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湖北卷语文试题详细解答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解析 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拜谒/枯竭冲锋枪/冲击波恣意妄为/千姿百态 B.陨石/功勋倒胃口/倒栽葱崇山峻岭/怙恶不悛 C.梗概/田埂 迫击炮/迫切性瓜熟蒂落/啼笑皆非 D.篆书/椽子空白点/空城计愚公移山/向隅而泣 【解析】B(A.项的读音分别是:ye/ jie chong/ chong zi/zi:B.项的读音分别是: in/ xun dao/ dao jun/quan:C.项的读音分别是:geng/ geng pai/podi/t:D.项的读音分 别是: zhuan/ chuan kong/ kang yu/yu)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以逸待劳分庭抗理 信口雌黄 哄堂大笑 B.漫不经心和颜悦色 见微知著 推心至腹 C.突如其来接踵而至 精妙绝伦 浑然一体 D.张灯结彩休戚与共 不知所终 估名钓誉 【解析】C(A.分庭抗理-分庭抗礼,B.推心至腹溶-推心置腹,D.估名钓誉沽名钓誉)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刚刚苏醒的大地上,袅袅炊烟弥漫开去,远处传来汪汪的狗吠声,一切显得那么静 谧 B.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C.演讲是一种艺术。演讲中势如破竹的滔滔雄辩,侃侃而谈,未必能赢得高明的听众。 D.水面镶嵌在高峡深谷中,平滑得像绸缎一般,稍微抖一抖,波纹便荡漾起来,精致 且迷人。 【解析】B(特立独行: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也泛指 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这里用来指历史,对象错误。)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 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B.5月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红色箴言》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众多著名表 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在场的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 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D.冬天日短,等到干完活儿回来,已是夕阳西下,薄雾给村子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 母亲像往日一样,从灶屋里端出了热腾腾的饭菜,招呼我们赶紧吃 【解析】D(A.“受……等因素的影响”和“……造成的”两种表述杂糅重复:B.“通 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后缺宾语中心语“的表演”;C.“名人字画、 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有些不属于“工艺品”范畴,所以应该改为“商品”。)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我想养只鸽子,让它生鸽蛋给小孩儿玩。可是目前严重的问题是,有没有壁虎,假 定有了,会不会偷鸽蛋? B.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音乐之声》、《王子复仇记》等等, 为什么令人百看不厌?这首先还是归功于本子做得精彩
2009 年高考湖北卷语文试题详细解答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拜谒/枯竭 冲锋枪/冲击波 恣意妄为/千姿百态 B.陨石/功勋 倒胃口/倒栽葱 崇山峻岭/怙恶不悛 C.梗概/田埂 迫击炮/迫切性 瓜熟蒂落/啼笑皆非 D.篆书/椽子 空白点/空城计 愚公移山/向隅而泣 【解析】B (A.项的读音分别是:yè/jié chōng/chōng zì/zī;B.项的读音分别是:y ǔn/xūn dǎo/dào jùn/quān;C.项的读音分别是:gěng/gěng pǎi/pò dì/tí;D.项的读音分 别是:zhuàn/chuán kòng/kāng yú/y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以逸待劳 分庭抗理 信口雌黄 哄堂大笑 B.漫不经心 和颜悦色 见微知著 推心至腹 C.突如其来 接踵而至 精妙绝伦 浑然一体 D.张灯结彩 休戚与共 不知所终 估名钓誉 【解析】C (A.分庭抗理-分庭抗礼,B.推心至腹溶-推心置腹,D.估名钓誉-沽名钓誉)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刚刚苏醒的大地上,袅袅炊烟弥漫开去,远处传来汪汪的狗吠声,一切显得那么静 谧。 B.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C.演讲是一种艺术。演讲中势如破竹的滔滔雄辩,侃侃而谈,未必能赢得高明的听众。 D.水面镶嵌在高峡深谷中,平滑得像绸缎一般,稍微抖一抖,波纹便荡漾起来,精致 且迷人。 【解析】B (特立独行: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也泛指 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这里用来指历史,对象错误。)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 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B.5 月 4 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红色箴言》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众多著名表 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在场的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 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D.冬天日短,等到干完活儿回来,已是夕阳西下,薄雾给村子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 母亲像往日一样,从灶屋里端出了热腾腾的饭菜,招呼我们赶紧吃。 【解析】D (A.“受……等因素的影响”和“……造成的”两种表述杂糅重复;B.“通 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后缺宾语中心语“的表演”;C.“名人字画、 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有些不属于“工艺品”范畴,所以应该改为“商品”。)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我想养只鸽子,让它生鸽蛋给小孩儿玩。可是目前严重的问题是,有没有壁虎,假 定有了,会不会偷鸽蛋? B.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音乐之声》、《王子复仇记》等等, 为什么令人百看不厌?这首先还是归功于本子做得精彩
C.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 文化的复兴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D.红丝带一一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标志,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的关心,象 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解析】D(A.是陈述句,所以句末应该用句号:B.冒号表示列举的时候应该是完全列 举,后面也就不能跟“等等”,所以“如”后冒号应该删去;C.括号应在引号外,括号内容 只是注释引用语的出处而非引用语,所以不能在引号内。)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数字海洋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建设数字海洋,就是充 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在科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 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 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 过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 方式更趋合理。 数字海洋建设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对海洋的立体观 测包括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洋特性进行 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海底观测,即由海底工作平 台等智能终端组成海底观测网,对海洋深处的各种海洋要素数据进行精确而持续的采集。现 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使得这种立体观测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二是信息网格集成。数字海 洋通过网格技术协同数据采集、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 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 决策模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三是知识综合应用。不同用户对海洋信息的需求和 应用不尽相同。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建公共性强、综 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 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不同 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 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住是有限的、滞后的,缺 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 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 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 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 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 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 家海洋极益不受侵犯。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 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 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 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这既避免了海 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6.下列对“数字海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C.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 文化的复兴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D.红丝带——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标志,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的关心,象 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解析】D (A.是陈述句,所以句末应该用句号;B.冒号表示列举的时候应该是完全列 举,后面也就不能跟“等等”,所以“如”后冒号应该删去;C.括号应在引号外,括号内容 只是注释引用语的出处而非引用语,所以不能在引号内。) 二、(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数字海洋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建设数字海洋,就是充 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在科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 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 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 过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 方式更趋合理。 数字海洋建设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对海洋的立体观 测包括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洋特性进行 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海底观测,即由海底工作平 台等智能终端组成海底观测网,对海洋深处的各种海洋要素数据进行精确而持续的采集。现 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使得这种立体观测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二是信息网格集成。数字海 洋通过网格技术协同数据采集、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 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 决策模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三是知识综合应用。不同用户对海洋信息的需求和 应用不尽相同。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建公共性强、综 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 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不同 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 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住是有限的、滞后的,缺 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 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 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 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 我国沿海 200 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 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 家海洋极益不受侵犯。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 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 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 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这既避免了海 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6.下列对“数字海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的有关海洋世界的 各种数据。 B.数字海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处理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个虚 拟海洋世界 C.数字海洋拥有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有关海洋世界的多种信息,能够为不同用户 提供服务 D.数字海洋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的海洋世界,还可以根据有关需求预测未来海洋世 界的状况 【解析】A(原文第1段说“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 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而非“各种数据”。) 7.下列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建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的完整的立体观测体系 进行数据采集 通过信息网格集成来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 计算 C.建设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 发。 D.建设数字海洋要注意完整性,以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和 各家共用。 【解析】D(A.项原文“建立空间观测、海面观测和海底观测三个方面的完整的立体观 测体系”;B.项“通过信息网格集成”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进而“完成传统方式无 法完成的各种复杂计算”,刚好把两者之间的先后逻辑关系搞反了,与原文不符:C.项对应 原文是数字海洋可以为不同用户使用,“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8.下列对“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的理解,不 准确的一项是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格集成来处理观测数据,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 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 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 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C(建设数字海洋只是一个虚拟应对系统,是庞大的“海洋管理任务”中的 部分,而不是终极完成庞大的“海洋管理任务”。)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数字海洋之所以能对未来海洋场景进行预测、预现,与它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 示功能有关系。 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因为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的开发和保 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C.海洋资源受海洋权益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我们 应当具有这种意识 D.只有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会有人类自身 的可持续发展
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的有关海洋世界的 各种数据。 B.数字海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处理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个虚 拟海洋世界。 C.数字海洋拥有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有关海洋世界的多种信息,能够为不同用户 提供服务。 D.数字海洋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的海洋世界,还可以根据有关需求预测未来海洋世 界的状况。 【解析】A (原文第 1 段说“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 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而非“各种数据”。) 7.下列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建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的完整的立体观测体系, 进行数据采集。 B.通过信息网格集成来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 计算。 C.建设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 发。 D.建设数字海洋要注意完整性,以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和 各家共用。 【解析】D (A.项原文“建立空间观测、海面观测和海底观测三个方面的完整的立体观 测体系”;B.项“通过信息网格集成”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进而“完成传统方式无 法完成的各种复杂计算”,刚好把两者之间的先后逻辑关系搞反了,与原文不符;C.项对应 原文是数字海洋可以为不同用户使用,“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8.下列对“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的理解,不 准确的一项是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格集成来处理观测数据,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 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 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 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C (建设数字海洋只是一个虚拟应对系统,是庞大的“海洋管理任务”中的一 部分,而不是终极完成庞大的“海洋管理任务”。)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之所以能对未来海洋场景进行预测、预现,与它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 示功能有关系。 B.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因为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的开发和保 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C.海洋资源受海洋权益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我们 应当具有这种意识。 D.只有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会有人类自身 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B(原文最后一段信息说“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 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 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而非“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三、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传【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 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 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 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 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 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 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 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 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 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 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 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译文: 孟德 传【宋】苏辙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 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 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 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 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 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 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 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 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 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 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 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 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 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 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
【解析】B (原文最后一段信息说“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 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 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而非“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三、文言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孟 德 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 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 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 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 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 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 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 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 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 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 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 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译文: 孟 德 传 【宋】苏辙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 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 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 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 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 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 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 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 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 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 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 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 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 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 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
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 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 书《孟德传》 后【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 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 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觚触,庶几其一惧,而儿 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译文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 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 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 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 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 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意料老虎 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 加的地方了吗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紙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解析】D(庶几:希望、企图的意思)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解析】C(A.叙述了孟德的内心思乡状况:B.前者是孟德的生活状况艰难,后者是孟 德介绍猛兽情况:D.前者介绍孟德的后来境况,后者是作者的评论感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解析】B(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 四、文言翻译、诗歌鉴赏和填空(24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分) 翻译:(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
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 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 书《孟德传》 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 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 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 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译文: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 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 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 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 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 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意料老虎 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 加的地方了吗?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解析】D (庶几:希望、企图的意思)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解析】C (A.叙述了孟德的内心思乡状况;B.前者是孟德的生活状况艰难,后者是孟 德介绍猛兽情况;D.前者介绍孟德的后来境况,后者是作者的评论感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解析】B (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 四、文言翻译、诗歌鉴赏和填空(24 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 分) 翻译:(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