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明中古调式的发展历史;用近代大小调的思维,区别不同中古调式的调式类别、特征音程:对中古调式旋律进行准确记谱,辨明中古调式旋律的不同调性。【课程内容】中古调式的形成与发展;近代中古调式的类别与特征音程;近代中调式的记谱与调性分析。【重点、难点】重点:中古调式的形成发展、近代中古调式的类别与特征音程、近代中古调式的记谱与调性分析。难点:近代中古调式旋律的记谱与调性分析。【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分析法,【学习要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习题,建立在一定数量的习题之上,才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学习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材、配套习题。第十一章移调、调式变音与半音阶【学习目标】能说明移调的不同类别,进行移调的实际操作:识别变音与调式变音的不同,判断副导音与辅助音、经过音的不同进行方式,建构副导音与副属和弦解决的逻辑:正确写出不同大小调的半音音阶。【课程内容】移调;调式变音;半音阶。【重点、难点】重点:移调的方法、大小调半音阶的写法、调式变音。难点:大调半音阶的写法、小调半音阶的写法。【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分析法。【学习要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习题,建立在一定数量的习题之上,才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学习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材、配套习题。第十二章重属和弦、副属和弦【学习目标】熟悉调内和弦的标记;对属七和弦、导七和弦进行正确的解决;理解副属和弦的逻辑基础,建立调式变音与副导音解决的调性发展思维,区别各调的副属和弦的不同,并正确解决。8
8 能说明中古调式的发展历史;用近代大小调的思维,区别不同中古调式的 调式类别、特征音程;对中古调式旋律进行准确记谱,辨明中古调式旋律的不 同调性。 【课程内容】 中古调式的形成与发展;近代中古调式的类别与特征音程;近代中调式的 记谱与调性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中古调式的形成发展、近代中古调式的类别与特征音程、近代中古 调式的记谱与调性分析。 难点:近代中古调式旋律的记谱与调性分析。 【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分析法。 【学习要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习题,建立在一定数量的习题之上,才能 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学习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材、配套习题。 第十一章 移调、调式变音与半音阶 【学习目标】 能说明移调的不同类别,进行移调的实际操作;识别变音与调式变音的不 同,判断副导音与辅助音、经过音的不同进行方式,建构副导音与副属和弦解 决的逻辑;正确写出不同大小调的半音音阶。 【课程内容】 移调;调式变音;半音阶。 【重点、难点】 重点:移调的方法、大小调半音阶的写法、调式变音。 难点:大调半音阶的写法、小调半音阶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分析法。 【学习要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习题,建立在一定数量的习题之上,才能 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学习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材、配套习题。 第十二章 重属和弦、副属和弦 【学习目标】 熟悉调内和弦的标记;对属七和弦、导七和弦进行正确的解决;理解副属 和弦的逻辑基础,建立调式变音与副导音解决的调性发展思维,区别各调的副 属和弦的不同,并正确解决
【课程内容】重属和弦;副属和弦。【重点、难点】重点:重属和弦的解决、副属和弦的解决。难点:重属和弦的解决、副属和弦的解决。【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分析法。【学习要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习题,建立在一定数量的习题之上,才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学习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材、配套习题。第十三章调性变换【学习目标】说出近关系调与远关系调概念的区别:快速识别各大小调的近关系调与远关系调;建立调性变换的意识,在实际作品中辨明调性变换的远近关系。【课程内容】近关系调;远关系调;离调;转调;调式交替。【重点、难点】重点:近关系调(一级关系调)的转调、远关系调转调、调式变音、和弦外音。难点:远关系调的范围与识别、调性分析。【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分析法。【学习要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习题,建立在一定数量的习题之上,才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学习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材、配套习题。第十四章传统乐理:乐、律【学习目标】建立文化自信,重新认识、评价中国传统乐理与西方乐理的关系。说明中国传统乐理中“乐”与“律”的共生关系,区分乐学、律学体系中的具体内容。【课程内容】乐学;律学。【重点、难点】重点:音阶(五声、六律、七声、八音之乐、九声音列);十二平均律与音分;三分损益、隔八相生、五度相生律;纯律。难点:律制。9
9 【课程内容】 重属和弦;副属和弦。 【重点、难点】 重点:重属和弦的解决、副属和弦的解决。 难点:重属和弦的解决、副属和弦的解决。 【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分析法。 【学习要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习题,建立在一定数量的习题之上,才能 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学习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材、配套习题。 第十三章 调性变换 【学习目标】 说出近关系调与远关系调概念的区别;快速识别各大小调的近关系调与远 关系调;建立调性变换的意识,在实际作品中辨明调性变换的远近关系。 【课程内容】 近关系调;远关系调;离调;转调;调式交替。 【重点、难点】 重点:近关系调(一级关系调)的转调、远关系调转调、调式变音、和弦 外音。 难点:远关系调的范围与识别、调性分析。 【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分析法。 【学习要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习题,建立在一定数量的习题之上,才能 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学习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材、配套习题。 第十四章 传统乐理:乐、律 【学习目标】 建立文化自信,重新认识、评价中国传统乐理与西方乐理的关系。说明中 国传统乐理中“乐”与“律”的共生关系,区分乐学、律学体系中的具体内容。 【课程内容】 乐学;律学。 【重点、难点】 重点:音阶(五声、六律、七声、八音之乐、九声音列);十二平均律与 音分;三分损益、隔八相生、五度相生律;纯律。 难点:律制
【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分析法。【学习要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习题,建立在一定数量的习题之上,才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学习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材、配套习题。第十五章宫调体系【学习目标】阐释五声调式的判断标准。能对具体的五声性音乐作品进行分辨与剖析:独立判断五声调式的省略形态,确定其调式属性与省略音级。辨识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特色,分析民间七声性音乐旋律所属的调式类别,建立判断民族调式的综合思维能力。【课程内容】五声调式的判断标准;五声调式的分类:五声调式的省略形态。同均三宫;七声调式:六声调式:七声调式的复杂化。【重点、难点】重点:均、宫、调、五声调式、五声调式及省略形态(四声、三声、二声)、七声调式(八声、九声)。难点:均、五声调式的省略形态、七声调式的复杂化。【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分析法。【学习要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习题,建立在一定数量的习题之上,才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学习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材、配套习题。第十六章民族调式的转调【学习目标】归纳民族调式转调的类别,识传统音乐中独特的调式规律,正确分析民族调式旋律中的转调现象,【课程内容】同宫系统的调式交替:异宫系统的转调。【重点、难点】重点:同宫系统的转调、异同系统的转调。难点:同宫系统的转调、异同系统的转调。【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分析法。【学习要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习题,建立在一定数量的习题之上,才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10
10 【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分析法。 【学习要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习题,建立在一定数量的习题之上,才能 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学习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材、配套习题。 第十五章 宫调体系 【学习目标】 阐释五声调式的判断标准。能对具体的五声性音乐作品进行分辨与剖析; 独立判断五声调式的省略形态,确定其调式属性与省略音级。 辨识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特色,分析民间七声性音乐旋律所属的调式类别, 建立判断民族调式的综合思维能力。 【课程内容】 五声调式的判断标准;五声调式的分类;五声调式的省略形态。同均三宫; 七声调式;六声调式;七声调式的复杂化。 【重点、难点】 重点:均、宫、调、五声调式、五声调式及省略形态(四声、三声、二声)、 七声调式(八声、九声)。 难点:均、五声调式的省略形态、七声调式的复杂化。 【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分析法。 【学习要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习题,建立在一定数量的习题之上,才能 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学习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材、配套习题。 第十六章 民族调式的转调 【学习目标】 归纳民族调式转调的类别,识传统音乐中独特的调式规律,正确分析民族 调式旋律中的转调现象, 【课程内容】 同宫系统的调式交替;异宫系统的转调。 【重点、难点】 重点:同宫系统的转调、异同系统的转调。 难点:同宫系统的转调、异同系统的转调。 【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分析法。 【学习要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习题,建立在一定数量的习题之上,才能 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学习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材、配套习题。第十七章 曲调结构【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山陕地方音乐特色知识,认识中国传统音乐多样的风格特色,区分不同的曲调展开手法。【课程内容】色彩区域划分的依据;晋陕色彩区的划分及特征。重复法;变奏法;展衍法:声(器)乐曲结构;集联穿插结构。【重点、难点】重点:旋律与风格色彩区(以晋陕音乐为例)、旋律发展手法、常见传统乐曲的结构。难点:传统乐曲结构。【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分析法。【学习要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习题,建立在一定数量的习题之上,才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学习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材、课堂案例。第十八章传统记谱法【学习目标】能认识到中国古代多样的记谱方式,能辨认工尺谱谱字,能演唱简单的工尺谱乐谱。【课程内容】古代乐谱的多种记谱方式;工尺谱。【重点、难点】重点:工尺谱。难点:工尺谱。【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分析法,【学习要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习题,建立在一定数量的习题之上,才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学习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材、课堂案例。五、实践教学安排加强课堂实践、课后实践环节的培养:1.课堂实践。运用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以及讲授、提问、演示、案例、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习题实践中,坚持“我做你看、我带你做、你11
11 【学习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材、配套习题。 第十七章 曲调结构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山陕地方音乐特色知识,认识中国传统音乐多样的风格特色,区 分不同的曲调展开手法。 【课程内容】 色彩区域划分的依据;晋陕色彩区的划分及特征。重复法;变奏法;展衍 法;声(器)乐曲结构;集联穿插结构。 【重点、难点】 重点:旋律与风格色彩区(以晋陕音乐为例)、旋律发展手法、常见传统 乐曲的结构。 难点:传统乐曲结构。 【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分析法。 【学习要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习题,建立在一定数量的习题之上,才能 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学习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材、课堂案例。 第十八章 传统记谱法 【学习目标】 能认识到中国古代多样的记谱方式,能辨认工尺谱谱字,能演唱简单的工 尺谱乐谱。 【课程内容】 古代乐谱的多种记谱方式;工尺谱。 【重点、难点】 重点:工尺谱。 难点:工尺谱。 【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分析法。 【学习要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习题,建立在一定数量的习题之上,才能 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学习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材、课堂案例。 五、实践教学安排 加强课堂实践、课后实践环节的培养: 1.课堂实践。运用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以及讲授、提问、演示、案例、 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习题实践中,坚持“我做你看、我带你做、你
做我看”的三步走策略,引导学生提升分析能力。2.课外实践。超星泛雅平台建设课程资源,课前可预习教学视频,课后完成配套习题。本人出镜运用钢琴等键盘乐器将作业的乐谱弹奏出来,提交小视频。3.思政实践。课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体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理念,兼顾中西乐理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教学内容融入近30年来本课程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六、考核方式与评定方法(一)考核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课程目标平时作业课程目标1:理解不同音乐体系的逻辑基础音名;全音、半音、等音;连与简单律学现象,比较中西方音乐基本理论音符;装饰音、省略记号;调学习笔记知识。对十二平均律体系下的单声与多声音式、音阶;等音调;调关系。乐进行精确的记谱与移调处理。期末考试平时作业课程目标2:建立多声部思维,能归纳与运音值组合法;音程、和弦;等用西方音乐中的音程、和弦知识,正确解决音程、等和弦:调式中的音程课堂测评调式中的不稳定音、音程、和弦。分析中西与和弦;调式中音程与和弦的方音乐中的不同调式现象及转调问题,建立解决:移调:调式、音阶:重音乐的分析与应用能力、随机视唱的能力,属、副属和弦的解决:宫调体实践表现系:民族调式的转调:曲调结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演奏、演唱和作品分析中。构;传统记谱法。期末考试课程目标3:培养自律意识。能客观分析中平时作业西音乐文化的差异,分辨中国不同地方音乐风格色彩区的音响、谱例,建构我国不同地表情、术语:调性、音阶;宫课堂参与调体系;民族调式的转调:曲方音乐文化的辨识与综合分析能力,树立文化自信,积累对传统音乐文化及地方音乐文调结构;传统记谱法。化的认知与传承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期末考试及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贡献力量。(二)评定方法1.成绩评定成绩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方式,过程性考核指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20分)、课堂测评(20分)、平时作业(30分)、学习笔记(2012
12 做我看”的三步走策略,引导学生提升分析能力。 2.课外实践。超星泛雅平台建设课程资源,课前可预习教学视频,课后完 成配套习题。本人出镜运用钢琴等键盘乐器将作业的乐谱弹奏出来,提交小视 频。 3.思政实践。课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体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理 念,兼顾中西乐理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与 文化自信。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教学内容融 入近 30 年来本课程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 六、考核方式与评定方法 (一)考核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1:理解不同音乐体系的逻辑基础 与简单律学现象,比较中西方音乐基本理论 知识。对十二平均律体系下的单声与多声音 乐进行精确的记谱与移调处理。 音名;全音、半音、等音;连 音符;装饰音、省略记号;调 式、音阶;等音调;调关系。 平时作业 学习笔记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2:建立多声部思维,能归纳与运 用西方音乐中的音程、和弦知识,正确解决 调式中的不稳定音、音程、和弦。分析中西 方音乐中的不同调式现象及转调问题,建立 音乐的分析与应用能力、随机视唱的能力,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演奏、演唱和作品 分析中。 音值组合法;音程、和弦;等 音程、等和弦;调式中的音程 与和弦;调式中音程与和弦的 解决;移调;调式、音阶;重 属、副属和弦的解决;宫调体 系;民族调式的转调;曲调结 构;传统记谱法。 平时作业 课堂测评 实践表现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3:培养自律意识。能客观分析中 西音乐文化的差异,分辨中国不同地方音乐 风格色彩区的音响、谱例,建构我国不同地 方音乐文化的辨识与综合分析能力,树立文 化自信,积累对传统音乐文化及地方音乐文 化的认知与传承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及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贡献力量。 表情、术语;调性、音阶;宫 调体系;民族调式的转调;曲 调结构;传统记谱法。 平时作业 课堂参与 期末考试 (二)评定方法 1.成绩评定 成绩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方式,过程性考核指平时成绩, 包括课堂参与(20 分)、课堂测评(20 分)、平时作业(30 分)、学习笔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