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基本要求 1、掌握 DIC 的概念,掌握 DIC 的主要发生原因及其发生机制。 2、掌握影响 DIC 发生发展的因素。 3、掌握 DIC 发生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的机制。 4、熟悉 DIC 的分期和分型。 5、了解 DIC 的防治原则。 二、知识要纲要 DIC 是机体凝血系统被广泛激活,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复杂病理过 程。 可引起 DIC 的疾病很多,常见的疾病有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组织损伤、产 科疾病、休克、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和脏器功能障碍等。 DIC 的发病机制是多种原因引起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外源性凝血 系统激活见于外科大手术、严重创伤、大面积重度烧伤、胎盘早期剥离等情况; 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见于细菌、病毒、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高热、酸中毒 等刺激和损伤了血管内皮细胞。凝血系统激活还可见于多种疾病引起的红细胞破 坏、白细胞受损、血小板激活或某些促凝物质入血。 影响 DIC 发生发展的因素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 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和某些纤溶抑制剂等使用不当等。 典型的 DIC 可分为三期: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按发 生快慢,DIC 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按代偿情况,DIC 可分为代偿 型、失代偿型和过度代偿型。 DIC 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 DIC 引起出血的机制是:凝血物质大量消耗、纤溶系统激活和微血管壁通透 性增加。 DIC 引起休克的机制是:出血、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大、心肌受 损、血管收缩和微血栓形成致微循环障碍。 DIC 时常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肾脏是最易受损的器官,此外,肺、消化系
第二十二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基本要求 1、掌握 DIC 的概念,掌握 DIC 的主要发生原因及其发生机制。 2、掌握影响 DIC 发生发展的因素。 3、掌握 DIC 发生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的机制。 4、熟悉 DIC 的分期和分型。 5、了解 DIC 的防治原则。 二、知识要纲要 DIC 是机体凝血系统被广泛激活,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复杂病理过 程。 可引起 DIC 的疾病很多,常见的疾病有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组织损伤、产 科疾病、休克、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和脏器功能障碍等。 DIC 的发病机制是多种原因引起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外源性凝血 系统激活见于外科大手术、严重创伤、大面积重度烧伤、胎盘早期剥离等情况; 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见于细菌、病毒、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高热、酸中毒 等刺激和损伤了血管内皮细胞。凝血系统激活还可见于多种疾病引起的红细胞破 坏、白细胞受损、血小板激活或某些促凝物质入血。 影响 DIC 发生发展的因素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 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和某些纤溶抑制剂等使用不当等。 典型的 DIC 可分为三期: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按发 生快慢,DIC 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按代偿情况,DIC 可分为代偿 型、失代偿型和过度代偿型。 DIC 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 DIC 引起出血的机制是:凝血物质大量消耗、纤溶系统激活和微血管壁通透 性增加。 DIC 引起休克的机制是:出血、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大、心肌受 损、血管收缩和微血栓形成致微循环障碍。 DIC 时常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肾脏是最易受损的器官,此外,肺、消化系
统、肾上腺和垂体等也常受累。 三、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DIC 2、组织因子 3、全身性 Shwartzman 反应 ★4、protein C ★5、protein S ★6、血栓调节蛋白 ★7、抗磷脂综合征 8、“3P”试验 9、D 一二聚体检查 10、schistocyte (二)、填空 1、DIC 的原因和发病机制包括 ① 、 ② 、 ③ 、 ④ 。 2、影响 DIC 发生发展的因素包括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3、根据发展过程,典型的 DIC 可分为 ① 、 ② 、和 ③ 三 期。 4、根据凝血物质消耗和代偿情况,可将 DIC 分为 ① 、 ② 、 ③ 三 型。 5、DIC 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① 、 ② 、 ③ 、 ④ 。 6、DIC 引起出血的机制是 ① 、 ② 、 ③ 。 ★7、FDP 中,X、Y、D 片段具有 ① 作用,Y、E 片段具有 ② 作用,多 数片段可与血小板膜结合,具有 ③ 作用。 (三)、选择题 [A 型题] 1、DIC 最重要的特征是: A、微血栓大量形成 B、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C、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亢进 D、凝血功能异常 E、出血和溶血 2、DIC 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
统、肾上腺和垂体等也常受累。 三、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DIC 2、组织因子 3、全身性 Shwartzman 反应 ★4、protein C ★5、protein S ★6、血栓调节蛋白 ★7、抗磷脂综合征 8、“3P”试验 9、D 一二聚体检查 10、schistocyte (二)、填空 1、DIC 的原因和发病机制包括 ① 、 ② 、 ③ 、 ④ 。 2、影响 DIC 发生发展的因素包括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3、根据发展过程,典型的 DIC 可分为 ① 、 ② 、和 ③ 三 期。 4、根据凝血物质消耗和代偿情况,可将 DIC 分为 ① 、 ② 、 ③ 三 型。 5、DIC 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① 、 ② 、 ③ 、 ④ 。 6、DIC 引起出血的机制是 ① 、 ② 、 ③ 。 ★7、FDP 中,X、Y、D 片段具有 ① 作用,Y、E 片段具有 ② 作用,多 数片段可与血小板膜结合,具有 ③ 作用。 (三)、选择题 [A 型题] 1、DIC 最重要的特征是: A、微血栓大量形成 B、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C、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亢进 D、凝血功能异常 E、出血和溶血 2、DIC 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
A、血液凝固性增强 B、血液凝固性降低 C、血液凝固性先增强后降低 D、血液凝固性先降低后增强 E、主要是纤溶活性的改变 3、哪项属于 DIC 的诱因? A、胎盘早期剥离 B、病毒性心肌炎 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 D、恶性肿瘤 E、实质性器官坏死 4、过度代偿型 DIC 的特点是 A、凝血因子、血小板减少 B、凝血因子、血小板无明显异常 C、凝血因子减少、血小板增加 D、凝血因子增加、血小板减少 E、凝血因子、血小板增加 5、红细胞大量破坏时释出红细胞膜磷脂在 DIC 中的作用是 A、局限凝血因子,导致大量凝血酶生成 B、激活凝血Ⅻ因子 C、促进凝血Ⅲ因子释放 D、激活纤溶酶原 E、促进 FDP 的大量生成 ★6、急性胰腺炎发生 DIC 的机制是 A、通过钙与组织因子形成复合物 B、激活凝血酶原,促进凝血酶生成 C、导致血管内皮广泛损伤 D、促使大量组织因子入血 E、引起激肽释放酶原激活 7、全身性 Shwartzman 反应时,第一次注入的小剂量内素引起 A、肝功能严重障碍 B、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C、微血栓形成进而使微循环障碍 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封闭” E、激活体内纤溶系统 8、应用 6—氨基已酸促进 DIC 的机制是 A、过度抑制纤溶系统 B、导致肝功能损伤 C、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D、抑制了血栓调节蛋白的作用 E、直接激活Ⅻ凝血因子 9、DIC 的发展过程可分为 A、低凝期和高凝期 B、高凝期和低凝期
A、血液凝固性增强 B、血液凝固性降低 C、血液凝固性先增强后降低 D、血液凝固性先降低后增强 E、主要是纤溶活性的改变 3、哪项属于 DIC 的诱因? A、胎盘早期剥离 B、病毒性心肌炎 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 D、恶性肿瘤 E、实质性器官坏死 4、过度代偿型 DIC 的特点是 A、凝血因子、血小板减少 B、凝血因子、血小板无明显异常 C、凝血因子减少、血小板增加 D、凝血因子增加、血小板减少 E、凝血因子、血小板增加 5、红细胞大量破坏时释出红细胞膜磷脂在 DIC 中的作用是 A、局限凝血因子,导致大量凝血酶生成 B、激活凝血Ⅻ因子 C、促进凝血Ⅲ因子释放 D、激活纤溶酶原 E、促进 FDP 的大量生成 ★6、急性胰腺炎发生 DIC 的机制是 A、通过钙与组织因子形成复合物 B、激活凝血酶原,促进凝血酶生成 C、导致血管内皮广泛损伤 D、促使大量组织因子入血 E、引起激肽释放酶原激活 7、全身性 Shwartzman 反应时,第一次注入的小剂量内素引起 A、肝功能严重障碍 B、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C、微血栓形成进而使微循环障碍 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封闭” E、激活体内纤溶系统 8、应用 6—氨基已酸促进 DIC 的机制是 A、过度抑制纤溶系统 B、导致肝功能损伤 C、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D、抑制了血栓调节蛋白的作用 E、直接激活Ⅻ凝血因子 9、DIC 的发展过程可分为 A、低凝期和高凝期 B、高凝期和低凝期
C、高凝期、低凝期和纤溶亢进期 D、低凝期、高凝期和纤溶亢进期 E、低凝期和纤溶亢进期 10、DIC 出血最主要的因素是 A、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B、血管通透性增高 C、多器官功能障碍 D、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E、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1、急性 DIC 患者,减少最显著的凝因子是 A、凝血因子Ⅳ B、纤维蛋白原 C、凝血酶原 D、凝血因子Ⅻ E、凝血因子Ⅹ 1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机制是 A、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 B、DIC 时产生的毒性物质所致 C、DIC 造成微循环淤滞,缺血缺氧 D、交感神经兴奋,自由基产生 E、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 [B 型题] A、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引起 DIC B、激活Ⅻ凝血因子引起 DIC C、ADP 大量释放、血小板粘附、聚集引起 DIC D、肝功能障碍引起 DIC E、直接使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 13、红细胞大量破坏 14、胎盘早期剥离 15、感染性休 克 ★16、蛇毒入血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封闭 B、血液凝固调控失调 C、血液高凝状态 D、微循环障碍 E、纤溶系统过度抑制 17、不恰当使用 6—氨基已酸可引起 18、小剂量给动物内毒素可引起 ★19、抗磷脂综合征可伴有 ★20、蛋白 C 功能抑制可引起 A、急性型 B、慢性型 C、失代偿型 D、代偿型 E、亚急性型 21、恶性肿瘤、胶原病和慢性溶血性贫血发生 DIC 常表现为 22、宫内死胎等在
C、高凝期、低凝期和纤溶亢进期 D、低凝期、高凝期和纤溶亢进期 E、低凝期和纤溶亢进期 10、DIC 出血最主要的因素是 A、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B、血管通透性增高 C、多器官功能障碍 D、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E、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1、急性 DIC 患者,减少最显著的凝因子是 A、凝血因子Ⅳ B、纤维蛋白原 C、凝血酶原 D、凝血因子Ⅻ E、凝血因子Ⅹ 1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机制是 A、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 B、DIC 时产生的毒性物质所致 C、DIC 造成微循环淤滞,缺血缺氧 D、交感神经兴奋,自由基产生 E、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 [B 型题] A、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引起 DIC B、激活Ⅻ凝血因子引起 DIC C、ADP 大量释放、血小板粘附、聚集引起 DIC D、肝功能障碍引起 DIC E、直接使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 13、红细胞大量破坏 14、胎盘早期剥离 15、感染性休 克 ★16、蛇毒入血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封闭 B、血液凝固调控失调 C、血液高凝状态 D、微循环障碍 E、纤溶系统过度抑制 17、不恰当使用 6—氨基已酸可引起 18、小剂量给动物内毒素可引起 ★19、抗磷脂综合征可伴有 ★20、蛋白 C 功能抑制可引起 A、急性型 B、慢性型 C、失代偿型 D、代偿型 E、亚急性型 21、恶性肿瘤、胶原病和慢性溶血性贫血发生 DIC 常表现为 22、宫内死胎等在
数天内逐渐形成 DIC 23、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与代偿基本保持平衡 [X 型题] ★24、血管内壁主要存在的两种抗凝机制是 A、蛋白 C B、抗凝白酶Ⅲ C、6—氨基已酸 D、肝素 25、DIC 发生出血的主要机制是 A、凝血系统激活 B、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C、纤溶系统激活 D、FDP 的形成 26、DIC 发生休克的机制是 A、微血栓形成 B、出血 C、心肌受损 D、血管通透性增加 (四)、问答题 1、为什么 DIC 病人常有广泛的出血? 2、简述 DIC 患者发生休克的机制。 3、简述 DIC 发生贫血的机制。 (五)、分析题 某患儿发热,呕吐、皮肤有出血点,出血点涂片检查见脑膜炎双球菌。治 疗中出血点逐渐增多呈片状,血压由入院时的 92/94mmHg(12,2/8.5kPa)降至 60/40mmHg(8.0/5.3kPa)问:应进一步对该患儿作什么检查? 四、答案与注释 (一)、名词解释 1、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其基本特点是在病因作用下机体凝血系统被广泛激 活,引起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复杂病理过程。 2、也即凝血因子Ⅲ,是由 263 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跨膜糖蛋白。 3、第一次给动物注入小剂量内毒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封闭”;第二次 给动物注入内毒素则引起了 DIC。上述实验表现称之全身性 Shwartzman 反应。 ★4、是一种由肝脏合成产生的,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的蛋白酶类物质。 ★5、血管内皮细胞或血小板膜上存在的一种含 r—羧基谷氨酸的蛋白质,作为
数天内逐渐形成 DIC 23、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与代偿基本保持平衡 [X 型题] ★24、血管内壁主要存在的两种抗凝机制是 A、蛋白 C B、抗凝白酶Ⅲ C、6—氨基已酸 D、肝素 25、DIC 发生出血的主要机制是 A、凝血系统激活 B、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C、纤溶系统激活 D、FDP 的形成 26、DIC 发生休克的机制是 A、微血栓形成 B、出血 C、心肌受损 D、血管通透性增加 (四)、问答题 1、为什么 DIC 病人常有广泛的出血? 2、简述 DIC 患者发生休克的机制。 3、简述 DIC 发生贫血的机制。 (五)、分析题 某患儿发热,呕吐、皮肤有出血点,出血点涂片检查见脑膜炎双球菌。治 疗中出血点逐渐增多呈片状,血压由入院时的 92/94mmHg(12,2/8.5kPa)降至 60/40mmHg(8.0/5.3kPa)问:应进一步对该患儿作什么检查? 四、答案与注释 (一)、名词解释 1、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其基本特点是在病因作用下机体凝血系统被广泛激 活,引起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复杂病理过程。 2、也即凝血因子Ⅲ,是由 263 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跨膜糖蛋白。 3、第一次给动物注入小剂量内毒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封闭”;第二次 给动物注入内毒素则引起了 DIC。上述实验表现称之全身性 Shwartzman 反应。 ★4、是一种由肝脏合成产生的,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的蛋白酶类物质。 ★5、血管内皮细胞或血小板膜上存在的一种含 r—羧基谷氨酸的蛋白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