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这样办固然稳当,但是太费事。②他很爱那只小狗,小狗也诚然可爱。 2.照应对象,分清场合 正确使用虚词,还应从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例如表谦敬的副词、 易混介词“对”“对于”即可由此区分 介词“对”和“对于”的区别,前者适用范围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 都可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用“对于”。“对于”不能用在助 动词、副词之后,而“对”可用在助动词前、副词前或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 作出安排的”。 3.摆正位置,对应搭配 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 错位。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搭配的对应。(1)关联词语的位置由分句主语确定。(2)关联词语多成对出现,如 句中只出现一个,应仔细判断是否有遗漏 4.看清句式,辨明关系 虚词的使用与句式有密切的关系,有的虚词只能用于肯定句,而不能用于否定句; 有的虚词只能用于陈述句,而不能用于疑问句;有的虚词只能用于常式句,而不 能用于变式句。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先看清句式的特点。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 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 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错误。例如: “尽管”表示让步关系,所引分句内容真实,“不管”表示条件关系,所引分句 内容虚构;“从而”表示因果关系,“进而”表示递进关系。 三、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 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 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不能从字 面上理解其意义。如“文不加点”用来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是一个褒义词, 而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挖墙脚”是指从竞争对手那里弄走人才或 抢走生意,并不是真的去挖人家的墙。又例如: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 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 注意保暖,防止着凉。“量入为出”指依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支出的限度,而 不指“在家”和“出门”。 【特别提醒】 抓关键词,抓比喻义。避免望文生义的方法首先是抓关键词。例如:屡试不爽, 爽,差错。多次试验都不错。再例如:间不容发:间jan,中间。中间容不下 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其次要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例如:方枘圆凿zdo,方榫头,圆卯眼,两下里合不起来。比喻两者格格不入。 再例如:和盘托出,原意是端东西时连盘子都托出来。原来比喻毫不保留地全都 拿出来。后来比喻毫不保留地说出实情 四、褒贬误用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 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 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 运用就不恰当了。命题者却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要注意辨析
①这样办固然稳当,但是太费事。②他很爱那只小狗,小狗也诚然可爱。 2.照应对象,分清场合 正确使用虚词,还应从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例如表谦敬的副词、 易混介词“对”“对于”即可由此区分。 介词“对”和“对于”的区别,前者适用范围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 都可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用“对于”。“对于”不能用在助 动词、副词之后,而“对”可用在助动词前、副词前或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 作出安排的”。 3.摆正位置,对应搭配 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 错位。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搭配的对应。(1)关联词语的位置由分句主语确定。(2)关联词语多成对出现,如 句中只出现一个,应仔细判断是否有遗漏。 4.看清句式,辨明关系 虚词的使用与句式有密切的关系,有的虚词只能用于肯定句,而不能用于否定句; 有的虚词只能用于陈述句,而不能用于疑问句;有的虚词只能用于常式句,而不 能用于变式句。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先看清句式的特点。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 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 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错误。例如: “尽管”表示让步关系,所引分句内容真实,“不管”表示条件关系,所引分句 内容虚构;“从而”表示因果关系,“进而”表示递进关系。 三、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 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 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不能从字 面上理解其意义。如“文不加点”用来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是一个褒义词, 而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挖墙脚”是指从竞争对手那里弄走人才或 抢走生意,并不是真的去挖人家的墙。又例如: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 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 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量入为出”指依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支出的限度,而 不指“在家”和“出门”。 【特别提醒】 抓关键词,抓比喻义。避免望文生义的方法首先是抓关键词。例如:屡试不爽, 爽,差错。多次试验都不错。再例如:间不容发:间 jiān,中间。中间容不下 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其次要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例如:方枘圆凿 záo,方榫头,圆卯眼,两下里合不起来。比喻两者格格不入。 再例如:和盘托出,原意是端东西时连盘子都托出来。原来比喻毫不保留地全都 拿出来。后来比喻毫不保留地说出实情。 四、褒贬误用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 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 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 运用就不恰当了。命题者却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要注意辨析
【特别提醒】结合语境,体会褒贬。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并不是唯一的、固定的, 可能因语境的变化而存在差异。 有些成语或贬义或中性,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 如“标新立异”一一(中)独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贬)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 搞一套。“闭门造车” 中)原指只要按照统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 也符合标准;现多作贬义,比喻凭主观想象处理问题。“登峰造极 比喻成就达到最高境地;(贬)比喻达到极点,多用于坏人 有些成语根据对象、场合不同,或褒或贬,两义共存。 如“咄咄逼人”一一(褒)形势发展很快,促使人努力向上;(贬)盛气凌人,气势 汹汹。“呼风唤雨”一—(褒)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贬)反动势力 的煽动。 五、用错对象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巧夺天工”是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只能用于人工 制作的东西,不能用于本来就是自然的东西;“豆蔻年华”只能指女子十三四岁 的年纪,而不能用于男子。又例如: 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含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 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句中用于比喻“烦恼”,属于用错对 象 【特别提醒】弄清对象,注意搭配。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比如“青梅竹 马”“两小无猜”“比翼双飞”“相敬如宾”只能用于男女或是夫妻之间,“ 挥而就”“倚马可待”“洛阳纸贵”“江郎才尽”等只能用于写文章或是文学 艺术之中。 六、不合语境 有些成语使用时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与其所在的语境不协 调,甚至出现逻辑错误。例如 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驶,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 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安步当车”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使用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 行走速度缓慢;二是行走者不慌不忙地步行,表现出的是一种闲适平和的心情 而句中描述的是抗洪抢险时的情景,情况紧急又遇上暴雨如注,该成语与所在的 语境很不协调,是不恰当的。又例如 领导者应该在问题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而不应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 例句中“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事先”显然与“出现之时”矛 盾 类似的还有“受贿之初就心有余悸”“曾几何时将大展宏图”“问题未发现前 就应防微杜渐”“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成绩下滑”等。 【特别提醒】紧扣语境,寻找矛盾。辨别成语运用的正误要注意从具体的语境出 发,这里强调的语境主要是从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 之间是否存在语境不合的现象。例如 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 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特别提醒】结合语境,体会褒贬。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并不是唯一的、固定的, 可能因语境的变化而存在差异。 有些成语或贬义或中性,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 如“标新立异”——(中)独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贬)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 搞一套。“闭门造车”——(中)原指只要按照统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 也符合标准;现多作贬义,比喻凭主观想象处理问题。“登峰造极”——(中) 比喻成就达到最高境地;(贬)比喻达到极点,多用于坏人。 有些成语根据对象、场合不同,或褒或贬,两义共存。 如“咄咄逼人”——(褒)形势发展很快,促使人努力向上;(贬)盛气凌人,气势 汹汹。“呼风唤雨”——(褒)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贬)反动势力 的煽动。 五、用错对象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巧夺天工”是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只能用于人工 制作的东西,不能用于本来就是自然的东西;“豆蔻年华”只能指女子十三四岁 的年纪,而不能用于男子。又例如: 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含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 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句中用于比喻“烦恼”,属于用错对 象。 【特别提醒】弄清对象,注意搭配。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比如“青梅竹 马”“两小无猜”“比翼双飞”“相敬如宾”只能用于男女或是夫妻之间,“一 挥而就”“倚马可待”“洛阳纸贵”“江郎才尽”等只能用于写文章或是文学 艺术之中。 六、不合语境 有些成语使用时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与其所在的语境不协 调,甚至出现逻辑错误。例如: 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驶,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 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安步当车”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使用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 行走速度缓慢;二是行走者不慌不忙地步行,表现出的是一种闲适平和的心情。 而句中描述的是抗洪抢险时的情景,情况紧急又遇上暴雨如注,该成语与所在的 语境很不协调,是不恰当的。又例如: 领导者应该在问题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而不应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 例句中“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事先”显然与“出现之时”矛 盾。 类似的还有“受贿之初就心有余悸”“曾几何时将大展宏图”“问题未发现前 就应防微杜渐”“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成绩下滑”等。 【特别提醒】紧扣语境,寻找矛盾。辨别成语运用的正误要注意从具体的语境出 发,这里强调的语境主要是从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 之间是否存在语境不合的现象。例如: 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 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谈笑自若”指有说有笑,同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很明显, 坐在月夜的树下,属于比较平常的情况、平常的环境。这就犯了不合语境的错误。 七、自相矛盾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没有错误,但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推敲则存在 问题,主要表现为前后矛盾。例如:“拖拉机司机急于赶路,不走公路,另辟蹊 径,沿着江边小道行驶,不料驾驶失控,出了车祸。”“另辟蹊径”原意是另外 开辟一条路,即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这里如用原意,则与“沿着江边小道 相矛盾。如果不注意成语的意义和整个句子语意的比照,也极有可能使成语的意 义和句子的语意矛盾。 【特别提醒】 1.在运用中,有些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是一回事,前后矛 2.每个成语在句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语法功能,如果对此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 功能混乱的错误。 八、重复赘余 在辨析句中熟语使用正误时,要注意分析整句的意思,査看词义是否与句子重复, 或者赘余。如“某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影响了学校的 声誉”一句中的“贻笑大方”本身就含有被动义,即让内行人见笑,因此,“被 人”属多余。 【特别提醒】 在句子上下文已有与成语相同意思的表述,导致成语语意和上下文语意重复。容 易重复赘余的成语(括号内的词赘余,应删除)有 (正)方兴未艾 难言之隐(的苦衷) (对自己)妄自菲薄(人民)生灵涂炭 (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显得)相形见绌 (感到)习以为常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故意说得)闪烁其词(目前的)当务之急 (难得的)空谷足音 九、谦敬错位 成语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有些已经深刻打上古代礼仪文化的烙印。它们有的只 用于向对方表敬,有的只用于自我示谦。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失当。例 如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不耻下问”指的是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归纳总结】有些成语是谦辞,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辞,只能对人。如果辨 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这点涉及语言得体问题,往日常生活中尤显重要。 常见的谦辞有: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班门弄斧、姑妄言之、信笔涂鸦、一孔之 见、不情之请等。 常见的敬辞有:高抬贵手、卓尔不群、高朋满座、大材小用等。 十、搭配不当 有些成语由于词性的限制,要注意它与前后词语的搭配得当与否问题。例如 (1)同心同德、深思熟虑只能作谓语,不能带宾语;津津乐道、耳濡目染、司空 见惯、漠不关心等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不约而同只能作状语
“谈笑自若”指有说有笑,同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很明显, 坐在月夜的树下,属于比较平常的情况、平常的环境。这就犯了不合语境的错误。 七、自相矛盾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没有错误,但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推敲则存在 问题,主要表现为前后矛盾。例如:“拖拉机司机急于赶路,不走公路,另辟蹊 径,沿着江边小道行驶,不料驾驶失控,出了车祸。”“另辟蹊径”原意是另外 开辟一条路,即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这里如用原意,则与“沿着江边小道” 相矛盾。如果不注意成语的意义和整个句子语意的比照,也极有可能使成语的意 义和句子的语意矛盾。 【特别提醒】 1.在运用中,有些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是一回事,前后矛 盾。 2.每个成语在句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语法功能,如果对此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 功能混乱的错误。 八、重复赘余 在辨析句中熟语使用正误时,要注意分析整句的意思,查看词义是否与句子重复, 或者赘余。如“某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影响了学校的 声誉”一句中的“贻笑大方”本身就含有被动义,即让内行人见笑,因此,“被 人”属多余。 【特别提醒】 在句子上下文已有与成语相同意思的表述,导致成语语意和上下文语意重复。容 易重复赘余的成语(括号内的词赘余,应删除)有: (正)方兴未艾 难言之隐(的苦衷) (对自己)妄自菲薄 (人民)生灵涂炭 (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显得)相形见绌 (感到)习以为常 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故意说得)闪烁其词 (目前的)当务之急 (难得的)空谷足音 九、谦敬错位 成语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有些已经深刻打上古代礼仪文化的烙印。它们有的只 用于向对方表敬,有的只用于自我示谦。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失当。例 如: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不耻下问”指的是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归纳总结】有些成语是谦辞,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辞,只能对人。如果辨 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这点涉及语言得体问题,往日常生活中尤显重要。 常见的谦辞有: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班门弄斧、姑妄言之、信笔涂鸦、一孔之 见、不情之请等。 常见的敬辞有:高抬贵手、卓尔不群、高朋满座、大材小用等。 十、搭配不当 有些成语由于词性的限制,要注意它与前后词语的搭配得当与否问题。例如: (1)同心同德、深思熟虑只能作谓语,不能带宾语;津津乐道、耳濡目染、司空 见惯、漠不关心等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不约而同只能作状语
(②)望其项背、同日而语、等闲视之、相提并论、一概而论、等量齐观、善罢甘 休等成语不能用在肯定句中,只能用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 【特別提醒】一个词语依据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 这种搭配方式,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 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实词 考查角度1从语意语境角度辨析词语 从意义方面进行辨析,词义的准确理解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词语的轻 重和侧重点,运用于恰当的语言环境,以达到正确使用的目的。 【例1】(2013·高考山东卷)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 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观赏。 【例2】8月24日上午9点左右,美国纽约帝国大厦外发生一起枪击案,造成 2人死亡,至少9人受伤。警方快速澄清此次枪击案与恐怖袭击无关,是因53 岁的枪手失业后对未来感到 失望/绝望)导致的。 【例3】千百年来,历代中国文人对宋词的品鉴、仿作,已成为他们的 (情趣/雅趣),凝聚着独特的美学追求。 考查角度2从范围对象角度辨析词语 不同实词的使用对象和适用范围是不同的,只有准确把握这些,才能正确地辨别 实词。 【例4】美国首名登月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认为,火星应该是美国 (太空/天空)探索计划下一个长远目标。他因此希望美国重返月球、为 前往火星做训练 【例5】月光极其 (温和/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这时节 对溪若有人唱歌,对歌者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 考查角度3从色彩意味角度辨析词语 汉语的词语除了本身的意义外,还有附加的意味,这种意味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渐 形成的,即词语的色彩。词语的色彩一般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词的感情 色彩看,有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三类。从词的语体色彩看,有庄重和诙谐、 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之别。 【例6】(2013·高考江西卷)家庭的 熏陶/熏染)使他从小对美就有 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 【例7】有关部门在制定与完善一些牵涉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前,通过网 络、报刊等渠道 (听取/聆听)群众呼声,吸收民间智慧,反映出公共决 策的进步 考查角度4从语法功能角度辨析词语 不同实词的搭配对象和语法功能是不同的,在选择使用近义实词时,可根据实词 的意义,并结合其语法功能进行辨析 【例8】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然而令人 (赞扬/ 赞叹)的是,新加坡的快速路及市中心道路上基本实现了无堵车现象 【例9】(②2014·高考北京卷)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 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题写/题签) 的楹联等。 考点二虚词
(2)望其项背、同日而语、等闲视之、相提并论、一概而论、等量齐观、善罢甘 休等成语不能用在肯定句中,只能用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 【特别提醒】一个词语依据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 这种搭配方式,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 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 实词 考查角度 1 从语意语境角度辨析词语 从意义方面进行辨析,词义的准确理解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词语的轻 重和侧重点,运用于恰当的语言环境,以达到正确使用的目的。 【例 1】(2013·高考山东卷)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 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观赏。 【例 2】 8 月 24 日上午 9 点左右,美国纽约帝国大厦外发生一起枪击案,造成 2 人死亡,至少 9 人受伤。警方快速澄清此次枪击案与恐怖袭击无关,是因 53 岁的枪手失业后对未来感到________(失望/绝望)导致的。 【例 3】 千百年来,历代中国文人对宋词的品鉴、仿作,已成为他们的 ________(情趣/雅趣),凝聚着独特的美学追求。 考查角度 2 从范围对象角度辨析词语 不同实词的使用对象和适用范围是不同的,只有准确把握这些,才能正确地辨别 实词。 【例 4】 美国首名登月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认为,火星应该是美国 ________(太空/天空)探索计划下一个长远目标。他因此希望美国重返月球、为 前往火星做训练。 【例 5】 月光极其________(温和/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这时节 对溪若有人唱歌,对歌者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 考查角度 3 从色彩意味角度辨析词语 汉语的词语除了本身的意义外,还有附加的意味,这种意味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渐 形成的,即词语的色彩。词语的色彩一般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词的感情 色彩看,有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三类。从词的语体色彩看,有庄重和诙谐、 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之别。 【例 6】 (2013·高考江西卷)家庭的________(熏陶/熏染)使他从小对美就有 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 【例 7】 有关部门在制定与完善一些牵涉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前,通过网 络、报刊等渠道________(听取/聆听)群众呼声,吸收民间智慧,反映出公共决 策的进步。 考查角度 4 从语法功能角度辨析词语 不同实词的搭配对象和语法功能是不同的,在选择使用近义实词时,可根据实词 的意义,并结合其语法功能进行辨析。 【例 8】 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然而令人________(赞扬/ 赞叹)的是,新加坡的快速路及市中心道路上基本实现了无堵车现象。 【例 9】 (2014·高考北京卷)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 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________(题写/题签) 的楹联等。 考点二 虚词
些常用近义虚词在意义、用法上的差别比较细微,而高考的试题往往关注这些 细微差别,以求准确使用。虚词的辨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考查角度1从意义理解角度考查 明确虚词的意义,了解细微区别,这是辨析虚词的第一步。不同虚词的意义是不 同的,如“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已经”强调动作的完成或还 在延续。“而且”表同方向的递进;“反而”表示反方向的递进,前边常有“不 但不”“不仅没有”等呼应。平时掌握了这些词语的含义,就可以在解题时有备 无患 【例10】4月以来的多轮强降水使鄱阳湖水体面积由668平方公里扩至2370 平方公里,以致极大地改善了江豚等珍稀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例题11】(2014·高考浙江卷)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 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只一个人 考査角度2从位置摆放角度考查 虚词的使用必须知晓其用法,摆正其在句中的位置。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 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词性和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错位。虚词位置恰当, 句意就准确、鲜明,否则,就会句意不明,甚至会改变句子原意。 【例题12】根据公司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 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 【例题13】国棉一厂由于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 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 考查角度3从句式关系角度考查 虚词的使用还必须了解其所在句式,辨明语意关系。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 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使用虚词之前必须辨明关系,从而使用与之相对应 的词语。否则,就会发生语意不明、关系混淆、强加关系等错误。虚词的使用与 句式也有很大关系,有的虚词只能用于肯定句,而不能用于否定句;有的虚词只 能用于陈述句,而不能用于疑问句;有的虚词只能用于常式句,而不能用于变式 句。所以在使用时,还必须看清句式的特点。 【例题14】台北驻华盛顿经济文化办事处新闻组长王亿表示,台湾当局不接 受菲律宾道歉,而且菲律宾道歉缺乏诚意,把这起不幸事件定义为“非蓄意杀 人 【例题15】干旱即使在汛期也存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是世界难题,况且现 在是风干物燥降雨少的枯水季节呢? 考査角度4从词语缺滥角度考查 虚词的功能是帮助表意,不能随便省略,但也不能滥用。从近年高考题来看,虚 词的滥用和缺失主要体现在介词和关联词上。 1.介词的滥用和缺失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 不可滥用。滥用和缺失介词比较难以发现,往往造成句子的语病。 【例题16】吸烟的危害性还在于对吸烟扰乱人体的皮肤更新机制,从而导致 皮肤过早老化的观点,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例题17】《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 为。因此,劳动者本人授权而代签的劳动合同,对劳动者本人具有约束力 2.关联词的滥用和缺失 关联词语对词语和句子起到关联作用,不可缺失,但也不能滥用
一些常用近义虚词在意义、用法上的差别比较细微,而高考的试题往往关注这些 细微差别,以求准确使用。虚词的辨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考查角度 1 从意义理解角度考查 明确虚词的意义,了解细微区别,这是辨析虚词的第一步。不同虚词的意义是不 同的,如“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已经”强调动作的完成或还 在延续。“而且”表同方向的递进;“反而”表示反方向的递进,前边常有“不 但不”“不仅没有”等呼应。平时掌握了这些词语的含义,就可以在解题时有备 无患。 【例 10】 4 月以来的多轮强降水使鄱阳湖水体面积由 668 平方公里扩至 2370 平方公里,以致极大地改善了江豚等珍稀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例题 11】 (2014·高考浙江卷)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 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只一个人。 考查角度 2 从位置摆放角度考查 虚词的使用必须知晓其用法,摆正其在句中的位置。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 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词性和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错位。虚词位置恰当, 句意就准确、鲜明,否则,就会句意不明,甚至会改变句子原意。 【例题 12】 根据公司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 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 【例题 13】 国棉一厂由于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 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 考查角度 3 从句式关系角度考查 虚词的使用还必须了解其所在句式,辨明语意关系。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 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使用虚词之前必须辨明关系,从而使用与之相对应 的词语。否则,就会发生语意不明、关系混淆、强加关系等错误。虚词的使用与 句式也有很大关系,有的虚词只能用于肯定句,而不能用于否定句;有的虚词只 能用于陈述句,而不能用于疑问句;有的虚词只能用于常式句,而不能用于变式 句。所以在使用时,还必须看清句式的特点。 【例题 14】 台北驻华盛顿经济文化办事处新闻组长王亿表示,台湾当局不接 受菲律宾道歉,而且菲律宾道歉缺乏诚意,把这起不幸事件定义为“非蓄意杀 人”。 【例题 15】 干旱即使在汛期也存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是世界难题,况且现 在是风干物燥降雨少的枯水季节呢? 考查角度 4 从词语缺滥角度考查 虚词的功能是帮助表意,不能随便省略,但也不能滥用。从近年高考题来看,虚 词的滥用和缺失主要体现在介词和关联词上。 1.介词的滥用和缺失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 不可滥用。滥用和缺失介词比较难以发现,往往造成句子的语病。 【例题 16】 吸烟的危害性还在于对吸烟扰乱人体的皮肤更新机制,从而导致 皮肤过早老化的观点,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例题 17】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 为。因此,劳动者本人授权而代签的劳动合同,对劳动者本人具有约束力。 2.关联词的滥用和缺失 关联词语对词语和句子起到关联作用,不可缺失,但也不能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