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求新的功能二、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在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而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取各种错措施、手段、方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第四节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一、公共政策的形成公共政策形成的三要素: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二、公共政策的发展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公民参与作用凸显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3.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4.以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6
6 社会变革求新的功能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在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而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 取各种错措施、手段、方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第四节 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一、公共政策的形成 公共政策形成的三要素: 公共问题的形成 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 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二、公共政策的发展 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公民参与作用凸显 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 4.以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的基本理论,作为政策系统核心的公共权力如何决策,权力如何分配和配置的制度、程序、规则与方式,了解公共政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能够理解公共政策系统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项公共政策无不与政策环境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本章的教学内容:公共政策的构成及其环境;公共权力与公共政策:公民、社会团体、政党与公共政策以及公共决策体制等。本章的教学重点: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社会政策的资源、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本章的教学难点:政策主体系统、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的关系;政策系统的地理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政府能力与“善治”的关系。第一节政策行为者与政策系统一、政策系统的含义1、政策系统含义2、政策系统的构成: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3、与政策行为者的关系二、公共政策主体的含义及构成1、公共政策主体含义2、公共政策主体分类: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间接主体(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②跨国政策行为者:③全球性政策行为者)3、政策主体系统构成: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三、政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政策网络)1、公共政策环境变的复杂和动荡的主要表现:不确定性;关联性:模糊性:动态性2、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交换资源的需要:结盟的需要:追逐权力的需要;协调的需要四、公共政策客体的定义五、政策支持系统构成1、信息传播系统2、政策咨询系统3、政策监控系统4、政策评估系统六、政策环境7
7 第三章 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的基本理论,作为政策系统核心的公共权力如何决 策,权力如何分配和配置的制度、程序、规则与方式,了解公共政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能够理解 公共政策系统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项公共政策无不与政策环 境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本章的教学内容:公共政策的构成及其环境;公共权力与公共政策;公民、社会团体、政党与公共政策以 及公共决策体制等。 本章的教学重点: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社会政策的资源、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本章的教学难点:政策主体系统、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的关系;政策系统的地理自然环境和工 作环境的关系;政府能力与“善治”的关系。 第一节 政策行为者与政策系统 一、政策系统的含义 1、政策系统含义 2、政策系统的构成: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 3、与政策行为者的关系 二、公共政策主体的含义及构成 1、公共政策主体含义 2、公共政策主体分类: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间接主体( 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②跨国 政策行为者;③全球性政策行为者) 3、政策主体系统构成: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 三、政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政策网络) 1、公共政策环境变的复杂和动荡的主要表现:不确定性;关联性;模糊性;动态性 2、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交换资源的需要;结盟的需要;追 逐权力的需要;协调的需要 四、公共政策客体的定义 五、政策支持系统构成 1、信息传播系统 2、政策咨询系统 3、政策监控系统 4、政策评估系统 六、政策环境
1、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2、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七、政策反馈系统八、政策系统的运行的步骤1、利益输入2、利益综合3、政策形成4、政策发布5、政策执行6、政策反馈第二节公共权力与公共决策体制一、政府职能、政府权力与公共政策1、政府权力、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2、政府职能与政府权力决定政策性质、类型与数量二、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1、国家结构形式类型:单一制;联邦制三、政府能力1、政府能力的内涵包括如下:政府能力与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密切相关;政府能力包括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层次的能力2、政府能力就是“治理能力”,治理能力是指政府在一个以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社会里,运用公共权威,协调各类主体,维持公共秩序,满足公共需要,增进公共利益的能力。四、治理能力的意义1、治理理论重新厘定了政府的角色,强调政府的调控能力2、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多元化:3、治理理论强调公共决策权力运行的双向性:4、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政治责任。五、公共决策权的配置1、公共决策的基本规则2、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第三节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一、公共利益的内涵1、非政府政策行为者包括:公民、社会团体、政党、大众传媒2、决策者对公共利益的考量主要有以下三个视角: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形式利益与内容利益。8
8 1、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 2、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 七、政策反馈系统 八、政策系统的运行的步骤 1、利益输入 2、利益综合 3、政策形成 4、政策发布 5、政策执行 6、政策反馈 第二节 公共权力与公共决策体制 一、政府职能、政府权力与公共政策 1、政府权力、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 2、政府职能与政府权力决定政策性质、类型与数量 二、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国家结构形式类型:单一制;联邦制 三、政府能力 1、政府能力的内涵包括如下:政府能力与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密切相关;政府能力包括政策制定和政策执 行两个层次的能力 2、政府能力就是“治理能力”,治理能力是指政府在一个以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社会里,运 用公共权威,协调各类主体,维持公共秩序,满足公共需要,增进公共利益的能力。 四、治理能力的意义 1、治理理论重新厘定了政府的角色,强调政府的调控能力; 2、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多元化; 3、治理理论强调公共决策权力运行的双向性; 4、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政治责任。 五、公共决策权的配置 1、公共决策的基本规则 2、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第三节 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 一、公共利益的内涵 1、非政府政策行为者包括:公民、社会团体、政党、大众传媒 2、决策者对公共利益的考量主要有以下三个视角: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形式利益 与内容利益
3、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的对应关系二、公民更多的是政策客体的理由1、公民的真正意愿很难确定2、公民的意见多属短见3、公民参与成本过高,效率低下4、公民参与会导致社会不稳定三、公民参与并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1、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2、通过直接投票或代议的形式;3、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或者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4、通过参加政治党派或利益集团;5、通过制造社会奥论或多方游说等手段;6、米取消极抵抗或不合作的态度:7、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或以个人的社会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四、如何理解公民是公共政策的基石1、整个政策运行过程都以公民为基础;2、公民参与政策过程,可加深其对政策意义的理解,还可增加他们配合政策运行的自觉性,提高政策的效力:3、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法制化要求公民参与:4、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政策信息的获得将变得十分便捷,公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消除了参与过程所遇到的障碍,提高其参与效率五、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1、从积极的方面看:政策信息沟通(社会团体的信息沟通包括“上行”、“下行”、“平行”);影响并制约公共政策(社会团体是通过利益聚合、利益表达、政策传递、政策监督等环节对公共政策发生影响:稳定公共政策秩序;角色替代2、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社会团体关心管辖权限胜于关心正义;社会团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须采取排他性策略,漠视公共利益,侵蚀、消解政府权威甚至替代政府决策:加剧新的不平等并使之固定下来。六、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的作用1、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2、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3、影响公共政策的执择七、大众传播对政策执行和监控1、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2、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9
9 3、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的对应关系 二、公民更多的是政策客体的理由 1、公民的真正意愿很难确定 2、公民的意见多属短见 3、公民参与成本过高,效率低下 4、公民参与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三、公民参与并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 1、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 2、通过直接投票或代议的形式; 3、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或者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 4、通过参加政治党派或利益集团; 5、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多方游说等手段; 6、采取消极抵抗或不合作的态度; 7、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或以个人的社会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四、如何理解公民是公共政策的基石 1、整个政策运行过程都以公民为基础; 2、公民参与政策过程,可加深其对政策意义的理解,还可增加他们配合政策运行的自觉性,提高政策的效 力; 3、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法制化要求公民参与; 4、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政策信息的获得将变得十分便捷,公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消除了参与过程所 遇到的障碍,提高其参与效率 五、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1、从积极的方面看:政策信息沟通(社会团体的信息沟通包括“上行”、“下行”、“平行”);影响并制约公 共政策(社会团体是通过利益聚合、利益表达、政策传递、政策监督等环节对公共政策发生影响;稳定公 共政策秩序;角色替代 2、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社会团体关心管辖权限胜于关心正义;社会团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须采取排他 性策略,漠视公共利益,侵蚀、消解政府权威甚至替代政府决策;加剧新的不平等并使之固定下来。 六、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1、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 2、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 3、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 七、大众传播对政策执行和监控 1、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 2、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
八、大众传播对政策评估和调整1、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2、以自已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3、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10
10 八、大众传播对政策评估和调整 1、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 2、以自已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 3、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