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命题人:高二备课组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风”“雅”以后有李杜 苏渊雷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①比兴的形式, 楚骚一派芬芳悱侧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 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写出了讦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 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风”“雅”以后有李杜,“风”偏于反映 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时政,是讽喻的。换一句话说,风大体是一种民歌,其中 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其中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因此,外 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 觉得没有“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括,而“”则兼有“风”“雅”之长,也就是兼 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李杜作品同是从“风”“难”“高强”变化出来,但李偏于 “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雅二字而代之。从此,诗 人由于性格和学口关系,不免有所侷向,其间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李杜 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盐 彰。就此点论,则“风雅”一一李杜这条线,始终贯穿两千余年古典诗歌发展史而未尝间断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 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 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 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句话,弥漫着当日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特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 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什么能 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始终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铸灵魂、鼓舞人 心的缘故。 注:①美刺:实质上是对诗歌内容或赞美或讽刺
2011—2012 学年度上学期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命题人:高二备课组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风”“雅”以后有李杜 苏渊雷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 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 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 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句话,弥漫着当日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特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 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什么能 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始终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铸灵魂、鼓舞人 心的缘故。 注:①美刺:实质上是对诗歌内容或赞美或讽刺
1.下列对“蔚为一代的‘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结合、相得 益彰的作品。 B.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时政的诗篇。 C.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 D.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诗偏于“风骚” 而杜诗则偏于“骚雅”;“风”“雅”一一李杜这条线,贯穿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B.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实 主义”来得集中概括 C.“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是因为他俩几 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而且各以“风骚”和“骚雅”见长。 D.李白和杜甫继承了“风”、“雅”、离骚、汉魏乐府以及六朝声律的优良传统,并加以 变化运用,各以复杂的生活遭遇,创作了反映那个时代的作品,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 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成为“风”“雅”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并峙的高峰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凡时代 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B.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现实 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C.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或沿着 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D.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总是以 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予深切的同情,充 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 下列对“蔚为一代的‘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结合、相得 益彰的作品。 B. 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时政的诗篇。 C. 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 D. 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2.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诗偏于“风骚”, 而杜诗则偏于“骚雅”;“风”“雅”——李杜这条线,贯穿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B. 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实 主义”来得集中概括。 C.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是因为他俩几 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而且各以“风骚”和“骚雅”见长。 D. 李白和杜甫继承了“风”、“雅”、离骚、汉魏乐府以及六朝声律的优良传统,并加以 变化运用,各以复杂的生活遭遇,创作了反映那个时代的作品,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 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成为“风”“雅”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并峙的高峰。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凡时代 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B. 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现实 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C. 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或沿着 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D. 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总是以 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予深切的同情,充 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入山 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曰:“自 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 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 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复持钱二十 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 助边。”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 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岁余,羊肥息。上过 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 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令,缑氏安之。迁成皋令,将漕°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 王太傅,转为相。会吕嘉(南越丞相)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 节。上贤之,下诏曰:“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齐相雅行躬耕,不 为利惑。昔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乃拜为御史大 夫 赞曰:卜式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 (《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 注释:①浑邪:匈奴首领名。②缑氏:县名。③将漕:办理漕运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小牧羊,不习仕宦 习:熟悉,习惯 B.此非人情 人情:礼节应酬 C.于是上久不报式 报:答复 D.今又首奋 首奋:首先站出来 5.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卜式忠君爱民的一组是(3分) ①臣生与人亡所争 ②愚以为贤者宜死节③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 ④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⑤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庶长 ⑥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⑤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入山 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曰:“自 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 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 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①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复持钱二十 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 助边。”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 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岁余,羊肥息。上过 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 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②令,缑氏安之。迁成皋令,将漕③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 王太傅,转为相。会吕嘉(南越丞相)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 节。上贤之,下诏曰:“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齐相雅行躬耕,不 为利惑。昔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乃拜为御史大 夫。 赞曰:卜式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 (《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 注释:①浑邪:匈奴首领名。 ②缑氏:县名。 ③将漕:办理漕运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小牧羊,不习仕宦 习:熟悉,习惯 B.此非人情 人情:礼节应酬 C.于是上久不报式 报:答复 D.今又首奋 首奋:首先站出来 5.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卜式忠君爱民的一组是(3 分) ①臣生与人亡所争 ②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③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 ④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 ⑤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庶长 ⑥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⑤ ⑥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卜式与他的弟弟分家时,自己只要了一百来只羊,把其他田地、房屋等都留给了弟弟。 他弟弟家业尽破,他又多次相助,这说明卜式是一个友爱兄弟的 B.从卜式愿意出一半的家产抗击匈奴、出资二十万作为迁徙百姓的花费、主动请求奔赴 南越决一死战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卜式是一个不音啬钱财、不图回报、思心为国的人 C.卜式愿意资助朝廷抗击匈奴,却什么事情也没有求:被封为中郎官却不愿意做,宁可替 皇上放羊。在皇上看来,卜式是一个品德高尚但不善于表达的人 D.“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说明在作看看来,卜式牧羊出身,以财才输边,从给呈上 牧羊一直到被封为御史大夫,主要原因是遇上了好机会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皇上诛匈奴,墨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司奴可灭也,《5分) (2)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令,维氏安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可题 印州稻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凑凑,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唏 8、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6分) 9、有人说三、四句将景与情融合无间,试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5分) 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 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 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 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 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妤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 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
A.卜式与他的弟弟分家时,自己只要了一百来只羊,把其他田地、房屋等都留给了弟弟。 他弟弟家业尽破,他又多次相助,这说明卜式是一个友爱兄弟的人。 8、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6 分) 9、有人说三、四句将景与情融合无间,试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5 分)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 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 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 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 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 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
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伢儿也是贫 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是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 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叫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14岁的男孩,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 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 怎么那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去吧?唉,就传进了又能怎样呢?14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 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 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 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 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30岁了,如果再年轻5岁,哪怕3岁呢,她也一定要争 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了,就像是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经关上一样。那么就听 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 是,叫这位60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一一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很大,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 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 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着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 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 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 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 以后都要对他(她)很好。 她终于放开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一一”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并没有关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题目中的“风雪”,在文中以环境描写的形式渲染了凄清死寂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彻底 绝望的心情:并且以风雪中的寒冷与屋内的温暖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夜归人内心的焦急和 凄凉。 B.刘安婶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中年妇女;马平平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平平姥姥是一个慈 祥的老太太。她们平日都关心或亲近着这个夜归者
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伢儿也是贫 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是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 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叫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 14 岁的男孩,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 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 怎么那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去吧?唉,就传进了又能怎样呢?14 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 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 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 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 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 30 岁了,如果再年轻 5 岁,哪怕 3 岁呢,她也一定要争 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了,就像是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经关上一样。那么就听 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 是,叫这位 60 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很大,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 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 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着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 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 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 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 以后都要对他(她)很好。 她终于放开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并没有关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题目中的“风雪”,在文中以环境描写的形式渲染了凄清死寂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彻底 绝望的心情;并且以风雪中的寒冷与屋内的温暖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夜归人内心的焦急和 凄凉。 B.刘安婶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中年妇女;马平平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平平姥姥是一个慈 祥的老太太。她们平日都关心或亲近着这个夜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