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六国古文:指战国时通行于东方六国的文字。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 上首次“知识大爆炸”时期,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字也从贵族、统治者的特权而 走向民间,为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所掌握。(文化下移)由于社会生活变化迅猛, 各诸侯国分别用自己掌握的语言文字来反映。而“文字异形”即文字分化的情 况也随之产生。但是作为中国文字的首次大分化、大发展的“六国古文”今天 已无从考求其本来面目。我们根据历史资料知道的仅仅是“孔子壁中书文也。 汉代人还把它附会为仓颉所造 4.大篆:即籀书。《汉书·艺文忐》、《说文解字》均认其为“周太宣太史籀 著大篆十五篇"(《史籀篇》)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汉字。唐初在陕西宝鸡发现了“石 鼓文”(十面石鼓),唐兰认为是战国初期秦灵公时的文字。宋代还发现了三种 诅楚文。这三种文体大致相同,属于大篆。是春秋到战国初期的秦国文字。 特点:讲究匀称规矩。笔法端正凝重,字形结构繁复,线条流畅。(周代常用) 5.小篆:又叫秦篆。《说文·叙》:"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中国文字史上第一次规范和简化汉字。小篆的笔画均匀,形体固定,异体字 减少,没有合体字。《说文解字》收9353字。 6.隶书:隶书分古隶和今隶。古隶指秦隶,今隶指汉隶。《说文叙》认为 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汉书·艺文志》认为“起于官狱多事,苟趣 省易,施以徒隶也。”隶书使汉字成为方块字,奠定了汉字形体的基础。汉字自 此走向了今文字阶段。(隶变:分水岭) 7.楷书:又叫正书、真书。“楷”为“法式”意,即“规范”或“样板” 楷书始于汉末,行于魏晋。特点:横平竖直,结构方整简易。(长方形) 8.草书:分两类。一为隶草,又叫章草,是汉隶的草化,东汉章帝刘煊特 准推广,世称章草。二是今草,又称狂草,乃楷书草化。唐张旭、怀素的作品
21 3.六国古文:指战国时通行于东方六国的文字。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 上首次“知识大爆炸”时期,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字也从贵族、统治者的特权而 走向民间,为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所掌握。(文化下移)由于社会生活变化迅猛, 各诸侯国分别用自己掌握的语言文字来反映。而“文字异形”即文字分化的情 况也随之产生。但是作为中国文字的首次大分化、大发展的“六国古文”今天 已无从考求其本来面目。我们根据历史资料知道的仅仅是“孔子壁中书文也。” 汉代人还把它附会为仓颉所造。 4.大篆:即籀书。《汉书·艺文志》、《说文解字》均认其为“周太宣太史籀 著大篆十五篇”(《史籀篇》)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汉字。唐初在陕西宝鸡发现了“石 鼓文”(十面石鼓),唐兰认为是战国初期秦灵公时的文字。宋代还发现了三种 “诅楚文”。这三种文体大致相同,属于大篆。是春秋到战国初期的秦国文字。 特点:讲究匀称规矩。笔法端正凝重,字形结构繁复,线条流畅。(周代常用) 5.小篆:又叫秦篆。《说文·叙》:“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中国文字史上第一次规范和简化汉字。小篆的笔画均匀,形体固定,异体字 减少,没有合体字。《说文解字》收 9353 字。 6.隶书:隶书分古隶和今隶。古隶指秦隶,今隶指汉隶。《说文·叙》认为 “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汉书·艺文志》认为“起于官狱多事,苟趣 省易,施以徒隶也。”隶书使汉字成为方块字,奠定了汉字形体的基础。汉字自 此走向了今文字阶段。(隶变:分水岭) 7.楷书:又叫正书、真书。“楷”为“法式”意,即“规范”或“样板”。 楷书始于汉末,行于魏晋。特点:横平竖直,结构方整简易。(长方形) 8.草书:分两类。一为隶草,又叫章草,是汉隶的草化,东汉章帝刘煊特 准推广,世称章草。二是今草,又称狂草,乃楷书草化。唐张旭、怀素的作品
为后世所推重。 9.行书:楷书太规正,书写费时;草书又太疏略,常人不能识以。东汉末 年开始在民间流行行书。行书取行云流水之意。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为行 书的典范. 汉字形体演化的特点 1.与书写工具的变化直接相关。 2.演变过程漫长、复杂。演变趋势:趋简。表现书写定型化、形体笔画化 结构单一化 3.方便使用和美观为标准。 第三节:六书 六书是战国末至汉代时人们归纳出汉字的六种构造方式。即象形、指事、 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后代关于“六书”的争议颇多,有次序名目之争 有体、用之争。清代戴震倡“四体二用″之说,认为前四种为造字之法,后二 种为用字之法。这一学说在目前学术界有一定的市场,但关于“六书”的争议 还在继续。 1象形描摹实物形体或某物某一特征的方法来造字就是象形《说文叙》: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例如:山、水、火、人、禾、 瓜、羊、鸟、鱼、马、目、果等 2.指事:在象形基础上加上一点或一画以标明意之所在的方法。《说文叙》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例如:刃、未、本、朱、亦、甘、 寸、天 二 等 3.会意: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起表达一个新义的造字法。《说
22 为后世所推重。 9.行书:楷书太规正,书写费时;草书又太疏略,常人不能识认。东汉末 年开始在民间流行行书。行书取行云流水之意。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为行 书的典范。 汉字形体演化的特点: 1.与书写工具的变化直接相关。 2.演变过程漫长、复杂。演变趋势:趋简。表现书写定型化、形体笔画化、 结构单一化。 3.方便使用和美观为标准。 第三节:六书 六书是战国末至汉代时人们归纳出汉字的六种构造方式。即象形、指事、 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后代关于“六书”的争议颇多,有次序名目之争, 有体、用之争。清代戴震倡“四体二用”之说,认为前四种为造字之法,后二 种为用字之法。这一学说在目前学术界有一定的市场,但关于“六书”的争议 还在继续。 1.象形:用描摹实物形体或某物某一特征的方法来造字,就是象形。《说文·叙》: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例如:山、水、火、人、禾、 瓜、羊、鸟、鱼、马、目、果等 2.指事:在象形基础上加上一点或一画以标明意之所在的方法。《说文·叙》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例如:刃、末、本、朱、亦、甘、 寸、天、一、二、三、等 3.会意: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新义的造字法。《说
文叙》“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会意又分为 异文会意:男、见、囚、祭、寒、及、兵、戒、伐、取、逐、即、事、戊、 步、莫、朝、夹、休、牧等 同文会意:林森、从、众、吕、品、毳、虫、聂、鲜、孱、淼、土、鑫、 炎、等 对文会意:北、舛、步、门等 4.形声:用表义、表音两部分符号共同构成个新字的方法。表义偏旁形 符或义符,表音偏旁叫音符或声符。《说文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形声是种十分能产的造字法,《说文解字》中共收字9353字,其 中形声字占80%(约7697字 根据形符、声符的位置,形声字又可分为 ①左形右声:江河鞭桃论炉梧桐快慢棋经 ②左声右形:鸠锦期放故鴿胡颈 ③上形下声:花草室篇窝琵琶管露雾藻 ④上声下形:婆娑架想忘唇案臂悠基 ⑤外形内声:街闺固圆国裹 ⑥外声内形:问闻闽衡凤风瓣辩 ⑦形符在一角:修倏(攸声)毂榖彀(殼声)栽裁载(戋声)颖颍(顷 声)佞(仁声)務(孜声)赖(剌声)疆(彊声)雜(集声) 形声字的形符对于理解字义很有作用,形符标志着个大的意义范畴。如 大多与水有关 江:长江,河:黄河,洪:大水,涓:小水,滴:水点,冽:水清,渊:
23 文·叙》“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会意又分为: 异文会意:男、见、囚、祭、寒、及、兵、戒、伐、取、逐、即、事、戊、 步、莫、朝、夹、休、牧等 同文会意:林、森、从、众、吕、品、毳、虫、聂、鲜、孱、淼、土、鑫、 炎、等 对文会意:北、舛、步、门等 4.形声:用表义、表音两部分符号共同构成一个新字的方法。表义偏旁叫形 符或义符,表音偏旁叫音符或声符。《说文·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形声是一种十分能产的造字法,《说文解字》中共收字 9353 字,其 中形声字占 80%(约 7697 字)。 根据形符、声符的位置,形声字又可分为: ①左形右声:江河鞭桃论炉梧桐快慢棋经 ②左声右形:鸠锦期放故鸽胡颈 ③上形下声:花草室篇窝琵琶管露雾藻 ④上声下形:婆娑架想忘唇案臂悠基 ⑤外形内声:街闺固圆国裹 ⑥外声内形:问闻闽衡凤风瓣辩 ⑦形符在一角:修倏(攸声) 毂榖彀(殼声) 栽裁载(烖声) 颖颍 (顷 声) 佞(仁声) 務(敄声) 赖(剌声) 疆(彊声) 雜(集声) 形声字的形符对于理解字义很有作用,形符标志着一个大的意义范畴。如: “ ”大多与水有关: 江:长江,河:黄河,洪:大水,涓:小水,滴:水点, 冽:水清,渊:
回水,浦:水边,读:水沟,津:渡口,潦:雨水,汤:热水,漾:水面 微动,滓:水中沉淀物。 “斤”(斧头)多与砍伐、劈有关 斯:劈木,所:伐木声,新:砍柴,戕:方孔斧。 山”多与峰、崇高之义有关,如: 岸:水边高起之地,岬:两山之间,岑:山小而高,嵬:山高貌,崇 高山,峤:尖峭的高山,峥:高峻的山,巅:山顶,巍:高大貌峦 小而锐峭的山 形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字的本义。如;"页”指人的头颅,即凡以“页” 为偏旁的字,多与头部有关。如:“"颜”《说文解字》:“眉目之间也。”即额头。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龙颜”即前额似龙。“题”本义 为“额″。《楚辞招魂》:"雕颕黑齿。“雕题″即额上头有花纹。“领”:本为“脖 子”,如“引领而望"。有的字隶变后从形符已经很难识别其本义,若借助“小 篆”,便一看而知。如:“阜”(卩在左),,本义为土山,故“阳":山南,“阴”: 山北,“陬”:山脚 省形与省声是为了书写方便而将声符或形符省掉了一部分,《说文解字》作 省声”或“从~省”,如 炊:爨也,从火,吹省声。 齋:戒絜也,从示,齊省声。 疫:民皆疾也,从,役省声。 耆:从老省,旨声。瓤:从瓠省,票声。 屐:从履省,支声。 会意兼形声,《说文解字》作“~亦声"。如:汲:《说文解字》:“引水也 从及水,及亦声。”婢:《说文》:“女之卑者也,从女卑,卑亦声。”娶:《说文》: “娶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苷:甘草也,从蜱、甘,甘亦声。段注:此以
24 回水,浦:水边,读:水沟,津:渡口, 潦:雨水,汤:热水,漾:水面 微动,滓:水中沉淀物。 “斤”(斧头)多与砍伐、劈有关: 斯:劈木, 所:伐木声, 新:砍柴, 戕:方孔斧。 “山”多与峰、崇高之义有关,如: 岸:水边高起之地, 岬:两山之间, 岑:山小而高,嵬:山高貌, 崇: 高山, 峤:尖峭的高山, 峥:高峻的山, 巅:山顶, 巍:高大貌 峦: 小而锐峭的山。 形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字的本义。如;“页”指人的头颅,即凡以“页” 为偏旁的字,多与头部有关。如:“颜”《说文解字》:“眉目之间也。”即额头。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龙颜”即前额似龙。“题”本义 为“额”。《楚辞·招魂》:“雕题黑齿”。“雕题”即额上头有花纹。“领”:本为“脖 子”,如“引领而望”。 有的字隶变后从形符已经很难识别其本义,若借助“小 篆”,便一看而知。如:“阜”(卩在左), ,本义为土山,故“阳”:山南,“阴”: 山北,“陬”:山脚。 省形与省声是为了书写方便而将声符或形符省掉了一部分,《说文解字》作 “~省声”或“从~省”,如: 炊:爨也,从火,吹省声。 齋:戒絜也,从示,齊省声。 疫:民皆疾也,从 ,役省声。 耆:从老省,旨声。 瓤:从瓠省,票声。 屐:从履省,支声。 会意兼形声,《说文解字》作“~亦声”。如:汲:《说文解字》:“引水也, 从及水,及亦声。”婢:《说文》:“女之卑者也,从女卑,卑亦声。”娶:《说文》: “娶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苷:甘草也,从艸、甘,甘亦声。段注:此以
形声包会意。茁:“草初生出地貌,从帅,出声。”段注:言会意以包形声也 5.转注:凡意义相同、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同-语根的字为转注字。《说文叙》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老、考是也。”转注字是-群同义词。转注字 的特点是:字首的意义等于转注字的意义。如 ①老、考、耆、耄②舟、船、舸③至、到、臻 转注造字的条件:①必须部首相同②必须是同义相注 转注字与形声字的区别:都有形符和声符,但形符有别——转注字的形符 与转注字的意义相同,而形声字的形符只表示字义的种类和范畴 6.假借:《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朱骏声 换为“朋、来”)陆宗达:“词义发展了,不另造新词新字,而是给旧词旧字增 加新义。这在训诂学上说,叫做引申义,以造字法而言,则谓之假借。” 两种情况:(—)本无其字的假借: 西:鸟在巢上,象形。鸟巢→西方 耳:主听者也,象形。名词→语气词 汝:水出宏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水名→人称代词 而:“须也,象形"。胡须→连词,人称代词 (二)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古书中的同音替代。如:畔:田界→叛离 得:得到→德 信:诚实→伸展归:女子出嫁→馈赠→回家 第四节古今字繁简字异体字 古今字:同一个词先后用不同的字表示,从而形成古今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
25 形声包会意。茁:“草初生出地貌,从艸,出声。”段注:言会意以包形声也。 5.转注:凡意义相同、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同一语根的字为转注字。《说文·叙》: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老、考是也。”转注字是一群同义词。转注字 的特点是:字首的意义等于转注字的意义。如: ①老、考、耆、耄 ②舟、船、舸 ③至、到、臻 转注造字的条件:①必须部首相同 ②必须是同义相注 转注字与形声字的区别:都有形符和声符,但形符有别——转注字的形符 与转注字的意义相同,而形声字的形符只表示字义的种类和范畴。 6.假借:《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朱骏声 换为“朋、来”)陆宗达:“词义发展了,不另造新词新字,而是给旧词旧字增 加新义。这在训诂学上说,叫做引申义,以造字法而言,则谓之假借。” 两种情况:(一)本无其字的假借: 西:鸟在巢上,象形。鸟巢→西方 耳:主听者也,象形。名词→语气词 汝:水出宏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水名→人称代词 而:“须也,象形”。胡须→连词,人称代词 (二)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古书中的同音替代。如:畔:田界→叛离 得:得到→德 信:诚实→伸展 归:女子出嫁→馈赠→回家 第四节 古今字 繁简字 异体字 一.古今字:同一个词先后用不同的字表示,从而形成古今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