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信用与经济发展 、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现代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即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最普遍的经济关系,经济活 动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债权债务关系。从经济中最富于活力的企业来说一个企业的生存、 发展离不开借贷。如果没有信用,企业的生产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要利用信用活动来 保障生产连续进行或扩大生产。如果没有信用,企业只能在自有资金的狭小规模范围维持,既不可能吸纳社 会资金使企业规模扩大到无与伦比的程度也不能使生产、流通的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代,飞跃前进 政府也离不开信用,政府发行国库券、国债,是向企业、个人或其他部门的借款同时,政府也会作为债权人发 放贷款。个人也是如此。个人的收入结余是银行储蓄的来源形成个人与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同时,个 人也是消费信贷的债务人。个人购买国库券和国债就形成了个人与国家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政府与企业之 间、银行与银行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债权债务关系。实际上 这样的债权债务关系已经成为经济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经济关系成为联结经济各部门如政府、企业、 个人最重要的纽带。信用像一张无形的网覆盖了整个社会不仅对生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渗透到人们 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如果这样的债权债务关系遭到损害,那么整 个经济必然陷入危机的境地。我们已经很难在现代经济中找出能够摆脱这种债权债务关系的部门或个人。 经济越发展,债权债务关系越紧密,越成为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为什么在现代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会变得如此重要呢? 我们首先从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来看。现代经济是一种具有扩张性质的经济这一点与自给自足的小生 产方式下的经济是截然不同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的生产动力是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因此它的生 产规模也就局限于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较容易通过自身的生产去满足,所以生产主要是维持原有的规模。这时,对追加资本的需要很少,它的资金 需要基本上通过自身积累就可以解决。当然在小生产方式下,仍然存在着信用,即高利贷信用。但小生产者 对高利贷的需求也只局限于最起码的生活需要和维持最简单的生产,这种信用需要仍然是以自身基本生活 需要为界限。而且对高利贷的需求是在正常的生活节奏被破坏以后才产生的例如小生产者遇到天灾人祸 无法继续维持生产、生活,迫不得已才去借贷如果不是这样,他们是不会去借高利贷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信 用关系比较简单主要是高利贷供给者与高利贷需求者之间的借贷关系。 现代经济是完全不同了。现代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目的的商品货币经济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竞争是十分激烈的竞争的胜负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而决定竞争胜负的因素是商品的成本和商品的质 量。商品成本低,质量好,就容易在竞争中获胜,否则就会失败。降低商品成本的重要途径是进行适度规模生 产,提高商品质量则主要靠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规模生产要求生产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要做到这 一点就需要有相应的资金投入、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需要更新设备,也需要不断地投入资金。商 品生产者对资金的这些需求必然要通过信用方式满足。如果商品生产者依靠自身的积累去达到扩大生产规 模和更新设备的话那么这样的积累过程将是很长的。商品生产者会为此丧失许多优势与机会,处于不利地 位。所以现代经济的基本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以后,信用货币成为流通中最基本的货币形式。信用货币是在 信用的基础上产生的信用货币的流动既是货币发挥各种职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信用活动。比如银行向 企业发放一笔贷款即是银行和企业之间发生了债权债务关系企业背了银行的债,从货币流通的角度看,是 银行向流通领域投放了货币。同样,银行从企业收回贷款也就是银行回笼了货币。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任何 16
16 第二节信用与经济发展 一、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现代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即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最普遍的经济关系,经济活 动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债权债务关系。从经济中最富于活力的企业来说,一个企业的生存、 发展离不开借贷。如果没有信用,企业的生产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要利用信用活动来 保障生产连续进行或扩大生产。如果没有信用,企业只能在自有资金的狭小规模范围维持,既不可能吸纳社 会资金使企业规模扩大到无与伦比的程度,也不能使生产、流通的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代,飞跃前进。 政府也离不开信用,政府发行国库券、国债,是向企业、个人或其他部门的借款,同时,政府也会作为债权人发 放贷款。个人也是如此。个人的收入结余是银行储蓄的来源,形成个人与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同时,个 人也是消费信贷的债务人。个人购买国库券和国债就形成了个人与国家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政府与企业之 间、银行与银行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债权债务关系。实际上, 这样的债权债务关系已经成为经济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经济关系,成为联结经济各部门,如政府、企业、 个人最重要的纽带。信用像一张无形的网覆盖了整个社会,不仅对生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渗透到人们 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如果这样的债权债务关系遭到损害,那么整 个经济必然陷入危机的境地。我们已经很难在现代经济中找出能够摆脱这种债权债务关系的部门或个人。 经济越发展,债权债务关系越紧密,越成为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为什么在现代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会变得如此重要呢? 我们首先从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来看。现代经济是一种具有扩张性质的经济,这一点与自给自足的小生 产方式下的经济是截然不同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的生产动力是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因此它的生 产规模也就局限于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比较容易通过自身的生产去满足,所以生产主要是维持原有的规模。这时,对追加资本的需要很少,它的资金 需要基本上通过自身积累就可以解决。当然在小生产方式下,仍然存在着信用,即高利贷信用。但小生产者 对高利贷的需求也只局限于最起码的生活需要和维持最简单的生产,这种信用需要仍然是以自身基本生活 需要为界限。而且对高利贷的需求是在正常的生活节奏被破坏以后才产生的,例如小生产者遇到天灾人祸, 无法继续维持生产、生活,迫不得已才去借贷,如果不是这样,他们是不会去借高利贷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信 用关系比较简单,主要是高利贷供给者与高利贷需求者之间的借贷关系。 现代经济是完全不同了。现代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目的的商品货币经济,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竞争是十分激烈的,竞争的胜负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而决定竞争胜负的因素是商品的成本和商品的质 量。商品成本低,质量好,就容易在竞争中获胜,否则就会失败。降低商品成本的重要途径是进行适度规模生 产,提高商品质量则主要靠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规模生产要求生产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要做到这 一点,就需要有相应的资金投入、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需要更新设备,也需要不断地投入资金。商 品生产者对资金的这些需求必然要通过信用方式满足。如果商品生产者依靠自身的积累去达到扩大生产规 模和更新设备的话,那么这样的积累过程将是很长的。商品生产者会为此丧失许多优势与机会,处于不利地 位。所以现代经济的基本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以后,信用货币成为流通中最基本的货币形式。信用货币是在 信用的基础上产生的,信用货币的流动既是货币发挥各种职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信用活动。比如银行向 企业发放一笔贷款,即是银行和企业之间发生了债权债务关系,企业背了银行的债,从货币流通的角度看,是 银行向流通领域投放了货币。同样,银行从企业收回贷款,也就是银行回笼了货币。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任何
人的生活都不可能完全和货币脱离开或多或少会与货币发生联系形成各种各样的货币收支而这些货币收 支最终都是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都体现了银行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信用关系。所以信用就成为一种无所不 在的经济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信用关系是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 系。过去我们常常把既无内债又无外债作为经济发展的标志,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思想的反 映。在现代经济中,已经不是承不承认信用关系的问题,而是如何利用信用更快地发展经济的问题。 信用关系和信用主体 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而债权债务关系的发生是由收支状况决定的。如果收入小于支出,而支出又 不能减少,就要借债,形成债务;反之,收入大于支出,形成结余利用结余去贷款就形成债权。在现代经济社会 中不外乎存在这三种信用情况:一种是债务单位,它们的支出大于收入;一种是债权单位,它们的收入大于支 出;第三种是收支平衡。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形在经济生活中是很普遍的,第三种情形则不多见。那么在经济 生活中哪些单位会成为债务单位,哪些单位会成为债权单位呢?按照经济中各经济主体的基本特征,可以将 其划分为以下几个部门:个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和国外部门。以上这些经济主体在信用关系中所处的 地位是不同的 (一)信用关系中的个人 个人,在这里是指有货币收入的经济人。个人既可能是收大于支拥有结余,也可能是支大于收,需要借 贷。就个人而言,其支出主要依靠收入,个人的支出主要是各种日常生活开支。一般来说,个人不可能把当期 收入花光通常都会有结余这些结余主要是用于应付各种意外支出,如婚丧嫁娶、养老、将来子女的教育支 出等。个人也会发生入不敷出的情况如遭受各种意外、家庭成员死亡、疾病伤残等,支出突然增加,原有的 结余不足以支付,就要借债。随着经济发展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也在变化不同的 观念就会产生不同的选择。有些人倾向于増加当前消费,他们就会扩大支出,减少储蓄或增加负债。有些人 则相反,他们减少当前支出而增加储蓄。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 的选择。但总的来说作为一个整体,个人通常是结余单位。 (二)信用关系中的企业 企业在信用关系中是很重要的一环。企业既是货币资金的主要供给者也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关 于企业在信用关系中的这种重要地位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借贷资本运动的记述中就已经非常清楚 地阐明了。如果我们暂时抛开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单就借贷资本本身而言它实际也反映了在社会化大生 产条件下,企业与信用的密切关系 马克思认为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现代形态借贷资本的运动直接与再生产过程相联系 首先借贷资本形成的基础是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因为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部分 暂息形态的货币资本原因是(1)由固定资本周转的特点决定的。固定资本即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 价值。由于固定资产单位价格高,使用期限长,它们的价值是在使用期内分次地转移到产品中去,作为固定资 产重置、更新时的准备金。已提取而尚未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基金就成为暂息形态的货币资本。(2)在流
17 人的生活都不可能完全和货币脱离开,或多或少会与货币发生联系,形成各种各样的货币收支,而这些货币收 支最终都是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都体现了银行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信用关系。所以信用就成为一种无所不 在的经济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信用关系是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 系。过去我们常常把既无内债又无外债作为经济发展的标志,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思想的反 映。在现代经济中,已经不是承不承认信用关系的问题,而是如何利用信用更快地发展经济的问题。 二、信用关系和信用主体 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而债权债务关系的发生是由收支状况决定的。如果收入小于支出,而支出又 不能减少,就要借债,形成债务;反之,收入大于支出,形成结余,利用结余去贷款,就形成债权。在现代经济社会 中,不外乎存在这三种信用情况:一种是债务单位,它们的支出大于收入;一种是债权单位,它们的收入大于支 出;第三种是收支平衡。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形在经济生活中是很普遍的,第三种情形则不多见。那么在经济 生活中,哪些单位会成为债务单位,哪些单位会成为债权单位呢?按照经济中各经济主体的基本特征,可以将 其划分为以下几个部门:个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和国外部门。以上这些经济主体在信用关系中所处的 地位是不同的。 (一)信用关系中的个人 个人,在这里是指有货币收入的经济人。个人既可能是收大于支,拥有结余,也可能是支大于收,需要借 贷。就个人而言,其支出主要依靠收入,个人的支出主要是各种日常生活开支。一般来说,个人不可能把当期 收入花光,通常都会有结余,这些结余主要是用于应付各种意外支出,如婚丧嫁娶、养老、将来子女的教育支 出等。个人也会发生入不敷出的情况,如遭受各种意外、家庭成员死亡、疾病伤残等,支出突然增加,原有的 结余不足以支付,就要借债。随着经济发展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也在变化,不同的 观念就会产生不同的选择。有些人倾向于增加当前消费,他们就会扩大支出,减少储蓄或增加负债。有些人 则相反,他们减少当前支出而增加储蓄。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 的选择。但总的来说,作为一个整体,个人通常是结余单位。 (二)信用关系中的企业 企业在信用关系中是很重要的一环。企业既是货币资金的主要供给者,也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关 于企业在信用关系中的这种重要地位,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借贷资本运动的记述中就已经非常清楚 地阐明了。如果我们暂时抛开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单就借贷资本本身而言,它实际也反映了在社会化大生 产条件下,企业与信用的密切关系。 马克思认为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现代形态,借贷资本的运动直接与再生产过程相联系。 首先,借贷资本形成的基础是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因为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部分 暂息形态的货币资本,原因是:(1)由固定资本周转的特点决定的。固定资本即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 价值。由于固定资产单位价格高,使用期限长,它们的价值是在使用期内分次地转移到产品中去,作为固定资 产重置、更新时的准备金。已提取而尚未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基金,就成为暂息形态的货币资本。(2)在流
动资产周转中也会形成暂息形态的货币资本。流动资本是指材料储备、在产品、半成品和产品的价值。这 部分资本的周转与固定资本的周转不同,原材料一旦投入生产,它的价值就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 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其价值。由于商品出售与购料、支付工资的时间不一致,也会形成一部分暂息形态的 货币资本。(3)在剩余价值积累过程中会出现暂息形态的货币资本即当预定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剩余价值在 尚未积存到一定规模还不足以当作资本使用以前也会形成暂息形态的货币资本。因此在企业生产过程中 会不断地出现资金结余成为金融市场上资金供给的重要来源 其次企业也是资金的重要需求者这也与企业再生产过程紧密联系。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的生 产是具有适度规模的连续性的社会化生产,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这种连续性会经常受到影响。例如,当企业 需要更新机器设备时,以前提取的折旧可能已经不够用了,如果企业只靠自己积累那么设备的更新就要推迟, 生产就会停顿,这时企业就需要借入资金。在企业流动资金的循环过程中,一定会经常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 比如当企业需要购买原材料或支付工资时,它的商品可能还没有销售出去,再比如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就要 增加资金的投入,如果企业积累不够企业就必须借入资金。所以企业在信用关系中既是资金的巨大供给者, 又是资金的巨大需求者信用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三)信用关系中的政府 政府在信用关系中的地位是由政府的收支状况决定的。政府的收支主要是财政收支。财政收大于支形 成财政结余支大于收形成财政赤字。在财政收支过程中不平衡是经常存在的。从财政收入来看,税收是财 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税收一般是稳定的大部分税收都有一个固定的税率和上缴时间,财政支出则么稳定 般来说年度财政预算对财政支出作了基本安排,有的国家在某些年份在预算时安排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 收入,形成预算赤字;有的在预算时安排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形成预算盈余有时在预算安排时虽然收 支平衡,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会有所变化,比如突然发生自然灾害国家需要拨付大笔款项救灾,财政支出就 会超出预算大量增加造成支大于收,最终可能形成财政赤字。国家在短期内集中进行几项大型项目建设财 政支出巨大,或出现追加投资,也会形成财政赤字。所以在政府行使经济职能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财政赤字。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弥补财政赤字最常用的途径就是举债,即政府作为债务人以发行公债的方式向公众借款 由此形成了政府与居民、企业、金融机构或其他机构之间的信用关系。 (四)信用关系中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就是作为信用媒介。信用可分为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直接信用是指资金供给者 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直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间接信用是指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通过信用中介机构来融 通资金。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介一方面从社会各方面吸收和积聚资金;另一方面通过贷款等活动把这些资金 运用出去。吸引资金形成金融机构的负债运用资金形成金融机构的债权。所以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本 身也就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活动。 五)信用与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全部经济交往的系统记录。如果一定 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国际收入大于国际支出,出现了盈余,则是国际收支顺差;反之,如果是支出大于收入则是
18 动资产周转中也会形成暂息形态的货币资本。流动资本是指材料储备、在产品、半成品和产品的价值。这 部分资本的周转与固定资本的周转不同,原材料一旦投入生产,它的价值就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 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其价值。由于商品出售与购料、支付工资的时间不一致,也会形成一部分暂息形态的 货币资本。(3)在剩余价值积累过程中会出现暂息形态的货币资本,即当预定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剩余价值在 尚未积存到一定规模,还不足以当作资本使用以前也会形成暂息形态的货币资本。因此,在企业生产过程中, 会不断地出现资金结余,成为金融市场上资金供给的重要来源。 其次,企业也是资金的重要需求者,这也与企业再生产过程紧密联系。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的生 产是具有适度规模的连续性的社会化生产,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这种连续性会经常受到影响。例如,当企业 需要更新机器设备时,以前提取的折旧可能已经不够用了,如果企业只靠自己积累,那么设备的更新就要推迟, 生产就会停顿,这时企业就需要借入资金。在企业流动资金的循环过程中,一定会经常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 比如当企业需要购买原材料或支付工资时,它的商品可能还没有销售出去,再比如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就要 增加资金的投入,如果企业积累不够,企业就必须借入资金。所以企业在信用关系中既是资金的巨大供给者, 又是资金的巨大需求者,信用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三)信用关系中的政府 政府在信用关系中的地位是由政府的收支状况决定的。政府的收支主要是财政收支。财政收大于支形 成财政结余,支大于收形成财政赤字。在财政收支过程中不平衡是经常存在的。从财政收入来看,税收是财 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税收一般是稳定的,大部分税收都有一个固定的税率和上缴时间,财政支出则么稳定。 一般来说,年度财政预算对财政支出作了基本安排,有的国家在某些年份在预算时安排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 收入,形成预算赤字;有的在预算时安排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形成预算盈余;有时在预算安排时虽然收 支平衡,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会有所变化,比如突然发生自然灾害,国家需要拨付大笔款项救灾,财政支出就 会超出预算大量增加,造成支大于收,最终可能形成财政赤字。国家在短期内集中进行几项大型项目建设,财 政支出巨大,或出现追加投资,也会形成财政赤字。所以在政府行使经济职能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财政赤字。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弥补财政赤字最常用的途径就是举债,即政府作为债务人以发行公债的方式向公众借款, 由此形成了政府与居民、企业、金融机构或其他机构之间的信用关系。 (四)信用关系中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就是作为信用媒介。信用可分为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直接信用是指资金供给者 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直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间接信用是指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通过信用中介机构来融 通资金。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介一方面从社会各方面吸收和积聚资金;另一方面通过贷款等活动把这些资金 运用出去。吸引资金形成金融机构的负债,运用资金形成金融机构的债权。所以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本 身也就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活动。 (五)信用与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全部经济交往的系统记录。如果一定 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国际收入大于国际支出,出现了盈余,则是国际收支顺差;反之,如果是支出大于收入,则是
国际收支逆差。在国际收支顺差时,盈余部分就增加一国的国际储备成为国际间信用资金的来源如果是逆 差,差额部分就要减少一国的国际储备,或利用国外资金来弥补。因此国际收支的调节也离不开信用。金融 全球化把世了一个完整的金融市场,信用对全球经济来说,作用更大 、信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信用保证现代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 社会化大生产,是指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有适度规模的生产经营,社会分工较细,各企业之间产销衔接呈 现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社会运行的有机总体。在这个总体运行中各企业需要保持生产的连续 性若某一两个企业的生产连续性遭到破坏,就会影响到社会整体。但实际上这种连续性不是自然而然就有 的,恰恰相反很多因素会影响或阻碍生产的连续性。比如企业原定的销售计划没有完成收不到销货款就没 有钱购买原材料,生产就要停滞。这样,要想让生产继续下去,就必须利用信用,借入资金。所以信用活动可以 从资金上为现代化大生产顺利进行提供条件。 (二)信用可以实现资本转移调节各部门的发展比例 平均利润率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普遍适用的,因为等量资本要占有等量利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分布在各个部门的等量资本得到的利润却并不相同有些部门利润率低有些部门利润率高。当某种商品供 过于求、价格下跌从而利润率降低时资本就会被其所有者从这个部门抽出投向商品求过于供、价格上涨、 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供过于求的商品生产就会减少,供不应求的商品生产就会增加各部门的利润渐渐趋 向一致,从而使各部门生产比例趋于合理。利润率的平均化是以资本自由移动为条件的。但是资本在各生产 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与生产资本固定在特定的自然形态之间存在矛盾。因为生产资本任何时候都是固定在 特定的自然形态上,它只对同一行业的企业有用所以生产资本的部门转移有较大困难。信用则可以克服这 个困难。通过存款和贷款可以随时转移货币资本的使用方向。如纺织厂的存款,可由银行贷放给机械、造纸 甚至商业、农业部门。信用使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导致了各部门利润率趋向相同水平,从而自 然调节各部门的发展比例 (三)信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 现代银行信用制度的发展使债权债务可以在银行信用基础上通过转账结算方式清算不需要用现金结 算。在信用制度基础上产生的信用流通工具(商业票据、支票、银行券等)佧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甚至用电子货 币代替现金流通,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 信用加速了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可以减少商品的储存量和与此有关的商品保管费用。如果商业企业必 须支付现款进货,企业的产品可能卖不出去,或推迟销售若企业向商店提供信用,先把商品转让给商店等商 店销售完或有货款时再付款就可以大大加快产品的销售速度
19 国际收支逆差。在国际收支顺差时,盈余部分就增加一国的国际储备,成为国际间信用资金的来源,如果是逆 差,差额部分就要减少一国的国际储备,或利用国外资金来弥补。因此,国际收支的调节也离不开信用。金融 全球化把世了一个完整的金融市场,信用对全球经济来说,作用更大。 三、信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信用保证现代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 社会化大生产,是指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有适度规模的生产经营,社会分工较细,各企业之间产销衔接,呈 现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社会运行的有机总体。在这个总体运行中,各企业需要保持生产的连续 性,若某一两个企业的生产连续性遭到破坏,就会影响到社会整体。但实际上这种连续性不是自然而然就有 的,恰恰相反,很多因素会影响或阻碍生产的连续性。比如企业原定的销售计划没有完成,收不到销货款,就没 有钱购买原材料,生产就要停滞。这样,要想让生产继续下去,就必须利用信用,借入资金。所以信用活动可以 从资金上为现代化大生产顺利进行提供条件。 (二)信用可以实现资本转移,调节各部门的发展比例 平均利润率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普遍适用的,因为等量资本要占有等量利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分布在各个部门的等量资本得到的利润却并不相同,有些部门利润率低,有些部门利润率高。当某种商品供 过于求、价格下跌,从而利润率降低时,资本就会被其所有者从这个部门抽出,投向商品求过于供、价格上涨、 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供过于求的商品生产就会减少,供不应求的商品生产就会增加,各部门的利润渐渐趋 向一致,从而使各部门生产比例趋于合理。利润率的平均化是以资本自由移动为条件的。但是资本在各生产 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与生产资本固定在特定的自然形态之间存在矛盾。因为生产资本任何时候都是固定在 特定的自然形态上,它只对同一行业的企业有用,所以生产资本的部门转移有较大困难。信用则可以克服这 个困难。通过存款和贷款可以随时转移货币资本的使用方向。如纺织厂的存款,可由银行贷放给机械、造纸 甚至商业、农业部门。信用使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导致了各部门利润率趋向相同水平,从而自 然调节各部门的发展比例。 (三)信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 现代银行信用制度的发展使债权债务可以在银行信用基础上通过转账结算方式清算,不需要用现金结 算。在信用制度基础上产生的信用流通工具(商业票据、支票、银行券等)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甚至用电子货 币代替现金流通,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 信用加速了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可以减少商品的储存量和与此有关的商品保管费用。如果商业企业必 须支付现款进货,企业的产品可能卖不出去,或推迟销售;若企业向商店提供信用,先把商品转让给商店,等商 店销售完或有货款时再付款,就可以大大加快产品的销售速度
四)信用为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股份公司是19世纪初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它不同于以往的独资 企业或合伙企业。股份公司的资本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的。购买股票的人就成为股份公司的股东 股份公司由全部股东所拥有。由于股份公司是面向社会筹集资本因此它的资本金都比较大。股份公司的出 现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马克思说股份公司的成立,“使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个别资本不 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 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技 术的进步,一个企业要取得成功首先要有足够的资金股份公司是一种能够聚集大量资金的企业组织形式 因此股份公司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信用制度的发展紧密相联 的。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建立起来的股票要发行出去,必须有大量的投资者购买股票,即人们要习惯于 利用信用方式运用自己的货币资金。同时股票是没有偿还期的,必须借助于信用方式保持其流通性这样才 使短期资金也能购买股票。信用聚集资本,扩大投资规模的作用通过股份公司的形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信用与泡沫经济 泡沬经济是伴随着信用的发展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在泡沫经济中,依靠信用制度造成虚假需求,虚假 需求又推动了经济虚假繁荣,导致经济过度扩张。当信用扩张到己无法再支撑经济虚假繁荣时,泡沫就会破 灭,并由此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导致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英国18世纪初的“南海泡沫”事件、西欧 19世纪的股票机热潮、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都与信用膨胀和信用投机相关。泡沫经济的出现与 信用制度有关但没有必然联系。只要信用活动建立在真实的社会再生产基础之上,信用膨胀和过度投机就 能够得以有效的监管和控制,就能够避免出现泡沫经济 信用对经济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另一方面信用也使经济运转过程复杂化并可能引致供求 脱节。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的规模、市场的供给受生产者实际支付能力的限制。如果生产的产品卖 不出去生产者不能购买原材料,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但在信用制度比较发达的条件下,信用可以创造需求 例如某种产品的市场需求已经饱和,销售不出去,但企业仍然可以通过信用方式获得资金继续进行生产,造 成生产和需求脱节。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导致经济危机。因此在发挥信用各种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把握 个适度的问题 第三节现代信用的形式 现代信用形式主要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国际信用等。在上述信用形式中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两种最基本的信用形式
20 (四)信用为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股份公司是 19 世纪初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它不同于以往的独资 企业或合伙企业。股份公司的资本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的。购买股票的人就成为股份公司的股东, 股份公司由全部股东所拥有。由于股份公司是面向社会筹集资本,因此它的资本金都比较大。股份公司的出 现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马克思说,股份公司的成立,“使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个别资本不 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 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技 术的进步,一个企业要取得成功,首先要有足够的资金,股份公司是一种能够聚集大量资金的企业组织形式, 因此股份公司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信用制度的发展紧密相联 的。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建立起来的,股票要发行出去,必须有大量的投资者购买股票,即人们要习惯于 利用信用方式运用自己的货币资金。同时,股票是没有偿还期的,必须借助于信用方式保持其流通性,这样才 使短期资金也能购买股票。信用聚集资本,扩大投资规模的作用通过股份公司的形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信用与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是伴随着信用的发展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在泡沫经济中,依靠信用制度造成虚假需求,虚假 需求又推动了经济虚假繁荣,导致经济过度扩张。当信用扩张到已无法再支撑经济虚假繁荣时,泡沫就会破 灭,并由此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导致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英国 18 世纪初的“南海泡沫”事件、西欧 19 世纪的股票机热潮、日本 20 世纪 80 年代的泡沫经济都与信用膨胀和信用投机相关。泡沫经济的出现与 信用制度有关,但没有必然联系。只要信用活动建立在真实的社会再生产基础之上,信用膨胀和过度投机就 能够得以有效的监管和控制,就能够避免出现泡沫经济。 信用对经济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另一方面,信用也使经济运转过程复杂化,并可能引致供求 脱节。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的规模、市场的供给受生产者实际支付能力的限制。如果生产的产品卖 不出去,生产者不能购买原材料,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但在信用制度比较发达的条件下,信用可以创造需求。 例如某种产品的市场需求已经饱和,销售不出去,但企业仍然可以通过信用方式获得资金,继续进行生产,造 成生产和需求脱节。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导致经济危机。因此,在发挥信用各种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把握 一个适度的问题。 第三节现代信用的形式 现代信用形式主要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国际信用等。在上述信用形式中,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两种最基本的信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