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2011年普通高中高三调研 语文试题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辟邪/开辟 缜密/嗔怒 惊骇/骸骨 淡泊/湖泊 B.夙愿/住宿 供养/口供 奔跑/投奔 湛蓝/暂且 C.着手/着陆 联袂/昧心 纤毫/翩跹 累赘/连累 D.炮制/炮烙 呜咽/拖曳 浩淼/渺茫 处方/处境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随着广州亚残运会的火炬点燃,开幕式筹备工作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几经推敲、 几经修改,一个老到的总体运行方案终于出台,但组织这么偌大的排练又面临着 严峻的考验:与亚运会相比,亚残运会有其特殊性,残疾人也有特殊需求。“细 节决定成败,细微才见功夫。”在筹备开幕式过程中,各子团队负责人按照要求 将工作时间精细到每一秒,空间精细到每一米,人员精细到每一岗,做到定岗 定人、定责、定时,确保无微不至、百不一爽。 A.老到 B.偌大 C.无微不至 D.百不一爽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从日美“利刃2010”演习的兵力和科目设置来看,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 役演练,也是一次以中国为假想敌的联合演习。通过“利刃”演习,能使日本自 卫队逐步掌握组织大规模联合战役的经验,重获进攻能力,这将会对东亚军事力 量对比产生深远的影响。 B.灰霾使大气中紫外线辐射减少,不仅会造成人群呼吸道疾病大幅上升,而且 还会使小儿体内维生素D缺乏,致使佝偻病高发。 C.余秋雨先生在撰写了南京钟山风景区的碑文后,“钟山碑文”也被骂成是“紫 金山最令人作呕的一景”。 D.60多名华夏中学的学生用义卖筹集到的5000元善款买了棉袜子和水果等礼 物,亲手送到“夕阳红”敬老院近200名老人的手中 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监测,2010年,在从6月27日到7月26日的一个 月里, 。世界气象组 织警告,如果不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地球升温将使剧烈天气现象造成的伤亡同步 攀升,人类生活环境将面临一个“巨大的浩劫”,与之相比,目前困扰我们的这 些极端天气事件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①全国17个省区71个站点日降水量达到极端强降水事件标准 ②全国有21个省市区152个站点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高温事件标准 ③这些枯燥的数据,再清楚不过地揭示出了气候恶化的程度和速度 ④与2009年相比,两种极端事件均有出现站点多、范围广、超历史极值的记录 多等特点 A.②①④③ B.②①③④ ①②④③ D.①②③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江门市 2011 年普通高中高三调研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辟邪/开辟 缜密/嗔怒 惊骇/骸骨 淡泊/湖泊 B.夙愿/住宿 供养/口供 奔跑/投奔 湛蓝/暂且 C.着手/着陆 联袂/昧心 纤毫/翩跹 累赘/连累 D.炮制/炮烙 呜咽/拖曳 浩淼/渺茫 处方/处境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随着广州亚残运会的火炬点燃,开幕式筹备工作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几经推敲、 几经修改,一个老到的总体运行方案终于出台,但组织这么偌大的排练又面临着 严峻的考验:与亚运会相比,亚残运会有其特殊性,残疾人也有特殊需求。“细 节决定成败,细微才见功夫。”在筹备开幕式过程中,各子团队负责人按照要求 将工作时间精细到每一秒,空间精细到每一米,人员精细到每一岗,做到定岗、 定人、定责、定时,确保无微不至、百不一爽。 A.老到 B.偌大 C.无微不至 D.百不一爽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从日美“利刃 2010”演习的兵力和科目设置来看,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 役演练,也是一次以中国为假想敌的联合演习。通过“利刃”演习,能使日本自 卫队逐步掌握组织大规模联合战役的经验,重获进攻能力,这将会对东亚军事力 量对比产生深远的影响。 B.灰霾使大气中紫外线辐射减少,不仅会造成人群呼吸道疾病大幅上升,而且 还会使小儿体内维生素 D 缺乏,致使佝偻病高发。 C.余秋雨先生在撰写了南京钟山风景区的碑文后,“钟山碑文”也被骂成是“紫 金山最令人作呕的一景”。 D.60 多名华夏中学的学生用义卖筹集到的 5000 元善款买了棉袜子和水果等礼 物,亲手送到“夕阳红”敬老院近 200 名老人的手中。 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监测,2010 年,在从 6 月 27 日到 7 月 26 日的一个 月里, , , , 。世界气象组 织警告,如果不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地球升温将使剧烈天气现象造成的伤亡同步 攀升,人类生活环境将面临一个“巨大的浩劫”,与之相比,目前困扰我们的这 些极端天气事件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①全国 17 个省区 71 个站点日降水量达到极端强降水事件标准 ②全国有 21 个省市区 152 个站点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高温事件标准 ③这些枯燥的数据,再清楚不过地揭示出了气候恶化的程度和速度 ④与 2009 年相比,两种极端事件均有出现站点多、范围广、超历史极值的记录 多等特点 A. ②①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②③④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 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 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 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 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 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 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 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 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 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 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 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 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 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通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5.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易:看不 起 B.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 累:辛 C.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被:施 恩 D.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措:处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若季子不礼于其嫂 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 B.闻下风而望余光者 所谓将相而富 贵 C.勒之金石,播之声诗 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 D.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 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魏国公“不以富贵为荣”的一组是(3分) ①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②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 ③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④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 ⑤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⑥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从古到今都是同样光荣的,如本文中的 苏季子、朱买臣和魏国公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 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 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 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 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 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 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 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 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 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 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 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 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 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 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5.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易:看不 起 B.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 累:辛 劳 C.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被:施 恩 D.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措:处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若季子不礼于其嫂 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 B.闻下风而望余光者 所谓将相而富 贵 C.勒之金石,播之声诗 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 D.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 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魏国公“不以富贵为荣”的一组是(3 分) ①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 ②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 ③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④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 ⑤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⑥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从古到今都是同样光荣的,如本文中的 苏季子、朱买臣和魏国公
B.魏国公少年得志,虽然和那些困厄的士人不同,但他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 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 C.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 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以彰显自己的功德。 D.魏国公的丰功伟绩,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 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3分) ②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1)(2)题。(7分) 渔家傲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 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 他年泪 【注释】①九十:春光共九十天。②金龟:唐代三品以上的官员佩金龟。李 白《对酒忆贺监》诗序记,贺知章曾解下金龟,“换酒为乐”,以酬李白。③东 阳:今浙江金华市。④沽酒:买酒。 (1)简析“恋”字修辞手法和双重意蕴。(3分) (2)结句“而今乐事他年泪”,一语两意。请具体解答。(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 (6分)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 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 勋 !(高适《燕歌行》)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 之 (杜牧《阿房宫赋》) (4)思厥先祖父, ,以有尺寸之地。(苏洵 《六国论》)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15小题。 道:中国文化传统的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道”具体又展开为“天道”和“人道”。天道更多地 与自然、宇宙相联系,其涵义在中国古代最早的经典之一《周易》中已得到某种 阐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首先区别于
B.魏国公少年得志,虽然和那些困厄的士人不同,但他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 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 C.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 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以彰显自己的功德。 D.魏国公的丰功伟绩,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 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 啊。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 分)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3 分) ②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3 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1)(2)题。(7 分) 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 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 他年泪。 【注释】①九十:春光共九十天。②金龟:唐代三品以上的官员佩金龟。李 白《对酒忆贺监》诗序记,贺知章曾解下金龟,“换酒为乐”,以酬李白。③东 阳:今浙江金华市。④沽酒:买酒。 (1)简析“恋”字修辞手法和双重意蕴。(3 分) (2)结句“而今乐事他年泪”,一语两意。请具体解答。(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 (6 分)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 人?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 勋? , !(高适《燕歌行》)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 之。 , 。 (杜牧《阿房宫赋》) (4)思厥先袓父, , ,以有尺寸之地。(苏洵 《六国论》)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2—15 小题。 道:中国文化传统的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道”具体又展开为“天道”和“人道”。天道更多地 与自然、宇宙相联系,其涵义在中国古代最早的经典之一《周易》中已得到某种 阐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首先区别于
我们在经验世界中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现象。相对于多样的现象,道作为形而上 者体现了存在的统一性:以道为存在的终极原理,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和 现象扬弃了彼此的分离而呈现了内在的关联。 《周易》中关于道的另一重要观念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 阳之谓道”所涉及的,主要是世界的变迁、演化。作为现实的存在,世界不仅千 差万别,而且处于流变过程之中,这种变化过程可以通过什么来把握?其中是否 存在内在的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看作是对以上问题的解释 这样,一方面,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世界以道作为其根据和统一的本 源,另一方面,世界的变化、发展又以道为其普遍的法则。换言之,道既被视为 世界统一的本原,又被理解为世界发展的法则,在道的观念之下,整个世界不是 杂乱无章、无序变迁,而是表现为一种有序的形态。 除天道之外,道还兼指人道。人道在宽泛意义上与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 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所谓“立人之道, 曰仁与义”,便从一个方面表现了这一点。人道意义上的“道”,首先涉及广义 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等等,它同时也被理解为体现于社 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的价值原则。“道”的以上涵义,在古代哲学家 的具体论述中得到了具体阐述。孔子曾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 贫”。这里的“谋道”,便涉及对“道”的追求,“忧道”则表现为对“道”的 关切,作为追求、关切对象,“道”即以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道德理想 等等为内涵。孔子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其中的“道”,同样也是指广 义的社会文化理想或政治道德理想。价值理想不同、价值追求相异,往往缺乏共 同语言,彼此之间也很难相互交往和沟通,这也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表达 的意思。孔子关于道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谓“弘 道”,是指人能够使广义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理想得到实现,这里的道同样也以 价值理想为内容,体现在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 “人道”意义上的“道”,同时表现为一种规范系统。规范有两重作用: 从正面看,它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应当如何做,简言之,引导人们去做应该做 之事;从反面说,它则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亦即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或限 制。作为人道,“道”的涵义,往往具体体现在这种规范系统之上。道的以上涵 义与道的原始涵义相互联系:道的原始涵义之一是道路,道路总是通向某处,引 申而言,“道”意味着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道所蕴含的 这种引导性内涵经过提升以后,进一步获得了规范意义。中国文化一再将礼、法 与道联系起来:“礼者,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礼既表现为 政治领域的体制,又展开为规范系统,礼之于人,犹如规矩之于方圆。规矩为方 圆提供了准则,礼则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普遍的规范。同样,法也对何者可为、何 者不可为作出了具体规定,从而表现为一套规范系统,当然,相对于礼,法作为 规范更具有强制性。对中国文化而言,礼与法尽管有不同特点,但都是道的体现 所谓“礼者,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便从不同方面肯定了这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 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我们在经验世界中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现象。相对于多样的现象,道作为形而上 者体现了存在的统一性:以道为存在的终极原理,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和 现象扬弃了彼此的分离而呈现了内在的关联。 《周易》中关于道的另一重要观念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 阳之谓道”所涉及的,主要是世界的变迁、演化。作为现实的存在,世界不仅千 差万别,而且处于流变过程之中,这种变化过程可以通过什么来把握?其中是否 存在内在的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看作是对以上问题的解释。 这样,一方面,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世界以道作为其根据和统一的本 源,另一方面,世界的变化、发展又以道为其普遍的法则。换言之,道既被视为 世界统一的本原,又被理解为世界发展的法则,在道的观念之下,整个世界不是 杂乱无章、无序变迁,而是表现为一种有序的形态。 除天道之外,道还兼指人道。人道在宽泛意义上与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 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所谓“立人之道, 曰仁与义”,便从一个方面表现了这一点。人道意义上的“道”,首先涉及广义 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等等,它同时也被理解为体现于社 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的价值原则。“道”的以上涵义,在古代哲学家 的具体论述中得到了具体阐述。孔子曾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 贫”。这里的“谋道”,便涉及对“道”的追求,“忧道”则表现为对“道”的 关切,作为追求、关切对象,“道”即以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道德理想 等等为内涵。孔子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其中的“道”,同样也是指广 义的社会文化理想或政治道德理想。价值理想不同、价值追求相异,往往缺乏共 同语言,彼此之间也很难相互交往和沟通,这也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表达 的意思。孔子关于道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谓“弘 道”,是指人能够使广义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理想得到实现,这里的道同样也以 价值理想为内容,体现在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 “人道”意义上的“道”,同时表现为一种规范系统。规范有两重作用: 从正面看,它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应当如何做,简言之,引导人们去做应该做 之事;从反面说,它则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亦即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或限 制。作为人道,“道”的涵义,往往具体体现在这种规范系统之上。道的以上涵 义与道的原始涵义相互联系:道的原始涵义之一是道路,道路总是通向某处,引 申而言,“道”意味着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道所蕴含的 这种引导性内涵经过提升以后,进一步获得了规范意义。中国文化一再将礼、法 与道联系起来:“礼者,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礼既表现为 政治领域的体制,又展开为规范系统,礼之于人,犹如规矩之于方圆。规矩为方 圆提供了准则,礼则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普遍的规范。同样,法也对何者可为、何 者不可为作出了具体规定,从而表现为一套规范系统,当然,相对于礼,法作为 规范更具有强制性。对中国文化而言,礼与法尽管有不同特点,但都是道的体现, 所谓“礼者,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便从不同方面肯定了这 一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两项给 5 分,选对一项给 2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 是 (5分) A.天道体现了世界中千差万别的现象存在的统一性 B.“一阴一阳之谓道”表达了自然和宇宙存在和经常发生变化的主要现 象 C.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 般原理为人道的宽泛意义。 D.“道不同不相为谋”,原因是价值理想不同、价值追求相异,往往缺乏共同 语言,彼此之间也很难相互交往和沟 通 E.“道”的规范作用就是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亦即对人们的行为加 以约束或限制。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一阴一阳的宇宙变化使整个世界杂乱无章、无序变迁,经常表现为 种无序的形态,难以预测。 B.“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表现了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 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 C.孔子强调“弘道”,是指人能够使广义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理想得到 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D.“道”意味着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是道的原始涵义 之一道路的引申。 14.为什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周易》中关于道的另一重要观念?(4 分) 15.中国文化为什么一再将礼、法与道联系起来?结合本文回答。(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 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海琴 牛汉 春二月,刚吃过晚饭,天就暗黑暗黑的了,星星出的还不全。风不大 可冷冷的很有气势。祖母手扶羊圈门口那棵老枣树,兀立着,面朝南边的天,她 不住地在张望和谛听。乌鸦从头顶掠过去,只听哇的一声,却看不见飞的影子。 但我心里知道,祖母正在张望着什么,谛听着什么,因为我也正朝那个方向痴痴 地望着听着。 每年一到这个季节,这个时刻,我父亲在五道庙前,要把海琴和点亮的 灯笼,一块向已经稳在高空的风筝送上去。点亮的灯笼,红光闪烁,如果与风筝
1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 是 (5 分) A.天道体现了世界中千差万别的现象存在的统一性。 B.“一阴一阳之谓道”表达了自然和宇宙存在和经常发生变化的主要现 象。 C.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 一般原理为人道的宽泛意义。 D.“道不同不相为谋”,原因是价值理想不同、价值追求相异,往往缺乏共同 语言,彼此之间也很难相互交往和沟 通。 E.“道”的规范作用就是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亦即对人们的行为加 以约束或限制。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是 (3 分) A.一阴一阳的宇宙变化使整个世界杂乱无章、无序变迁,经常表现为一 种无序的形态,难以预测。 B.“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表现了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 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 C.孔子强调“弘道”,是指人能够使广义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理想得到 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D.“道”意味着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是道的原始涵义 之一道路的引申。 14.为什么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是《周易》中关于道的另一重要观念?(4 分) 15.中国文化为什么一再将礼、法与道联系起来?结合本文回答。(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 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海 琴 牛汉 春二月,刚吃过晚饭,天就暗黑暗黑的了,星星出的还不全。风不大, 可冷冷的很有气势。祖母手扶羊圈门口那棵老枣树,兀立着,面朝南边的天,她 不住地在张望和谛听。乌鸦从头顶掠过去,只听哇的一声,却看不见飞的影子。 但我心里知道,祖母正在张望着什么,谛听着什么,因为我也正朝那个方向痴痴 地望着听着。 每年一到这个季节,这个时刻,我父亲在五道庙前,要把海琴和点亮的 灯笼,一块向已经稳在高空的风筝送上去。点亮的灯笼,红光闪烁,如果与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