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填空题 1.我们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 个基本因素, 是智力的核心, 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2.英国斯皮尔曼提出二因素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因素:一是 二是 3.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智力结构的群因素论。他认为,智力包括 种彼此独立的心理能力。 4.吉尔福特提出智力_模型。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 三个维度去考虑, 5.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阜南提出了智力层次的因素理论。他认为,智力是按等级 层次组织起来的,最高层次是 最低层次是 6.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于20世纪六、七十年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两种: 7.根据卡特尔的理论,那种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叫做 8.根据卡特尔的理论 智力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 9.根据卡特尔的理论,从时间上看, 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年龄的增 大而逐步衰退,而 智力自成年后不但不减退,反而会上升 10.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 理论。 11.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分为三个分理论 12.智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 和智力的性别差异 13.智力的水平差异主要用智力测验来研究并用 值来表示 14.据研究,智力在同龄人口中基本上呈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 15.标准的常态分布曲线是两侧完全对称,但近年的研究表明,智力分布曲线的两侧并不是 完全对称的 端范围较大,人数略多。 6.心理学在研究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时,通常采用 的概念来概括儿 童智力水平的三个等级。 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较持久的感知活动。 8.真正有效的观察过程既包含感知的因素,也包含的成分 19.遗忘规律表明,遗忘进程是 因此对于新识记的材料,必须“趁热打铁”及时进 行复习,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学习某种材料后,达到一次完全背诵后仍继续学习,叫
第五章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一、填空题 1.我们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 、 、 、 五 个基本因素, 是智力的核心, 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2.英国斯皮尔曼提出二因素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因素:一是 ,二是 。 3.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于 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智力结构的群因素论。他认为,智力包括 种彼此独立的心理能力。 4.吉尔福特提出智力 模型。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 、 三个维度去考虑, 5.20 世纪 60 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阜南提出了智力层次的因素理论。他认为,智力是按等级 层次组织起来的,最高层次是 ,最低层次是 。 6.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于 20 世纪六、七十年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两种: 和 。 7.根据卡特尔的理论,那种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叫做 。 8.根据卡特尔的理论, 智力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 9.根据卡特尔的理论,从时间上看, 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年龄的增 大而逐步衰退,而 智力自成年后不但不减退,反而会上升。 10.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 理论。 11.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分为三个分理论 、 、 。 12.智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 、 、 和智力的性别差异。 13.智力的水平差异主要用智力测验来研究并用 值来表示。 14.据研究,智力在同龄人口中基本上呈 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 15.标准的常态分布曲线是两侧完全对称,但近年的研究表明,智力分布曲线的两侧并不是 完全对称的。 一端范围较大,人数略多。 16.心理学在研究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时,通常采用 、 、 的概念来概括儿 童智力水平的三个等级。 17. 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较持久的感知活动。 18.真正有效的观察过程既包含感知的因素,也包含 的成分。 19.遗忘规律表明,遗忘进程是 。因此对于新识记的材料,必须“趁热打铁”及时进 行复习,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学习某种材料后,达到一次完全背诵后仍继续学习,叫
21.实验表明 %的过度学习最为经济合理。 或是从记忆系统提取信息的两种形式,也是记忆的最终目的。 23.对识记过的材料保持的 程度是决定再认或回忆的速度与准确性的最重要的因素。 24. 就是由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或由已想起的一种经验又想起另一种经验。 是指运用个人的才智产生出新颖、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26.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 27.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 因素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协同活动的结果 29.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智力因素具有程度相关,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才 起 作用 30.我们把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称为。 31.奥苏伯尔提出,在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 和 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3.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内驱力,是指一个人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如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取 得应有的赏识的欲望 35.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 是学习动机心理结构中的两个基本成分,二者密切相关 37.学习动机的 就是从没有学习需要或很少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 38.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把社会和教育向学生提出的转 化为学习者内在的的过程。 39学习动机的是利用一定的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即由潜在状 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成为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因素 40.动机的是指在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把从事其它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 习活动上来。 41.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而产生的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的体验,它是 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另一种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 之间关系的反映。 42.情绪和情感的是指每一种情绪和情感都能找到与之对立的情绪和情感
21.实验表明, %的过度学习最为经济合理。 22. 或 是从记忆系统提取信息的两种形式,也是记忆的最终目的。 23.对识记过的材料保持的 程度是决定再认或回忆的速度与准确性的最重要的因素。 24. 就是由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或由已想起的一种经验又想起另一种经验。 25. 是指运用个人的才智产生出新颖、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26.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 。 27.非智力因素,是指除 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 因素。 28.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 协同活动的结果。 29.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智力因素具有 程度相关,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才 起 作用。 30.我们把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称为 。 31.奥苏伯尔提出,在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 、 和 。 32. 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33. 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34. 内驱力,是指一个人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如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取 得应有的赏识的欲望。 35.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 。 36. 和 是学习动机心理结构中的两个基本成分,二者密切相关。 37.学习动机的 ,就是从没有学习需要或很少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 38.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把社会和教育向学生提出的 转 化为学习者内在的 的过程。 39.学习动机的 是利用一定的 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即由潜在状 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成为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因素。 40.动机的 是指在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把从事其它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 习活动上来。 41.情绪、情感是伴随着 而产生的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 的体验,它是 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另一种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 之间关系的反映。 42.情绪和情感的 是指每一种情绪和情感都能找到与之对立的情绪和情感
43.表情一般分为 44.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划分为 45.心境是一种比较而又 的情绪状态 46.心境具有 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由一定情境唤起后在一段时间 内影响各种事物的态度体验 47.激情是一种 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48 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是人们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 的适应性反应。 49. 和被认为是高级社会性情感,因为这些情感包含着人类独有的社 会意义,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状况。 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 言论和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 是人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的行为以及艺术作品予以评价产生的情 体验 53情感的品质主要表现在 等四个方面 54.情感的 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经常指向什么性质的事物而言的 55.情感的性指一个人的情感涉及有关事物的深度而言的。 56.情感的性指一个人的情感涉及各种事物的广度而言 57.情感的_性是指情感的持久与稳定的程度而言的。 58.不同研究都说明性格因素对提高学习质量和促进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优良性格对学 习具有 等功能。 二、单项选择题 1. 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论是由心理学家 提出的 推孟B.斯皮尔曼 C.瑟斯顿 D.卡特尔 2.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由心理学家 A.斯皮尔曼 阜南 提出的D斯腾伯格 C.吉尔福特 3.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是由心理学家提出的 A.斯皮尔曼 B.吉尔福特C.阜南 D.卡特尔 4.三元智力理论是由心理学家 提出的 A.斯皮尔曼 B.斯腾伯格 C.阜南 D.推孟 5.卡特尔根据智力功能上的差异,把智力分为。 A.特殊因素与一般因素 B.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43.表情一般分为 、 和 。 44.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划分为 、 和 。 45.心境是一种比较 而又 的情绪状态。 46.心境具有 ,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由一定情境唤起后在一段时间 内影响各种事物的态度体验。 47.激情是一种 、 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48. 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是人们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 的适应性反应。 49. 、 和 被认为是高级社会性情感,因为这些情感包含着人类独有的社 会意义,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状况。 50. 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 言论和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51. 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 52. 是人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的行为以及艺术作品予以评价产生的情 感体验。 53.情感的品质主要表现在 、 、 、 等四个方面。 54.情感的 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经常指向什么性质的事物而言的。 55.情感的 性指一个人的情感涉及有关事物的深度而言的。 56.情感的 性指一个人的情感涉及各种事物的广度而言。 57.情感的 性是指情感的持久与稳定的程度而言的。 58.不同研究都说明性格因素对提高学习质量和促进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优良性格对学 习具有 、 、 、 等功能。 二、单项选择题 1.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论是由心理学家 提出的。 A.推孟 B.斯皮尔曼 C.瑟斯顿 D.卡特尔 2.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由心理学家 提出的。 A.斯皮尔曼 B.阜南 C.吉尔福特 D.斯腾伯格 3.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是由心理学家 提出的。 A.斯皮尔曼 B.吉尔福特 C.阜南 D.卡特尔 4.三元智力理论是由心理学家 提出的。 A.斯皮尔曼 B.斯腾伯格 C.阜南 D.推孟 5.卡特尔根据智力功能上的差异,把智力分为 。 A.特殊因素与一般因素 B.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C.情境智力、经验智力和成分智力D.言语智力和操作智力 6.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其中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 B.想象力 C.抽象思维能力 D.创造力 7.研究发现:女孩在语言能力测验中占优势,而男孩在空间能力、数学能力测验中占优势 这反映了男女智力在方面的差异 A.性别 B.发展速度 C.发展水平 D.类型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叫做 A.思维B.感觉 C.知觉D.记忆 9.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_ A.再认和回忆B.保持和遗忘C.识记、保持和遗忘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0.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记忆的方法的识记叫做 A.机械识记B.无意识记C.重复识记D.有意识记 11.事先有预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叫做 A.理解识记B.无意识记C.有意识记D.重复识记 12.依照识记材料的外部联系,采取简单、重复的办法的识记叫做 A.机械识记 B.重复识记 C.无意识记 D.有意识记 13.依照识记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联系,通过理解而进行的识记叫做 A.理解识记B.意义识记C.逻辑识记D.以上几个都是 14.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 A.倒摄抑制B.前摄抑制C.干扰D.抑制 15.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 A.倒摄抑制B.前摄抑制C.干扰D.抑制 16.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它的开头与末尾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则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受 到了 的影响。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B.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 1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复习时主要应采取。 A.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B.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C.及时复习D.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 相结合 18.在路上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她)的姓名,但确认是认识的,此时的心理活 动是 A.重现B.保持C.回忆D.再认 19.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了 A.识记后不会遗忘 B.遗忘是先快后慢的C.遗忘是逐渐产生的D.遗忘是先慢 后快的 20.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A.过度学习B.记忆的恢复现象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C.情境智力、经验智力和成分智力 D.言语智力和操作智力 6.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其中 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 B.想象力 C.抽象思维能力 D.创造力 7.研究发现:女孩在语言能力测验中占优势,而男孩在空间能力、数学能力测验中占优势。 这反映了男女智力在 方面的差异。 A.性别 B.发展速度 C.发展水平 D.类型 8.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叫做 A.思维 B.感觉 C.知觉 D.记忆 9.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 A.再认和回忆 B.保持和遗忘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0.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记忆的方法的识记叫做 。 A.机械识记 B.无意识记 C.重复识记 D.有意识记 11.事先有预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叫做 。 A.理解识记 B.无意识记 C.有意识记 D.重复识记 12.依照识记材料的外部联系,采取简单、重复的办法的识记叫做 。 A.机械识记 B.重复识记 C.无意识记 D.有意识记 13.依照识记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联系,通过理解而进行的识记叫做 。 A.理解识记 B.意义识记 C.逻辑识记 D.以上几个都是 14.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 。 A.倒摄抑制 B.前摄抑制 C.干扰 D.抑制 15.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 。 A.倒摄抑制 B.前摄抑制 C.干扰 D.抑制 16.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它的开头与末尾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则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受 到了 的影响。 A.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B.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1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复习时主要应采取 。 A.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B.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C.及时复习 D.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 相结合 18.在路上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她)的姓名,但确认是认识的,此时的心理活 动是 。 A.重现 B.保持 C.回忆 D.再认 19.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了 。 A.识记后不会遗忘 B.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C.遗忘是逐渐产生的 D.遗忘是先慢 后快的 20.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 A.过度学习 B.记忆的恢复现象 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2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和 相关联。 A.干扰说B.衰减说C.信息处理理论D.腐蚀理论 22.下列哪一种学习方法可以获得学习材料后的最佳保持 A.仔细而缓慢阅读B.进行过度学习C.死记硬背D.学习完后立即休息 23.奥苏伯尔认为,有些学生努力求得学业成就,是为了从长者那里得到赞许或认可,这是 出于 的需要。 A.成就动机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 24.奥苏伯尔认为,有些学生努力学习取得优秀的成绩是为了贏得一定的地位和自尊,这是 的需要。 A.成就动机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认知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 25.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方式,或用学习反馈,以物质或精 神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主要是激发学生的 A.成就动机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 26.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说明学生产生了 A成就动机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 27.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叫做 A.需要B.情绪C.情绪和情感D.情感 在有机体的生理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 A.态度B.需要C.情绪D.情感 29.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 A.情绪B.情感C.态度D.需要 30.伴随情绪体验出现的有机体的外部表现叫做 A.情绪B.表情C.情感D.感情 31.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 为中介的。 A.动机B.态度C.需要D.体验 32.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又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叫做 A.激情B.应激C.心境D.情感 33.猛烈爆发而又短暂的情绪状态叫做 A.激情B.应激C.心境D.情感 34.“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的影响所致 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 三、名词解释题 1.智力 2.流体智力 3.晶体智力 4.创造性(创造力)
2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和 相关联。 A.干扰说 B.衰减说 C.信息处理理论 D.腐蚀理论 22.下列哪一种学习方法可以获得学习材料后的最佳保持? A.仔细而缓慢阅读 B.进行过度学习 C.死记硬背 D.学习完后立即休息 23.奥苏伯尔认为,有些学生努力求得学业成就,是为了从长者那里得到赞许或认可,这是 出于 的需要。 A.成就动机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24.奥苏伯尔认为,有些学生努力学习取得优秀的成绩是为了赢得一定的地位和自尊,这是 出于 的需要。 A.成就动机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认知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25.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方式,或用学习反馈,以物质或精 神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主要是激发学生的 。 A.成就动机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26.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说明学生产生了 。 A.成就动机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27.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叫做 。 A.需要 B.情绪 C.情绪和情感 D.情感 28.在有机体的生理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 。 A.态度 B.需要 C.情绪 D.情感 29.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 。 A.情绪 B.情感 C.态度 D.需要 30.伴随情绪体验出现的有机体的外部表现叫做 。 A.情绪 B.表情 C.情感 D.感情 31.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 为中介的。 A.动机 B.态度 C.需要 D.体验 32.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又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叫做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情感 33.猛烈爆发而又短暂的情绪状态叫做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情感 34.“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 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三、名词解释题 1.智力 2.流体智力 3.晶体智力 4.创造性(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