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二中、柳州高中2018届高三9月份两校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官德在现代社会是一种主体性道德,具体表现为官德的主导性、示范性和髙层次 性,这意味着官员是社会道德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和“领头羊”。道德的主体是现 实的人,而人又是处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实践着的人。在道德生活中,道德活动 的主体是多层次的,根据其不同层面可以分为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个体主体, 即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道德实践活动的个人,它是社会道德活动主体的基本单 元。群体主体,即为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协同从事道德实践活动的人的各种共 同体,这种共同体小到家庭、班组、各种社会团体,大到民族、政党和国家。个 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在道德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个体主体一般处于个别 或部分的地位,而群体主体则是处于一般或整体的地位。同时,就个体主体而言 越是对社会起作用大的人,其道德要求就越高。就群体主体而言,它是由若干个 体主体所组成的,也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同,其主体性也不同,道德要求也 不同。无论从个体主体,还是群体主体而言,官员都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主体。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正因为官的这种决定作用,社会 和人民才赋予他们以道德上的极高期望,官德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道德建设中起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处于社会领导地位、担负不同领域和不同社会层面领导职务 的领导干部的道德取向直接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官德建设取得的成效,具有 社会道德建设其他内容均不可能具有的强烈示范效应。 另外,官德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道德,而政治道德始终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政治和道德是融为一体的,表现出明显的伦理政治化和政治 伦理化的特征。伦理政治化就是通过把伦理所产生的一切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与 政治联系起来,扩大和加强伦理的政治功能,来保证封建政治制度能够在一系列 伦理原则的规范和调节下有序地运行;政治伦理化则是把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 政治权力、政治秩序等归结于伦理观念,进而从伦理的角度证明封建政治制度的 合理性。难怪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早在《尚书》 中,就提出了“德惟治,否德乱”的主张,即为政以德则治,不以德则乱。孔子 也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汉代大思想家董仲舒再 三说:“以德为国者,甘于饴蜜,固于胶漆。”这种思想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 孙中山先生就明确指出:“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但道德对国 家政治的重要作用,要靠人去实践,政德要靠为政者去实践,因此,官德是关系 国家兴亡的大问题。 官德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出公共性特征,这是由政治生活公共性的本质决定的 作为政治生活主体的官员,其政治美德建构与实施无疑是与法治分不开的。 (摘编自李建华《官德在法治化时代的独特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官德的主导性、示范性和高层次性使官德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一种主体性道 德。社会道德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和“领头羊”是官员
广西南宁二中、柳州高中 2018 届高三 9 月份两校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第 Ι 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官德在现代社会是一种主体性道德,具体表现为官德的主导性、示范性和高层次 性,这意味着官员是社会道德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和“领头羊”。道德的主体是现 实的人,而人又是处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实践着的人。在道德生活中,道德活动 的主体是多层次的,根据其不同层面可以分为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个体主体, 即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道德实践活动的个人,它是社会道德活动主体的基本单 元。群体主体,即为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协同从事道德实践活动的人的各种共 同体,这种共同体小到家庭、班组、各种社会团体,大到民族、政党和国家。个 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在道德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个体主体一般处于个别 或部分的地位,而群体主体则是处于一般或整体的地位。同时,就个体主体而言, 越是对社会起作用大的人,其道德要求就越高。就群体主体而言,它是由若干个 体主体所组成的,也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同,其主体性也不同,道德要求也 不同。无论从个体主体,还是群体主体而言,官员都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主体。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正因为官的这种决定作用,社会 和人民才赋予他们以道德上的极高期望,官德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道德建设中起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处于社会领导地位、担负不同领域和不同社会层面领导职务 的领导干部的道德取向直接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官德建设取得的成效,具有 社会道德建设其他内容均不可能具有的强烈示范效应。 另外,官德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道德,而政治道德始终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政治和道德是融为一体的,表现出明显的伦理政治化和政治 伦理化的特征。伦理政治化就是通过把伦理所产生的一切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与 政治联系起来,扩大和加强伦理的政治功能,来保证封建政治制度能够在一系列 伦理原则的规范和调节下有序地运行;政治伦理化则是把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 政治权力、政治秩序等归结于伦理观念,进而从伦理的角度证明封建政治制度的 合理性。难怪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早在《尚书》 中,就提出了“德惟治,否德乱”的主张,即为政以德则治,不以德则乱。孔子 也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汉代大思想家董仲舒再 三说:“以德为国者,甘于饴蜜,固于胶漆。”这种思想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 孙中山先生就明确指出:“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但道德对国 家政治的重要作用,要靠人去实践,政德要靠为政者去实践,因此,官德是关系 国家兴亡的大问题。 官德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出公共性特征,这是由政治生活公共性的本质决定的。 作为政治生活主体的官员,其政治美德建构与实施无疑是与法治分不开的。 (摘编自李建华《官德在法治化时代的独特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官德的主导性、示范性和高层次性使官德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一种主体性道 德。社会道德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和“领头羊”是官员
B.现实中的人是处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实践的个体,是道德的主体,而道德活动 的主体可以分为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C.国家官员就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主体,不管是从个体主体来看,还是从群体主 体来看,他们对社会影响作用大,其道德要求民相应更高 D.由于官员的决定作用,官德在道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和人民 才赋予他们以道德上的极高期望,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领导干部的道德取向直接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具有社会道德建设其他内 容无法相提并论的强烈示范效应,因为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B.把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政治权力、政治秩序等归结于伦理观念,再从伦理 的角度证明封建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这是政治伦理化。 C.官德实是一种政治道德,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出 公共性特征,也对整个社会道德建设有着巨大影响 D.官德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问题,孔子、董仲舒、孙中山都认识到了道德对国 家政治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德治、政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德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而官德在现代社会是一种主体性道德,那么可 以说,官员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道德主体 B.家庭、班级、各种社会团体、民族、政党和国家等,都是道德活动的群体主 体,这类群体主体在很多方面都迴异于个体主体 C.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由此看来,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政治和道德是融为一体的。 D.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采用例证法,论证自古以来我国一些思想家把 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屋头青瓦是谁家潘新日 ①一场雨,让寄居在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 洗得清亮,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 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 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 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这个 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 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聆听雨中的精彩。雨 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 黑瓦的童年。我似乎看到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 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异 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 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 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 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 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B.现实中的人是处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实践的个体,是道德的主体,而道德活动 的主体可以分为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C.国家官员就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主体,不管是从个体主体来看,还是从群体主 体来看,他们对社会影响作用大,其道德要求民相应更高。 D.由于官员的决定作用,官德在道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和人民 才赋予他们以道德上的极高期望,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领导干部的道德取向直接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具有社会道德建设其他内 容无法相提并论的强烈示范效应,因为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B.把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政治权力、政治秩序等归结于伦理观念,再从伦理 的角度证明封建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这是政治伦理化。 C.官德实是一种政治道德,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出 公共性特征,也对整个社会道德建设有着巨大影响。 D.官德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问题,孔子、董仲舒、孙中山都认识到了道德对国 家政治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德治、政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道德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而官德在现代社会是一种主体性道德,那么可 以说,官员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道德主体。 B.家庭、班级、各种社会团体、民族、政党和国家等,都是道德活动的群体主 体,这类群体主体在很多方面都迥异于个体主体。 C.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由此看来,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政治和道德是融为一体的。 D.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采用例证法,论证自古以来我国一些思想家把 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屋头青瓦是谁家 潘新日 ①一场雨,让寄居在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 洗得清亮,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 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 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 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这个 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 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聆听雨中的精彩。雨 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 黑瓦的童年。我似乎看到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 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异 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 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 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 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 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摈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 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 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⑥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 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在小巷里弥漫。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 时花开己没了旧人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 炊烟顺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 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 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 阅读乡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 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 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 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 我喜欢。 ⑨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鱼鳞一样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 没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甪直、周庄、鲁镇、凤凰、 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 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 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 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 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 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 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 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 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①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 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 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⑩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表面上异乡闹市青瓦房和家乡情调相近,实际上缺少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 缺少故乡的古朴本质等内涵 B.故乡的青瓦房有着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与作者血脉相连,让客居异乡的 作者生出浓浓的乡情。 C.作者赋予“青瓦”丰富的内涵,青瓦是故乡的味道,是厚重的历史,是遥远 的乡愁等等 D.本文语言整句与散句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灵动雅致;作者还善于用 典,使文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如第⑩自然段就运用了大量的典故 5.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5分)
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摈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 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 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⑥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 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在小巷里弥漫。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 时花开已没了旧人。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 炊烟顺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 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 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 阅读乡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 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 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 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 我喜欢。 ⑨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鱼鳞一样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 没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甪直、周庄、鲁镇、凤凰、 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 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 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 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 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 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 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 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 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⑪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 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 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⑫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表面上异乡闹市青瓦房和家乡情调相近,实际上缺少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 缺少故乡的古朴本质等内涵。 B.故乡的青瓦房有着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与作者血脉相连,让客居异乡的 作者生出浓浓的乡情。 C.作者赋予“青瓦”丰富的内涵,青瓦是故乡的味道,是厚重的历史,是遥远 的乡愁等等。 D.本文语言整句与散句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灵动雅致;作者还善于用 典,使文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如第⑩自然段就运用了大量的典故。 5.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5 分)
6.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 并作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 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 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 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 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 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 人”)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 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 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 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著以及对消费者需求 的洞察。如同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 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 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你从孩子们的身上, 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 和束缚。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被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 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 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追求卓越”“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 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一一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 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 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 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 “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 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 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 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 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 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 乐至死”,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 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 “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 种伤害
6.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 并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 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 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 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 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 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 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 人”)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 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 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 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著以及对消费者需求 的洞察。如同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 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 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你从孩子们的身上, 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 和束缚。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被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 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 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 “追求卓越”“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 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 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 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 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 “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 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 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 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 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 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 乐至死”,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 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 “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 一种伤害
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 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 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 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 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主要内容为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例,兼有评论,而材料二和材 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 B.材料二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与创新,“工匠精神”可以使人 在工作中提升与完善自我。 C.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拥有踏实、专注、持 之以恒等精神品质,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D.三则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 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 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B.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 所欲为,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三则材料都说出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这说 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 D.“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不是让大家只去做工匠,也不要求我们一定要 像日本工匠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E.中国古人提到的“匠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它体现着中 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9.根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关系的?请结合材 料一相关事例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沈炯,字礼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隽才,为当时所重。景之难,吴郡太守袁 君正入援京师,以炯监郡。京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遣使召炯,委以书记之 任。炯固辞以疾,子仙怒,命斩之。炯解衣将就戮,碍于路间桑树,乃更牵往他 所,或遽救之,仅而获免。子仙爱其才,终逼之令掌书记。及子仙为王僧辩所败, 僧辩素闻其名,于军中购得之,酬所获者铁钱十万,自是羽檄军书皆出于炯。及 简文遇害,四方岳牧皆上表于江陵劝进,僧辩令炯制表,其文甚工,当时莫有逮 者。髙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 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侯景平,梁元帝愍其妻子婴戮,特封原乡县 侯,邑五百户。僧辩为司徒,以炯为从事中郎。梁元帝征为给事黄门侍郎,领尚 书左丞。荆州陷,为西魏所虏,魏人甚礼之,授炯仪同三司。炯以母老在东,恒 思归国,恐魏人爱其文才而留之,恒闭门却扫,无所交游。时有文章,随即弃毁 不令流布。尝独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陈己思归之意。奏讫,其夜炯梦见 有宫禁之所,兵卫甚严,炯便以情事陈诉,闻有人言:“甚不惜放卿还,几时可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 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 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 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 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主要内容为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例,兼有评论,而材料二和材 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 B.材料二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与创新,“工匠精神”可以使人 在工作中提升与完善自我。 C.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拥有踏实、专注、持 之以恒等精神品质,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D.三则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 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 分)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 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B.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 所欲为,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三则材料都说出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这说 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 D.“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不是让大家只去做工匠,也不要求我们一定要 像日本工匠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E.中国古人提到的“匠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它体现着中 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9.根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关系的?请结合材 料一相关事例简要分析。(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沈炯,字礼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隽才,为当时所重。景之难,吴郡太守袁 君正入援京师,以炯监郡。京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遣使召炯,委以书记之 任。炯固辞以疾,子仙怒,命斩之。炯解衣将就戮,碍于路间桑树,乃更牵往他 所,或遽救之,仅而获免。子仙爱其才,终逼之令掌书记。及子仙为王僧辩所败, 僧辩素闻其名,于军中购得之,酬所获者铁钱十万,自是羽檄军书皆出于炯。及 简文遇害,四方岳牧皆上表于江陵劝进,僧辩令炯制表,其文甚工,当时莫有逮 者。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 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侯景平,梁元帝愍其妻子婴戮,特封原乡县 侯,邑五百户。僧辩为司徒,以炯为从事中郎。梁元帝征为给事黄门侍郎,领尚 书左丞。荆州陷,为西魏所虏,魏人甚礼之,授炯仪同三司。炯以母老在东,恒 思归国,恐魏人爱其文才而留之,恒闭门却扫,无所交游。时有文章,随即弃毁, 不令流布。尝独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陈己思归之意。奏讫,其夜炯梦见 有宫禁之所,兵卫甚严,炯便以情事陈诉,闻有人言:“甚不惜放卿还,几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