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祝福》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底层的妇女低下的社 会地位和悲惨的命运。 发展要求P.透过鲁迅朴实冷峻的叙述语言,体会文中蕴涵着的激愤情感。 .体会沈从文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所作的理想化的表现。 鉴赏《边城(节选)》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 借鉴时人评论,探究鲁迅小说“看/被看’的叙述模式 说明对《边城》的教学要考虑到诗化小说和传统小说的区别。可以用资料搜集、批注点评 小专题研讨等活动方式获得体验 教学建议 鉴赏情节美是《祝福》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复述“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 事”:导括“祥林嫂和我的故事”以及“祥林嫂和鲁镇的故事”,了解全文的主要情节。然后,通过对文后 第三题学习材料的交流探讨,对情节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再对作品的情节之美进行鉴赏。 文章中许多精彩的细节,对刻画人物、描摹环境、渲染气氛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可指导 学生通过“两次微笑”、“三写眼睛”、“四场飞雪”和“五处写钱”等细节描写进行鉴赏。 另外,可在学生通读《祝福》的基础上,指导“日记”、“小传”、“年谱"和“分析报告”的一般写作要求, 让学生从“我”的日记》、《祥林嫂小传》、《祥林嫂年谱》《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中任选一题 进行活动体验型探究写作。 《边城(节选)》是选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梳理作品时序的变化,了解这四章小说时间衔接回环往 复、天衣无缝,情节铺设跌宕起伏、引人人胜的特点。可以指导学生复述翠翠巧遇二老傩送的情形,通过 她从“我是翠翠”到“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的心理变化,以及第六章中她望云遐想的片段,领略一个情 窦初开的山村少女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 环境美(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的鉴赏是《边城(节选)》的教学重点。可通过天朗、风轻、水清的环 境描写体会湘西山城安静活泼、生杋盎然的风景美,通过月夜对歌、龙舟竞渡,端午捉鸭、中秋舞龙耍狮 等风俗画笔体会湘西的风俗美,通过单纯善良、原始可爱的老船夫、翠翠、傩送等人物形象体会《边城(节 选)》的人情美 板块三:总借俊眼传出来 、教学要求 卩.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描写,体会林黛玉、贾宝玉、王熙风和贾 母等主要人物的性格。 从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等方面赏析小说设置的典型环境,了解文中 基本要求郾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根据林黛玉的行踪,梳理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理解“形容”“风流”“态度”、“风骚”“偏僻”、“便宜宣”、“结東”、“可怜”等古白 语,能准确比较其古今词义的变化。 卩.了解《红楼梦》的伟大成就,了解第三回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 理解小说对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性格特征的传神描绘 发展要求阝.鉴赏小说人物出场描写的艺术。 进一步学习古典小说的鉴赏方法,尝试评点批注,进行个性化阅读和鉴赏。 说明注意探究教学的度,正确对待学生对经典作品的“误读”,学习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建议 鉴赏《林黛玉进贾府》,可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欣赏课文,评点批注课文,培养学生独立分
26 发展要求 1.了解《祝福》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底层的妇女低下的社 会地位和悲惨的命运。‘ 2.透过鲁迅朴实冷峻的叙述语言,体会文中蕴涵着的激愤情感。 3.体会沈从文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所作的理想化的表现。 4.鉴赏《边城(节选)》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 5.借鉴时人评论,探究鲁迅小说“看/被看’’的叙述模式。 说明 对《边城》的教学要考虑到诗化小说和传统小说的区别。可以用资料搜集、批注点评、 小专题研讨等活动方式获得体验。 二、教学建议 鉴赏情节美是《祝福》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复述“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 事”:导括“祥林嫂和我的故事”以及“祥林嫂和鲁镇的故事”,了解全文的主要情节。然后,通过对文后 第三题学习材料的交流探讨,对情节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再对作品的情节之美进行鉴赏。 文章中许多精彩的细节,对刻画人物、描摹环境、渲染气氛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可指导 学生通过“两次微笑”、“三写眼睛”、“四场飞雪”和“五处写钱”等细节描写进行鉴赏。 另外,可在学生通读《祝福》的基础上,指导“日记”、“小传”、“年谱"和“分析报告”的一般写作要求, 让学生从《“我”的日记》、《祥林嫂小传》、《祥林嫂年谱》、《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中任选一题, 进行活动体验型探究写作。 《边城(节选)》是选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梳理作品时序的变化,了解这四章小说时间衔接回环往 复、天衣无缝,情节铺设跌宕起伏、引人人胜的特点。可以指导学生复述翠翠巧遇二老傩送的情形,通过 她从“我是翠翠”到“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的心理变化,以及第六章中她望云遐想的片段,领略一个情 窦初开的山村少女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 环境美(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的鉴赏是《边城(节选)》的教学重点。可通过天朗、风轻、水清的环 境描写体会湘西山城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通过月夜对歌、龙舟竞渡,端午捉鸭、中秋舞龙耍狮 等风俗画笔体会湘西的风俗美,通过单纯善良、原始可爱的老船夫、翠翠、傩送等人物形象体会《边城(节 选)》的人情美。 板块三:总借俊眼传出来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描写,体会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和贾 母等主要人物的性格。 2.从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等方面赏析小说设置的典型环境,了解文中 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3.根据林黛玉的行踪,梳理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4.理解“形容”、“风流”、“态度”、“风骚”、“偏僻”、“便宜”、“结束”、“可怜”等古白 词语,能准确比较其古今词义的变化。 发展要求 1.了解《红楼梦》的伟大成就,了解第三回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小说对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性格特征的传神描绘。 3.鉴赏小说人物出场描写的艺术。 4.进一步学习古典小说的鉴赏方法,尝试评点批注,进行个性化阅读和鉴赏。 说明 注意探究教学的度,正确对待学生对经典作品的“误读”,学习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 鉴赏《林黛玉进贾府》,可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欣赏课文,评点批注课文,培养学生独立分
析课文、多元解读课文的能力。主要可分为以下两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指导学生利用注解、资料自学课文,主要应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弄清楚林黛玉进贾府 后的活动顺序,并据此编写段落提纲:(2)了解文中介绍了哪些人物,哪些人详写,哪些人略写,哪些人是 正面写,哪些人是侧面写,哪些单独介绍,哪些集体介绍,然后综合全文,以人物为单位写出人物分析提 纲;(3)找出对贾府环境的描写,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 第二个环节是指导学生借鉴文后第一题的两组学习材料,运用评点批注法,对作品中内 容的精深和形式的完美之处进行评点批注,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 理解、分析和鉴赏。交流时可从“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劳什子'和“命根子’”、 “王煕凤在贾母面前的哭和笑“、“心有灵犀一点通——谈宝黛的初次相会”、“从贾府一顿便饭的排场谈 起”和“从贾府的府第规模看封建社会的一角”等话题切人。第一个话题旨在分析林黛玉的性格,可结合 作品中描写林黛玉的文字(如林黛玉的外貌特点,林黛玉对别人的应对、与别人的谈话)来交流。第二个话 题旨在分析贾宝玉的性格。“命根子”是贾母等人物对宝玉所寄托的希望,而“劳什子”则反映了贾宝玉 对此的蔑视,教师可指导学生就这一对矛盾来进行交流。第三个话题旨在分析王熙凤的性格。可引导学生 抓住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哭和笑来交流,既分析王熙凤的性格,又分析她和贾母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第 四个话题旨在从作品对宝黛相会的着意描写来分析他们两人在感情上的共鸣。第五个话题旨在通过“世禄 之家”的一个侧面,窥见封建剥削阶级的奢侈生活。交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文中表现 出来的主奴关系。第六个话题旨在通过对贾府府第规模的分析,来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豪华 生活及其社会基础。提醒学生交流时要注意对贾府大门前以及对“荣禧堂的描写,它表明这个世禄之家 的后台是最高封建统治者—一皇帝。当然上述话题仅是举例性质,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创造性。 【写作】 本专题的“写作”应该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考虑,可以根据专题的作品特点,指导学生写 作鉴赏评论类的文章,可以采用各种活动,通过写作实践表达并深化体验。写鉴赏类的文章 课文的选文为鉴赏对象,也可以课外的作品为对象。可以利用教科书中的现成训练题 目,也可以由教师自己另外设计 【课时安排】 本专题一共12课时,“一花一世界”4课时,“永远新的旧故事”3课时,“总借俊眼传出 来”3课时,“写作”2课时。 必修三 必修三模块在必修一、二的基础上思考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思考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强 化爱国情感,是必修一“月是故乡明”家园之思的深化;思考什么是伟大的人格,认识人应当有以诚实的 品格守护社会良知的精神境界;思考文明的对话,认识多元文化的融合对于未来的意义:在寻觅文言文学 习方法的同时,思考汲取古代经典智慧为我所用。教学时要注意与必修一、二的联系,使学生明白课文的 关系,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必修三四个专题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分别是 第一专题“祖国土”,思考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思考什么是伟大的人格,感受人格的魅力,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学 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摒弃偏见,学会对话,认识多元文化融合的意义。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 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寻觅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汲取古代经典智慧。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和活 动体验相结合 第一专题祖国土 本专题通过“江山多娇”、“颂歌的变奏”两个板块,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解读。板块 着重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烈赞颂。板块二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 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以及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主要的学习方 式是文本研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深刻思考本专题的人文主题
27 析课文、多元解读课文的能力。主要可分为以下两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指导学生利用注解、资料自学课文,主要应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弄清楚林黛玉进贾府 后的活动顺序,并据此编写段落提纲;(2)了解文中介绍了哪些人物,哪些人详写,哪些人略写,哪些人是 正面写,哪些人是侧面写,哪些单独介绍,哪些集体介绍,然后综合全文,以人物为单位写出人物分析提 纲;(3)找出对贾府环境的描写,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 第二个环节是指导学生借鉴文后第一题的两组学习材料,运用评点批注法,对作品中内 容的精深和形式的完美之处进行评点批注,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 理解、分析和鉴赏。交流时可从“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劳什子’和‘命根子’”、 “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哭和笑“、“心有灵犀一点通——谈宝黛的初次相会”、“从贾府一顿便饭的排场谈 起”和“从贾府的府第规模看封建社会的一角”等话题切人。第一个话题旨在分析林黛玉的性格,可结合 作品中描写林黛玉的文字(如林黛玉的外貌特点,林黛玉对别人的应对、与别人的谈话)来交流。第二个话 题旨在分析贾宝玉的性格。“命根子”是贾母等人物对宝玉所寄托的希望,而“劳什子”则反映了贾宝玉 对此的蔑视,教师可指导学生就这一对矛盾来进行交流。第三个话题旨在分析王熙凤的性格。可引导学生 抓住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哭和笑来交流,既分析王熙凤的性格,又分析她和贾母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第 四个话题旨在从作品对宝黛相会的着意描写来分析他们两人在感情上的共鸣。第五个话题旨在通过“世禄 之家”的一个侧面,窥见封建剥削阶级的奢侈生活。交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文中表现 出来的主奴关系。第六个话题旨在通过对贾府府第规模的分析,来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豪华 生活及其社会基础。提醒学生交流时要注意对贾府大门前以及对“荣禧堂"的描写,它表明这个世禄之家 的后台是最高封建统治者——皇帝。当然上述话题仅是举例性质,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创造性。 【写作】 本专题的“写作”应该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考虑,可以根据专题的作品特点,指导学生写 作鉴赏评论类的文章,可以采用各种活动,通过写作实践表达并深化体验。写鉴赏类的文章, 可以课文的选文为鉴赏对象,也可以课外的作品为对象。可以利用教科书中的现成训练题 目,也可以由教师自己另外设计。 【课时安排】 本专题一共 12 课时,“一花一世界” 4 课时,“永远新的旧故事”3 课时,“总借俊眼传出 来”3 课时,“写作”2 课时。 必修三 必修三模块在必修一、二的基础上思考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思考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强 化爱国情感,是必修一“月是故乡明”家园之思的深化;思考什么是伟大的人格,认识人应当有以诚实的 品格守护社会良知的精神境界;思考文明的对话,认识多元文化的融合对于未来的意义;在寻觅文言文学 习方法的同时,思考汲取古代经典智慧为我所用。教学时要注意与必修一、二的联系,使学生明白课文的 关系,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必修三四个专题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分别是: 第一专题“祖国土”,思考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思考什么是伟大的人格,感受人格的魅力,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学 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摒弃偏见,学会对话,认识多元文化融合的意义。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 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寻觅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汲取古代经典智慧。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和活 动体验相结合。 第一专题 祖国土 本专题通过“江山多娇”、“颂歌的变奏”两个板块,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解读。板块 一着重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烈赞颂。板块二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 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以及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主要的学习方 式是文本研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深刻思考本专题的人文主题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 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写 作意图,学会结合这些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 3.进一步深人了解诗歌与散文的特点 4.写作较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板块一:江山多娇 、教学要求 .研习《祖国山川颂》,理解祖国的含义及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无法割舍的原因。了 解“颂”这一传统表现手法的特点;研习《长江三峡》:把握文章借助景物描写抒发 国情怀的特点:研习《肖邦故园》,理解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感受肖邦 基本要求爱国情怀,把握祖国与个体之间的双向意义 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感受散文写景状物的特点以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的表达效果 整理、积累重要词句。 发展要求能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通过音乐欣赏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说明 二、教学建议 本板块由三篇散文组成,研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散文鉴赏的一般方法来解读文 本。比如要注意感受形象,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要注意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注 意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阅读中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等 研习《祖国山川颂》,了解作品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烈赞颂之情。从风 景、人民、文化、语言等方面全面地理解祖国的含义,理解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无法割舍的原因:了解“颂 这一传统表现手法的特点,了解片段式的结构方式。 硏习《长江三峡》,了解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特点,感受文章借助景物描写抒发的爱国情怀,掌 握文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写作手法。 《肖邦故园》是一篇将文学与音乐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硏习本文,可以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结 合起来。一是将音乐引进语文课堂,通过音乐鉴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欣赏肖邦音乐需要一定的音乐欣赏 常识,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也可以和音乐欣赏课结合起来。二是将音乐与文学文本结合起来,看看作者 是如何用语言文字通过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再现 音乐、传达音乐的效果的。但要注意,这里的音乐鉴赏不是纯粹的音乐欣赏,而应着眼于本专题的人文内 涵,教学中应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将音乐形象、作品主题以及审美感受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重 点还是要落在语文上。 本板块的三篇散文都是比较典型的朗读材料,教学中应该将朗读贯穿在文本的研习过 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朗读的轻重缓急来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并在朗读中把文本的思想 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 板块二:颂歌的变奏 、教学要求
28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 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写 作意图,学会结合这些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 3.进一步深人了解诗歌与散文的特点。 4.写作较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板块一:江山多娇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研习《祖国山川颂》,理解祖国的含义及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无法割舍的原因。了 解“颂”这一传统表现手法的特点;研习《长江三峡》;把握文章借助景物描写抒发爱 国情怀的特点;研习《肖邦故园》,理解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感受肖邦的 爱国情怀,把握祖国与个体之间的双向意义。 2.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感受散文写景状物的特点以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的表达效果。 3.整理、积累重要词句。 发展要求 能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通过音乐欣赏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说明 二、教学建议 本板块由三篇散文组成,研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散文鉴赏的一般方法来解读文 本。比如要注意感受形象,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要注意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注 意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阅读中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等。 研习《祖国山川颂》,了解作品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烈赞颂之情。从风 景、人民、文化、语言等方面全面地理解祖国的含义,理解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无法割舍的原因;了解“颂” 这一传统表现手法的特点,了解片段式的结构方式。 研习《长江三峡》,了解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特点,感受文章借助景物描写抒发的爱国情怀,掌 握文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写作手法。 《肖邦故园》是一篇将文学与音乐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研习本文,可以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结 合起来。一是将音乐引进语文课堂,通过音乐鉴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欣赏肖邦音乐需要一定的音乐欣赏 常识,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也可以和音乐欣赏课结合起来。二是将音乐与文学文本结合起来,看看作者 是如何用语言文字通过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再现 音乐、传达音乐的效果的。但要注意,这里的音乐鉴赏不是纯粹的音乐欣赏,而应着眼于本专题的人文内 涵,教学中应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将音乐形象、作品主题以及审美感受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重 点还是要落在语文上。 本板块的三篇散文都是比较典型的朗读材料,教学中应该将朗读贯穿在文本的研习过 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朗读的轻重缓急来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并在朗读中把文本的思想 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 板块二:颂歌的变奏 一、教学要求
研读文本,体会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 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认识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 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征,通过分析意象的特点和象征义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基本要求.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用流畅的普通话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 已的理解、感受,并从四首诗中诜择两首背诵 整理、积累重要词句 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展要求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学会结合这些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 说明 教学建议 本板块是板块一的拓展与深化,由对祖国的“颂”到反思。这一板块的四首诗歌,表达了 诗人们对祖国的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围绕这一复杂的感情组织学生研习探讨,让学 生明白,不仅仅要用美好的语言歌颂祖国,还要感受到祖国的苦难,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 命,这是一种更崇高、更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复杂的情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要做好铺垫,把握好分寸 具体研习时可抓住作品中象征祖国“贫穷”与“悲哀”的意象,分析这些意象在表现现实和反映诗人 情感方面的作用。在文本研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融会、整合本板块的内容,探讨“变奏”在意象和思 想感情上与“颂”的区别,以引导学生把零散的、感性的认识升华提炼形成对本板块内涵的共性和规律的 理性思考。 在研习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教师可以适当地穿插 介绍这一方法,要求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主要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 特别是具体作品的写作背景,并能利用它们去诠释作品,而不仅仅是把它们当成一般的文学常识 本板块的学习要注重朗读的训练,可以将朗读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理解作品:第二 步是设计朗读方案并说明理由,朗读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恰当的朗读方法来表达 作品的思想感情:第三步是按照方案进行朗读,看是否达到方案设计的目的,进而进行评价 和修改。 【写作】 本专题的“写作”侧重于散文和诗歌的写作,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其他文体 写作训练。写作指导要与文本研读结合起来,与一定的情景结合起来: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读者意识,注重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写作水平,提出不同的写作要求,设计形式多样的写作训 练。例如,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给定的情境,搜集相关材料,将自己对祖国的理解和情感与搜集的材 料结合起来写一篇短文: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生成诗歌的意象,通过仿写诗句、改写诗句、创作诗句等方 式,尝试诗歌写作;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时的内视、内省,把欣赏时脑海里即时涌现出的直觉性的形 象迅速记录下来,整理成文章 【课时安排】 本专题一共9课时,“江山多娇”3课时,“颂歌的变奏”4课时,“写作”2课时。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 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板块一“烈士的抉择”,介绍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在民族危亡之时、 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舍生取义的精神;板块二“底层的光芒”,从不同侧面介绍底层劳动者的高尚品格 板块三“殉道者之歌”,展现于我们面前的是屈原、十二月党人和林肯的人格追求。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 式是文本研习,围绕“人与社会”的主题,引导学生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
29 基本要求 1.研读文本,体会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 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认识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 2.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征,通过分析意象的特点和象征义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用流畅的普通话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 己的理解、感受,并从四首诗中诜择两首背诵。 4.整理、积累重要词句。 发展要求 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 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学会结合这些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 说明 二、教学建议 本板块是板块一的拓展与深化,由对祖国的“颂”到反思。这一板块的四首诗歌,表达了 诗人们对祖国的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围绕这一复杂的感情组织学生研习探讨,让学 生明白,不仅仅要用美好的语言歌颂祖国,还要感受到祖国的苦难,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 命,这是一种更崇高、更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复杂的情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要做好铺垫,把握好分寸。 具体研习时可抓住作品中象征祖国“贫穷”与“悲哀”的意象,分析这些意象在表现现实和反映诗人 情感方面的作用。在文本研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融会、整合本板块的内容,探讨“变奏”在意象和思 想感情上与“颂”的区别,以引导学生把零散的、感性的认识升华提炼形成对本板块内涵的共性和规律的 理性思考。 在研习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教师可以适当地穿插 介绍这一方法,要求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主要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 特别是具体作品的写作背景,并能利用它们去诠释作品,而不仅仅是把它们当成一般的文学常识。 本板块的学习要注重朗读的训练,可以将朗读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理解作品;第二 步是设计朗读方案并说明理由,朗读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恰当的朗读方法来表达 作品的思想感情;第三步是按照方案进行朗读,看是否达到方案设计的目的,进而进行评价 和修改。 【写作】 本专题的“写作”侧重于散文和诗歌的写作,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其他文体 写作训练。写作指导要与文本研读结合起来,与一定的情景结合起来;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读者意识,注重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写作水平,提出不同的写作要求,设计形式多样的写作训 练。例如,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给定的情境,搜集相关材料,将自己对祖国的理解和情感与搜集的材 料结合起来写一篇短文;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生成诗歌的意象,通过仿写诗句、改写诗句、创作诗句等方 式,尝试诗歌写作;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时的内视、内省,把欣赏时脑海里即时涌现出的直觉性的形 象迅速记录下来,整理成文章。 【课时安排】 本专题一共 9 课时,“江山多娇”3 课时,“颂歌的变奏”4 课时,“写作”2 课时。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 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板块一“烈士的抉择”,介绍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在民族危亡之时、 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舍生取义的精神;板块二“底层的光芒”,从不同侧面介绍底层劳动者的高尚品格; 板块三“殉道者之歌”,展现于我们面前的是屈原、十二月党人和林肯的人格追求。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 式是文本研习,围绕“人与社会”的主题,引导学生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
【教学目标】 1.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2.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 验和思考。 3.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板块一:烈士的换择 教学要求 根据《指南录后序》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坚忍不拔的精神 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忄 结合作品的有关背景材料,研习《五人墓碑记》,领会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科 基本要求价值,探讨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整理文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和词类活用的现象,积累“除”、“易”、“暴”等文言实词 和“以”、“于”、“而”、“若”、“所”、“为”、“焉”等文言虚词。 学习本板块后,能从自己的阅读积累中寻找并比较同类主题的作品。 发展要求p.学习古代名作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手段,并能与自己的写作实践结合起来 说明 二、教学建议 本板块的研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预习,要求学生:画出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词句:查 阅参考资料,了解作品的背景:;借助工具书尝试口译,做到基本通顺;质疑文章内容,以备在课堂上交流 和讨论 教学中,要围绕问题展开,抓住重点的语句,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人格设计问 题,组织探讨,以使学生准确地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还要引导学生探讨两篇文章 的表现手法,加深对“文”的理解。如探讨《指南录后序》第五段中连用22个“死”字的叙述与后文议 论的关系,感受作者出生人死、以国家存亡为己任的炽热情感:探讨《五人墓碑记》中多角度的对比手法 的运用,感受五义士的“死义”精神。两文都在叙述的基础上发议论,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其叙述和议论的 特点,体会从文章主旨出发,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方法的必要性 学习本板块,仍要指导学生加强诵读,通过诵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学完本板块,应要求 学生对相关的文言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和复习 板块二:底层的光芒 、教学要求 结合特殊的时代背景研习《品质》、《老王》,感受格斯拉在工业革命市场竞争激烈 的背景下恪守职业道德的高尚品质,感受老王在“文革”动乱时期一如既往地关 基本要求照杨绛夫妇的可贵品质 学习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写法。 整理、积累重要词语 展要求能谈谈对“底层”这个概念的看法 二、教学建议 本板块为选学内容,文字比较浅显,可以安排课外自读。阅读时可要求学生画出重要的
30 【教学目标】 1.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2.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 验和思考。 . 3.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4.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板块一:烈士的抉择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根据《指南录后序》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坚忍不拔的精神 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 2.结合作品的有关背景材料,研习《五人墓碑记》,领会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和 价值,探讨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3.整理文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和词类活用的现象,积累“除”、“易”、“暴”等文言实词 和“以”、“于”、“而”、“若”、“所”、“为”、“焉”等文言虚词。 发展要求 1.学习本板块后,能从自己的阅读积累中寻找并比较同类主题的作品。 2.学习古代名作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手段,并能与自己的写作实践结合起来。 说明 二、教学建议 本板块的研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预习,要求学生:画出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词句;查 阅参考资料,了解作品的背景;借助工具书尝试口译,做到基本通顺;质疑文章内容,以备在课堂上交流 和讨论。 教学中,要围绕问题展开,抓住重点的语句,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人格设计问 题,组织探讨,以使学生准确地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还要引导学生探讨两篇文章 的表现手法,加深对“文”的理解。如探讨《指南录后序》第五段中连用 22 个“死”字的叙述与后文议 论的关系,感受作者出生人死、以国家存亡为己任的炽热情感;探讨《五人墓碑记》中多角度的对比手法 的运用,感受五义士的“死义”精神。两文都在叙述的基础上发议论,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其叙述和议论的 特点,体会从文章主旨出发,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方法的必要性。 学习本板块,仍要指导学生加强诵读,通过诵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学完本板块,应要求 学生对相关的文言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和复习。 板块二:底层的光芒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结合特殊的时代背景研习《品质》、《老王》,感受格斯拉在工业革命市场竞争激烈 的背景下恪守职业道德的高尚品质,感受老王在“文革”动乱时期一如既往地关 照杨绛夫妇的可贵品质。 2.学习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写法。 3.整理、积累重要词语。 发展要求 能谈谈对“底层”这个概念的看法。 说明 二、教学建议 本板块为选学内容,文字比较浅显,可以安排课外自读。阅读时可要求学生画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