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广西梧州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 至8页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 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棱角(leng)拾级而上(she)蜷缩(quon)因噎废食(ye) B.编纂(cun)童心未泯(min)喧哗(hua)万头攒动(cuan) C.拜谒(ye)岿然不动(kui)吮吸(shin)自出机杼(shu) D.雌雄(c1)飞来横祸(heng)缜密(zhen)悄声细语(qia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第16届广州亚运会组委会宣称,广州虽然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但是有 钱也不能大大咧咧,而是拟花最少的钱办最出色的亚运会 B.参加该项目比赛的我国选手可以说在实力上是不容置喙的,不过在比赛中调整好心态, 则是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C.厦门一金门航线具有海上客运直航航班多、价格优、中转方便等优势,因此从此航线赴 台湾观光旅游的特大型旅游团队不绝如缕。 D.巴金晚年的代表作《随想录》敢说真话,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清醒的忏悔意识,达 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其言论如空谷足音,在读者心中留下永恒的绝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08年发生的“奶粉事件”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敲响了警钟,我们可以从这一事 件反映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刻不容缓 B.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被照顾的环境中,对各种困难的体验不深,应对挫折的能力不强, 如果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被击垮,这一问题应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C.不少旅游城镇把本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当作摇钱树,超量吸纳游客,过度消耗文化、自 然遗产资源,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影响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D.游客的增多使敦煌洞窟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湿度、温度迅速上升,这些都加快了洞窟内 那些由泥土、木材等脆弱材料制成的彩塑和壁画的褪色、起皮及脱落,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学除了描写和展示,还必须有一种向善的力量。文学当然首先必须真实 唤醒人们去寻找和捍卫温暖、美好、善良与欢笑。 ①作家尽可以去讲狼扮作外婆吃人的故事 ②但仅有现象的真实还不够
2009 年广西梧州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测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4 页,第Ⅱ卷 5 至 8 页。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 合题目要求。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棱角(lénɡ) 拾级而上(shè) 蜷缩(quán) 因噎废食(yē) B.编纂(cuàn) 童心未泯(mǐn) 喧哗(huá) 万头攒动(cuán) C.拜谒(yè ) 岿然不动(kuī) 吮吸(shǔn) 自出机杼(shū) D.雌雄(cí) 飞来横祸(hénɡ) 缜密(zhěn) 悄声细语(qiǎ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第 16 届广州亚运会组委会宣称,广州虽然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但是有 钱也不能大大咧咧,而是拟花最少的钱办最出色的亚运会。 B.参加该项目比赛的我国选手可以说在实力上是不容置喙的,不过在比赛中调整好心态, 则是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C.厦门—金门航线具有海上客运直航航班多、价格优、中转方便等优势,因此从此航线赴 台湾观光旅游的特大型旅游团队不绝如缕。 D.巴金晚年的代表作《随想录》敢说真话,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清醒的忏悔意识,达 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其言论如空谷足音,在读者心中留下永恒的绝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08 年发生的“奶粉事件”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敲响了警钟,我们可以从这一事 件反映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刻不容缓。 B.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被照顾的环境中,对各种困难的体验不深,应对挫折的能力不强, 如果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被击垮,这一问题应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C.不少旅游城镇把本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当作摇钱树,超量吸纳游客,过度消耗文化、自 然遗产资源,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影响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D.游客的增多使敦煌洞窟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湿度、温度迅速上升,这些都加快了洞窟内 那些由泥土、木材等脆弱材料制成的彩塑和壁画的褪色、起皮及脱落。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学除了描写和展示,还必须有一种向善的力量。文学当然首先必须真实, , , , , , ,唤醒人们去寻找和捍卫温暖、美好、善良与欢笑。 ① 作家尽可以去讲狼扮作外婆吃人的故事 ② 但仅有现象的真实还不够
③这种善其实就是一种价值判断 ④但更重要的也许是呼喊人们警惕着不要被狼吃掉 ⑤因为真是善的起码前提 ⑥还必须有一种向善的力量 A.⑤②⑥③①④B.②⑤⑥①④③C.①②⑤⑥④③D.⑥②⑤③①④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隽逸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国的传统名瓷。它起源于唐,经历宋,成熟于元,而最终在明代达到 鼎盛。青花瓷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外销结下了不解之缘,是明代主要的外销瓷。 明代青花瓷的外销受国家对外政策的直接影响。随着明代对外政策的变化,青花瓷的外销也 呈现出相应的发展轨迹。早期从1368年至1433年,以官营为主。明初对外政策是开放的 因而有了永乐、宣德年间的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规模庞大的远航,极大地提高了明代中国 的国际影响,明朝廷的官方贸易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青花瓷迎来了第一个外销高潮。中期 从1433年至1554年,官私并举。这一时期随着对外政策的渐趋保守,官方贸易逐渐走向 衰落。这一时期虽朝廷仍沿续明初的海禁政策,严禁私人贸易,但民间走私贸易却日益兴盛, 成为当时青花瓷外销的最普遍的形式。在巨大的海外需求和巨额利益的驱使下,甚至出现走 私集团武装走私的形式。西方在此时也开始介入青花瓷的外销。晚期从1554年直至明亡 以私营为主、中西竞争。明末,面对民间走私的强劲发展势头和西方商业势力的介入,明王 朝不得不调整保守的对外政策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明朝廷废除了海禁政策,承认私人对外贸 易的合法化,批准西方人与中国贸易。由此青花瓷的外销在中外商人的竞争与合作中出现了 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而以葡萄牙、荷兰为代表的西方商业势力,以强大的武装为后盾,凭 借雄厚的资本、广阔的市场与仍旧束缚于传统贸易中的中国商人展开了竞争,并逐渐占据了 青花瓷外销的主导地位,从而促成了青花瓷在明代的第二个外销高潮的形成。明末,青花瓷 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源源不断销往世界各地。 明代青花瓷远销世界各地,无论对明代中国还是输入地,在政治、商业、制瓷业乃至经济的 发展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文化更是对输 入地产生了深远影响。青花瓷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贸易商品的概念,成了中国文化传播 的使者。如青花瓷在传入欧洲初期,因为数量少,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失去了它的实用 性,被上层社会当作珍贵的艺术品加以收藏。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多,青花瓷才被抹去了神秘 色彩。青花瓷大量传入欧洲正值文艺复兴后期,它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更以其独 特的东方魅力掀起一股东方文化的风潮,并直接影响了罗可可风格的形成。这种艺术风格在 吸收青花瓷艺术的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艺术潮流,席卷欧洲。当时,谈论中国文化成了欧 洲最时尚的话题。明代青花瓷大量输入的同时,大量金银币源源不断地流冋东方,也使欧洲 各国面临着金库空竭的窘境。各国政府试图通过在本地生产瓷器来解决财政危机。于是,欧 洲各国纷纷掀起了仿制青花瓷的浪潮。 (摘编自刘洋《明代青花瓷的外销》) 5.下列对于“明代青花瓷的外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青花瓷的外销与明代对外政策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外销高潮全都出现在对外政 策开放的时期 B.明代青花瓷的外销经历了从官方贸易为主,到官私并举,再到私营为主、中西竞争的过 C.外销青花瓷是明王朝提升自身国际影响的重要举措。 D.明代青花瓷大量销往欧洲,不仅使大量金银币源源不断地流向东方,同时在欧洲掀起了 股中国文化的热潮
③ 这种善其实就是一种价值判断 ④ 但更重要的也许是呼喊人们警惕着不要被狼吃掉 ⑤ 因为真是善的起码前提 ⑥ 还必须有一种向善的力量 A.⑤②⑥③①④ B.②⑤⑥①④③ C.①②⑤⑥④③ D.⑥②⑤③①④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隽逸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国的传统名瓷。它起源于唐,经历宋,成熟于元,而最终在明代达到 鼎盛。青花瓷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外销结下了不解之缘,是明代主要的外销瓷。 明代青花瓷的外销受国家对外政策的直接影响。随着明代对外政策的变化,青花瓷的外销也 呈现出相应的发展轨迹。早期从 1368 年至 1433 年,以官营为主。明初对外政策是开放的, 因而有了永乐、宣德年间的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规模庞大的远航,极大地提高了明代中国 的国际影响,明朝廷的官方贸易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青花瓷迎来了第一个外销高潮。中期 从 1433 年至 1554 年,官私并举。这一时期随着对外政策的渐趋保守,官方贸易逐渐走向 衰落。这一时期虽朝廷仍沿续明初的海禁政策,严禁私人贸易,但民间走私贸易却日益兴盛, 成为当时青花瓷外销的最普遍的形式。在巨大的海外需求和巨额利益的驱使下,甚至出现走 私集团武装走私的形式。西方在此时也开始介入青花瓷的外销。晚期从 1554 年直至明亡, 以私营为主、中西竞争。明末,面对民间走私的强劲发展势头和西方商业势力的介入,明王 朝不得不调整保守的对外政策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明朝廷废除了海禁政策,承认私人对外贸 易的合法化,批准西方人与中国贸易。由此青花瓷的外销在中外商人的竞争与合作中出现了 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而以葡萄牙、荷兰为代表的西方商业势力,以强大的武装为后盾,凭 借雄厚的资本、广阔的市场与仍旧束缚于传统贸易中的中国商人展开了竞争,并逐渐占据了 青花瓷外销的主导地位,从而促成了青花瓷在明代的第二个外销高潮的形成。明末,青花瓷 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源源不断销往世界各地。 明代青花瓷远销世界各地,无论对明代中国还是输入地,在政治、商业、制瓷业乃至经济的 发展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文化更是对输 入地产生了深远影响。青花瓷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贸易商品的概念,成了中国文化传播 的使者。如青花瓷在传入欧洲初期,因为数量少,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失去了它的实用 性,被上层社会当作珍贵的艺术品加以收藏。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多,青花瓷才被抹去了神秘 色彩。青花瓷大量传入欧洲正值文艺复兴后期,它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更以其独 特的东方魅力掀起一股东方文化的风潮,并直接影响了罗可可风格的形成。这种艺术风格在 吸收青花瓷艺术的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艺术潮流,席卷欧洲。当时,谈论中国文化成了欧 洲最时尚的话题。明代青花瓷大量输入的同时,大量金银币源源不断地流向东方,也使欧洲 各国面临着金库空竭的窘境。各国政府试图通过在本地生产瓷器来解决财政危机。于是,欧 洲各国纷纷掀起了仿制青花瓷的浪潮。 (摘编自刘洋《明代青花瓷的外销》) 5.下列对于“明代青花瓷的外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青花瓷的外销与明代对外政策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外销高潮全都出现在对外政 策开放的时期。 B.明代青花瓷的外销经历了从官方贸易为主,到官私并举,再到私营为主、中西竞争的过 程。 C.外销青花瓷是明王朝提升自身国际影响的重要举措。 D.明代青花瓷大量销往欧洲,不仅使大量金银币源源不断地流向东方,同时在欧洲掀起了 一股中国文化的热潮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花瓷是我国的传统名瓷,自其诞生就与外销有着密切的联系。外销青花瓷不仅能获得 丰厚的利润,也促进了青花瓷制造业的发展。 B.明代青花瓷大量进入欧洲,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得到了欧洲人的青睐,并改变了欧洲人 的生活方式。 C.明末,中国商人在与西方商业势力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得不退出青花瓷外销领域。 D.明代的外销瓷是青花瓷,青花瓷的外销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一种贸易活动,更在文化交 流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走私集团的武装走私愈演愈烈,直接威胁明王朝的统治,为巩固政权,明王朝被迫 承认私人贸易的合法地位并批准西方人与中国贸易。 明代青花瓷进入欧洲的初期,失去了它的实用性,被上层社会当作珍贵的艺术品加以收 藏,宄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C.青花瓷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影响了正处于文艺复兴后期的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 转型 D.因为外销青花瓷利润丰厚,所以欧洲各国纷纷掀起仿制青花瓷的浪潮。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大亮,京兆泾阳人。有文武才略,性忠谨,外若不能言,而内刚烈。隋末,署庞玉行 军兵曹。李密寇东都,玉战败,大亮被禽。贼将张弼异之,就执百余人皆死,独释大亮,引 与语,遂定交。高祖入关,大亮自归,授土门令。方岁饥,境多盗贼。大亮招亡散,抚贫瘠, 卖所乘马,稍稍资业之,劝垦田,岁大熟。间出击盗,所至辄平。贞观初,出凉州都督。时 突厥亡,帝遂欲怀四夷,诸部降者,人赐袍一领、帛五匹,首领拜将军、中郎将,列五品者 赢百员。又置降胡河南。诏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使以绥大度设、拓设、泥熟特勒及七姓 种落之未附者,峙粮碛口赈其饥。大亮上言:“臣闻欲绥远者必自近。中国,天下本根,四 夷犹枝叶也。残本根,厚枝叶,而曰求安,未之有也。臣以为诸称藩请附者,宜羁縻受之, 使居塞外,畏威怀德,永为藩臣。河西积困夷狄,州县萧条,加因隋乱,残耗已甚。臣愚愿 停招慰,省劳役,使边人得就农晦,此中国利也。”帝纳其计。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 会讨吐谷浑,为河东道行军总管,与李靖俱出北道,与虏遇蜀浑山,大战,破之,俘其名王, 获杂畜数万。拜右卫大将军。晋王为皇太子,诏大亮兼右卫率,又兼工部尚书,身三职,宿 卫两宫。每番直,常假寐。帝劳曰:“公在,我得酣卧。”尝以张弼脱其死,及贵,念有以报 之。时弼为将作丞,匿不见,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识诸涂,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 拒不受。乃言于帝曰:“臣及事陛下,张弼力也,愿悉臣官爵授之。”帝为迁弼中郎将、代州 都督。世皆贤大亮能报,而多弼不自伐也。十八年,卒,年五十九。将敛,家无珠玉为含〔注), 惟贮米五斛、布三十端。帝哭为恸,谥曰懿,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四》) 〔注)古代丧葬之礼俗:以米及具填死者口中,谓之“含饭”。天子、贵族可含珠玉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庞玉行军兵曹 署:暂任 B.臣闻欲绥远者必自近 绥:安抚 C.会讨吐谷浑 会:恰逢 D.识诸涂,持弼泣 诸:众多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大亮“文”“武”才略的一组是 臣愚愿停招慰,省劳役,使边人得就农晦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花瓷是我国的传统名瓷,自其诞生就与外销有着密切的联系。外销青花瓷不仅能获得 丰厚的利润,也促进了青花瓷制造业的发展。 B.明代青花瓷大量进入欧洲,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得到了欧洲人的青睐,并改变了欧洲人 的生活方式。 C.明末,中国商人在与西方商业势力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得不退出青花瓷外销领域。 D.明代的外销瓷是青花瓷,青花瓷的外销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一种贸易活动,更在文化交 流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走私集团的武装走私愈演愈烈,直接威胁明王朝的统治,为巩固政权,明王朝被迫 承认私人贸易的合法地位并批准西方人与中国贸易。 B.明代青花瓷进入欧洲的初期,失去了它的实用性,被上层社会当作珍贵的艺术品加以收 藏,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C.青花瓷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影响了正处于文艺复兴后期的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 转型。 D.因为外销青花瓷利润丰厚,所以欧洲各国纷纷掀起仿制青花瓷的浪潮。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李大亮,京兆泾阳人。有文武才略,性忠谨,外若不能言,而内刚烈。隋末,署庞玉行 军兵曹。李密寇东都,玉战败,大亮被禽。贼将张弼异之,就执百余人皆死,独释大亮,引 与语,遂定交。高祖入关,大亮自归,授土门令。方岁饥,境多盗贼。大亮招亡散,抚贫瘠, 卖所乘马,稍稍资业之,劝垦田,岁大熟。间出击盗,所至辄平。贞观初,出凉州都督。时 突厥亡,帝遂欲怀四夷,诸部降者,人赐袍一领、帛五匹,首领拜将军、中郎将,列五品者 赢百员。又置降胡河南。诏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使以绥大度设、拓设、泥熟特勒及七姓 种落之未附者,峙粮碛口赈其饥。大亮上言:“臣闻欲绥远者必自近。中国,天下本根,四 夷犹枝叶也。残本根,厚枝叶,而曰求安,未之有也。臣以为诸称籓请附者,宜羁縻受之, 使居塞外,畏威怀德,永为籓臣。河西积困夷狄,州县萧条,加因隋乱,残耗已甚。臣愚愿 停招慰,省劳役,使边人得就农畮,此中国利也。”帝纳其计。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 会讨吐谷浑,为河东道行军总管,与李靖俱出北道,与虏遇蜀浑山,大战,破之,俘其名王, 获杂畜数万。拜右卫大将军。晋王为皇太子,诏大亮兼右卫率,又兼工部尚书,身三职,宿 卫两宫。每番直,常假寐。帝劳曰:“公在,我得酣卧。”尝以张弼脱其死,及贵,念有以报 之。时弼为将作丞,匿不见,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识诸涂,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 拒不受。乃言于帝曰:“臣及事陛下,张弼力也,愿悉臣官爵授之。”帝为迁弼中郎将、代州 都督。世皆贤大亮能报,而多弼不自伐也。十八年,卒,年五十九。将敛,家无珠玉为含〔注〕, 惟贮米五斛、布三十端。帝哭为恸,谥曰懿,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四》) 〔注〕古代丧葬之礼俗:以米及具填死者口中,谓之“含饭”。天子、贵族可含珠玉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庞玉行军兵曹 署:暂任 B.臣闻欲绥远者必自近 绥:安抚 C.会讨吐谷浑 会:恰逢 D.识诸涂,持弼泣 诸:众多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大亮“文”“武”才略的一组是 臣愚愿停招慰,省劳役,使边人得就农畮
诸部降者,人赐袍一领、帛五匹 招亡散,抚贫瘠……劝垦田,岁大熟 间出击盗,所至辄平 峙粮碛口赈其饥 与虏遇蜀浑山,大战,破之 愿悉臣官爵授之 每番直,常假寐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大亮是京兆泾阳人。隋末,在李密叛军进攻东都时曾经被俘。到高祖入关时,主动归 附,被授予土门令,任上政绩显著。 B.贞观初年,李大亮任凉州都督,当时突厥被消灭。李大亮根据太宗“怀四夷”的政策, 在碛口储备了粮食,救济那些还未归附的部族 C.李大亮认为以损害“中国”而优待“四夷”来“求安”的做法不可取,且对自请归附的 部族,应让他们留守塞外,而对河西边地,则应减劳役,让百姓从事生产,休养生息。太宗 接受了他的建议 D.李大亮得到太宗的赏识和重用。曾身兼三职,每次轮到他在宫中值守,都恪尽职守。他 去世时,太宗非常悲痛,赐予他谥号并赐他在昭陵陪葬 2009年梧州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测试 语文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4页,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 无效 2.本试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将张弼异之,就执百余人皆死,独释大亮,引与语,遂定交。(5分) 译文: (2)世皆贤大亮能报,而多弼不自伐也。(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虞美人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 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4分) (2)结合下片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诸部降者,人赐袍一领、帛五匹 招亡散,抚贫瘠……劝垦田,岁大熟 间出击盗,所至辄平 峙粮碛口赈其饥 与虏遇蜀浑山,大战,破之 愿悉臣官爵授之 每番直,常假寐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大亮是京兆泾阳人。隋末,在李密叛军进攻东都时曾经被俘。到高祖入关时,主动归 附,被授予土门令,任上政绩显著。 B.贞观初年,李大亮任凉州都督,当时突厥被消灭。李大亮根据太宗“怀四夷”的政策, 在碛口储备了粮食,救济那些还未归附的部族。 C.李大亮认为以损害“中国”而优待“四夷”来“求安”的做法不可取,且对自请归附的 部族,应让他们留守塞外,而对河西边地,则应减劳役,让百姓从事生产,休养生息。太宗 接受了他的建议。 D.李大亮得到太宗的赏识和重用。曾身兼三职,每次轮到他在宫中值守,都恪尽职守。他 去世时,太宗非常悲痛,赐予他谥号并赐他在昭陵陪葬。 2009 年梧州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测试 语 文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 4 页,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 无效。 2.本试卷共 11 小题,共 120 分。 四、(23 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贼将张弼异之,就执百余人皆死,独释大亮,引与语,遂定交。(5 分) 译文: (2)世皆贤大亮能报,而多弼不自伐也。(5 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虞美人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 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4 分) 答: (2)结合下片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4 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 分)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效也。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 杞。(杜甫《兵车行》)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画图难足。(王 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子曰:“见贤思齐焉 ”(《论语·里仁》)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苦夏 冯骥才 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节拍。在每一个节拍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四季还 赋予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这四个 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 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都依从着这一节拍,无论岁岁枯荣与生死的花 草百虫,还是长命百岁的漫漫人生。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正是那长长 的夏么? 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由于,我们儿时的 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 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 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 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捕捉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 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 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査:我劝慰和宽 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一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 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 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唯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 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 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 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 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一一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 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 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 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 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 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 觉。 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 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 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 点点头。 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 ·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一一夏天是被它自己
效也。 ,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2) ,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 杞。(杜甫《兵车行》)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 ,画图难足。(王 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子曰:“见贤思齐焉, 。”(《论语•里仁》)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苦夏 冯骥才 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节拍。在每一个节拍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四季还 赋予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这四个 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 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都依从着这一节拍,无论岁岁枯荣与生死的花 草百虫,还是长命百岁的漫漫人生。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正是那长长 的夏么? 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由于,我们儿时的 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 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 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 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捕捉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 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 ——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 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 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 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唯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 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 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 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 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 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 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 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 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 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 觉。 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 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 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 点点头。 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 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夏天是被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