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室里的根立于文雅的红地毯上 此时,你被扒光了皮,甚至挤掉最后一丝血液。然后在你的伤疤处涂上一层漆,默默 地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这是一种畸形欲望,你出卖了灵魂,将一生都交付出去,不再属于自己,甚至连姿态 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 你不再拥有赖以生存的山岩、泥土。尽管阳光异常充沛且温度适宜,你只能望着窗外 的绿色,感叹失去的一切。 人们或对你品头论足,或将你拱手转送,或牟取暴利,你成为人们的种玩物。 终于,你忍受不起百般的折磨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但随之被无情地抛进了熊熊撚烧 的炉火。 12.文章采取了第二人称来行文,请结合文章简要说说这种形式的特点及好处。(4分) 3.(1)第一部分中划线的句子“默默忍受着命运的安排”指什么样的安排?(2分) (2)如何理解第二部分中画句子“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 的含意?(2分) 4.山崖上的树根、村头老榆树的树根与展览室里的树根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各用两个 词语来概括。(6分) ③ 15.综合全文看,作者通过对根的神韵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思考?请用简明的语言 分条叙述你的看法。(6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请从以下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6 展览室里的根立于文雅的红地毯上。 此时,你被扒光了皮,甚至挤掉最后一丝血液。然后在你的伤疤处涂上一层漆,默默 地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这是一种畸形欲望,你出卖了灵魂,将一生都交付出去,不再属于自己,甚至连姿态 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 你不再拥有赖以生存的山岩、泥土。尽管阳光异常充沛且温度适宜,你只能望着窗外 的绿色,感叹失去的一切。 人们或对你品头论足,或将你拱手转送,或牟取暴利,你成为人们的一种玩物。 终于,你忍受不起百般的折磨.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但随之被无情地抛进了熊熊燃烧 的炉火。 12.文章采取了第二人称来行文,请结合文章简要说说这种形式的特点及好处。(4分 ) 13.(1)第一部分中划线的句子“默默忍受着命运的安排”指什么样的安排?(2分) (2)如何理解第二部分中画句子“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 的含意?(2分) 14.山崖上的树根、村头老榆树的树根与展览室里的树根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各用两个 词语来概括。(6分) ① , ;② , ;③ , ; 15.综合全文看,作者通过对根的神韵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思考?请用简明的语言 分条叙述你的看法。(6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 请从以下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甲.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孟宪实谈历史教育 学者孟宪实与作家阿城联手创作的电视剧《贞观之治》,叫好却不叫座单讲唐太宗李 世民的故事,就有可能是一部和尚戏”,为此他们曾设计了两条辅线——窦建德的女儿进宫 替父报仇,却与李世民陷入爱情纠葛;李元吉一子侥幸逃脱劫难,辗转民间,最后入宫,掀 动各种阴谋。宫廷、政变、复仇、情爱,所有吸引眼球的戏剧元素都具备了,可距离历史也 就越来越远了。要收视率,还是要历史,孟宪实他们咬牙选择了后者。 相形之下,《贞观长歌》更叫座。身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的孟宪实不以为然 我认为历史资源与自然环境一样,应该合理开发,杜绝污染。 原罪的驱动力 后人基本都以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帝楷模,赞扬他从善如流,广为纳谏,创造贞观之治 这些业绩,让人很难把李世民与玄武门杀兄挟父的那个人联系在一起。孟宪实认为,李 世民正是对玄武门原罪ˆ耿耿于怀,在这件事的鞭策下,他才借鉴历史,实行仁政,励精图 治。 有史料为证。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主持修《晋书》,他亲自为王羲之传记写了几段史 感慨道:“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 日之恶与三年之善”,相去天壤,可是人们为什么总是更重视前者呢?李世民认为 这不公平。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是在为自己鸣不平。他的“一日之恶”只能是玄武门之变,“三 年之善”当然是贞观之治。 十四史》有八部史书主要是在贞观时期完成的。身为皇帝的李世民非常在意后人会 怎么看待他,从他对历史的熟悉程度,能看出他是在寻找自己的历史定位。他能客观指出, 秦始皇有点迷信,汉武帝有些穷兵黩武。他还说就打天下来看,只有汉光武帝可以与自己媲 美,只是光武帝登基时已三十多岁,他自己则18岁上战场,28岁当皇帝。 历史教育的虚无 孟宪实有感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曾经有那么一段开明美好的时光。“在古代帝王中, 像李世民那样理性运用最髙国家权力的,独-无二。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家来说,了解历史、 懂得历史是基本素质。我们现在的历史学变成纯学术,象牙塔里面的摆设,距离现实比较遥 远 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重实用、轻素质的大氛围下,历史教育的位置正在逐步萎缩。“中 学历史教科书,就像政治教育,只是灌输了一些片面的历史观点和概念,讲知识少,阻碍了 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历史。” 进入大学后,《中国通史》干脆没有列入必修课,过去北大中文系与历史系一起上通史 课,现在非历史专业的历史课程比例都在压缩。“大概是考虑到历史学没什么用吧”,孟宪实 认为理想的历史教育,应该让学生们看到真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经过剪辑的
7 甲.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孟宪实谈历史教育 学者孟宪实与作家阿城联手创作的电视剧《贞观之治》,叫好却不叫座。单讲唐太宗李 世民的故事,就有可能是一部“和尚戏”,为此他们曾设计了两条辅线——窦建德的女儿进宫 替父报仇,却与李世民陷入爱情纠葛;李元吉一子侥幸逃脱劫难,辗转民间,最后入宫,掀 动各种阴谋。宫廷、政变、复仇、情爱,所有吸引眼球的戏剧元素都具备了,可距离历史也 就越来越远了。要收视率,还是要历史,孟宪实他们咬牙选择了后者。 相形之下,《贞观长歌》更叫座。身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的孟宪实不以为然: “我认为历史资源与自然环境一样,应该合理开发,杜绝污染。” “原罪”的驱动力 后人基本都以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帝楷模,赞扬他从善如流,广为纳谏,创造贞观之治。 这些业绩,让人很难把李世民与玄武门杀兄挟父的那个人联系在一起。孟宪实认为,李 世民正是对玄武门“原罪”耿耿于怀,在这件事的鞭策下,他才借鉴历史,实行仁政,励精图 治。 有史料为证。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主持修《晋书》,他亲自为王羲之传记写了几段史评, 感慨道:“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 “一日之恶”与“三年之善”,相去天壤,可是人们为什么总是更重视前者呢?李世民认为 这不公平。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是在为自己鸣不平。他的“一日之恶”只能是玄武门之变,“三 年之善”当然是贞观之治。 《二十四史》有八部史书主要是在贞观时期完成的。身为皇帝的李世民非常在意后人会 怎么看待他,从他对历史的熟悉程度,能看出他是在寻找自己的历史定位。他能客观指出, 秦始皇有点迷信,汉武帝有些穷兵黩武。他还说就打天下来看,只有汉光武帝可以与自己媲 美,只是光武帝登基时已三十多岁,他自己则 18 岁上战场,28 岁当皇帝。 历史教育的虚无 孟宪实有感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曾经有那么一段开明美好的时光。“在古代帝王中, 像李世民那样理性运用最高国家权力的,独一无二。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家来说,了解历史、 懂得历史是基本素质。我们现在的历史学变成纯学术,象牙塔里面的摆设,距离现实比较遥 远。” 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重实用、轻素质的大氛围下,历史教育的位置正在逐步萎缩。“中 学历史教科书,就像政治教育,只是灌输了一些片面的历史观点和概念,讲知识少,阻碍了 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历史。” 进入大学后,《中国通史》干脆没有列入必修课,过去北大中文系与历史系一起上通史 课,现在非历史专业的历史课程比例都在压缩。“大概是考虑到历史学没什么用吧”,孟宪实 认为理想的历史教育,应该让学生们看到真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经过“剪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