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八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中( zhong)肯骠(piao)勇锁钥(yue)徇(xun)私舞弊 B.模(m)具纰(pi)缪血(xue)压怙恶不悛(jn) C.付梓(zi)木讷(ne)摒(bin)弃扛(gang)鼎之作 D.祓(fu)除功勋(xun)岑(cn)寂解(j)甲归田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影碟掉书袋叠床架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B.亲睐势利眼分庭抗礼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坐镇座右铭赔理道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宣泄泊来品厝火积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还没到下班时间,他就 离开了工作岗位。他的行为受到了督察组的通 报批评。 ②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 。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学习古诗词,不仅是在练就 “童子功”,更是在培养兴趣,它是一个 的过程,一个 的过程, 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有益的影响 A.径直瑰宝熏陶循序渐进 B.径自珍宝熏染循序渐进 C.径自瑰宝熏陶潜移默化 D.径直珍宝熏染潜移默化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习近平指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中美共同战略利益。希望美方恪守一个 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停止售台武器,以实际行动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 B.作为国家水资源配置整合的重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南北 双赢”的伟大工程。对于湖北而言,这既是一次奉献,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 C.专家指出,最新数据显示,我省肺癌发病率达千分之一,约为全国平均值的 2倍。肺癌已成湖北人所患癌症中的“头号杀手”,男女患者死亡均最高。 D.开创“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明君唐太宗胸怀宽阔,有海纳百川的容人之量, 就是和自己意见不一样的大臣,也能坦诚相对,信任并重用。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被后人 称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 B.《阿Q正传》中阿Q在刑前画押时,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生怕被人笑话, 立志要画得圆。这个行为细节,形象生动地揭示了阿Q的性格特点一一至死都精 神麻木、愚昧、不觉醒,至死都仍恪守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C.《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知道杀父仇人是新王克劳狄斯后,决定复仇。当他 正和母亲谈话时,发现波洛涅斯在帷幕后偷听,他一时失去理智,将其刺死。 这导致了奥菲利娅的自杀和与雷欧提斯的决斗。 D.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娜塔莎纯真善良,活泼天真,充满热情,但是又多愁 善感,盲目执拗,易冲动,缺乏理性分析与判断能力,是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湖北省八校 2015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15 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中(zhōng)肯 骠(piào)勇 锁钥(yuè) 徇(xùn)私舞弊 B.模(mú)具 纰(pī)缪 血(xuè)压 怙恶不悛(jùn) C.付梓(zǐ) 木讷(nè) 摒(bìn)弃 扛(gāng)鼎之作 D.祓(fú)除 功勋(xūn) 岑(cén)寂 解(jiě)甲归田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影碟 掉书袋 叠床架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B.亲睐 势利眼 分庭抗礼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坐镇 座右铭 赔理道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宣泄 泊来品 厝火积薪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还没到下班时间,他就_______离开了工作岗位。他的行为受到了督察组的通 报批评。 ②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_______。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学习古诗词,不仅是在练就 “童子功”,更是在培养兴趣,它是一个_______的过程,一个________的过程, 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有益的影响。 A.径直 瑰宝 熏陶 循序渐进 B.径自 珍宝 熏染 循序渐进 C.径自 瑰宝 熏陶 潜移默化 D.径直 珍宝 熏染 潜移默化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习近平指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中美共同战略利益。希望美方恪守一个 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停止售台武器,以实际行动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 B.作为国家水资源配置整合的重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南北 双赢”的伟大工程。对于湖北而言,这既是一次奉献,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 C.专家指出,最新数据显示,我省肺癌发病率达千分之一,约为全国平均值的 2 倍。肺癌已成湖北人所患癌症中的“头号杀手”,男女患者死亡均最高。 D.开创“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明君唐太宗胸怀宽阔,有海纳百川的容人之量, 就是和自己意见不一样的大臣,也能坦诚相对,信任并重用。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被后人 称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 B.《阿 Q 正传》中阿 Q 在刑前画押时,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生怕被人笑话, 立志要画得圆。这个行为细节,形象生动地揭示了阿 Q 的性格特点――至死都精 神麻木、愚昧、不觉醒,至死都仍恪守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C.《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知道杀父仇人是新王克劳狄斯后,决定复仇。当他 正和母亲谈话时,发现波洛涅斯在帷幕后偷听,他一时失去理智,将其刺死。 这导致了奥菲利娅的自杀和与雷欧提斯的决斗。 D.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娜塔莎纯真善良,活泼天真,充满热情,但是又多愁 善感,盲目执拗,易冲动,缺乏理性分析与判断能力,是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阮炜 从文明整合力和文明规模来看,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 众所周知,现代之前的中华文明享有无与伦比的规模和连续性,而这背后的原因 又在于其强大的文化吸引力。问题是,中华文明为何具有这种能力? 只要同其他文明作一个简单比较,便不难发现,中华文明发展出这种的能力,几 乎是必然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文明享有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这么一个适 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这里大体上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河流把各地区隔断,而 河流流向又大体一致,极有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极有利于政治-文化整合 相比之下,埃及和西亚文明虽都有适合文明萌生的极佳自然条件,却不享有如此 巨大的一个陆地板块。西欧虽也适合农耕,却明显更寒冷,在古代条件下农业生 产率较低,而各主要河流又从阿尔卑斯山脉流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因而地区间 被隔断,再加海洋阻隔,便被天然地划为法、德、意、西、英等民族或地缘政治 区域,很不利于政治-文化整合。印度虽同样是一个大型陆地板块,且降雨量和 气温都适合农耕,却因雨季时河水流量太大也太湍急,十分不利于地区间交往乃 至共同体整合。这就解释了印度为何文化、语言、宗教超多超复杂,整合程度明 显不如中国。 因此从文明整合力和文明规模来看,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它不光 拥有黄河流域,紧贴着黄河流域还有淮河和海河流域;往南,更有巨大的长江流 域和规模可观的珠江流域。更重要的是,没有什么巨大山脉把几个大河流域隔开。 往北一直到东北,往西北一直到嘉峪关一带,都天然地连成一片,没有什么难以 逾越的地理障碍,且或多或少都适合农耕。在这种情况下,一地与另一地间的文 化很容易产生紧密联系。据考古发现,大约距今五千年时,华夏各地之间的文化 同质性便相当高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历史上的中国为何表现出如此强大的同化力。秦汉唐和元 明清时期中国在向南、北、西北、西南和东北方向扩展时,对周边民族产生巨大 的文化吸引力。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文明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文化走 向,将其纳入中华文明轨道,形成了儒家文化圈或东亚“汉字文化圈” 从中华文明内部来看,中原文化在扩散的过程中对于周边民族来说也一直是一种 强势文化,或者说在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中,主要是后者接受前者的文化。 但既然是互动,中原文明也会吸收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 王就模仿游牧民族,搞“胡服骑射”,大大提升了赵国军力。游牧民族文化为何 对汉民族有吸引力呢?因为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军事技术发达。爱屋及乌,汉 人既对军事技术感兴趣,对游牧文化的其他方面也会感兴趣。元清时期,汉族接 受游牧民族文化的规模就更大了,且远不限于军事 但总的说来,主要是游牧民族不断吸引汉族文化,最后融合到中华文明大家庭中 来。从一些姓氏也可以看到这点。例如“完颜”本来是一个少数民族姓氏,为了 显得与其他汉人的姓没有区别,就简化为“颜”。百家姓里的“石”姓主要也源 自鲜卑。这个姓氏可追溯到一千七八百年前,这表明鲜卑人当时就开始了汉化过 程。从语言形态看,古代中国北方大多数游牧民族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从中亚到 东北亚很大一片区域都是从前阿尔泰语民族游牧居住之地;很多阿尔泰语民族已 大体消亡,如契丹、鲜卑等)。现蒙古族、满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古代 契丹人、鲜卑人都是阿尔泰语民族。满族、鲜卑族已几乎完全汉化。蒙古族中也 有很多人汉化,当然汉族中也不乏被游牧民族同化之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阮炜 从文明整合力和文明规模来看,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 众所周知,现代之前的中华文明享有无与伦比的规模和连续性,而这背后的原因 又在于其强大的文化吸引力。问题是,中华文明为何具有这种能力? 只要同其他文明作一个简单比较,便不难发现,中华文明发展出这种的能力,几 乎是必然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文明享有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这么一个适 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这里大体上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河流把各地区隔断,而 河流流向又大体一致,极有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极有利于政治-文化整合。 相比之下,埃及和西亚文明虽都有适合文明萌生的极佳自然条件,却不享有如此 巨大的一个陆地板块。西欧虽也适合农耕,却明显更寒冷,在古代条件下农业生 产率较低,而各主要河流又从阿尔卑斯山脉流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因而地区间 被隔断,再加海洋阻隔,便被天然地划为法、德、意、西、英等民族或地缘政治 区域,很不利于政治-文化整合。印度虽同样是一个大型陆地板块,且降雨量和 气温都适合农耕,却因雨季时河水流量太大也太湍急,十分不利于地区间交往乃 至共同体整合。这就解释了印度为何文化、语言、宗教超多超复杂,整合程度明 显不如中国。 因此从文明整合力和文明规模来看,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它不光 拥有黄河流域,紧贴着黄河流域还有淮河和海河流域;往南,更有巨大的长江流 域和规模可观的珠江流域。更重要的是,没有什么巨大山脉把几个大河流域隔开。 往北一直到东北,往西北一直到嘉峪关一带,都天然地连成一片,没有什么难以 逾越的地理障碍,且或多或少都适合农耕。在这种情况下,一地与另一地间的文 化很容易产生紧密联系。据考古发现,大约距今五千年时,华夏各地之间的文化 同质性便相当高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历史上的中国为何表现出如此强大的同化力。秦汉唐和元 明清时期中国在向南、北、西北、西南和东北方向扩展时,对周边民族产生巨大 的文化吸引力。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文明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文化走 向,将其纳入中华文明轨道,形成了儒家文化圈或东亚“汉字文化圈”。 从中华文明内部来看,中原文化在扩散的过程中对于周边民族来说也一直是一种 强势文化,或者说在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中,主要是后者接受前者的文化。 但既然是互动,中原文明也会吸收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 王就模仿游牧民族,搞“胡服骑射”,大大提升了赵国军力。游牧民族文化为何 对汉民族有吸引力呢?因为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军事技术发达。爱屋及乌,汉 人既对军事技术感兴趣,对游牧文化的其他方面也会感兴趣。元清时期,汉族接 受游牧民族文化的规模就更大了,且远不限于军事。 但总的说来,主要是游牧民族不断吸引汉族文化,最后融合到中华文明大家庭中 来。从一些姓氏也可以看到这点。例如“完颜”本来是一个少数民族姓氏,为了 显得与其他汉人的姓没有区别,就简化为“颜”。百家姓里的“石”姓主要也源 自鲜卑。这个姓氏可追溯到一千七八百年前,这表明鲜卑人当时就开始了汉化过 程。从语言形态看,古代中国北方大多数游牧民族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从中亚到 东北亚很大一片区域都是从前阿尔泰语民族游牧居住之地;很多阿尔泰语民族已 大体消亡,如契丹、鲜卑等)。现蒙古族、满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古代 契丹人、鲜卑人都是阿尔泰语民族。满族、鲜卑族已几乎完全汉化。蒙古族中也 有很多人汉化,当然汉族中也不乏被游牧民族同化之人
尤其应注意的是,西元5世纪,建立了北魏政权的鲜卑统治者在鲜卑人中从上到 下强制推行汉文化,从而为其他少数民族融入中华大家庭树立了好榜样。但如果 中国文明没有基于地缘因素的强大吸引力和包容力,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选自《深圳特区报》) 6.下列关于“地缘因素”与“政治一文化整合”关系的论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享有适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这里大体上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 河流把各地区隔断,而河流流向又大体一致,极有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极有 利于政治一文化整合 B.埃及和西亚没有一个如此巨大的陆地板块,所以虽然都有适合文明萌生的 极佳自然条件,却不利于文明的整合和文明规模的发展。 C.西欧适合农耕,但气候更寒冷,主要河流流向各个方向,因而地区间被隔 断,再加上海洋阻隔,便被天然地划分为多个民族或地缘政治区域,不利于政治 文化整合。 D.印度政治-文化的整合程度明显不如中国,这就导致了印度文化、语言、 宗教超多超复杂。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既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也有利于政治 文化整合,因此使中华文明享有无与伦比的规模和连续性。 B.造成中华文明地缘优势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拥有像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几 大河流流域,有利于农业灌溉,非常适合农耕 C.据考古发现,距今五千年时,华夏各地之间的文化同质性便相当高了,这 些都得益于地缘优势,使各地间的文化很容易产生紧密联系。 D.中国在向外拓展时,由于地缘因素这个主要原因,对周边民族产生了巨大 的文化吸引力,中国文明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文化走向。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原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但也会吸收少数民族的先进文 化,如“胡服骑射”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B.从姓氏上来看,“颜”“石”这些姓氏可追溯到一千七八百年前,这表明 鲜卑人当时就开始了汉化过程 C.从语言形态看,古代中国北方大多数游牧民族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但现在 满族、鲜卑族已几乎完全汉化,蒙古族中也有汉化现象。 D.西元5世纪,建立了北魏政权的鲜卑统治者在鲜卑人中从上到下强制推行 汉文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与中国文明基于地缘因素的强大吸引力和包 容力密不可分 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 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 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 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奷,于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 也 人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蹶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沉溺于川谷 者,何哉?为其旁无馀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诚之言,人未能信 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馀地也。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
尤其应注意的是,西元 5 世纪,建立了北魏政权的鲜卑统治者在鲜卑人中从上到 下强制推行汉文化,从而为其他少数民族融入中华大家庭树立了好榜样。但如果 中国文明没有基于地缘因素的强大吸引力和包容力,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选自《深圳特区报》) 6.下列关于“地缘因素”与“政治—文化整合”关系的论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享有适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这里大体上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 河流把各地区隔断,而河流流向又大体一致,极有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极有 利于政治—文化整合。 B.埃及和西亚没有一个如此巨大的陆地板块,所以虽然都有适合文明萌生的 极佳自然条件,却不利于文明的整合和文明规模的发展。 C.西欧适合农耕,但气候更寒冷,主要河流流向各个方向,因而地区间被隔 断,再加上海洋阻隔,便被天然地划分为多个民族或地缘政治区域,不利于政治 -文化整合。 D.印度政治-文化的整合程度明显不如中国,这就导致了印度文化、语言、 宗教超多超复杂。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既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也有利于政治 —文化整合,因此使中华文明享有无与伦比的规模和连续性。 B.造成中华文明地缘优势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拥有像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几 大河流流域,有利于农业灌溉,非常适合农耕。 C.据考古发现,距今五千年时,华夏各地之间的文化同质性便相当高了,这 些都得益于地缘优势,使各地间的文化很容易产生紧密联系。 D.中国在向外拓展时,由于地缘因素这个主要原因,对周边民族产生了巨大 的文化吸引力,中国文明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文化走向。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原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但也会吸收少数民族的先进文 化,如“胡服骑射”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B.从姓氏上来看,“颜”“石”这些姓氏可追溯到一千七八百年前,这表明 鲜卑人当时就开始了汉化过程。 C.从语言形态看,古代中国北方大多数游牧民族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但现在 满族、鲜卑族已几乎完全汉化,蒙古族中也有汉化现象。 D.西元 5 世纪,建立了北魏政权的鲜卑统治者在鲜卑人中从上到下强制推行 汉文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与中国文明基于地缘因素的强大吸引力和包 容力密不可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共 7 小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9~12 题。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 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 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 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于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 也。 人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蹶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沉溺于川谷 者,何哉?为其旁无馀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诚之言,人未能信, 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馀地也。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
若能开方轨之路,广造舟之航,则仲由之言信,重于登坛之盟,赵熹之降城,贤 于折冲之将矣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 宓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 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 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 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 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 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 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岀境聘。东莱王韩晋 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燕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 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 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 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 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 周。一有伪情,触涂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①苫块:古人父母居丧之时,以草垫为席,土块为枕。②童竖:童仆。③燕:通 “宴”,宴席。④造次:匆忙、急促。⑤触涂:处处。 9.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石让卿让:推让、谦让 B.雅自矜持雅:平素、向来 C.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笃:甚、十分。 D.辞人满席辞:辞别。 10.下列句子,全都属于“求虚名”做法的一组是 ①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②伯石让卿,王莽辞政 ③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④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⑤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⑥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 A.①②④B.②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高洁的言行往往不被信任,都是因为其言行高洁,名声广播,没有给自 己留下一点余地,就像在山崖边走路,因为脚旁没有余地,往往会从山崖上摔下 去 B.作者认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符实的,往往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 但许诺有亏,如近世某富贵之人,守丧尽孝,超过常礼,闹出笑话。 C.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不过徒有虚名,他的一些诗文,恐怕并非他自己 创作,于是设宴叙 谈,并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想法。 D.邺下少年当初为了虚名,故意对百姓加以体恤,当他升官以后,他的本性暴 露出来,不愿再继续把体恤百姓的事情做下去,于是功绩被毁。 12.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3分)
若能开方轨之路,广造舟之航,则仲由之言信,重于登坛之盟,赵熹之降城,贤 于折冲之将矣。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 宓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 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 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 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①之中,以巴豆涂脸, 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②,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 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 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 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燕③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 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④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 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 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 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 周。一有伪情,触涂⑤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①苫块:古人父母居丧之时,以草垫为席,土块为枕。②童竖:童仆。③燕:通 “宴”,宴席。④造次:匆忙、急促。⑤触涂:处处。 9.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石让卿 让:推让、谦让。 B.雅自矜持 雅:平素、向来。 C.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 笃:甚、十分。 D.辞人满席 辞:辞别。 10.下列句子,全都属于“求虚名”做法的一组是 ①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 ②伯石让卿,王莽辞政 ③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④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⑤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 ⑥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1.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高洁的言行往往不被信任,都是因为其言行高洁,名声广播,没有给自 己留下一点余地,就像在山崖边走路,因为脚旁没有余地,往往会从山崖上摔下 去。 B.作者认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符实的,往往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 但许诺有亏,如近世某富贵之人,守丧尽孝,超过常礼,闹出笑话。 C.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不过徒有虚名,他的一些诗文,恐怕并非他自己 创作,于是设宴叙 谈,并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想法。 D.邺下少年当初为了虚名,故意对百姓加以体恤,当他升官以后,他的本性暴 露出来,不愿再继续把体恤百姓的事情做下去,于是功绩被毁。 12.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3 分)
(2)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3分) (3)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加横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 分)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 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螬:co,蛀虫。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都门秋思(选一) 黄景仁 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注】①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二年,正值清王朝全盛时期。②五剧,交错旁出的道 路,此指北京繁华喧闹的街道。③北邙:洛阳名山,汉魏五侯的坟墓多聚集于此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这首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5个小题作答)(5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蜀道难》) (2)_,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3)故木受绳则直,。(荀子《劝学》) (4)受任于败军之际,,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5)_,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_,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⑦)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8)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周邦彦《苏幕遮》)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王晓莉 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 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 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 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 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 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 整整齐齐,笔直向上。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每棵树都生 得一模一样了 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 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 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 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
(2)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3 分) (3)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3 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加横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 6 处)(3 分)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①食 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螬:cáo,蛀虫。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都门秋思①(选一) 黄景仁 五剧②车声隐若雷,北邙③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注】①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二年,正值清王朝全盛时期。②五剧,交错旁出的道 路,此指北京繁华喧闹的街道。③北邙:洛阳名山,汉魏五侯的坟墓多聚集于此。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 (2)这首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 5 个小题作答)(5 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2) ,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3)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4)受任于败军之际,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5)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 ,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7)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8)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周邦彦《苏幕遮》)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20 分,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王晓莉 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 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 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 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 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 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 整整齐齐,笔直向上。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每棵树都生 得一模一样了。 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 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 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 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