鞋。④康王: 周康王。⑤鍼柲:qibi,斧柄。⑥愔愔:yin,和悦安详的样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不爱鼎,郑敢爱田? 爱:喜爱 B.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 响:回声 C.摩厉以须。 须:等待 D.昔穆王欲肆其心。 肆:放纵 6.答案:A(爱:吝惜)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王见之……与之语曰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 B.子与有劳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王是以获没于祇宫 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D.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7.答案:B(B均为句末语气词。A介词,“同”的意思。/yu,参加。C介 词,“在”的意思。/介词,表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D连词, 如果。/代词,你。)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通过写楚灵王以狩猎为名,炫耀武力的行为,简要地交代了楚灵王与 子革对话时的政治军事背景,即楚国明攻徐国而暗地里威胁吴国。 B.第5段中楚灵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是因为子革的话使他认识到使用民力不 能太贪心,也使他预感到自己最终会因不能克制自己而遭遇祸难, C.本文通过叙写楚灵王与子革的一次对话,刻画了一个野心勃勃的君王形象, 并借孔子对楚灵王的评价,来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即君王应克制贪欲 D.子革的进谏方式是欲擒故纵,非常巧妙。他对楚灵王问鼎、问土地等话语, 毫不置辩,随声附和,是为后来对楚灵王进行委婉地批评与劝告做准备。 8.答案:B(楚王并没有预感到自己终将遇难。) 9.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A.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B.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C.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D.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 祇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王曰:“子能乎?”对曰: “能。其诗曰:‘《祈招》之愔愔⑥,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 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 于乾溪? ” (节选自《左传》) 注释 ①楚子:楚灵王。②秦复陶:秦国赠的羽衣。③舄:xì,鞋。④康王: 周康王。⑤鏚柲:qī bì,斧柄。⑥愔愔:yīn,和悦安详的样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不爱鼎,郑敢爱田? 爱:喜爱 B. 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 响:回声 C. 摩厉以须。 须:等待 D. 昔穆王欲肆其心。 肆:放纵 6. 答案:A(爱:吝惜)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王见之……与之语曰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 B. 子与有劳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 王是以获没于祇宫 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D. 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7. 答案:B(B 均为句末语气词。A 介词,“同”的意思。/ yù,参加。C 介 词,“在”的意思。/介词,表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D 连词, 如果。/代词,你。)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1段通过写楚灵王以狩猎为名,炫耀武力的行为,简要地交代了楚灵王与 子革对话时的政治军事背景,即楚国明攻徐国而暗地里威胁吴国。 B. 第5段中楚灵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是因为子革的话使他认识到使用民力不 能太贪心,也使他预感到自己最终会因不能克制自己而遭遇祸难。 C. 本文通过叙写楚灵王与子革的一次对话,刻画了一个野心勃勃的君王形象, 并借孔子对楚灵王的评价,来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即君王应克制贪欲。 D. 子革的进谏方式是欲擒故纵,非常巧妙。他对楚灵王问鼎、问土地等话语, 毫不置辩,随声附和,是为后来对楚灵王进行委婉地批评与劝告做准备。 8.答案:B(楚王并没有预感到自己终将遇难。) 9.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A. 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B. 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C. 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D. 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9.答案:C(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 爱鼎?) 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3分) 文 (2)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4分) 译 文 (3)信善哉!楚灵王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3分) 译文 子革回答说:“能够。祭公谋父所作的诗说:‘《祈招》多么和乐镇静,传扬着 美好的名声:我们君王的行为,完美得像玉,坚重得像金;保全百姓的力量,而 没有像醉饱一样的贪心。” 楚王作了一揖就进去了,送上的食物吃不下,夜里睡不着,这样过了几天。但是 他不能克制自己,因而终于遇到了祸难。 孔子说:“古时有记载说:‘克制自己,回到礼仪上来,就是仁。’说得真好啊! 楚灵王如果能够这样,怎么会在乾溪蒙受耻辱?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两首诗歌选择了 等相同的意象,描写 的自然景象。(3分 1)参考答案:风、水、马、黄尘;秋风凛冽、河水冰寒、黄沙飞舞的寒冷萧 索、苍凉辽阔。 (2)两首诗都是战争题材的诗歌,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4 分
9. 答案:C (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 爱鼎?)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3 分) 译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4 分) 译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信善哉!楚灵王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3 分) 译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子革回答说:“能够。祭公谋父所作的诗说:‘《祈招》多么和乐镇静,传扬着 美好的名声:我们君王的行为,完美得像玉,坚重得像金;保全百姓的力量,而 没有像醉饱一样的贪心。” 楚王作了一揖就进去了,送上的食物吃不下,夜里睡不着,这样过了几天。但是 他不能克制自己,因而终于遇到了祸难。 孔子说:“古时有记载说:‘克制自己,回到礼仪上来,就是仁。’说得真好啊! 楚灵王如果能够这样,怎么会在乾溪蒙受耻辱? ”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 分) 1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 分)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两首诗歌选择了 等相同的意象,描写 了 的自然景象。(3 分) (1)参考答案:风、水、马、黄尘;秋风凛冽、河水冰寒、黄沙飞舞的寒冷萧 索、苍凉辽阔。 (2)两首诗都是战争题材的诗歌,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4 分)
(2)参考答案:杨诗中“寸心明白日”一句,表现出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体 现了他们心系祖国,豪情满怀,立志杀敌的思想感情 王诗中“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一联,写出了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尸 骨遍野的惨状,表现了诗人反对战争的思想感情。 12.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古文默写。(必须默写) ,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 (屈原《湘夫人》 (2)古诗默写。(任选一首默写) ①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鲍照 《拟行路难(其四)》) ②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12.(1)沅有芷兮澧有兰观流水兮潺湲 (2)①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②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3分,简答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陈独秀曾说过,在新文化运动中,“蔡先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 负主要责任的人”。陈独秀不仅肯定了蔡元培是其时三位最主要的主持者之 而且也肯定了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独具个性 新文化运动虽肇端于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刊,但它真正得以发 抒,并进而掀起洪波巨澜,却是始于1917年初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将陈 独秀诸人及《新青年》引进学校。“五四”前的蔡元培,没有直接介入新旧派的 论战,甚至也没有发表过直接表态支持新文化运动的文章;但他却顶住了旧势力 攻击所谓“覆孔孟、铲伦常”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勇敢地保护了陈独秀诸人。人 所周知的蔡元培著名的分别致《公言报》和林琴南的公开信,以及他为保护陈独 秀不惜拍案而起,反映了这一点。惟其如此,梁漱溟以下的论断便自有其合理性: “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 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 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足见,“五四”前的蔡元培,其主要的贡献之 便在于充当了新文化运动的庇护人。 值得注意的是,1920年初蔡元培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短文《洪水与猛 兽》。他将新思潮即新文化运动形象地比作洪水,将军阀比作猛兽,以为中国现 状可算是洪水与猛兽斗,“要是有人能把猛兽驯伏了,来帮同疏导洪水,那中国 就立刻太平了”。胡适在发表是文的“附记”中强调,这是“很重要的文字,很 可以代表许多人要说而不能说的意思”。罗家伦则称之为“光芒万丈的短文” 笔者以为,是文公开号召支持新思潮以反对军阀,固属难能可贵:但它以洪水比 喻新思潮的“洪水”论,同样值得重视。在蔡元培看来,新思潮似滔滔洪水,来
(2)参考答案:杨诗中“寸心明白日”一句,表现出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体 现了他们心系祖国,豪情满怀,立志杀敌的思想感情。 王诗中“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一联,写出了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尸 骨遍野的惨状,表现了诗人反对战争的思想感情。 12.古诗文默写(6 分,每空 1 分) (1)古文默写。(必须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湘夫人》) (2)古诗默写。(任选一首默写) ①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鲍照 《拟行路难(其四)》) ②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12.(1)沅有芷兮澧有兰 观流水兮潺湲 (2)①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②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 分,其中选择题 3 分,简答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陈独秀曾说过,在新文化运动中,“蔡先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 负主要责任的人”。陈独秀不仅肯定了蔡元培是其时三位最主要的主持者之一, 而且也肯定了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独具个性。 新文化运动虽肇端于 1915 年 9 月《青年》杂志的创刊,但它真正得以发 抒,并进而掀起洪波巨澜,却是始于 1917 年初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将陈 独秀诸人及《新青年》引进学校。“五四”前的蔡元培,没有直接介入新旧派的 论战,甚至也没有发表过直接表态支持新文化运动的文章;但他却顶住了旧势力 攻击所谓“覆孔孟、铲伦常”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勇敢地保护了陈独秀诸人。人 所周知的蔡元培著名的分别致《公言报》和林琴南的公开信,以及他为保护陈独 秀不惜拍案而起,反映了这一点。惟其如此,梁漱溟以下的论断便自有其合理性: “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 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 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足见,“五四”前的蔡元培,其主要的贡献之一, 便在于充当了新文化运动的庇护人。 值得注意的是,1920 年初蔡元培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短文《洪水与猛 兽》。他将新思潮即新文化运动形象地比作洪水,将军阀比作猛兽,以为中国现 状可算是洪水与猛兽斗,“要是有人能把猛兽驯伏了,来帮同疏导洪水,那中国 就立刻太平了”。胡适在发表是文的“附记”中强调,这是“很重要的文字,很 可以代表许多人要说而不能说的意思”。罗家伦则称之为“光芒万丈的短文”。 笔者以为,是文公开号召支持新思潮以反对军阀,固属难能可贵;但它以洪水比 喻新思潮的“洪水”论,同样值得重视。在蔡元培看来,新思潮似滔滔洪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