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的一个膜质袋形突起,表面有刚毛和细刺,睡液腺开口于其基部的下方,有搅拌食物和味觉的功能。2.胸部胸部由3体节愈合而成,节间虽还存在界线,但各节已不能自由活动。这3个胸节自前而后分别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前胸背板发达,呈马鞍形,向后延伸覆盖中胸。稻蝗前胸背板的中隆线较低,而棉蝗(Chondracris)和飞蝗(Locsta)的都较高。中胸和后胸两侧各有一条横缝将中、后胸分别划分为前后2部分。胸部是中华稻蝗的运动中心,有足3对和翅2对。3个胸节各有一对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各足的结构基本相同,由6肢节构成,即基节(coxa)、转节(trochanter)、腿节(femur)、胫节(tibia)、附节(tarsus)和前附节(praetarsus)。基节和转节都短,尤其与身体连接的基节特别不明显。腿节十分发达。胫节细长如杆,带刺。节分为3小节。前节演变成一对瓜,爪间有一扁平的吸盘状中垫(arolium)。前足和中足都是步行足,而后足为跳跃足,特别强壮,其粗大的腿节外面上下两条隆线之间有平行的羽状隆起。股节上侧内缘具刺9-11个,刺间距离彼此相等。两对翅分别着生在中胸和后胸上,顺次称为前翅和后翅。前翅狭长于后翅,革质比较坚硬,用来保护后翅,称覆翅。后翅宽大,柔软膜质,飞翔时起主要作用,静息时则如折扇一样折叠于前翅之下。3:腹部腹部由11个体节组成,其附肢几乎全部退化。第一腹节较小,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鼓膜听器。第二至第八腹节都发达。未3个腹节退化,其形态因性别而异。雌蝗第九和第十腹节小,且相互愈合;第十一腹节也退化,其背板位于肛门上方,称为肛上板(superanalplate=epiproct),腹板则分成左右2片,称为肛侧板(副板)(podicalplates=paraproct)。此腹节的一对退化附肢演变成短小的尾须(cercus)。腹部末端还有产卵器(ovipositor)。产卵器呈瓣状,共2对,背侧的一对称为背辨,由第九腹节的一对附肢演变而成,腹侧的一对称为腹瓣,由第八腹部的一对附肢变成。产卵时雌蝗弯曲腹部,以其坚硬的产卵器钻掘泥土,产卵其中。雄蝗第九和第十腹节也退化、愈合,但第九腹节的腹板却颇发达,一直延伸到身体未端,看起来好象裂为前后两片,称为生殖下板(subgenitalplate)。第十腹节的腹板则已完全消失。第十一腹节及其残存的附肢与雌蝗相似。三、内部结构1.消化系统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与后肠3部分
壁的一个膜质袋形突起,表面有刚毛和细刺,唾液腺开口于其基部的下方,有搅拌食物和 味觉的功能。 2.胸部 胸部由 3 体节愈合而成,节间虽还存在界线,但各节已不能自由活动。这 3 个胸节自 前而后分别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 前胸背板发达,呈马鞍形,向后延伸覆盖中胸。稻蝗前胸背板的中隆线较低,而棉蝗 (Chondracris)和飞蝗(Locsta)的都较高。中胸和后胸两侧各有一条横缝将中、后胸分 别划分为前后 2 部分。 胸部是中华稻蝗的运动中心,有足 3 对和翅 2 对。3 个胸节各有一对足,分别称为前 足、中足和后足。各足的结构基本相同,由 6 肢节构成,即基节(coxa)、转节 (trochanter)、腿节(femur)、胫节(tibia)、附节(tarsus)和前附节(praetarsus)。基节 和转节都短,尤其与身体连接的基节特别不明显。腿节十分发达。胫节细长如杆,带刺。 跗节分为 3 小节。前跗节演变成一对瓜,爪间有一扁平的吸盘状中垫(arolium)。前足和 中足都是步行足,而后足为跳跃足,特别强壮,其粗大的腿节外面上下两条隆线之间有平 行的羽状隆起。股节上侧内缘具刺 9-11 个,刺间距离彼此相等。 两对翅分别着生在中胸和后胸上,顺次称为前翅和后翅。前翅狭长于后翅,革质比较 坚硬,用来保护后翅,称覆翅。后翅宽大,柔软膜质,飞翔时起主要作用,静息时则如折 扇一样折叠于前翅之下。 3.腹部 腹部由 11 个体节组成,其附肢几乎全部退化。第一腹节较小,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鼓 膜听器。第二至第八腹节都发达。末 3 个腹节退化,其形态因性别而异。 雌蝗第九和第十腹节小,且相互愈合;第十一腹节也退化,其背板位于肛门上方,称 为肛上板(superanal plate = epiproct),腹板则分成左右 2 片,称为肛侧板(副板) (podical plates=paraproct)。此腹节的一对退化附肢演变成短小的尾须(cercus)。腹部末 端还有产卵器(ovipositor)。产卵器呈瓣状,共 2 对,背侧的一对称为背辨,由第九腹节 的一对附肢演变而成,腹侧的一对称为腹瓣,由第八腹部的一对附肢变成。产卵时雌蝗弯 曲腹部,以其坚硬的产卵器钻掘泥土,产卵其中。 雄蝗第九和第十腹节也退化、愈合,但第九腹节的腹板却颇发达,一直延伸到身体末 端,看起来好象裂为前后两片,称为生殖下板(subgenital plate)。第十腹节的腹板则已完 全消失。第十一腹节及其残存的附肢与雌蝗相似。 三、内部结构 1.消化系统 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与后肠 3 部分
口前腔:口前腔(preoralfoodcavity)位于前肠之前,是由背前方的上唇、腹后方的下唇、左右两侧的大颚和小颚包围而成的腔室。舌由口前腔的底壁发出;一对唾液腺位于胸部内靠近腹侧处:其左右输出管前行会合,开口就在舌基腹侧。口前腔的功能是搅拌经口器咀嚼过的食物,使之与舌基排放出来的睡液混和。口前腔的前端开孔通常被叫做口,实际上真正的口却位于其末端。前肠:包括咽(pharynx)、食管(oesphagus)、嗪囊(crop)和砂囊(gizzard)四部分。咽是前肠的最前端部分,咽壁外面附着肌肉,由于肌肉的伸缩,咽可缩小或扩大,借以吞咽食物。咽后连食道,食道后部膨大,形成嗪囊,这是食物暂时储存的场所。前肠的最未部分是砂囊,也称前胃(proventriculus):囊壁本身的肌肉十分发达,同时内面又分纵向排列的几丁质小齿,可进一步粉碎食物。中肠:中肠就是胃,呈粗管状,其机能为消化和吸收。前端有3对突出物,称为肠盲囊(entericaeca)。肠盲囊向前延长,贴附在砂囊外面,向后伸展,贴附胃本身的的前部外面。这些突出物扩大了小肠的消化和吸收面。后肠:后肠前跟中肠交界,后以肛门跟外界相通,能将食物残渣连同由马氏管排出的排泄物一起驱出体外。后肠末段膨大,称为直肠(rectum,其肠壁由于细胞增多而且加厚,形成6个纵向排列的直肠垫(rectalpapillae),过去误认为腺体,实则是从食物残渣中回收水分的结构。2.排泄系统从中肠和后肠交界处发出的马氏管是稻蝗的排泄器官,共计200多条。这些细管末端封闭,完全游离在腹血窦内,直接浸浴于血液中,能吸收来自身体各部分的代谢废物,基端开口于消化管,将废物排放到肠内,跟食物残渣一起经肛门排出体外。3.血腔与循环系统稻蝗的体壁和内脏之间存在的体腔为混合体腔(mixocoel),由假体腔和真体腔合并而成,其内充满血液,因此又名血体腔(haemocoel)。腹部的血体腔最宽大,有2片水平的天幕状隔膜将其分隔成3部分。上方的一片隔膜称为背隔,下方的一片则称为腹隔。背隔和背侧体壁间的这部分血体腔称背血窦(dorsalsinus),即围心窦(pericardialsinus),内有心脏。背隔和腹隔间的部分血体腔称为围脏窦(perivisiceralsinus),最大,内有消化管、马氏管以及生殖器官等。腹隔和腹侧体壁间的血体腔称为腹血窦(ventralsinus):腹神经链纵走其中。背隔和腹隔的左右间侧缘以及后缘均有裂缝,血液可通过这些裂缝从一血窦流到另一血窦。由于血体腔的存在以及呼吸系统的发达,循环系统不发达,属开管式,只有一条背血管。这条背血管分为心脏和大动脉两部分。心脏纵贯于腹部背血窦,后端封闭,由一系列膨大呈囊状的心室组成,每个心室有一对心孔,心孔的边缘向内延长,形成心瓣。在前后心孔之间左右两侧均有一对翼肌(alarymuscle)。翼肌外端集中着生于背侧体壁的内面内端展开呈翼状,终止于心脏壁上。大动脉由心脏前端发出,贯穿胸部,直达头部,开口于脑后。血液的循环由逐个心室的伸缩引起。当一个心室收缩时,其前方的心瓣使心孔关
口前腔:口前腔(preoral food cavity)位于前肠之前,是由背前方的上唇、腹后方的 下唇、左右两侧的大颚和小颚包围而成的腔室。舌由口前腔的底壁发出;一对唾液腺位于 胸部内靠近腹侧处.其左右输出管前行会合,开口就在舌基腹侧。口前腔的功能是搅拌经 口器咀嚼过的食物,使之与舌基排放出来的唾液混和。口前腔的前端开孔通常被叫做口, 实际上真正的口却位于其末端。 前肠:包括咽(pharynx)、食管(oesphagus)、嗉囊(crop)和砂囊(gizzard)四部 分。咽是前肠的最前端部分,咽壁外面附着肌肉,由于肌肉的伸缩,咽可缩小或扩大,借 以吞咽食物。咽后连食道,食道后部膨大,形成嗉囊,这是食物暂时储存的场所。前肠的 最未部分是砂囊,也称前胃(proventriculus),囊壁本身的肌肉十分发达,同时内面又分 纵向排列的几丁质小齿,可进一步粉碎食物。 中肠:中肠就是胃,呈粗管状,其机能为消化和吸收。前端有 3 对突出物,称为肠盲 囊(enteric aeca)。肠盲囊向前延长,贴附在砂囊外面,向后伸展,贴附胃本身的的前部 外面。这些突出物扩大了小肠的消化和吸收面。 后肠:后肠前跟中肠交界,后以肛门跟外界相通,能将食物残渣连同由马氏管排出的 排泄物一起驱出体外。后肠末段膨大,称为直肠(rectum),其肠壁由于细胞增多而且加 厚,形成 6 个纵向排列的直肠垫(rectal papillae),过去误认为腺体,实则是从食物残渣中 回收水分的结构。 2.排泄系统 从 中肠和后肠交界处发出的马氏管是稻蝗的排泄器官,共计 200 多条。这些细管末端 封闭,完全游离在腹血窦内,直接浸浴于血液中,能吸收来自身体各部分的代谢废物,基 端开口于消化管,将废物排放到肠内,跟食物残渣一起经肛门排出体外。 3.血腔与循环系统 稻蝗的体壁和内脏之间存在的体腔为混合体腔(mixocoel),由假体腔和真体腔合并而 成 ,其内充满血液,因此又名血体腔(haemocoel)。腹部的血体腔最宽大,有 2 片水平的 天幕状隔膜将其分隔成 3 部分。上方的一片隔膜称为背隔,下方的一片则称为腹隔。背隔 和背侧体壁间的这部分血体腔称背血窦(dorsal sinus),即围心窦(pericardial sinus),内 有心脏。背隔和腹隔间的部分血体腔称为围脏窦(perivisiceral sinus),最大,内有消化 管、马氏管以及生殖器官等。腹隔和腹侧体壁间的血体腔称为腹血窦(ventral sinus),腹 神经链纵走其中。背隔和腹隔的左右间侧缘以及后缘均有裂缝,血液可通过这些裂缝从一 血窦流到另一血窦。 由于血体腔的存在以及呼吸系统的发达,循环系统不发达,属开管式,只有一条背血 管。这条背血管分为心脏和大动脉两部分。心脏纵贯于腹部背血窦,后端封闭,由一系列 膨大呈囊状的心室组成,每个心室有一对心孔,心孔的边缘向内延长,形成心瓣。在前后 心孔之间左右两侧均有一对翼肌(alary muscle)。翼肌外端集中着生于背侧体壁的内面, 内端展开呈翼状,终止于心脏壁上。大动脉由心脏前端发出,贯穿胸部,直达头部,开口 于脑后。血液的循环由逐个心室的伸缩引起。当一个心室收缩时,其前方的心瓣使心孔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