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实验五河蚌的系列实验 一、目的与内容: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解剖观察河韩内部器官的技术。 2.通过对河蚌的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了解软体动物门的一般特征及其与生活方式相 适应的特征。 (二)实验内容 1.河蚌的外形、运动及呼吸的观察。 2.河蚌初步解剖,观察贝壳、外套膜、肌肉、心脏等 3.河蚌心脏活动与水温的关系。 4.河蚌的内部解剖。 5.示范:几种常见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种类。 二、材料和用品: (一)材料 活河蚌、几种常见软体动物浸制标本。 (二)用品 显微镜、解剖器具、恒温水浴锅、温度计、秒表、解剖盘、载玻片、滴管。 三、操作与观察 (一)河蚌的外形、运动及呼吸的观察 1.运动与呼吸 在安静无振动情况下,观察生活在培养缸中的河蚌,可见河蚌左右贝壳张开,斧足从 壳缝中伸出来。如果振动培养缸,可见河蚌斧足缩回,紧闭双壳。在河蚌的后端用滴管轻 轻注入数滴炭末水悬浮液,可看到炭末随着水流从近腹侧的入水孔被吸入蚌体内,不久又 看到炭末随着水流从近背方的出水孔排出来。 2.外形 河蚌(Andodonta woodiana)的贝壳分左右两瓣,大小和形状一样,近椭圆形。钝圆 的一端是前端,后端稍尖,背缘互相铰合,腹缘分离。壳背方隆起部分为壳顶,略偏向前 端,壳表面以壳顶为中心而与壳的腹缘相平行的弧线称为生长线。两壳在背部相连的地方 有富有弹性的韧带。 (二)河蚌的初步解削 观察贝壳、外套膜、肌肉、心脏等。 1.打开河蚌贝壳的方法: 用手术刀柄自两壳腹面中间合缝处平行插入,扭转刀柄,将壳稍撑开,然后用镊子柄 取代刀柄,取出手术刀。扭动镊子柄,撑开贝壳,再以刀锋紧贴左贝壳内表面切断前、后 闭壳肌及其附近的肌肉,将镊子柄取出
28 实验五 河蚌的系列实验 一、目的与内容: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解剖观察河蚌内部器官的技术。 2. 通过对河蚌的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了解软体动物门的一般特征及其与生活方式相 适应的特征。 (二)实验内容 1. 河蚌的外形、运动及呼吸的观察。 2. 河蚌初步解剖,观察贝壳、外套膜、肌肉、心脏等。 3. 河蚌心脏活动与水温的关系。 4. 河蚌的内部解剖。 5. 示范:几种常见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种类。 二、材料和用品: (一)材料 活河蚌、几种常见软体动物浸制标本。 (二)用品 显微镜、解剖器具、恒温水浴锅、温度计、秒表、解剖盘、载玻片、滴管。 三、操作与观察 (一)河蚌的外形、运动及呼吸的观察 1. 运动与呼吸 在安静无振动情况下,观察生活在培养缸中的河蚌,可见河蚌左右贝壳张开,斧足从 壳缝中伸出来。如果振动培养缸,可见河蚌斧足缩回,紧闭双壳。在河蚌的后端用滴管轻 轻注入数滴炭末水悬浮液,可看到炭末随着水流从近腹侧的入水孔被吸入蚌体内,不久又 看到炭末随着水流从近背方的出水孔排出来。 2. 外形 河蚌(Andodonta woodiana) 的贝壳分左右两瓣,大小和形状一样,近椭圆形。钝圆 的一端是前端,后端稍尖,背缘互相铰合,腹缘分离。壳背方隆起部分为壳顶,略偏向前 端,壳表面以壳顶为中心而与壳的腹缘相平行的弧线称为生长线。两壳在背部相连的地方 有富有弹性的韧带。 (二)河蚌的初步解剖 观察贝壳、外套膜、肌肉、心脏等。 1. 打开河蚌贝壳的方法: 用手术刀柄自两壳腹面中间合缝处平行插入,扭转刀柄,将壳稍撑开,然后用镊子柄 取代刀柄,取出手术刀。扭动镊子柄,撑开贝壳,再以刀锋紧贴左贝壳内表面切断前、后 闭壳肌及其附近的肌肉,将镊子柄取出
2.内部结构的初步观察: 揭开左侧贝壳,可观察到下列结构 在身体的前后端各有一大束肌肉,分别为前闭壳肌和后闭壳肌。紧接前闭壳肌内侧腹 方有一小束肌肉,为伸足肌。前、后闭壳肌内侧背方各有一小束肌肉,为缩足肌。 在柔软身体外部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半透明的膜状构造,称为外套膜。其外侧的贝壳由 外套膜的上皮细胞所分泌的物质形成。左右两个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叫外套腔, 贝壳内面跨于前、后闭壳肌痕之 上腔 间、靠近贝壳腹缘的弧形痕迹称 外套膜 缩足肌 外套线,是外套草力缘附若的地 :闭壳肌 方。位于两个外套膜之间、呈斧 前缩足肌 肛行 状的一大块肌肉是蚌的足 出水孔 外套膜的后缘部分合抱形 成2个短管状构造,腹方的为入 唇图 水 水管,背方的为出水管。 前闭壳肌 心脏位于身体背部,紧挨贝 壳鉸合部下方的围心腔中。围心 腔膜薄,半透明。可以观察到心 足 脏在其内的捕动 (三)心脏搏动与水温的关系 国5.1河蚌内部结构 1.将河蚌置于盛有室温水的水浴锅内,让水淹没心脏,记录此温度下每分钟心博次数 (心博频率)。 2.将预先制好的冰块放人水浴锅内,使水温逐渐下降,直到4℃左右。此时心脏基 本不跳动。 3.开始逐步加温,用温度计随时测量水温,水温每升高1~2℃,记录一次心率。随 水温变化,心脏的博动从开始到正常至停止大致经历了以下的过程。 ()4~16℃:约在5℃时心脏开始跳动,但十分缓慢、微弱。随温度上升,心脏搏动 的次数逐渐增加。 (2)16一20C:可见河蚌心班搏动的福度大,但频率低。 (3)20~36℃:河蚌心脏搏动有力,但幅度略微下降。并且随着温度的上升,心率明 显加快。 (④36~40℃:随温度的上升,心率开始减慢,心脏收缩的力量明显减弱,幅度也开 始下降。 (⑤)40~45℃:随温度上升,可见心脏收缩十分微弱,搏动幅度更小。 (⑥)45~47℃:温度刚上升到此温度范围时,还可以看到心脏微弱、但连续的搏动。 随后,心脏只能间断地搏动,且随温度上升,两次搏动的间隔时间越来起长,最后心脏停 止搏动,这时,即使将河蚌放回到正常水温的水中,心博也无法恢复。 (四)内部结构 1.呼吸系统
29 2. 内部结构的初步观察: 揭开左侧贝壳,可观察到下列结构。 在身体的前后端各有一大束肌肉,分别为前闭壳肌和后闭壳肌。紧接前闭壳肌内侧腹 方有一小束肌肉,为伸足肌。前、后闭壳肌内侧背方各有一小束肌肉,为缩足肌。 在柔软身体外部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半透明的膜状构造,称为外套膜。其外侧的贝壳由 外套膜的上皮细胞所分泌的物质形成。左右两个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叫外套腔。 贝壳内面跨于前、后闭壳肌痕之 间、靠近贝壳腹缘的弧形痕迹称 外套线,是外套膜边缘附着的地 方。位于两个外套膜之间、呈斧 状的一大块肌肉是河蚌的足。 外套膜的后缘部分合抱形 成 2 个短管状构造,腹方的为入 水管,背方的为出水管。 心脏位于身体背部,紧挨贝 壳鉸合部下方的围心腔中。围心 腔膜薄,半透明。可以观察到心 脏在其内的搏动。 (三)心脏搏动与水温的关系 1. 将河蚌置于盛有室温水的水浴锅内,让水淹没心脏,记录此温度下每分钟心博次数 (心搏频率)。 2. 将预先制好的冰块放人水浴锅内,使水温逐渐下降,直到 4 ℃ 左右。此时心脏基 本不跳动。 3. 开始逐步加温,用温度计随时测量水温,水温每升高 1~2 ℃,记录一次心率。随 水温变化,心脏的博动从开始到正常至停止大致经历了以下的过程。 ⑴ 4~16 ℃:约在 5 ℃时心脏开始跳动,但十分缓慢、微弱。随温度上升,心脏搏动 的次数逐渐增加。 ⑵ 16~20 ℃:可见河蚌心脏搏动的幅度大,但频率低。 ⑶ 20~36 ℃:河蚌心脏搏动有力,但幅度略微下降。并且随着温度的上升,心率明 显加快。 ⑷ 36~40 ℃:随温度的上升,心率开始减慢,心脏收缩的力量明显减弱,幅度也开 始下降。 ⑸ 40~45 ℃:随温度上升,可见心脏收缩十分微弱,搏动幅度更小。 ⑹ 45~47 ℃:温度刚上升到此温度范围时,还可以看到心脏微弱、但连续的搏动。 随后,心脏只能间断地搏动,且随温度上升,两次搏动的间隔时间越来越长,最后心脏停 止搏动,这时,即使将河蚌放回到正常水温的水中,心博也无法恢复。 (四)内部结构 1. 呼吸系统 图 5.1 河蚌内部结构
30 掀开一侧外套膜,在足和外套膜之间可见两片鰓瓣一内鰓瓣和外鰓瓣。每一鳃瓣由两 个鳃小瓣(内鰓小瓣、外鳃小瓣)构成,两个鳃小瓣在腹缘及前、后缘彼此相连,形成 空腔。空控由垂直的隔范罪间隔分隔成许多翻水管,两興小在背缘不相连。形成鲤上腔 用手术刀切取一薄片鳃于载玻片上,置显微镜下观察鳃小瓣的结构:鳃丝,丝间隔,鳃小 孔,纤毛 2.循环系统 心脏位于围心腔内,用眼 上驼出水 科镊子轻轻提起围心膜,用眼科 剪小心地从背面剪开围心膜,可 见心脏由一心室二心耳组成。 心室为1个长圆形富有 肌肉的囊,能收缩,其中有直肠 杆 贯穿。 A 食物构 心耳在心室腹方左右侧 4.左外而部分切除 各1个,为三角形薄壁囊,也能 B.的部分放火 一血迄的通道, 收缩 0.两个蛇杆放大的切 动脉干由心室向前及向后 图5.2河蚌鰓的结构 发出的血管,沿直肠的背方前行 的为前大动脉:沿直肠腹侧后行的为后大动脉, 3.排泄系统 由肾脏和围心腔腺2种器官组成: 肾脏:1对,位于围心腔腹面左右两侧,由肾体和膀胱构成。肾体紧贴于鳃上腔上方, 呈黑褐色、海绵状,以肾口开口于围心腔前部腹面,可用解剖针通探察看肾口,也可将肾 脏取下浸入水中,在体视显 微镜下寻找肾口。膀胱,薄 内孔 离动 膜状,末端有排泄孔,很小 动联 开口于内鳃瓣的鳃上腔,将 肾脏浸入水中可见膀胱位 于肾体背方。 肛 围心腔腺:1对,位于围心 出水孔 腔前端两侧,分支状,略星 水 赤褐色。 前闭壳肌 4.生殖系统 河蚌为雌雄异体。生殖 品杆 腺均位于足基部内脏团中, 以手术刀除去内脏团的外 生疏 表组织,可见白色的腺体 (精巢)或黄色的腺体(卵 图53河蚌内部解剂结构
30 掀开一侧外套膜,在足和外套膜之间可见两片鳃瓣—内鳃瓣和外鳃瓣。每一鳃瓣由两 个鳃小瓣(内鳃小瓣、外鳃小瓣)构成,两个鳃小瓣在腹缘及前、后缘彼此相连,形成一 空腔,空腔由垂直的隔膜-瓣间隔分隔成许多鳃水管,两鳃小瓣在背缘不相连,形成鳃上腔。 用手术刀切取一薄片鳃于载玻片上,置显微镜下观察鳃小瓣的结构:鳃丝,丝间隔,鳃小 孔,纤毛。 2. 循环系统 心脏 位于围心腔内,用眼 科镊子轻轻提起围心膜,用眼科 剪小心地从背面剪开围心膜,可 见心脏由一心室二心耳组成。 心室 为 1 个长圆形富有 肌肉的囊,能收缩,其中有直肠 贯穿。 心耳 在心室腹方左右侧 各 1 个,为三角形薄壁囊,也能 收缩。 动脉干 由心室向前及向后 发出的血管,沿直肠的背方前行 的为前大动脉;沿直肠腹侧后行的为后大动脉。 3. 排泄系统 由肾脏和围心腔腺 2 种器官组成。 肾脏:1 对,位于围心腔腹面左右两侧,由肾体和膀胱构成。肾体紧贴于鳃上腔上方, 呈黑褐色、海绵状,以肾口开口于围心腔前部腹面,可用解剖针通探察看肾口,也可将肾 脏取下浸入水中,在体视显 微镜下寻找肾口。膀胱, 薄 膜状,末端有排泄孔,很小, 开口于内鳃瓣的鳃上腔,将 肾脏浸入水中可见膀胱位 于肾体背方。 围心腔腺:1 对,位于围心 腔前端两侧,分支状,略呈 赤褐色。 4. 生殖系统 河蚌为雌雄异体。生殖 腺均位于足基部内脏团中, 以手术刀除去内脏团的外 表组织,可见白色的腺体 (精巢)或黄色的腺体(卵 图 5.2 河蚌鳃的结构 图 5.3 河蚌内部解剖结构
巢),即为生殖腺,左右两侧生殖腺各以生殖孔开口于排泄孔的前下方。 5.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肝脏、肠、直肠和肛门等部分。 口横裂缝状,两侧各有2片内外排列的三角形触唇。 口后的1个短管,即为食道:再后稍膨大的部分就是胃:肝脏分布在胃周围,是赤褐 色色的腺体:肠接胃后盘曲在内脏团内,试以眼科剪小心剖开,找寻其走向。 直肠从肠延伸,折向背方,穿过心室,最后以肛门开口于后闭壳肌背方的出水管附近。 6.神经系统 不发达,主要由3对分散的神经节组成。 脑神经节位于食管两侧,前闭壳肌与伸足肌之间,用尖头镊子小心撕去该处少许结 缔组织,并轻轻掀起伸足肌,即可见到淡黄色的神经节。 足神经节埋于足部肌肉的前13处,紧贴内脏团下方中央。用解剖刀在此处作一“十” 字型切口,逐层耐心地剥除肌肉,在内脏团下方边缘仔细寻找,并用棉花吸去渗出液,即 可见到两足神经节并列于其内。 脏神经节蝴蝶状紧贴于后闭壳肌下方,用尖头镊子将表面的一层组织膜撕去,即可 见到。 沿着3对神经节发出的神经,仔细地剥离周围组织,在脑、足神经节,脑、脏神经 节之间可见有神经连接。 (五)钩介幼虫的观察 取雌性河蚌肥厚外鳃瓣的分泌物1滴,于载玻片上,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河蚌的 幼体阶段一钩介幼虫。幼虫有1对左右对称的小贝壳。贝壳张开时,可看到壳的腹缘有带 齿的钩,腹部中央有1条细丝,称足丝。 四、作业与思考 1.绘制河蚌内部解剖图。 2.河蚌和乌贼的身体结构特征是如何与它们不同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编写人:张卫红审校人:吴卫
31 巢),即为生殖腺,左右两侧生殖腺各以生殖孔开口于排泄孔的前下方。 5.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肝脏、肠、直肠和肛门等部分。 口横裂缝状,两侧各有 2 片内外排列的三角形触唇。 口后的 1 个短管,即为食道;再后稍膨大的部分就是胃;肝脏分布在胃周围,是赤褐 色色的腺体;肠接胃后盘曲在内脏团内,试以眼科剪小心剖开,找寻其走向。 直肠从肠延伸,折向背方,穿过心室,最后以肛门开口于后闭壳肌背方的出水管附近。 6. 神经系统 不发达,主要由 3 对分散的神经节组成。 脑神经节 位于食管两侧,前闭壳肌与伸足肌之间,用尖头镊子小心撕去该处少许结 缔组织,并轻轻掀起伸足肌,即可见到淡黄色的神经节。 足神经节 埋于足部肌肉的前 1/3 处,紧贴内脏团下方中央。用解剖刀在此处作一“十” 字型切口,逐层耐心地剥除肌肉,在内脏团下方边缘仔细寻找,并用棉花吸去渗出液,即 可见到两足神经节并列于其内。 脏神经节 蝴蝶状紧贴于后闭壳肌下方,用尖头镊子将表面的一层组织膜撕去,即可 见到。 沿着 3 对神经节发出的神经,仔细地剥离周围组织,在脑、足神经节,脑、脏神经 节之间可见有神经连接。 (五)钩介幼虫的观察 取雌性河蚌肥厚外鳃瓣的分泌物 1 滴,于载玻片上,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河蚌的 幼体阶段—钩介幼虫。幼虫有 1 对左右对称的小贝壳。贝壳张开时,可看到壳的腹缘有带 齿的钩,腹部中央有 1 条细丝,称足丝。 四、作业与思考 1. 绘制河蚌内部解剖图。 2. 河蚌和乌贼的身体结构特征是如何与它们不同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编写人:张卫红 审校人:吴卫
32 实验六蝗虫的形态解剖和昆虫分类 一、目的与内容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蝗虫的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掌握节肢动物门及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2.学习昆虫分类的基本知识。 3.通过对昆虫纲各目分类标本的观察,了解各目的主要特点。 4.认识节肢动物常见纲代表动物, (二)实验内容 1.蝗虫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 2.昆虫纲分类的基本知识:分类方法、分类特征、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3.各目分类标本的观察。 二、材料和用品: (一)材料 蝗虫浸制标本、昆虫主要目干制标本、节肢动物其他各纲代表动物标本 (二)用品 显微镜、解剖器具、解剖盘、载玻片、盖玻片、烧杯、滴管 三、操作与观察 (一)蝗虫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剂 取棉蝗浸制标本在清水中浸泡、冲 洗后置于解剖盘中。 1.外部形态 花气 棉蝗一般体呈青绿色,浸制标本呈 黄褐色。体表被有几丁质外骨骼。身体 可明显分为头、胸、腹3个部分。雌 雄异体,雄虫比雌虫小。 I)头部 位于身体最前端,卵圆形,其外骨 骼愈合成一坚硬的头壳。头部可分为以 下部分:头壳的正前方为略呈梯形的 额,额下连一长方形的唇基:额的上方, 两复眼之间的背上方为头顶:复眼以 下,头的两侧部分为赖:头页和航之后 下标 为后头。头部具有下列器官: 下拉 眼:1对复眼和3个单眼。 触角:1对,位于额上部两复眼内 图6.1东亚飞蝗的外部结构
32 实验六 蝗虫的形态解剖和昆虫分类 一、目的与内容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对蝗虫的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掌握节肢动物门及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2. 学习昆虫分类的基本知识。 3. 通过对昆虫纲各目分类标本的观察,了解各目的主要特点。 4. 认识节肢动物常见纲代表动物。 (二)实验内容 1. 蝗虫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 2. 昆虫纲分类的基本知识:分类方法、分类特征、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3. 各目分类标本的观察。 二、材料和用品: (一)材料 蝗虫浸制标本、昆虫主要目干制标本、节肢动物其他各纲代表动物标本 (二)用品 显微镜、解剖器具、解剖盘、载玻片、盖玻片、烧杯、滴管 三、操作与观察 (一)蝗虫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 取棉蝗浸制标本在清水中浸泡、冲 洗后置于解剖盘中。 1. 外部形态 棉蝗一般体呈青绿色,浸制标本呈 黄褐色。体表被有几丁质外骨骼。身体 可明显分为头、胸、腹 3 个部分。雌 雄异体,雄虫比雌虫小。 ⑴ 头部 位于身体最前端,卵圆形,其外骨 骼愈合成一坚硬的头壳。头部可分为以 下部分:头壳的正前方为略呈梯形的 额,额下连一长方形的唇基;额的上方, 两复眼之间的背上方为头顶;复眼以 下,头的两侧部分为颊;头顶和颊之后 为后头。头部具有下列器官: 眼:1 对复眼和 3 个单眼。 触角:1 对,位于额上部两复眼内 图 6.1 东亚飞蝗的外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