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细长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及鞭节组成,鞭节又分为许多亚节。 口器:典型的咀嚼式口器。左手持蝗虫,使其腹面向上,拇、食指将其头部夹稳,右 手持镊子自前向后将口器各部分取下(注意观察口器各部分者生的位置),依次放在载 玻片上,用放大镜观察其下列构造:上唇1片,连于唇基下方,略呈长方形。大颚1对, 坚硬的几丁质块,被上层覆盖。小颚1对,位于大颚后方,下唇前方,具5节的小颚须。 下唇1片,位于小颚后方,成为口器的底板,两侧有1对具3节的下唇须。舌位于大、 小颚之间,为口前腔中央的1个近椭圆形的囊状物,表面有毛和细刺。 (2)胸部 头部后方为胸部,胸部由3节组成,由前向后依次称前 胸、中胸和后胸。每胸节各有1对足,中、后胸背面各有1 上居 对翅。 上毁 外骨酪:为坚硬的几丁质骨板,背部的称背板,腹面的 称腹板,两侧的称侧板。 背板前胸背板发达,从两侧向下扩展成马鞍形,几乎盖 下1 住整个侧板,后缘中央伸至中胸的背面:其背面有3条横缝 分触须 线向两侧下伸至两侧中部,背面中央隆起呈屋脊状。中、后 下唇 胸背板较小,被两翅覆盖。用剪刀沿前胸背板第3横缝线剪 图6.2蝗虫的口器 去背板后部,将两翅拨向两侧,即可见中、后胸背板略呈长方 形,表面有沟,将骨板划分为几块骨片。 腹板前胸腹板在两足间有一囊状突起,向后弯曲,指向中胸腹板,称前胸腹板突。 中、后胸腹板合成一块,但明显可分:每腹板表面有沟,可将骨板分成若干骨片。 侧板前胸侧板位于背板下方前端,为1个三角形小骨片。中、后胸侧板发达,其表 面均有1条斜行的侧沟,将侧板分为前后两部。胸部有2对气门,1对在前胸与中胸侧板 间的薄膜上,另1对在中、后胸侧板间、中足基部的薄膜上。 附肢:胸部各节依次着生前足、中足和后足各1对。前、中足较小,为步行足、后足 强大,为跳跃足。各足均由6肢节构成: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翅:2对。有暗色斑纹,具翅脉。前翅着生于中胸,革质,形长而狭,休息时覆盖在 背上,称为覆翅。后翅着生于后胸,休息时折叠而藏于覆翅之下,将后翅展开,可见它宽 大,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注意观察其脉相。 (3)腹部 与胸部直接相连,由11个体节组成 外骨酪几丁质外骨骼较柔软,只由背板和腹板组成,侧板退化为连接背、腹板的侧 膜。雌、雄蝗虫第一至八腹节形态构造相似,在背板两侧下缘前方各有1个气门。在第1 腹节气门后方各有1个大而呈椭圆形的膜状结构,称听器。第九、十两节背板较狭,且 相互愈合,第十一节背板形成背面三角形的肛上板,盖着肛门,第十节背板的后缘、肛上 板的左右两侧有1对小突起,即尾须,雄虫的尾须比雌虫的大:两尾须下各有1个三角形 的肛侧板。腹部末端还有外生殖器
33 侧,细长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及鞭节组成,鞭节又分为许多亚节。 口器:典型的咀嚼式口器。左手持蝗虫,使其腹面向上,拇、食指将其头部夹稳,右 手持镊子自前向后将口器各部分取下( 注意观察口器各部分着生的位置 ),依次放在载 玻片上,用放大镜观察其下列构造:上唇 1 片,连于唇基下方,略呈长方形。 大颚 1 对, 坚硬的几丁质块,被上唇覆盖。小颚 1 对,位于大颚后方,下唇前方,具 5 节的小颚须。 下唇 1 片,位于小颚后方,成为口器的底板,两侧有 1 对具 3 节的下唇须。 舌位于大、 小颚之间,为口前腔中央的 1 个近椭圆形的囊状物,表面有毛和细刺。 ⑵ 胸部 头部后方为胸部,胸部由 3 节组成,由前向后依次称前 胸、中胸和后胸。每胸节各有 1 对足,中、后胸背面各有 1 对翅。 外骨骼:为坚硬的几丁质骨板,背部的称背板,腹面的 称腹板,两侧的称侧板。 背板 前胸背板发达,从两侧向下扩展成马鞍形,几乎盖 住整个侧板,后缘中央伸至中胸的背面;其背面有 3 条横缝 线向两侧下伸至两侧中部,背面中央隆起呈屋脊状。中、后 胸背板较小,被两翅覆盖。用剪刀沿前胸背板第 3 横缝线剪 去背板后部,将两翅拨向两侧,即可见中、后胸背板略呈长方 形,表面有沟,将骨板划分为几块骨片。 腹板 前胸腹板在两足间有一囊状突起,向后弯曲,指向中胸腹板,称前胸腹板突。 中、后胸腹板合成一块,但明显可分;每腹板表面有沟,可将骨板分成若干骨片。 侧板 前胸侧板位于背板下方前端,为 1 个三角形小骨片。中、后胸侧板发达,其表 面均有 1 条斜行的侧沟,将侧板分为前后两部。胸部有 2 对气门,1 对在前胸与中胸侧板 间的薄膜上,另 1 对在中、后胸侧板间、中足基部的薄膜上。 附肢:胸部各节依次着生前足、中足和后足各 1 对。前、中足较小,为步行足、后足 强大,为跳跃足。各足均由 6 肢节构成: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翅:2 对。有暗色斑纹,具翅脉。前翅着生于中胸,革质,形长而狭,休息时覆盖在 背上,称为覆翅。后翅着生于后胸,休息时折叠而藏于覆翅之下,将后翅展开,可见它宽 大,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注意观察其脉相。 ⑶ 腹部 与胸部直接相连,由 11 个体节组成。 外骨骼 几丁质外骨骼较柔软,只由背板和腹板组成,侧板退化为连接背、腹板的侧 膜。雌、雄蝗虫第一至八腹节形态构造相似,在背板两侧下缘前方各有 1 个气门。在第 1 腹节气门后方各有 1 个大而呈椭圆形的膜状结构,称听器。 第九、十两节背板较狭,且 相互愈合,第十一节背板形成背面三角形的肛上板,盖着肛门,第十节背板的后缘、肛上 板的左右两侧有 1 对小突起,即尾须,雄虫的尾须比雌虫的大;两尾须下各有 1 个三角形 的肛侧板。腹部末端还有外生殖器。 图 6.2 蝗虫的口器
34 外生殖器雌蝗虫的产卵器:雌虫第九十节无腹板,第八节腹板特长,其后缘的剑状 突起称导卵突起,导卵突起后有1对尖形的产卵腹瓣(下产卵瓣):在背侧肛侧板后也有1 对尖形的产卵瓣,为产卵背瓣(上产卵瓣),产卵背瓣和腹瓣构成产卵器。雄蝗虫的交配 器:雄虫第9节腹板发达,向后延长并向上翘起形成匙状的下生殖板,将下生殖板向下压, 可见内有一突起,即阳茎。 2.内部解剂 左手持蝗虫,使其背部向上,右手持剪剪去翅和足。再从腹部末端尾须处开始,自后 向前沿气门上方将左右两侧体壁剪开,剪至前胸背板前缘。在虫体前后端两侧体壁已剪开 的裂缝之间,剪开头部与前胸间的颈膜和腹部末端的背板。将蝗虫背面向上置解剖盘中, 用解到针自前向后小心地将背壁与其下方的内部器官分离开,最后用摄子将完整的背壁取 下。依次观察下列器官系统: ()循环系统观察取下的背壁,可见腹部背壁内面中央线上有一条半透明的细长管状 构造,即为心脏。心脏按节有若干略膨大的部分,为心室。心脏前瑞连一细管,即大动脉。 心脏两侧有扇形的翼状肌。 (②)呼吸系统自气门向体内,可见许多白色分枝的小管分布于内脏器官和肌肉中,即 为气管:在内脏背面两侧还有许多膨大的气囊。用镊子撕取胸部肌肉少许,或剪取一段气 管,放在载玻片上,加水制成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 即可看到许多小管,其管壁内膜有几丁质螺旋纹。 (③)生殖系统棉蝗为雌雄异体异形,实验时可互换 不同性别的标本进行观察。 ①雄性生殖器官 精巢:位于腹部消化管的背方,1对,左右相连成 一长椭圆形结构,仔细观察,可见由许多小管,即精巢 管组成。 输精管和射精管:精巢腹面两侧向后伸出】对输精 管,分离周围组织可看到,两管绕到消化管腹方汇合成 1条射精管。射精管穿过生殖下板,开口于阳茎末端。 副性腺和储精囊:位于射精管前端两侧,为一些迂 图6.3娘虫的呼吸系统 曲的细管,通入射精管基部。仔细将副性腺的细管拨散开,还可看到1对储精囊,也开口 于射精管基部。观察时可将 消化管末段向背方路挑起, 肠言或 以便寻找,但勿将消化管撕 断。 ②雌性生殖器官 卵巢:位于腹部消化管 的背方,1对,由许多自中 线斜向后方排列的卵巢管组 口并时 成。 图6.4蛙虫的内部结构
34 外生殖器 雌蝗虫的产卵器:雌虫第九十节无腹板,第八节腹板特长,其后缘的剑状 突起称导卵突起,导卵突起后有 1 对尖形的产卵腹瓣(下产卵瓣);在背侧肛侧板后也有 1 对尖形的产卵瓣,为产卵背瓣(上产卵瓣),产卵背瓣和腹瓣构成产卵器。雄蝗虫的交配 器:雄虫第 9 节腹板发达,向后延长并向上翘起形成匙状的下生殖板,将下生殖板向下压, 可见内有一突起,即阳茎。 2. 内部解剖 左手持蝗虫,使其背部向上,右手持剪剪去翅和足。再从腹部末端尾须处开始,自后 向前沿气门上方将左右两侧体壁剪开,剪至前胸背板前缘。在虫体前后端两侧体壁已剪开 的裂缝之间,剪开头部与前胸间的颈膜和腹部末端的背板。将蝗虫背面向上置解剖盘中, 用解剖针自前向后小心地将背壁与其下方的内部器官分离开,最后用镊子将完整的背壁取 下。依次观察下列器官系统: ⑴ 循环系统 观察取下的背壁,可见腹部背壁内面中央线上有一条半透明的细长管状 构造,即为心脏。心脏按节有若干略膨大的部分,为心室。心脏前端连一细管,即大动脉。 心脏两侧有扇形的翼状肌。 ⑵ 呼吸系统 自气门向体内,可见许多白色分枝的小管分布于内脏器官和肌肉中,即 为气管;在内脏背面两侧还有许多膨大的气囊。用镊子撕取胸部肌肉少许,或剪取一段气 管,放在载玻片上,加水制成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 即可看到许多小管,其管壁内膜有几丁质螺旋纹。 ⑶ 生殖系统 棉蝗为雌雄异体异形,实验时可互换 不同性别的标本进行观察。 ① 雄性生殖器官 精巢:位于腹部消化管的背方,1 对,左右相连成 一长椭圆形结构,仔细观察,可见由许多小管,即精巢 管组成。 输精管和射精管:精巢腹面两侧向后伸出 1 对输精 管,分离周围组织可看到,两管绕到消化管腹方汇合成 1 条射精管。射精管穿过生殖下板,开口于阳茎末端。 副性腺和储精囊:位于射精管前端两侧,为一些迂 曲的细管,通入射精管基部。仔细将副性腺的细管拨散开,还可看到 1 对储精囊,也开口 于射精管基部。观察时可将 消化管末段向背方略挑起, 以便寻找,但勿将消化管撕 断。 ② 雌性生殖器官 卵巢:位于腹部消化管 的背方,1 对,由许多自中 线斜向后方排列的卵巢管组 成。 图 6.3 蝗虫的呼吸系统 图 6.4 蝗虫的内部结构
35 卵尊和输卵管:卵巢两侧有1对略粗的纵行管,各卵巢管与之相连,此即卵萼,是产 卵时暂时储存卵粒的地方,卵萼后行为输卵管。沿输卵管走向分离周围组织,并将消化管 末段向背方略挑起,可见2输卵管在身体后端绕到消化管腹方汇合成1条总输卵管,经生 殖腔开口于产卵腹瓣之间的生殖孔。 受精囊:自生殖腔背方伸出一弯曲小管,其末端形成一椭圆形囊,即受精囊。 副性腺:为卵萼前端的一弯曲的管状腺体。 (④消化系统 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之前有由口器包围而 成的口前腔,口前腔之后是口。用镊子移去精巢或卵巢后进行观察。 前肠:包括口、咽、食管、嗉囊和前胃。 中肠:又称胃,在与前胃交界处有12个呈指状突起的胃盲囊,6个伸向前方,6个伸 向后方。 后肠:包括回肠、结肠和直肠,其末端开口于肛门,肛门在肛上板之下。 唾液™:1对,位于胸部嗦囊腹面两侧,色淡,葡萄状,有1对导管前行,汇合后通 入口前腔。 (⑤排泄器官 为马氏管,着生在中、后肠交界处。将虫体浸入培养皿内的水中,用放大镜观察,可 见马氏管是许多细长的盲管,分布于血体腔中。 (⑥)神经系统 用剪刀剪开两复眼间头壳,剪去头顶和后头的头壳,但保留复眼和触角:再用镊子小 心地除去头壳内的肌肉,即可见到: 脑:位于两复眼之间,为淡黄色块状物。注意观察脑向前发出的主要神经,各通向的 器宫。 围食管神经:为脑向后发出的1对神经,到食管两侧。用镊子将消化管前端轻轻挑起 可见围食管神经绕过食管后,各与食管下神经节相连。除留小段食管外,将消化管除去: 再将腹隔和胸部肌肉除去,然后观察。 腹神经链:为胸部和腹部腹板中央线处的白色神经索。它由两股组成,在一定部位合 并成神经节,并发出神经通向其他器官。 (二)昆虫纲分类的基本知识:分类方法、分类特征、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1.昆虫的主要特征 ()昆虫的变态类型 无变态:如衣鱼的幼虫与成虫,除身体较小和性器官未成熟外,其他无大差别。 渐变态:如蝗虫。从幼虫生长发育到成虫,除翅逐渐成长和性器官逐渐成熟外,没有 其他明显差别。这种幼虫称为若虫。生活史中没有蛹的阶段。 半变态:如蜻蜓。幼虫在外形和生活习性上与成虫都不同:幼虫生活在水中,有临时 器官:成虫生活于陆地,临时器官消失。这种幼虫称稚虫。生活史中也无蛹期。 完全变态:如蚕。幼虫与成虫在各方面完全不同。在变成成虫前,要经过不食不动的 蛹期
35 卵萼和输卵管:卵巢两侧有 1 对略粗的纵行管,各卵巢管与之相连,此即卵萼,是产 卵时暂时储存卵粒的地方,卵萼后行为输卵管。沿输卵管走向分离周围组织,并将消化管 末段向背方略挑起,可见 2 输卵管在身体后端绕到消化管腹方汇合成 1 条总输卵管,经生 殖腔开口于产卵腹瓣之间的生殖孔。 受精囊:自生殖腔背方伸出一弯曲小管,其末端形成一椭圆形囊,即受精囊。 副性腺:为卵萼前端的一弯曲的管状腺体。 ⑷ 消化系统 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之前有由口器包围而 成的口前腔,口前腔之后是口。用镊子移去精巢或卵巢后进行观察。 前肠:包括口、咽、食管、嗉囊和前胃。 中肠:又称胃,在与前胃交界处有 12 个呈指状突起的胃盲囊,6 个伸向前方,6 个伸 向后方。 后肠:包括回肠、结肠和直肠,其末端开口于肛门,肛门在肛上板之下。 唾液腺:1 对,位于胸部嗉囊腹面两侧,色淡,葡萄状,有 1 对导管前行,汇合后通 入口前腔。 ⑸ 排泄器官 为马氏管,着生在中、后肠交界处。将虫体浸入培养皿内的水中,用放大镜观察,可 见马氏管是许多细长的盲管,分布于血体腔中。 ⑹ 神经系统 用剪刀剪开两复眼间头壳,剪去头顶和后头的头壳,但保留复眼和触角;再用镊子小 心地除去头壳内的肌肉,即可见到: 脑:位于两复眼之间,为淡黄色块状物。注意观察脑向前发出的主要神经,各通向的 器官。 围食管神经:为脑向后发出的 1 对神经,到食管两侧。用镊子将消化管前端轻轻挑起, 可见围食管神经绕过食管后,各与食管下神经节相连。除留小段食管外,将消化管除去; 再将腹隔和胸部肌肉除去,然后观察。 腹神经链:为胸部和腹部腹板中央线处的白色神经索。它由两股组成,在一定部位合 并成神经节,并发出神经通向其他器官。 (二)昆虫纲分类的基本知识:分类方法、分类特征、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1. 昆虫的主要特征 ⑴ 昆虫的变态类型 无变态:如衣鱼的幼虫与成虫,除身体较小和性器官未成熟外,其他无大差别。 渐变态:如蝗虫。从幼虫生长发育到成虫,除翅逐渐成长和性器官逐渐成熟外,没有 其他明显差别。这种幼虫称为若虫。生活史中没有蛹的阶段。 半变态:如蜻蜓。幼虫在外形和生活习性上与成虫都不同;幼虫生活在水中,有临时 器官;成虫生活于陆地,临时器官消失。这种幼虫称稚虫。生活史中也无蛹期。 完全变态:如蚕。幼虫与成虫在各方面完全不同。在变成成虫前,要经过不食不动的 蛹期
36 (②昆虫翅的类型 膜翅:薄而透明,膜质,翅脉清晰可见。如蜂类的翅。 革翅(有时又称复翅):革质,稍厚而有弹性,半透明,翅脉仍可见。如蝗虫的前翅。 鞘翅:角质,厚而坚硬,不透明,翅脉不可见。如金龟子的前翅。 半鞘翅:基半部厚而硬,鞘质 或革质,端半部膜质。如蝽类的前 翅。 平衡棒:后翅特化成棒状或勺 状。如蚊、蝇的后翅。 鳞翅:膜质,表面密被由毛特 化而成的鳞片。如蛾、蝶的翅。 缨翅:膜质,狭长,边缘者生 成列缨状毛。如蓟马的翅。 毛翅:膜质,表面密被刚毛 如石蚕蛾的翅。 图6.5昆虫翅的类型 1.复翅2.膜翅3.钟翅4.半鞘翅5.纓翅6.鞘翅7.半鞘翅 (③)昆虫触角的类型 刚毛状触角:鞭节纤细似一根刚毛。如蜻蜓、蝉的触角。 念珠状触角:鞭节各节圆球状。如白蚁的触角。 羽状(双栉状)触角:鞭节各节两侧均有细长突起,整个触角形似羽毛。如雄家蚕、 蛾的触角。 丝状触角:鞭节各节细长,无特殊变化(如蝗虫):或细长如丝,如蟋蝶的触角 锯齿状触角:鞭节各节的端部向一侧突出成三角形,因而整个触角形似锯条。如叩头 虫、芫菁的触角。 球杆状触角:鞭节末端数节逐渐稍稍膨 大,似棒球杆。如蝶类的触角 具芒状触角:鞭节仅一节,肥大,其上 着生有一根芒状刚毛。如蝇类的触角。 倭状(头状)触角:鞭节末端数节突然膨 大。如露尾虫、郭公虫等的触角。 鳃状触角:鞭节末端数节向一侧各具一片 状突起,叠在一起似鳃片。如金龟子的触角。 环毛状触角:鞭节各节基部着生一圈刚 毛。如雄蚊、摇蚊的触角。 状刚毛状老状 膝状触角:鞭节与梗节之间弯曲成一角 度。如蚂蚁、蜜蜂的触角。 栉齿状触角:鞭节各节的端部有一长形 突起,因而整个触角呈栉(梳)状。如一些甲 虫、蛾类雌虫的触角。 图6.6昆虫触角的类型
36 ⑵ 昆虫翅的类型 膜翅:薄而透明,膜质,翅脉清晰可见。如蜂类的翅。 革翅(有时又称复翅):革质,稍厚而有弹性,半透明,翅脉仍可见。如蝗虫的前翅。 鞘翅:角质,厚而坚硬,不透明,翅脉不可见。如金龟子的前翅。 半鞘翅:基半部厚而硬,鞘质 或革质,端半部膜质。如蝽类的前 翅。 平衡棒:后翅特化成棒状或勺 状。如蚊、蝇的后翅。 鳞翅:膜质,表面密被由毛特 化而成的鳞片。如蛾、蝶的翅。 缨翅:膜质,狭长,边缘着生 成列缨状毛。如蓟马的翅。 毛翅:膜质,表面密被刚毛。 如石蚕蛾的翅。 ⑶ 昆虫触角的类型 刚毛状触角:鞭节纤细似一根刚毛。如蜻蜓、蝉的触角。 念珠状触角:鞭节各节圆球状。如白蚁的触角。 羽状(双栉状)触角:鞭节各节两侧均有细长突起,整个触角形似羽毛。如雄家蚕、 蛾的触角。 丝状触角:鞭节各节细长,无特殊变化(如蝗虫);或细长如丝,如蟋蟀的触角。 锯齿状触角:鞭节各节的端部向一侧突出成三角形,因而整个触角形似锯条。如叩头 虫、芫菁的触角。 球杆状触角:鞭节末端数节逐渐稍稍膨 大,似棒球杆。如蝶类的触角。 具芒状触角: 鞭节仅一节,肥大,其上 着生有一根芒状刚毛。如蝇类的触角。 锤状(头状)触角:鞭节末端数节突然膨 大。如露尾虫、郭公虫等的触角。 鳃状触角:鞭节末端数节向一侧各具一片 状突起,叠在一起似鳃片。如金龟子的触角。 环毛状触角: 鞭节各节基部着生一圈刚 毛。如雄蚊、摇蚊的触角。 膝状触角: 鞭节与梗节之间弯曲成一角 度。如蚂蚁、蜜蜂的触角。 栉齿状触角: 鞭节各节的端部有一长形 突起,因而整个触角呈栉(梳)状。如一些甲 虫、蛾类雌虫的触角。 图 6.5 昆虫翅的类型 1.复翅 2.膜翅 3.鳞翅 4.半鞘翅 5.缨翅 6.鞘翅 7.半鞘翅 图 6.6 昆虫触角的类型
(④昆虫口器的类型 咀嚼式:如蝗虫的口器(上唇1片、大颚1对、小颚1对、下唇1片、舌1个) 嚼吸式:上颚发达,齿状,适于咀嚼花粉颗 粒。下颚、舌及下唇延长合抱而成一管状喙适于 复眼 吸食花蜜等液态食物,如蜜蜂的口器。 刺吸式:如蚊的口器,各部分都延长为细针 状,相互抱握成一针管状的喙,用以穿刺和吸食 液态食物。 詆吸式:如家蝇的口器。上下颚均退化,仅 余1对棒状的下颚须:下唇特化为长的喙,喙端 嚼吸式口器(蜜姓) 部膨大成1对具环沟的唇瓣。喙的背面基部着生 一复眼 一剑状上唇,其下紧贴一扁长的舌,两者相互闭 合而成食物道。 虹吸式:如蝶蛾类的口器。大部分结构退化, 仅下颚的外颚叶延长并左右合抱成管状喙,用以 吸吮花蜜,不用时可盘卷成发条状,置于头下面。 吸式口器〔蚁) 脚吸式 ⑤昆虫足的类型 步行足:如蜚蠊的足,各节皆细长,适于步 行。 捕捉足:如螳螂的前足。基节长大:腿节发 达,腹缘有沟,沟两侧具成列的刺:胫节腹缘亦 具两列刺,适于捕捉与把握食物。 开掘足:如蝼蛄的前足。各节精短强壮:胫 节扁平,端部有4个发达的齿。跗节3节,极小, 图68昆虫足的基本结构 着生在胫节外侧,呈齿状。 游泳足:如龙虱的后足。胫节和跗节皆扁平 呈桨状,边缘具成列的长刚毛,适于游泳 抱握足:如雄龙虱的前足。跗节分5节,前 3节变宽,并列呈盘状,边缘有缘毛,每节有横 走的吸盘多列,后两节很小,末端具2爪。 携粉足:如蜜蜂的后足。各节均具长毛,胫 节端部扁宽,外面光滑而凹陷,边缘有成列长毛, 形成花粉篮:跗节分5节,第一节膨大,内侧具 有数排横列的硬毛,可梳集粘着在体毛上的花 粉:胫节与跗节相接处的缺口为压粉器。 跳跃足:如蝗虫的后足。腿节膨大,胫节细 长而多刺,适于跳跃。 图6.9昆虫足的类型
37 ⑷ 昆虫口器的类型 咀嚼式:如蝗虫的口器(上唇 1 片、大颚 1 对、小颚 1 对、下唇 1 片、舌 1 个)。 嚼吸式:上颚发达,齿状,适于咀嚼花粉颗 粒。下颚、舌及下唇延长合抱而成一管状喙适于 吸食花蜜等液态食物,如蜜蜂的口器。 刺吸式:如蚊的口器,各部分都延长为细针 状,相互抱握成一针管状的喙,用以穿刺和吸食 液态食物。 舐吸式:如家蝇的口器。上下颚均退化,仅 余 1 对棒状的下颚须;下唇特化为长的喙,喙端 部膨大成 1 对具环沟的唇瓣。喙的背面基部着生 一剑状上唇,其下紧贴一扁长的舌,两者相互闭 合而成食物道。 虹吸式:如蝶蛾类的口器。大部分结构退化, 仅下颚的外颚叶延长并左右合抱成管状喙,用以 吸吮花蜜,不用时可盘卷成发条状,置于头下面。 ⑸ 昆虫足的类型 步行足:如蜚蠊的足,各节皆细长,适于步 行。 捕捉足:如螳螂的前足。基节长大;腿节发 达,腹缘有沟,沟两侧具成列的刺;胫节腹缘亦 具两列刺,适于捕捉与把握食物。 开掘足:如蝼蛄的前足。各节精短强壮;胫 节扁平,端部有 4 个发达的齿。跗节 3 节,极小, 着生在胫节外侧,呈齿状。 游泳足:如龙虱的后足。胫节和跗节皆扁平 呈桨状,边缘具成列的长刚毛,适于游泳。 抱握足:如雄龙虱的前足。跗节分 5 节,前 3 节变宽,并列呈盘状,边缘有缘毛,每节有横 走的吸盘多列,后两节很小,末端具 2 爪。 携粉足:如蜜蜂的后足。各节均具长毛,胫 节端部扁宽,外面光滑而凹陷,边缘有成列长毛, 形成花粉篮;跗节分 5 节,第一节膨大,内侧具 有数排横列的硬毛,可梳集粘着在体毛上的花 粉;胫节与跗节相接处的缺口为压粉器。 跳跃足:如蝗虫的后足。腿节膨大,胫节细 长而多刺,适于跳跃。 图 6.7 昆虫口器类型 图 6.8 昆虫足的基本结构 图 6.9 昆虫足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