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六校联合体2017届高三4月联考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小寒与物候 虽然在冰天雪地里,但先民们发现,小寒时期的阳能其实在增加。小寒的物候是, 候雁北乡,雁将避热而回,尽责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 也;二候鹊始巢,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 为巢,始所向也;三候雉始雊,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 据。大雁虽然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阴阳的顺逆变化,阳气即将回升, 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 队、浩浩荡荡地飞到中国南方过冬。冬去春来,它们又飞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 在中国文化中,雁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即具有仁义礼 智信五常。雁有仁心,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其他壮年大雁不会弃 之不顾。雁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从一而终,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 郁郁而亡。雁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 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 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 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在古人看来即为礼。雁有智慧 雁为最难猎获之物,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人们说,犬为地 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即指它们机智警觉。雁有信,它是南北迁徙的候鸟 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把雁当作文明的象征,古时有以大雁为礼物的惯例。周代开创 的婚姻礼仪,是礼仪的根本,而婚姻的六礼中,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亲迎六个阶段,只有第五个阶段不必用雁,其他几礼都要用雁,即说明在中国人 的观察里,“雁”这种候鸟兼具社会对人们婚姻问题上需求的引义 到了第二候,虽然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喜鹊却会冒着严寒开始筑巢,准备孕育 后代。喜鹊是适应能力比较强的鸟类,人类活动越多的地方,喜鹊种群的数量往 往也越多,而在人迹罕至的密林中则难见它们的身影,可以说它们是很有人缘的 鸟类。喜鹊常成对或结成大群活动,白天在旷野农田觅食,夜间在高大乔木的顶 端栖息。中国人在鹊之前加上喜字,明证喜鹊在中国人的眼中象征吉祥。民间传 说鹊能报喜,故称喜鹊。画鹊兆喜几乎成了我们文化中的一个大为流行的风俗, 齐白石、徐悲鸿等人都画过喜鹊。两只鹊儿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中加一枚 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下树上对望叫“欢天喜地”。流传最 广的,则是鹊登梅枝报喜图,又叫“喜上眉梢”。中国人对喜鹊的观察也非常早, 《诗经》中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这是成语鹊巢鸠占的源头。 第三候中的“雉”是野鸡,在山中的野鸡也察觉到了阳气的滋长,开始鸣叫寻找 同伴。我们今天已经很少能看到野鸡,但在古代,“雉”也参与了中国文化的经 验和表达。“雉”善走,不能久飞,羽毛可做装饰品。《诗经》中说,“雄雉于 飞,泄泄其羽”。它由矢和住两字组成,矢为矢量,长度单位,表示本地方;隹
湖北省六校联合体 2017 届高三 4 月联考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小寒与物候 虽然在冰天雪地里,但先民们发现,小寒时期的阳能其实在增加。小寒的物候是, 一候雁北乡,雁将避热而回,尽责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 也;二候鹊始巢,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 为巢,始所向也;三候雉始雊,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 据。大雁虽然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阴阳的顺逆变化,阳气即将回升, 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 队、浩浩荡荡地飞到中国南方过冬。冬去春来,它们又飞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 在中国文化中,雁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即具有仁义礼 智信五常。雁有仁心,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其他壮年大雁不会弃 之不顾。雁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从一而终,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 郁郁而亡。雁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 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 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 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在古人看来即为礼。雁有智慧, 雁为最难猎获之物,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人们说,犬为地 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即指它们机智警觉。雁有信,它是南北迁徙的候鸟。 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把雁当作文明的象征,古时有以大雁为礼物的惯例。周代开创 的婚姻礼仪,是礼仪的根本,而婚姻的六礼中,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亲迎六个阶段,只有第五个阶段不必用雁,其他几礼都要用雁,即说明在中国人 的观察里,“雁”这种候鸟兼具社会对人们婚姻问题上需求的引义。 到了第二候,虽然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喜鹊却会冒着严寒开始筑巢,准备孕育 后代。喜鹊是适应能力比较强的鸟类,人类活动越多的地方,喜鹊种群的数量往 往也越多,而在人迹罕至的密林中则难见它们的身影,可以说它们是很有人缘的 鸟类。喜鹊常成对或结成大群活动,白天在旷野农田觅食,夜间在高大乔木的顶 端栖息。中国人在鹊之前加上喜字,明证喜鹊在中国人的眼中象征吉祥。民间传 说鹊能报喜,故称喜鹊。画鹊兆喜几乎成了我们文化中的一个大为流行的风俗, 齐白石、徐悲鸿等人都画过喜鹊。两只鹊儿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中加一枚 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下树上对望叫“欢天喜地”。流传最 广的,则是鹊登梅枝报喜图,又叫“喜上眉梢”。中国人对喜鹊的观察也非常早, 《诗经》中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这是成语鹊巢鸠占的源头。 第三候中的“雉”是野鸡,在山中的野鸡也察觉到了阳气的滋长,开始鸣叫寻找 同伴。我们今天已经很少能看到野鸡,但在古代,“雉”也参与了中国文化的经 验和表达。“雉”善走,不能久飞,羽毛可做装饰品。《诗经》中说,“雄雉于 飞,泄泄其羽”。它由矢和隹两字组成,矢为矢量,长度单位,表示本地方;隹
为鸟,雉的本义是留鸟,特指野鸡。古人也因此把雉当作长度单位,长三丈高 丈的城墙为一雉。《左传》中说:“都城过百雉。”城墙则称为雉堞,谢朓有诗: “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 (节选自余世存《时间之书》,有删改) 1.下列诗句中,涉及到“小寒时期的阳能其实在增加”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 )(3分) A.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 适《别董大》) B.江鸿断续翻云去,海燕差池拂水回。想得心知近寒食,潜听喜鹊望归来。(李 绅《江南暮春寄家》)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 《西江月》) D.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 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小寒的天气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此时尽管有冰天雪地的现象,但阳气已动, 阳能开始增加,自然界的一些候鸟和留鸟能感受到这些变化 B.在先民的心中,大雁是禽鸟中最机智聪明的,作为一种候鸟,小寒时它们最 先感受阳气已动,开始离开南方最热的地方有组织渐次向北迁移。 C.作为留鸟,喜鹊既表现为很强的适应气候和人类的能力,又能敏感地察觉到 气候的变化,小寒时会冒着严寒在高大的乔木筑巢,为孵养后代做准备。 D.作为小寒第三候,在山中的野鸡也参与了中国传统节气的表达,节气的变化 阳气的生长使得野鸡不论公母都开始鸣叫,用叫声来招引同类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意象是( (3分 A.大雁的习性是南北迁徙,随着季节的变换而迁移,在迁徙的途中,它们表现 出在人们看来的仁义礼智信的行为,因而也被人们称为“天厌 B.在中国人的眼中,大雁是文明的象征,在中国传统的婚姻礼仪中,用雁来作 为五礼之贽,这使得大雁兼具有人们所需要在婚姻问题上的丰富含义 C.喜鹊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吉祥的象征,《诗经》中的“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和绘画中的画鹊兆喜都表达了人们对喜鹊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美好祝福 D.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雉”既指一种禽鸟,如“雄雉于飞,泄泄其 羽”,也作为一种长度单位,如《左传》中“都城过百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团圆饭 江岸 王宏生在大年三十凌晨回到了黄泥湾。那时候东方天际还未露出鱼肚白,四周 片漆黑。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回来,引起村庄零乱的狗吠。老婆田玉花提前收到 他发来的短信,悄悄地从热被窝里爬起来,给他开了门,沒有惊动睡梦中的爹娘 和一双儿女。 王宏生背着一个干瘪的背包,怀抱一个六七岁的女娃。女娃被紧紧地裹在他的黑 呢大衣里,闭着眼睛,小嘴半开半合,犹自打着细微的鼾声。 田玉花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嘴巴夸张地咧成了一个水瓢
为鸟,雉的本义是留鸟,特指野鸡。古人也因此把雉当作长度单位,长三丈高一 丈的城墙为一雉。《左传》中说:“都城过百雉。”城墙则称为雉堞,谢朓有诗: “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 (节选自余世存《时间之书》,有删改) 1.下列诗句中,涉及到“小寒时期的阳能其实在增加”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 )(3 分) A.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 适《别董大》) B.江鸿断续翻云去,海燕差池拂水回。想得心知近寒食,潜听喜鹊望归来。(李 绅《江南暮春寄家》)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 《西江月》) D.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 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小寒的天气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此时尽管有冰天雪地的现象,但阳气已动, 阳能开始增加,自然界的一些候鸟和留鸟能感受到这些变化。 B.在先民的心中,大雁是禽鸟中最机智聪明的,作为一种候鸟,小寒时它们最 先感受阳气已动,开始离开南方最热的地方有组织渐次向北迁移。 C.作为留鸟,喜鹊既表现为很强的适应气候和人类的能力,又能敏感地察觉到 气候的变化,小寒时会冒着严寒在高大的乔木筑巢,为孵养后代做准备。 D.作为小寒第三候,在山中的野鸡也参与了中国传统节气的表达,节气的变化、 阳气的生长使得野鸡不论公母都开始鸣叫,用叫声来招引同类。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意象是 ( )(3 分) A.大雁的习性是南北迁徙,随着季节的变换而迁移,在迁徙的途中,它们表现 出在人们看来的仁义礼智信的行为,因而也被人们称为“天厌”。 B.在中国人的眼中,大雁是文明的象征,在中国传统的婚姻礼仪中,用雁来作 为五礼之贽,这使得大雁兼具有人们所需要在婚姻问题上的丰富含义。 C.喜鹊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吉祥的象征,《诗经》中的“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和绘画中的画鹊兆喜都表达了人们对喜鹊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美好祝福。 D.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雉”既指一种禽鸟,如“雄雉于飞,泄泄其 羽”,也作为一种长度单位,如《左传》中“都城过百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团圆饭 江岸 王宏生在大年三十凌晨回到了黄泥湾。那时候东方天际还未露出鱼肚白,四周一 片漆黑。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回来,引起村庄零乱的狗吠。老婆田玉花提前收到 他发来的短信,悄悄地从热被窝里爬起来,给他开了门,沒有惊动睡梦中的爹娘 和一双儿女。 王宏生背着一个干瘪的背包,怀抱一个六七岁的女娃。女娃被紧紧地裹在他的黑 呢大衣里,闭着眼睛,小嘴半开半合,犹自打着细微的鼾声。 田玉花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嘴巴夸张地咧成了一个水瓢
王宏生轻轻地嘘了一声,顺手关了客厅的灯 他们家的小楼是几年前盖的,总共两层半。一、二层住人,上面半层阁楼没有装 修,搬进来之后,堆放一些杂物。田玉花早把阁楼清理过了,铺的盖的都已准备 停当。两口子蹑手蹑脚地钻进了阁楼。王宏生把怀里的女娃安顿好,转身一把抱 住了田玉花,没头没脑地亲她。 天蒙蒙亮的时候,田玉花慢慢从阁楼里拱岀来,轻轻关上阁楼的门。她溜到一楼, 发现爹已经起来,在客厅里摆弄鞭炮。田玉花这才听到了村庄各处连绵不断的鞭 炮声,刚才居然一直没注意。大年三十早晨放一挂鞭炮,是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 习俗。 山里人在中午吃全家团圆的年饭。吃罢早饭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饭。王家 人忙年饭,却一直不得消停,老有人上门打扰。田玉花和爹娘只好停下手中的活 计,应酬一番。 宏生哥回来了吗? 宏生兄弟在家吗? 俺找俺宏生叔…… 前来打听王宏生的,全都是村里的青壮年男人。他们在家里喝杯茶,抽棵烟,又 纷纷落寞地走了。 这些人都是王宏生近年带到城里打工的老邻旧居。他到城里工地打工,学会了粉 刷的手艺,后来就带出一个工程队,承包楼房内粉和外粉的活计。进了腊月,活 儿干完了,王宏生让他们先回一步,拍着胸脯承诺,过年前兑现工钱。这几天 他们天天都过来看一看,问一问。马上要过年了,可宏生怎么还没影儿呢? 每送走一位来客,田玉花总是快速躲进厨房。也不知是被油烟薰着了还是被寒风 呛着了,她的眼角总往外涌泪花。她不忍看爹娘脸上焦虑的神色,不忍听两个孩 子扒在门框上翘望爸爸时发出的叹息,总是赶紧揉揉眼睛,去锅灶上忙碌, 中午十一点左右,村庄里又响起了此伏彼起的鞭炮声。放过鞭炮之后,家家户户 就要开年饭了! 哈哈哈,钱到帐了,终于到帐了……王宏生旋风般从阁楼上冲下来。在他的身后, 随即响起一个脆生生的哭喊声,我要爸爸,我要妈妈,我要回家……王宏生的笑 声和孩子的哭喊声回荡在隆隆的鞭炮声中 爹娘显然吓傻了,两个孩子却狂喜地冲他跑过来 王宏生顾不得和爹娘解释,更顾不得和儿女亲热,一个接一个打电话 双喜,赶紧过来; 拴柱,到我家来一趟 冬生,我在家等你… 大家纷纷赶到,将王家的客厅挤得水泄不通。王宏生拿出一张银行卡,喜滋滋地 说,我刚刚收到银行提示短信,咱们的工钱到帐了!你们一起去镇上银行,把各 自的工钱转走! 个年轻人双手接过银行卡,欢天喜地地说,走啊,到镇上转钱去啊。一群人跟 着他,走出了王家大院。年轻人扭回头说,宏生哥,中午和大伯少喝点酒,晚上 到我家,咱哥几个一起喝。 大家都走了,王家大院猛地安静下来。 爹放鞭炮的时候,娘从阁楼上抱下来一个兀自啼哭的女娃 这个女娃是谁?爹狐疑地问
王宏生轻轻地嘘了一声,顺手关了客厅的灯。 他们家的小楼是几年前盖的,总共两层半。一、二层住人,上面半层阁楼没有装 修,搬进来之后,堆放一些杂物。田玉花早把阁楼清理过了,铺的盖的都已准备 停当。两口子蹑手蹑脚地钻进了阁楼。王宏生把怀里的女娃安顿好,转身一把抱 住了田玉花,没头没脑地亲她。 天蒙蒙亮的时候,田玉花慢慢从阁楼里拱出来,轻轻关上阁楼的门。她溜到一楼, 发现爹已经起来,在客厅里摆弄鞭炮。田玉花这才听到了村庄各处连绵不断的鞭 炮声,刚才居然一直没注意。大年三十早晨放一挂鞭炮,是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 习俗。 山里人在中午吃全家团圆的年饭。吃罢早饭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饭。王家 人忙年饭,却一直不得消停,老有人上门打扰。田玉花和爹娘只好停下手中的活 计,应酬一番。 宏生哥回来了吗? 宏生兄弟在家吗? 俺找俺宏生叔…… 前来打听王宏生的,全都是村里的青壮年男人。他们在家里喝杯茶,抽棵烟,又 纷纷落寞地走了。 这些人都是王宏生近年带到城里打工的老邻旧居。他到城里工地打工,学会了粉 刷的手艺,后来就带出一个工程队,承包楼房内粉和外粉的活计。进了腊月,活 儿干完了,王宏生让他们先回一步,拍着胸脯承诺,过年前兑现工钱。这几天, 他们天天都过来看一看,问一问。马上要过年了,可宏生怎么还没影儿呢? 每送走一位来客,田玉花总是快速躲进厨房。也不知是被油烟薰着了还是被寒风 呛着了,她的眼角总往外涌泪花。她不忍看爹娘脸上焦虑的神色,不忍听两个孩 子扒在门框上翘望爸爸时发出的叹息,总是赶紧揉揉眼睛,去锅灶上忙碌。 中午十一点左右,村庄里又响起了此伏彼起的鞭炮声。放过鞭炮之后,家家户户 就要开年饭了! 哈哈哈,钱到帐了,终于到帐了……王宏生旋风般从阁楼上冲下来。在他的身后, 随即响起一个脆生生的哭喊声,我要爸爸,我要妈妈,我要回家……王宏生的笑 声和孩子的哭喊声回荡在隆隆的鞭炮声中。 爹娘显然吓傻了,两个孩子却狂喜地冲他跑过来。 王宏生顾不得和爹娘解释,更顾不得和儿女亲热,一个接一个打电话: 双喜,赶紧过来; 拴柱,到我家来一趟; 冬生,我在家等你…… 大家纷纷赶到,将王家的客厅挤得水泄不通。王宏生拿出一张银行卡,喜滋滋地 说,我刚刚收到银行提示短信,咱们的工钱到帐了!你们一起去镇上银行,把各 自的工钱转走! 一个年轻人双手接过银行卡,欢天喜地地说,走啊,到镇上转钱去啊。一群人跟 着他,走出了王家大院。年轻人扭回头说,宏生哥,中午和大伯少喝点酒,晚上 到我家,咱哥几个一起喝。 大家都走了,王家大院猛地安静下来。 爹放鞭炮的时候,娘从阁楼上抱下来一个兀自啼哭的女娃。 这个女娃是谁?爹狐疑地问
她是我们老板的女儿,叫甜甜。王宏生说着,从娘怀里接过女娃,哄着女娃说, 甜甜乖,甜甜不哭,甜甜是叔叔家的小客人,咱们一起过年好不好?叔叔马上给 你爸爸打电话,咱们吃完年饭,你爸爸妈妈就会来接甜甜的。 王宏生打通电话,让甜甜和爸爸妈妈说了几句话,甜甜才不哭了。 田玉花麻利得像一阵风,把早就准备好了的年饭端上了饭桌。 家人围坐在桌边,开始吃一年一度团圆的年饭。王宏生刚端起酒杯,忽然听到 呜哇呜哇的警车声在村口响起,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将酒洒到了桌子上。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大年三十的团年饭为主要场景,以时间为顺序,采取倒叙的方式,主 要叙述了故事主人公王宏生作为农民工的包工头,为自己和乡亲索要工钱的故 事 B.小说的开头描写到黄泥湾凌乱的狗吠,既突出村庄的宁静,也暗示了村庄宁 静的生活将被打破,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物形象。 C.小说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群像,爹妈的焦虑、乡亲的落寞、妻子的温顺和善 解人意以及一对儿女的叹息狂喜,无一不从侧面表现了小说沉甸甸的主题。 D.在小说中,作为文章的线索,老板的女儿甜甜是贯穿文章收尾的重要人物, 这样的安排,一线串珠,使小说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作者的独到匠心。 E.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充满了乡土气息,作者运用全知视角,在冷静客观的 笔调之中,蕴含了作者对农民工深沉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沉痛的思考。 5.小说的空白是小说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是指作者在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中, 让人物的活动在某一阶段暂时中断,在这一时段中,人物从读者的视线中消失 请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说说作者留下了主要人物王宏生那些“空白”。(4分) 6.王宏生在大年三十吃团年饭被抓,对此该如何看待和评价?请结合文本谈谈 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共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李佩:有一种力量叫温暖 方黑虎 2017年1月12日凌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语教研室离退休教授李佩先生在平 静中走完了99年的生命历程。李佩因其一生曲折而传奇的经历被誉为“中科院 的玫瑰”、“中国最后的贵族”。我们在她身上冠以美丽、典雅、无私、奉献 淡定、从容、坚毅、勇敢等形容词都不为过,但是从李佩先生穿越世纪的生平轨 迹来说,也许“温暖”更能够诠释一位中华民族女性代表人物的性格 1956年,李佩、郭永怀夫妇携手归国,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之中。郭永怀全身心 投入了中科院力学所的研究和领导工作之中,李佩拒绝中科院外事局的重要岗 位,从容回到离中关村宿舍更近的中科院西郊办公室上班,以便更好地支持郭永 怀。那时候,中关村聚集了中科院一大批海外归来的学者。这些归国学者在国外 生活多年,早已形成了西式餐饮的习惯,但当时条件艰苦,整个北京地区也很难 买到西式糕点。李佩观察到这一点后积极奔走,1957年4月,中关村茶点部正 式营业,不仅提供各种西点和冷热饮,还布置了茶座,吸引了众多科学家周末来 此小聚,也给这些归国学者们带来了许多温暖。李佩为人热情活跃,和邻里关系 非常融洽,经常会在节假日邀请邻居们到她家中小坐,家中时常充满欢声笑语。 1960年,李佩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语教研室任教,开始了她的英语教学事 业。李佩在学生的回忆里是和蔼而又严格的,讲台上的气质非常好,衣着质朴大
她是我们老板的女儿,叫甜甜。王宏生说着,从娘怀里接过女娃,哄着女娃说, 甜甜乖,甜甜不哭,甜甜是叔叔家的小客人,咱们一起过年好不好?叔叔马上给 你爸爸打电话,咱们吃完年饭,你爸爸妈妈就会来接甜甜的。 王宏生打通电话,让甜甜和爸爸妈妈说了几句话,甜甜才不哭了。 田玉花麻利得像一阵风,把早就准备好了的年饭端上了饭桌。 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开始吃一年一度团圆的年饭。王宏生刚端起酒杯,忽然听到 呜哇呜哇的警车声在村口响起,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将酒洒到了桌子上。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以大年三十的团年饭为主要场景,以时间为顺序,采取倒叙的方式,主 要叙述了故事主人公王宏生作为农民工的包工头,为自己和乡亲索要工钱的故 事。 B.小说的开头描写到黄泥湾凌乱的狗吠,既突出村庄的宁静,也暗示了村庄宁 静的生活将被打破,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物形象。 C.小说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群像,爹妈的焦虑、乡亲的落寞、妻子的温顺和善 解人意以及一对儿女的叹息狂喜,无一不从侧面表现了小说沉甸甸的主题。 D.在小说中,作为文章的线索,老板的女儿甜甜是贯穿文章收尾的重要人物, 这样的安排,一线串珠,使小说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作者的独到匠心。 E.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充满了乡土气息,作者运用全知视角,在冷静客观的 笔调之中,蕴含了作者对农民工深沉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沉痛的思考。 5.小说的空白是小说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是指作者在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中, 让人物的活动在某一阶段暂时中断,在这一时段中,人物从读者的视线中消失。 请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说说作者留下了主要人物王宏生那些“空白”。(4 分) 6.王宏生在大年三十吃团年饭被抓,对此该如何看待和评价?请结合文本谈谈 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共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李佩:有一种力量叫温暖 方黑虎 2017 年 1 月 12 日凌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语教研室离退休教授李佩先生在平 静中走完了 99 年的生命历程。李佩因其一生曲折而传奇的经历被誉为“中科院 的玫瑰”、“中国最后的贵族”。我们在她身上冠以美丽、典雅、无私、奉献、 淡定、从容、坚毅、勇敢等形容词都不为过,但是从李佩先生穿越世纪的生平轨 迹来说,也许“温暖”更能够诠释一位中华民族女性代表人物的性格。 1956 年,李佩、郭永怀夫妇携手归国,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之中。郭永怀全身心 投入了中科院力学所的研究和领导工作之中,李佩拒绝中科院外事局的重要岗 位,从容回到离中关村宿舍更近的中科院西郊办公室上班,以便更好地支持郭永 怀。那时候,中关村聚集了中科院一大批海外归来的学者。这些归国学者在国外 生活多年,早已形成了西式餐饮的习惯,但当时条件艰苦,整个北京地区也很难 买到西式糕点。李佩观察到这一点后积极奔走,1957 年 4 月,中关村茶点部正 式营业,不仅提供各种西点和冷热饮,还布置了茶座,吸引了众多科学家周末来 此小聚,也给这些归国学者们带来了许多温暖。李佩为人热情活跃,和邻里关系 非常融洽,经常会在节假日邀请邻居们到她家中小坐,家中时常充满欢声笑语。 1960 年,李佩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语教研室任教,开始了她的英语教学事 业。李佩在学生的回忆里是和蔼而又严格的,讲台上的气质非常好,衣着质朴大
方。“我们清楚地记得在课堂提问中,你是如何循循善诱、耐心教导我们的”, 中国科大1963级研究生英语甲班全体同学在给李佩的信中对老师的耐心和严格 深有体会,他们还记得老师对几个学习后进的同学进行了定期的个别辅导。他们 回忆了李佩如何认真批改作业,如何细致讲解疑难问题,从中感受到李佩老师温 暖的力量。李佩后来回忆从中关村到玉泉路的中国科大上课非常不便,要转很多 趟车,有时就直接走过去上班 1966年“文革”开始后,很多科学家受到批判打击。李佩和郭永怀依然保持着 学者的气度和善良,他们邀请受到打击的林鸿荪研究员夫妇到自己家居住,李佩 甚至还去看望那些被批判的科学家及其家属。这样的举动在当时具有非常高的风 险,很容易把自己牵连进去。1968年的冬天,灾难从天而降,郭永怀为中国的 核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郭永怀的助手、顾准的女儿顾淑林回忆:“她极 其镇静,大家见到后几乎没说一句话,屋子里的空气像凝固了一样。晚上我陪李 先生睡在同一个房间。那一个晚上李先生完全醒着。她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 作,极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李佩没有被悲痛击到,丧礼后 继续参加工作,还要接受“造反派”的审査,她平静地接受这一切,只是美丽的 容颜之中增添了几丝白发 1978年,中国科大研究生院成立,李佩接受严济慈院长的邀请,出任外语教研 室主任。她手下只有三名刚报到的北大毕业生,面对800多名研究生开设外语课, 这几个人远远不够,招募外语教师刻不容缓。李佩慧眼识英才,许多没人敢要的 “右派”来到了英语教研室:人民大学原英文教授许孟雄,划成“右派”后在中 学英文教师补习班上课,被她请来了;北京大学原英文教师黄继忠被下放到银川 也被她设法调入北京请来了。李佩自己回忆说:“我去科学院信访办找申诉的人 看有没有愿意到科大教英语的。”李佩顶住压力四处奔走,为那些身处逆境的外 语教学人才打开了一扇正常生活的大门,研究生院的学子们由此受益终身。 1979年中国政府己经向西方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但国家财政拿不出大量外汇, 出国留学难于上青天。此时,受邀来到中国科大研究生院任教的外籍教师Mar 小姐向李佩介绍美国出现的一个新情况,一些大学向研究生提供资助。李佩从中 看到了大批优秀学子成功留学的希望,立即向研究生院副院长彭平请示,要鼓励 学生自费出国留学。在研究生院的默许下,李佩向同学们积极宣传自费出国留学 的政策。不到一年,近百名同学从美国各大学获得了奖学金,飘洋过海留学美国 开启了当代中国的自费留学潮。1996年,更大的悲痛袭击了78岁的李佩,女儿 郭芹因病医治无效离她而去。几天之后李佩提着录音机出现在研究生院的讲台之 上,继续她的英语教学工作。校园里,李佩孤单柔弱的身影里迸发出来的力量愈 发使人敬仰。 1998年,李佩离开了教学岗位,却没有放慢她奉献社会的脚步。她创办并主持 每周一次的“中关村专家讲坛”,到2011年总共办了600多场。其内容涵盖时 世政治、古代文学、文化艺术、科普、健康、社会科学与法律等众多领域。前来 演讲的有各个领域的名人名家。这些高质量的讲座不仅温暖了中关村的退休老 人,很多年轻人也慕名而来。94岁时,李佩在中科院力学所又开启了一个小型 研讨会,每周三下午和一群80岁以上的老人在一起谈天说地。 李佩的温暖感染到她身边的每一个人,然而李佩自己说:“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 己注意健康,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尽可能为大家多做一点事。我没有崇高的理想 太高的理想我做不到,我只能帮助周围的朋友们,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
方。“我们清楚地记得在课堂提问中,你是如何循循善诱、耐心教导我们的”, 中国科大 1963 级研究生英语甲班全体同学在给李佩的信中对老师的耐心和严格 深有体会,他们还记得老师对几个学习后进的同学进行了定期的个别辅导。他们 回忆了李佩如何认真批改作业,如何细致讲解疑难问题,从中感受到李佩老师温 暖的力量。李佩后来回忆从中关村到玉泉路的中国科大上课非常不便,要转很多 趟车,有时就直接走过去上班。 1966 年“文革”开始后,很多科学家受到批判打击。李佩和郭永怀依然保持着 学者的气度和善良,他们邀请受到打击的林鸿荪研究员夫妇到自己家居住,李佩 甚至还去看望那些被批判的科学家及其家属。这样的举动在当时具有非常高的风 险,很容易把自己牵连进去。1968 年的冬天,灾难从天而降,郭永怀为中国的 核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郭永怀的助手、顾准的女儿顾淑林回忆:“她极 其镇静,大家见到后几乎没说一句话,屋子里的空气像凝固了一样。晚上我陪李 先生睡在同一个房间。那一个晚上李先生完全醒着。她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 作,极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李佩没有被悲痛击到,丧礼后 继续参加工作,还要接受“造反派”的审查,她平静地接受这一切,只是美丽的 容颜之中增添了几丝白发。 1978 年,中国科大研究生院成立,李佩接受严济慈院长的邀请,出任外语教研 室主任。她手下只有三名刚报到的北大毕业生,面对 800 多名研究生开设外语课, 这几个人远远不够,招募外语教师刻不容缓。李佩慧眼识英才,许多没人敢要的 “右派”来到了英语教研室:人民大学原英文教授许孟雄,划成“右派”后在中 学英文教师补习班上课,被她请来了;北京大学原英文教师黄继忠被下放到银川, 也被她设法调入北京请来了。李佩自己回忆说:“我去科学院信访办找申诉的人, 看有没有愿意到科大教英语的。”李佩顶住压力四处奔走,为那些身处逆境的外 语教学人才打开了一扇正常生活的大门,研究生院的学子们由此受益终身。 1979 年中国政府已经向西方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但国家财政拿不出大量外汇, 出国留学难于上青天。此时,受邀来到中国科大研究生院任教的外籍教师 Mary 小姐向李佩介绍美国出现的一个新情况,一些大学向研究生提供资助。李佩从中 看到了大批优秀学子成功留学的希望,立即向研究生院副院长彭平请示,要鼓励 学生自费出国留学。在研究生院的默许下,李佩向同学们积极宣传自费出国留学 的政策。不到一年,近百名同学从美国各大学获得了奖学金,飘洋过海留学美国, 开启了当代中国的自费留学潮。1996 年,更大的悲痛袭击了 78 岁的李佩,女儿 郭芹因病医治无效离她而去。几天之后李佩提着录音机出现在研究生院的讲台之 上,继续她的英语教学工作。校园里,李佩孤单柔弱的身影里迸发出来的力量愈 发使人敬仰。 1998 年,李佩离开了教学岗位,却没有放慢她奉献社会的脚步。她创办并主持 每周一次的“中关村专家讲坛”,到 2011 年总共办了 600 多场。其内容涵盖时 世政治、古代文学、文化艺术、科普、健康、社会科学与法律等众多领域。前来 演讲的有各个领域的名人名家。这些高质量的讲座不仅温暖了中关村的退休老 人,很多年轻人也慕名而来。94 岁时,李佩在中科院力学所又开启了一个小型 研讨会,每周三下午和一群 80 岁以上的老人在一起谈天说地。 李佩的温暖感染到她身边的每一个人,然而李佩自己说:“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 己注意健康,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尽可能为大家多做一点事。我没有崇高的理想, 太高的理想我做不到,我只能帮助周围的朋友们,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