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发热 一、基本要求 1、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的概念,熟悉主要的发热激活物。 2、掌握发热的机制,熟悉内生致热源的产生和释放,掌握内生致热原的种 类,掌握发热的中枢调节介质的作用。 3、掌握发热的时相变化及各期的热代谢特点。 4、掌握发热对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机能的影响。 5、熟悉发热的防治原则。 二、知识点纲要 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各种 原因使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调定点水平而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称 为过热。 发热激活物可使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发热激活物包括 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主要的外致热原有:细菌及其毒素、病毒、真菌、螺 旋体和疟原虫;主要的体内产物有:某些类固醇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石胆酸 和尿酸结晶等。体内能产生 EP 的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某些肿瘤细胞、其 它如郎罕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等。 EP 的产生包括产 EP 细胞的激活和细胞内 EP 的合成两个阶段。EP 的种类包 括: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 等。 目前认为血液中 EP 可能通过血脑屏障或通过终板血管器,或通过迷走神经 进入中枢,并启动体温正负调节机制。 发热的正调节介质有 PGE、Na+ /Ca2+、cAMP、CRH 和一氧化氮;负调节介质有 精氨酸加压素、黑素细胞刺激素、脂皮质蛋白。 发热的过程可分为体温上升期、高峰期和退热期三个时期。体温上升期时, 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大于散热;高峰期时,机体产热和散热在高水平上保 持平衡;退热期时,调定点下移,产热则小于散热。 体温升高时物质代谢加快,糖、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维生素相对不 足。体温上升期时水钠排出减少,退散期易发生脱水。 发热病人有明显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防御机能的
第十九章 发热 一、基本要求 1、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的概念,熟悉主要的发热激活物。 2、掌握发热的机制,熟悉内生致热源的产生和释放,掌握内生致热原的种 类,掌握发热的中枢调节介质的作用。 3、掌握发热的时相变化及各期的热代谢特点。 4、掌握发热对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机能的影响。 5、熟悉发热的防治原则。 二、知识点纲要 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各种 原因使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调定点水平而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称 为过热。 发热激活物可使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发热激活物包括 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主要的外致热原有:细菌及其毒素、病毒、真菌、螺 旋体和疟原虫;主要的体内产物有:某些类固醇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石胆酸 和尿酸结晶等。体内能产生 EP 的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某些肿瘤细胞、其 它如郎罕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等。 EP 的产生包括产 EP 细胞的激活和细胞内 EP 的合成两个阶段。EP 的种类包 括: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 等。 目前认为血液中 EP 可能通过血脑屏障或通过终板血管器,或通过迷走神经 进入中枢,并启动体温正负调节机制。 发热的正调节介质有 PGE、Na+ /Ca2+、cAMP、CRH 和一氧化氮;负调节介质有 精氨酸加压素、黑素细胞刺激素、脂皮质蛋白。 发热的过程可分为体温上升期、高峰期和退热期三个时期。体温上升期时, 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大于散热;高峰期时,机体产热和散热在高水平上保 持平衡;退热期时,调定点下移,产热则小于散热。 体温升高时物质代谢加快,糖、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维生素相对不 足。体温上升期时水钠排出减少,退散期易发生脱水。 发热病人有明显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防御机能的
改变。 三、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fever 2、过热 3、endotoxin 4、IL—1 5、IFN 6、IL—6 ★7、终板血管器 8、精氨酸加压素 ★9、黑素细胞刺激素 ★10、脂皮质蛋白—1 11、体温上升期 12、高温持续期 13、体温下降期 (二)、填空题 1、由于 ① 的作用使 ② 上移而引起 ③ 性体温升高为发热。 2、能够产生和释放 EP 的细胞称之为 ① ,当这些细胞与 ② 结合 后始动 EP 的合成。 3、目前认为发热的体温调节中枢可能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 ① ,另一 个是 ② 。 4、发热中枢介质可分为 ① 和 ② 两类。 5、在体温上升的同时, ① 中枢被激活,产生 ② ,进而限制调定 点上移和体温的上升。 6、发热中枢的正调节物质有 ① 、 ② 、 ③ 、 ④ 和 ⑤ ;负调节物质有 ⑥ 、 ⑦ 和 ⑧ 等。 7、一般认出,体温每升高 ① ,基础代谢率提高 ② 。 8、发热时心率加快,体温每上升 ① ,心率约增加 ② 。 9、对于不过高的发热又不伴有其它严重疾病者,可 ① ,否则会 ② , 对于一般发热病例,可予以 ③ 、 ④ 和 ⑤ 的补充。 (三)、选择题 [A 型题] 1、正确的发热概念是 A、体温超过 37℃ B、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
改变。 三、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fever 2、过热 3、endotoxin 4、IL—1 5、IFN 6、IL—6 ★7、终板血管器 8、精氨酸加压素 ★9、黑素细胞刺激素 ★10、脂皮质蛋白—1 11、体温上升期 12、高温持续期 13、体温下降期 (二)、填空题 1、由于 ① 的作用使 ② 上移而引起 ③ 性体温升高为发热。 2、能够产生和释放 EP 的细胞称之为 ① ,当这些细胞与 ② 结合 后始动 EP 的合成。 3、目前认为发热的体温调节中枢可能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 ① ,另一 个是 ② 。 4、发热中枢介质可分为 ① 和 ② 两类。 5、在体温上升的同时, ① 中枢被激活,产生 ② ,进而限制调定 点上移和体温的上升。 6、发热中枢的正调节物质有 ① 、 ② 、 ③ 、 ④ 和 ⑤ ;负调节物质有 ⑥ 、 ⑦ 和 ⑧ 等。 7、一般认出,体温每升高 ① ,基础代谢率提高 ② 。 8、发热时心率加快,体温每上升 ① ,心率约增加 ② 。 9、对于不过高的发热又不伴有其它严重疾病者,可 ① ,否则会 ② , 对于一般发热病例,可予以 ③ 、 ④ 和 ⑤ 的补充。 (三)、选择题 [A 型题] 1、正确的发热概念是 A、体温超过 37℃ B、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
C、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D、散热障碍 E、产热异常 2、下列情况中属于发热的体温升高是 A、流行性感冒 B、妇女月经前期 C、妇女妊娠期 D、中暑 E、饮大量热开水 3、下列何物质属于发热激活物? A、白细胞介素 1 B、干扰素 C、白细胞介素 6 D、肿瘤坏死因子 E、本胆烷醇酮 4、EP 属于—类 A、磷脂 B、多糖 C、小分子蛋白 D、无机电解质 E、目前尚不清楚 5、决定内毒素致热性的主要成份是 A、多糖体 B、蛋白质 C、脂质 A D、脂质 B E、脂质 C 6.输液引起发热多因 A、过敏反应 B、毒性反应 C、病毒污染 D、内毒素污染 E、霉菌污染 7、白细胞介素—Ⅰ是 A、多种细胞对发热激活物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 B、B、多种细胞对发热激活物的反应产物,能抑制发热 C、多种细胞对细菌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 D、病毒本身分泌的物质,能引起发热 E、细菌本身分泌的物质,能抑制发热 8、肿瘤坏死因子
C、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D、散热障碍 E、产热异常 2、下列情况中属于发热的体温升高是 A、流行性感冒 B、妇女月经前期 C、妇女妊娠期 D、中暑 E、饮大量热开水 3、下列何物质属于发热激活物? A、白细胞介素 1 B、干扰素 C、白细胞介素 6 D、肿瘤坏死因子 E、本胆烷醇酮 4、EP 属于—类 A、磷脂 B、多糖 C、小分子蛋白 D、无机电解质 E、目前尚不清楚 5、决定内毒素致热性的主要成份是 A、多糖体 B、蛋白质 C、脂质 A D、脂质 B E、脂质 C 6.输液引起发热多因 A、过敏反应 B、毒性反应 C、病毒污染 D、内毒素污染 E、霉菌污染 7、白细胞介素—Ⅰ是 A、多种细胞对发热激活物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 B、B、多种细胞对发热激活物的反应产物,能抑制发热 C、多种细胞对细菌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 D、病毒本身分泌的物质,能引起发热 E、细菌本身分泌的物质,能抑制发热 8、肿瘤坏死因子
A、肿瘤细胞产生的一种因子,能引起机体发热 B、 B、肿瘤细胞产生的一种因子,能抑制机体发热 C、具有许多与 IL—1 类似的生物学活性,是重要的 EP 之一 D、D、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脂多糖,能杀伤肿瘤细胞 E、T 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能杀伤肿瘤细胞 9、属于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是 A、大脑皮层 B、视前区—前下丘脑 C、延脑 D、桥脑 E、中脑 ★10、血循环中的 EP 进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哪一项不正确 A、从脉络丛渗入脑,经脑脊液循环分布到 POAH B、从脉络丛易化扩散入脑,经脑脊液循环分布到 POAH C、通过终板血管器将信息传入 POAH D、通过迷走神经将信息传入 POAH E、通过交感神经将信息传入 POAH ★11、茶碱使发热反应增强的机制是 A、促进前列腺素合成 B、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C、加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D、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E、以上均不对 12、以下属于负调节性介质的物质是 A、一氧化氮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C、精氨酸加压素 D、环磷酸腺苷 E、前列腺素 E 13、高温持续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大于散热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D、产热障碍 E、散热障碍 14、寒战是 A、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B、全身屈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
A、肿瘤细胞产生的一种因子,能引起机体发热 B、 B、肿瘤细胞产生的一种因子,能抑制机体发热 C、具有许多与 IL—1 类似的生物学活性,是重要的 EP 之一 D、D、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脂多糖,能杀伤肿瘤细胞 E、T 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能杀伤肿瘤细胞 9、属于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是 A、大脑皮层 B、视前区—前下丘脑 C、延脑 D、桥脑 E、中脑 ★10、血循环中的 EP 进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哪一项不正确 A、从脉络丛渗入脑,经脑脊液循环分布到 POAH B、从脉络丛易化扩散入脑,经脑脊液循环分布到 POAH C、通过终板血管器将信息传入 POAH D、通过迷走神经将信息传入 POAH E、通过交感神经将信息传入 POAH ★11、茶碱使发热反应增强的机制是 A、促进前列腺素合成 B、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C、加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D、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E、以上均不对 12、以下属于负调节性介质的物质是 A、一氧化氮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C、精氨酸加压素 D、环磷酸腺苷 E、前列腺素 E 13、高温持续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大于散热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D、产热障碍 E、散热障碍 14、寒战是 A、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B、全身屈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
缩 C、全身伸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D、全身皮肤立毛肌不随意的节律 性收缩 E、全身皮肤立毛肌周期性的收缩 15、发热病人最易出现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混合性酸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B 型题] A、属于外致热原 B、属于体内产生的发热激活物 C、属于内生性致热原 D、属于正调节发热介质 E、属于负调节发热介质 16、内毒素 17、精氨酸加压素 18、前列腺素 E 19、本胆烷醇酮 20、肿瘤坏死因子 A、血液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体温不断上升 B、 B、血液温度低于体温调定点,体温不断上升 C、血液温度等于体温调定点,体温相对不变 D、D、血液温度和体温调定点均增高且相等,体温相对不变 E、血液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体温开始下降 21、正常体温 22、体温上升期 23、高温持续期 24、体温下降期 A、发热时增高 B、发热时降低 C、发热时可增高也可降低 D、发热时先降低后增高 E、发热时基本不变 25、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26、心率 27、消化功能 [X 型题] 28、属于发热激活物的是
缩 C、全身伸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D、全身皮肤立毛肌不随意的节律 性收缩 E、全身皮肤立毛肌周期性的收缩 15、发热病人最易出现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混合性酸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B 型题] A、属于外致热原 B、属于体内产生的发热激活物 C、属于内生性致热原 D、属于正调节发热介质 E、属于负调节发热介质 16、内毒素 17、精氨酸加压素 18、前列腺素 E 19、本胆烷醇酮 20、肿瘤坏死因子 A、血液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体温不断上升 B、 B、血液温度低于体温调定点,体温不断上升 C、血液温度等于体温调定点,体温相对不变 D、D、血液温度和体温调定点均增高且相等,体温相对不变 E、血液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体温开始下降 21、正常体温 22、体温上升期 23、高温持续期 24、体温下降期 A、发热时增高 B、发热时降低 C、发热时可增高也可降低 D、发热时先降低后增高 E、发热时基本不变 25、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26、心率 27、消化功能 [X 型题] 28、属于发热激活物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