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腹线不明显。头部:口呈三角形,周围有3片突起的唇瓣,背侧较大的1片为背唇,其两 侧各有1个乳突,腹面2片较小的为腹唇,每腹唇外侧中央有一个乳突。 雕雄异形。雕虫稍长而知,圆锥形尾部不弯曲,近后端腹面约2mm处有工门:距体 前端约1/3处为雌性生殖孔。雄虫较小,尾部向腹面弯曲,其生殖孔与肛门合一,称泄殖 孔,常有交合刺两枚由泄殖孔伸出。 2.内部解剂与观察(图4.2,4.3) 分清蝈虫的前、后端,背、腹面,将其腹面向下置于蜡盘中,用大头针将蝈虫前后端 固定,左手食指、中指分开轻按虫体,右手用解剖针从虫体前端略偏背线处向后小心划开 体壁直到体末端,用镊子拉开两侧体壁,用大头针将体壁边缘固定在蜡盘中,加清水没过 虫体,用解剖针小心将器官稍加分离。(解剖针不要刺入太深,以免损坏内部器官,大头 针左右交错,向外倾斜45°)。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为1条直管。口位于3个唇瓣的中间,略呈三角形:口后接 咽,咽呈长梨形多肌肉质的一段管道:咽后接肠,肠为一根粗细相似的扁平直管:肠近后 端为直肠,但二者界限不明。雌虫肠末端以肛门开口于体外,雄虫开口于泄殖腔,再由泄 殖腔开口于体外。 (2②生殖系统用解剖针和镊子仔细分离缠绕在消化管周围的生殖器官,边分离边观 察。 图4.2雄性圳虫内部结构图(自黄诗笼) 雄虫:生殖器官为1条细长管状结构。管的游离端细长而弯曲的部分为精巢,精巢的 延续为输精管,但两者界限不明显,输精管后是膨大较粗的管状贮精囊,贮精囊末端连接 细而直的射精管,射精管开口于直肠末端的泄殖腔,由世殖孔通体外。泄殖腔的背方有1 交接刺囊,囊内有1对交接刺,常由泄殖孔伸出体外。雌虫:生殖器官为2条细长的管。 两管游离端最细的部分为卵巢,其后逐渐加粗而半透明的一段是输卵管,输卵管后较粗大 呈白色的部分是子宫,两子宫汇合成一短的阴道,阴道末端的生殖孔开口于体前13腹面 处。 (③)神经系统 围绕咽头有一围咽神经环,由围咽神经环向前通出6条神经达口唇,向后通出6条神 经到身体各部。因神经都镶嵌在表皮中,观察较难。 (④排泄系统
23 腹线不明显。头部:口呈三角形,周围有 3 片突起的唇瓣,背侧较大的 1 片为背唇,其两 侧各有 1 个乳突,腹面 2 片较小的为腹唇,每腹唇外侧中央有一个乳突。 雌雄异形。雌虫稍长而粗,圆锥形尾部不弯曲,近后端腹面约 2 mm 处有肛门;距体 前端约 1/3 处为雌性生殖孔。雄虫较小,尾部向腹面弯曲,其生殖孔与肛门合一,称泄殖 孔,常有交合刺两枚由泄殖孔伸出。 2. 内部解剖与观察(图 4.2,4.3) 分清蛔虫的前、后端,背、腹面,将其腹面向下置于蜡盘中,用大头针将蛔虫前后端 固定,左手食指、中指分开轻按虫体,右手用解剖针从虫体前端略偏背线处向后小心划开 体壁直到体末端,用镊子拉开两侧体壁,用大头针将体壁边缘固定在蜡盘中,加清水没过 虫体,用解剖针小心将器官稍加分离。(解剖针不要刺入太深,以免损坏内部器官,大头 针左右交错,向外倾斜 45°)。 ⑴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为 1 条直管。口位于 3 个唇瓣的中间,略呈三角形;口后接 咽,咽呈长梨形多肌肉质的一段管道;咽后接肠,肠为一根粗细相似的扁平直管;肠近后 端为直肠,但二者界限不明。雌虫肠末端以肛门开口于体外,雄虫开口于泄殖腔,再由泄 殖腔开口于体外。 ⑵ 生殖系统 用解剖针和镊子仔细分离缠绕在消化管周围的生殖器官,边分离边观 察。 雄虫:生殖器官为 1 条细长管状结构。管的游离端细长而弯曲的部分为精巢,精巢的 延续为输精管,但两者界限不明显,输精管后是膨大较粗的管状贮精囊,贮精囊末端连接 细而直的射精管,射精管开口于直肠末端的泄殖腔,由泄殖孔通体外。泄殖腔的背方有 1 交接刺囊,囊内有 1 对交接刺,常由泄殖孔伸出体外。雌虫:生殖器官为 2 条细长的管。 两管游离端最细的部分为卵巢,其后逐渐加粗而半透明的一段是输卵管,输卵管后较粗大、 呈白色的部分是子宫,两子宫汇合成一短的阴道,阴道末端的生殖孔开口于体前 1/3 腹面 处。 ⑶ 神经系统 围绕咽头有一围咽神经环,由围咽神经环向前通出 6 条神经达口唇,向后通出 6 条神 经到身体各部。因神经都镶嵌在表皮中,观察较难。 ⑷ 排泄系统 图 4.2 雄性蛔虫内部结构图(自黄诗笺)
24 由两条排泄管组成,位于侧线中。 图4.3雄性蛔虫内部结构图(自黄诗笺) 3.横切面玻片标本的观察(图44,4.5) 取蛔虫横切片置于低倍镜下观察。 ()体壁:由三层组成,角质层、表皮层和肌肉层。角质层是由表皮细胞分泌的一层 无细胞结构的膜。表皮层来源于外胚层,为合胞体构造。表皮层向内增厚形成4条纵行体 线,位于身体背面和腹面正中的2条分别为背线和腹线,其内侧膨大呈圆形,内含背神经 索和腹神经索,腹神经素比背神经索粗。侧线位于体两侧,较宽,其内侧各有一圆孔即排 泄管的横切面所在位置。肌肉层来源于中胚层,较厚,被4条体线分隔成4部分,每个部 分有许多纵肌细胞组成。 (②)肠:假体腔中横切面呈较大的扁圆形的管,内胚层形成,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 成。 ()假体腔:肠与体壁之间的空腔,即 中胚层和内胚层之间一空腔。 背种经索 线 角质园 雌虫的原体腔内有卵巢、输卵管和子 收 宫。卵巢细,细胞辐射状排列,中心有一轴 心似车轮。输卵管中心轴消失,管壁细胞为 单层,中空。最大的两管为子宫,管腔大, 内有很多虫卵 雄虫原体腔内有精巢、输精管和储精 囊。精巢内精细胞的密度大,染色深。输精 我 管内管腔空隙较大,精细胞密度较小,染色 较浅。储精囊很大,内有很多精子,染色与 输卵管相似。 (二)环毛蚓的外形与内部构造 图4.4期虫横切面(自黄诗笺) 用清水洗去药液,将蚯蚓放在蜡盘中,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 1.外形(图4.5) 环毛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前端略尖,后端纯圆。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前 端有口,后端有肛门。身体分节。除围口节、生殖带和最后几节无刚毛外,各体节中间都
24 由两条排泄管组成,位于侧线中。 3. 横切面玻片标本的观察(图 4.4,4.5) 取蛔虫横切片置于低倍镜下观察。 ⑴ 体壁:由三层组成,角质层、表皮层和肌肉层。角质层是由表皮细胞分泌的一层 无细胞结构的膜。表皮层来源于外胚层,为合胞体构造。表皮层向内增厚形成 4 条纵行体 线,位于身体背面和腹面正中的 2 条分别为背线和腹线,其内侧膨大呈圆形,内含背神经 索和腹神经索,腹神经索比背神经索粗。侧线位于体两侧,较宽,其内侧各有一圆孔即排 泄管的横切面所在位置。肌肉层来源于中胚层,较厚,被 4 条体线分隔成 4 部分,每个部 分有许多纵肌细胞组成。 ⑵ 肠:假体腔中横切面呈较大的扁圆形的管,内胚层形成,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 成。 ⑶ 假体腔:肠与体壁之间的空腔,即 中胚层和內胚层之间一空腔。 雌虫的原体腔内有卵巢、输卵管和子 宫。卵巢细,细胞辐射状排列,中心有一轴 心似车轮。输卵管中心轴消失,管壁细胞为 单层,中空。最大的两管为子宫,管腔大, 内有很多虫卵。 雄虫原体腔内有精巢、输精管和储精 囊。精巢内精细胞的密度大,染色深。输精 管内管腔空隙较大,精细胞密度较小,染色 较浅。储精囊很大,内有很多精子,染色与 输卵管相似。 (二)环毛蚓的外形与内部构造 用清水洗去药液,将蚯蚓放在蜡盘中,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 1. 外形(图 4.5) 环毛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前端略尖,后端钝圆。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前 端有口,后端有肛门。身体分节。除围口节、生殖带和最后几节无刚毛外,各体节中间都 图 4.3 雌性蛔虫内部结构图(自黄诗笺) 图 4.4 蛔虫横切面(自黄诗笺)
有一圈向后生长的刚毛,刚毛颜色较深,用手触碰有涩感。 性成熟个体有棕红色隆肿环带的一端为前端,前端第1节为围口节,围口节前端中央 是口,口的背侧有肉质的口前叶。性成熟的蚯蚓在第14~16体节的表面,有一明显的指 状胶质套,表面光滑,颜色较深,这个结构称为环带。身体末端的纵裂的开口是肛门。观 察身体背面,除前几节外,背中线上每节间处有背孔,将蚯蚓背面擦干后用手轻压其体内 侧,可见液体流出,此处即背孔。 观察身体腹面,受精囊孔为3对(因种类不同有所不同),分别位于67、7/8、8/9体 节腹面两侧的节间沟中:雌性生殖孔有1个,位于第14体节腹面正中央处:雄性生殖孔 有1对,位于第18体节腹面两侧:在雄性生殖孔和受精囊孔附近常有小而圆的生殖乳突。 2.内部解剂和观察(图4.6) 10 15 20 从身体前端3处开始,左手展开 食指和中指轻压环毛蚓背侧,右手用 剪刀在虫体背面略偏背中线处由后向 前剪开体壁至口,用镊子将剪开的体 口前计刚毛 精挺生 生殖带雄性生殖孔 壁略抵开,用解剖针划开消化管与体 背孔 壁之间的隔膜联系,将剪开的体壁向 两侧展平,并用大头针将体壁固定在 蜡盘上,加清水没过蚯蚓,依次观察 注意事项:剪开体壁时,注意避开背 中线处的背血管:剪刀尖稍向上挑起, 图45蚯蚓外部形态 以免损伤内部器官:剪开身体前端体腔隔膜时,勿损伤生殖器官:约每5节钉一针,左右 交错,针体向外倾斜45° ()消化系统 体腔中央的1条直管,从前向后依次为: 口腔:位于1~3节,构成口腔外壁。 咽:位于4~5节,为一膨大的梨形囊,富含肌肉(硬),有虹吸食物能力。 食道:位于6~8节,是一段细管(裹有肌肉不易看清)。 嗉囊:食道后的膨大部分,有贮藏食物的功能(不明显)。 砂囊:位于9~10节,是一球状膨大的囊,富含肌肉(硬、大、色浅),有磨碎食物 的作用。 胃:位于11~14节内,是一段细长的管,被储精囊所包围(不易看清) 肠:第15节至肛门,肠壁很薄(很粗)。 盲肠:位于第26节,一对,向前伸出(明显)。 (②)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为闭管式,经福尔马林浸泡的标本,其血管为紫黑色,观察以下几个主要部 分: 背血管:紧贴消化管的背中线上(从肠道上看),血液从后向前流动。 心脏:四对环状血管,分别位于第7、9、12、13节内(因种而异)。连接背腹血管
25 有一圈向后生长的刚毛,刚毛颜色较深,用手触碰有涩感。 性成熟个体有棕红色隆肿环带的一端为前端,前端第 1 节为围口节,围口节前端中央 是口,口的背侧有肉质的口前叶。性成熟的蚯蚓在第 14~16 体节的表面,有一明显的指 状胶质套,表面光滑,颜色较深,这个结构称为环带。身体末端的纵裂的开口是肛门。观 察身体背面,除前几节外,背中线上每节间处有背孔,将蚯蚓背面擦干后用手轻压其体内 侧,可见液体流出,此处即背孔。 观察身体腹面,受精囊孔为 3 对(因种类不同有所不同),分别位于 6/7、7/8、8/9 体 节腹面两侧的节间沟中;雌性生殖孔有 1 个,位于第 14 体节腹面正中央处;雄性生殖孔 有 1 对,位于第 18 体节腹面两侧;在雄性生殖孔和受精囊孔附近常有小而圆的生殖乳突。 2. 内部解剖和观察(图 4.6) 从身体前端 1/3 处开始,左手展开 食指和中指轻压环毛蚓背侧,右手用 剪刀在虫体背面略偏背中线处由后向 前剪开体壁至口,用镊子将剪开的体 壁略掀开,用解剖针划开消化管与体 壁之间的隔膜联系,将剪开的体壁向 两侧展平,并用大头针将体壁固定在 蜡盘上,加清水没过蚯蚓,依次观察。 注意事项: 剪开体壁时,注意避开背 中线处的背血管;剪刀尖稍向上挑起, 以免损伤内部器官;剪开身体前端体腔隔膜时,勿损伤生殖器官;约每 5 节钉一针,左右 交错,针体向外倾斜 45°。 ⑴ 消化系统 体腔中央的 1 条直管,从前向后依次为: 口腔:位于 1~3 节,构成口腔外壁。 咽:位于 4~5 节,为一膨大的梨形囊,富含肌肉(硬),有虹吸食物能力。 食道:位于 6~8 节,是一段细管(裹有肌肉不易看清)。 嗉囊:食道后的膨大部分,有贮藏食物的功能(不明显)。 砂囊:位于 9~10 节,是一球状膨大的囊,富含肌肉(硬、大、色浅),有磨碎食物 的作用。 胃:位于 11~14 节内,是一段细长的管,被储精囊所包围(不易看清)。 肠:第 15 节至肛门,肠壁很薄(很粗)。 盲肠:位于第 26 节,一对,向前伸出(明显)。 ⑵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为闭管式,经福尔马林浸泡的标本,其血管为紫黑色,观察以下几个主要部 分: 背血管:紧贴消化管的背中线上(从肠道上看),血液从后向前流动。 心脏:四对环状血管,分别位于第 7、9、12、13 节内(因种而异)。连接背腹血管。 图 4.5蚯蚓外部形态
腹血管:紧贴消化道腹面(从肠道腹面看),血液从前向后流动。 神经下血管:位于腹神经节之下,很细,每节有分支与隔膜上的血管相连,负责把体 壁的血液输给背血管。用针掀起腹神经链即可看到(下面一条隐约黑线)。 食管侧血管:位于体前端消化管两侧的1对较细的血管。 (3)生殖系统:雌雄同体 ①雄性生殖器官: 精巢囊:2对,白色囊状物,位于第10、11节内。 贮精囊:位于第11、12节内,2对,紧接在精巢囊之后,呈分叶状,大而明显, 输精管:细线状,两侧的前后输精管各汇合成1条,向后通到第18节处,和前列腺 汇合,由生殖孔通出。 前列腺:1对,发达,大而呈分叶状的腺体,位于体节戴 脑 第18节及其前后的几节内,分泌物与精子混合成精液, 制药神经 交配时注入对方的受精囊。 ②雌性生殖系统: 咽下神经节 卵巢:1对,位于第13节前隔膜后壁上,腹神精 直管 索的两侧,呈薄片状。 一受精森 卵漏斗:1对,位于第13和14节隔膜之前,呈喇 刷性原 10- 叭状,后连短的输卵管,开口于第14节的雌性生殖孔 精梨囊 (雌性生殖孔不明显)。 输卵管:1对,极短,穿过隔膜在第14节腹神经 储箱囊 索腹侧汇合后,通到第14节腹面雌性生殖孔。 卵巢 受精囊:2一3对,位于第7~9节,每一受精囊连 有一盲管,分别开口于各自的受精囊孔(接受异体精 子) 前列眼 (④神经系统 副性腺 用解剖针和镊子剥除口腔管和咽部的肌肉,在第三 20- 节的前部,咽的上方可见白色的脑,两侧有围咽神经, 腹神经索 将口腔管剪段,抽出消化道,即可露出完整的中枢神经 神经节 系统。包括脑、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腹 神经索明显)。 咽上神经节(脑):两叶,位于第4节的咽部背面 围咽神经:由咽上神经节两侧下行的一对神经。 咽下神经节:在咽部下方与围咽神经相连的一对 神经节。 图4.6环毛蜗内部解剂图 腹神经索:在消化道的腹面,呈链索状,每一体节有一对稍膨大的神经节,各神经节 之间有神经索相连。腹神经索上的第一个神经节是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发出3对神经到 体壁与内脏器官。 3.横切面玻片标本观黎(图47)
26 腹血管:紧贴消化道腹面(从肠道腹面看),血液从前向后流动。 神经下血管:位于腹神经节之下,很细,每节有分支与隔膜上的血管相连,负责把体 壁的血液输给背血管。用针掀起腹神经链即可看到(下面一条隐约黑线)。 食管侧血管:位于体前端消化管两侧的 1 对较细的血管。 ⑶ 生殖系统:雌雄同体 ① 雄性生殖器官: 精巢囊:2 对,白色囊状物,位于第 10、11 节内。 贮精囊:位于第 11、12 节内,2 对,紧接在精巢囊之后,呈分叶状,大而明显, 输精管:细线状,两侧的前后输精管各汇合成 1 条,向后通到第 18 节处,和前列腺 汇合,由生殖孔通出。 前列腺:1 对,发达,大而呈分叶状的腺体,位于 第 18 节及其前后的几节内,分泌物与精子混合成精液, 交配时注入对方的受精囊。 ② 雌性生殖系统: 卵巢:1 对,位于第 13 节前隔膜后壁上,腹神精 索的两侧,呈薄片状。 卵漏斗:1 对,位于第 13 和 14 节隔膜之前,呈喇 叭状,后连短的输卵管,开口于第 14 节的雌性生殖孔 (雌性生殖孔不明显)。 输卵管:1 对,极短,穿过隔膜在第 14 节腹神经 索腹侧汇合后,通到第 14 节腹面雌性生殖孔。 受精囊:2~3 对,位于第 7~9 节,每一受精囊连 有一盲管,分别开口于各自的受精囊孔(接受异体精 子)。 ⑷ 神经系统 用解剖针和镊子剥除口腔管和咽部的肌肉,在第三 节的前部,咽的上方可见白色的脑,两侧有围咽神经, 将口腔管剪段,抽出消化道,即可露出完整的中枢神经 系统。包括脑、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腹 神经索明显)。 咽上神经节(脑):两叶,位于第 4 节的咽部背面。 围咽神经:由咽上神经节两侧下行的一对神经。 咽下神经节:在咽部下方与围咽神经相连的一对 神经节。 腹神经索:在消化道的腹面,呈链索状,每一体节有一对稍膨大的神经节,各神经节 之间有神经索相连。腹神经索上的第一个神经节是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发出 3 对神经到 体壁与内脏器官。 3. 横切面玻片标本观察(图 4.7) 图 4.6 环毛蚓内部解剖图
环毛蚓是三胚层真体腔动物。取环毛蚓横切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 ()体壁 体壁的组成自外到内依次是非细胞结构的角质膜,单层柱状上皮的表皮层,体壁肌肉 层,包括外层较薄的环肌和内层较厚的纵肌,由扁平细胞构成的壁体腔膜。此外,有的有 刚毛自体壁伸出体表。 (②)肠 背血管 肠壁组成自外到 角质膜 内依次为脏体腔膜,肠 壁肌肉层包括外纵肌 本 和内环肌,单层柱状上 肌 皮即肠上皮。肠壁上皮 道 比较厚,为单层柱状上 隔 皮组成,细胞排列紧 黄色细 密,不规则,在细胞层 小肾管 的端部可见染成淡红 血管 色的由肠绒毛形成的 一腹神经索 纹状缘。肌肉层很薄, 刚毛 一神经下血管 由环肌和纵肌组成。环 肌纤维呈线状,紧贴肠 壁,需要在高倍镜下仔 图4.7环毛横切面 细寻找才可以看清楚 肌纤维的断面。纵肌分布在环肌外侧,在横切片上看到的是一个个染成红色的小圆点,在 盲道的凹陷处纵肌肌束较粗,较易观察。体腔膜(黄色细胞),在纵肌层外的一层立方形 或柱形细胞,细胞界限明显,细胞的大小因细胞内储存物的多少而有变化, (3)真体腔 在体壁与肠壁之间的空腔,为中胚层形成的真体腔。肠背面的中央、盲道的上方红色 斑块为背血管:肠腹面中央的红色斑块为腹血管,以系膜与肠连接:腹血管下方有一较大 的椭圆形结构,为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向两侧发出神经纤维。 四、问题与思考 1,根据实验观察列表比较蛔虫和环毛蚓在外形、体壁、消化管及体腔等结构上的异同 点 2.根据蝈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说明无脊椎动物消化管结构和机能的演变,及其与真体 腔形成的关联。 3.如何理解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4.思考总结环毛蚓的哪些特征反映了对穴居生活的适应,并加以说明 5.绘图:蛔虫或环毛蚓的横切面图,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编写人:胡红英 审校人:张卫红
27 环毛蚓是三胚层真体腔动物。取环毛蚓横切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 ⑴ 体壁 体壁的组成自外到内依次是非细胞结构的角质膜,单层柱状上皮的表皮层,体壁肌肉 层,包括外层较薄的环肌和内层较厚的纵肌,由扁平细胞构成的壁体腔膜。此外,有的有 刚毛自体壁伸出体表。 ⑵ 肠 肠壁组成自外到 内依次为脏体腔膜,肠 壁肌肉层包括外纵肌 和内环肌,单层柱状上 皮即肠上皮。肠壁上皮 比较厚,为单层柱状上 皮组成,细胞排列紧 密,不规则,在细胞层 的端部可见染成淡红 色的由肠绒毛形成的 纹状缘。肌肉层很薄, 由环肌和纵肌组成。环 肌纤维呈线状,紧贴肠 壁,需要在高倍镜下仔 细寻找才可以看清楚 肌纤维的断面。纵肌分布在环肌外侧,在横切片上看到的是一个个染成红色的小圆点,在 盲道的凹陷处纵肌肌束较粗,较易观察。体腔膜(黄色细胞),在纵肌层外的一层立方形 或柱形细胞,细胞界限明显,细胞的大小因细胞内储存物的多少而有变化。 ⑶ 真体腔 在体壁与肠壁之间的空腔,为中胚层形成的真体腔。肠背面的中央、盲道的上方红色 斑块为背血管;肠腹面中央的红色斑块为腹血管,以系膜与肠连接;腹血管下方有一较大 的椭圆形结构,为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向两侧发出神经纤维。 四、问题与思考 1. 根据实验观察列表比较蛔虫和环毛蚓在外形、体壁、消化管及体腔等结构上的异同 点。 2. 根据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说明无脊椎动物消化管结构和机能的演变,及其与真体 腔形成的关联。 3. 如何理解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4. 思考总结环毛蚓的哪些特征反映了对穴居生活的适应,并加以说明。 5. 绘图:蛔虫或环毛蚓的横切面图,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编写人:胡红英 审校人:张卫红 图 4.7环毛蚓横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