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17年高考桂林百色梧州崇左北海五市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 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 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以先使用铅笔做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増强中华民族的凝聚 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 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 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例外地认同并服 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 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 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札记郊特牲》 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徳境界、强调道徳践履。孔子称颂那 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 礼行礼、知行合—,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 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
绝密★启用前 2017 年高考桂林百色梧州崇左北海五市联合模拟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8 页。考 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 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以先使用铅笔做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 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 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 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 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 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 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札记·郊特牲》 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 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 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 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
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 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 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这是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 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 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 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 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 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 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 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 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 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 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 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 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汤勤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礼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它源头久远,延续不断,流传久长,在增强中华 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中作用重大。 B.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
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 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 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这是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 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 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 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 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 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 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 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 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 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 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 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 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汤勤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礼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它源头久远,延续不断,流传久长,在增强中华 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中作用重大。 B.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
神实质,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C.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起到了塑造 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D.中华礼制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 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具有教化功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礼制在中国历史上得到广泛认可,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 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促进了民族融合 B.《礼记》所称的“尊其义”指的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这与孔子的“不学礼 无以立”义同,都是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C.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具有一定的 历史局限性,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 D.所谓的“礼仪之邦”,就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 会,是先民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理想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礼制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剂,诸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能够 逐渐缓和、化解,形成共存共荣的关系。 B.中华礼制演进的原则是适时“损益”,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形成了 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C.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是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既是法律的规范,又是道德的要求: 礼制既有法制规范之用,又有教化功效。 D.古人通过礼来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今天人们践行中华礼制所倡导的精神,对 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 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 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请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 母,母亦乐道,薄滋味。放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 绝,止食芋粟。所著《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人颇称之 多为歌诗,自称“退士”,尝作传以述其志 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其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日:“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 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 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人迹至大宗嘉其节迢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神实质,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C.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起到了塑造 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D.中华礼制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 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具有教化功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礼制在中国历史上得到广泛认可,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 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促进了民族融合。 B.《礼记》所称的“尊其义”指的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这与孔子的“不学礼, 无以立”义同,都是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C.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具有一定的 历史局限性,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 D.所谓的“礼仪之邦”,就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 会,是先民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理想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礼制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剂,诸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能够 逐渐缓和、化解,形成共存共荣的关系。 B.中华礼制演进的原则是适时“损益”,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形成了 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C.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是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既是法律的规范,又是道德的要求; 礼制既有法制规范之用,又有教化功效。 D.古人通过礼来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今天人们践行中华礼制所倡导的精神,对 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 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 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请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 母,母亦乐道,薄滋味。放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 绝,止食芋粟。所著《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人颇称之。 多为歌诗,自称“退士”,尝作传以述其志。 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其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 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 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母卒,水浆不入口三日,庐于墓侧。 咸平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言放隐居三十年,孝行纯至,简朴退静,无谢古人。复诏本 府遣官诣山,以礼发遺赴阙。九月,放至,对崇政殿,询以民政边事。放日:“明王之治, 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即日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赐巾服简带。翌日,表辞恩命,诏不 听其让,赐绯衣、象简、犀带、银鱼。六年春,再表谢暂归故山,诏许其请。 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然禄赐既优,晚节颇饰舆服。于长安广 置良田,岁利甚博,门人族属依倚恣横。王嗣宗守京兆,放尝乘醉慢骂之。大中祥符四年四 月,求归山,又赐宴遺之。所居山林,细民多纵樵采,特诏禁止。放遂表徙居嵩山天封观侧, 遣内侍就兴唐观基起第赐之。然犹往来终南,按视田亩。毎行必给驿乘,在道或亲诟驿吏 时议浸薄 八年十一月乙丑,晨兴,忽取前后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召诸生会饮于次,酒数行 而卒,归葬终南。 (节选自《宋史列传隐逸上》,有删改)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兄皆干进干:谋求。B.尽日望云危坐危:端正 C.诏不听其让让:谦让 D.细民多纵樵采纵:释放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 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B.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 以缗钱使养母/丕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C.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 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D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 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种放性情沉默,爱好学习。他七岁时就能写文章,不与小孩们玩耍;父亲曾令他考进士, 他以学业未成、不可以妄动为托辞 B.种放志在山林,归隐多年。他年轻时就有隐居山林的意思,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一起 在终南山筑庐而居,隐居长达三十年。 C.种放很有才华,深受器重。他曾以授徒为业,所著颇丰:他对策于崇政殿,答对得体
母卒,水浆不入口三日,庐于墓侧。 咸平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言放隐居三十年,孝行纯至,简朴退静,无谢古人。复诏本 府遣官诣山,以礼发遣赴阙。九月,放至,对崇政殿,询以民政边事。放日:“明王之治, 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即日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赐巾服简带。翌日,表辞恩命,诏不 听其让,赐绯衣、象简、犀带、银鱼。六年春,再表谢暂归故山,诏许其请。 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然禄赐既优,晚节颇饰舆服。于长安广 置良田,岁利甚博,门人族属依倚恣横。王嗣宗守京兆,放尝乘醉慢骂之。大中祥符四年四 月,求归山,又赐宴遣之。所居山林,细民多纵樵采,特诏禁止。放遂表徙居嵩山天封观侧, 遣内侍就兴唐观基起第赐之。然犹往来终南,按视田亩。每行必给驿乘,在道或亲诟驿吏, 时议浸薄之。 八年十一月乙丑,晨兴,忽取前后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召诸生会饮于次,酒数行 而卒,归葬终南。 (节选自《宋史·列传隐逸上》,有删改)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数兄皆干.进 干:谋求。 B.尽日望云危.坐 危:端正。 C.诏不听其让. 让:谦让。 D.细民多纵.樵采 纵:释放。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 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B.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 以缗钱使养母/丕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C.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 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D.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 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种放性情沉默,爱好学习。他七岁时就能写文章,不与小孩们玩耍;父亲曾令他考进士, 他以学业未成、不可以妄动为托辞。 B.种放志在山林,归隐多年。他年轻时就有隐居山林的意思,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一起 在终南山筑庐而居,隐居长达三十年。 C.种放很有才华,深受器重。他曾以授徒为业,所著颇丰;他对策于崇政殿,答对得体
皇帝对他非常器重,屡次满足其要求 D.种放表面退隐,内心骄横。他晚年注重浮华装饰,广置良田,恣肆骄横,行为不法,甚 至诟骂驿吏,当时的舆论对他非常鄙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5分) 译文 (2)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干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③。 【注】①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②景阳:宫殿名。陈后主当年于此被擒 陈朝灭亡。③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 8.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追述隋兵灭陈的史实,写南朝最后一个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音曲 中覆灭,奠定了全诗伤感的感情基调。 B.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诗人伏案,想象金陵远近高低是松楸荒坟,残宫禾黍;当年 盛极一时的南朝,警惕已成为历史陈迹。 C。前两联在叙述上采用倒装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感想的 眼前景物,突出了陈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D.颈联使用比喻手法,概括了世间的风云变幻,通过描写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 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E.这首诗精于锤炼字句,首联“残”和“空”从经营和政治两个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形 象生动;“合”字富有气势,表现力极强 9.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韩愈在《师说》中“日师日弟子云者,”两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士大夫 之族”耻相师的表现。 (2)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两句 诗是“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春天 鸟儿们充满生机与情趣的活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皇帝对他非常器重,屡次满足其要求。 D.种放表面退隐,内心骄横。他晚年注重浮华装饰,广置良田,恣肆骄横,行为不法,甚 至诟骂驿吏,当时的舆论对他非常鄙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5 分) 译文: (2)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8~9 题。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②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③。 【注】①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②景阳:宫殿名。陈后主当年于此被擒, 陈朝灭亡。③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 8.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追述隋兵灭陈的史实,写南朝最后一个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音曲 中覆灭,奠定了全诗伤感的感情基调。 B.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诗人伏案,想象金陵远近高低是松楸荒坟,残宫禾黍;当年 盛极一时的南朝,警惕已成为历史陈迹。 C。前两联在叙述上采用倒装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感想的 眼前景物,突出了陈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D.颈联使用比喻手法,概括了世间的风云变幻,通过描写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 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E.这首诗精于锤炼字句,首联“残”和“空”从经营和政治两个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形 象生动;“合”字富有气势,表现力极强。 9.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韩愈在《师说》中“日师日弟子云者, ”两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士大夫 之族”耻相师的表现。 (2)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两句 诗是“ , ”。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春天 鸟儿们充满生机与情趣的活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