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12402 课程名称:中国自然地理 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 of China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全日制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中国自然地理具有专业基础性的特征,所以学习该课程应注意掌握中因自然地理 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正确理解各区域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认识中国的人地关系 及其地域系统的特点。 该课程总体框架分中国自然环境、中国自然资源、中国自然区划与区域地理特征 资源环境保护与国士开发整治等四篇。具体包括中国国土概况及其分异形成演化过程 与机制、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环境变迁:国土资源、水资源、气 候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及东 部季风区、西北干早区、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区七大自然地区的分区介绍,最后讨论 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 国综合国土整治方案 课程从不同时空 度深入地研究人地系统协同作用的形成过程、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研究全球环境变 化对我国区域环境承受能力的影响,研究各种生态脆弱带的演变趋势及其恢复能力, 探讨各种自处灾害发生与演变时程及相应的减灾措施等。 Physical Geography of China is profession and basic knowledge for students.The course pays attention 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the Physical geographica environment of China,the region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earth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system in China. The course framework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China.the natural resourc s of China,natural division and regional g 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land development.The inud as follows:the profiles of Chinese land and its evolu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landform,climate,hydrology,soil,vegetation,animals,and environmental change;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of land and resources,water 1
1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12402 课程名称:中国自然地理 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 of China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全日制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中国自然地理具有专业基础性的特征,所以学习该课程应注意掌握中国自然地理 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正确理解各区域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认识中国的人地关系 及其地域系统的特点。 该课程总体框架分中国自然环境、中国自然资源、中国自然区划与区域地理特征、 资源环境保护与国土开发整治等四篇。具体包括中国国土概况及其分异形成演化过程 与机制、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环境变迁;国土资源、水资源、气 候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及东 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区七大自然地区的分区介绍,最后讨论 了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国综合国土整治方案。课程从不同时空尺 度深入地研究人地系统协同作用的形成过程、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研究全球环境变 化对我国区域环境承受能力的影响,研究各种生态脆弱带的演变趋势及其恢复能力, 探讨各种自然灾害发生与演变过程及相应的减灾措施等。 Physical Geography of China is profession and basic knowledge for students. The course pays attention 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the Physi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China, the region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earth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system in China. The course framework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China,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China, natural divisions and regional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land development. The contents include as follows: the profiles of Chinese land and its evolu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landform, climate, hydrology, soil, vegetation, animal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of land and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s,climate resources,biological resources,marine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astem monsoon n northwest arid region,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region and its sev natural region partition the discu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the comprehensive territoria control scheme of China.The Course studies the formation process.development trends and evolution regularities of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people-land systems from different space-time scale.It studies the effect o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apacity for our country from global change and the ability of variou ecological fragile zones.It also discusses the causes,evolution process and corresponding mitigation measures of natural disasters,and so on.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形成与演变,区域分异规律,自然资源 的分布与利用以及国 点掌握 国自然 理的 空分布特征以及形成演变机制,明确在特定的资源与环境条件下,为实现区域可持续 和谐发展的宜选取的区域开发方向和整治措施。并以中因地区为模板,培养学生归纳 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运用自然地理规律分析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相互关系的 能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培养学生国民自豪感以及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 和使命感,还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深入理解中国区域自然资源 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等,尤其是培养学生独 立的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智能全面发展:通过与案例结合,扩大本专 业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能力、运用理论知识研究实际问题 的能力, 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 课程思政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 价值引领相结合,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章国土概况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熟悉中国基本疆域概况。 了解中国之地大物博,增强国民自豪感,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 节地理位置和疆域 1主要内容
2 resources, climate resources, biological resources, marine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astern monsoon region, northwest arid regi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region and its seven natural region partiti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mprehensive territorial control scheme of China. The Course studies the formation process, development trends and evolution regularities of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people-land systems from different space-time scale. It studies the effect o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apacity for our country from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 and the evolution trend and recovery ability of various ecological fragile zones. It also discusses the causes, evolution process and corresponding mitigation measures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so on.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形成与演变,区域分异规律,自然资源 的分布与利用以及国土整治等方面的问题的介绍,使学生重点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的时 空分布特征以及形成演变机制,明确在特定的资源与环境条件下,为实现区域可持续 和谐发展的宜选取的区域开发方向和整治措施。并以中国地区为模板,培养学生归纳 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运用自然地理规律分析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相互关系的 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国民自豪感以及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 和使命感,还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深入理解中国区域自然资源与 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等,尤其是培养学生独 立的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智能全面发展;通过与案例结合,扩大本专 业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能力、运用理论知识研究实际问题 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课程思政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 价值引领相结合,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章 国土概况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熟悉中国基本疆域概况。 了解中国之地大物博,增强国民自豪感,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疆域 1.主要内容
1.1地理位置 1.2疆域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海岸,西风带影响弱,季风气候显著,但大陆性气候仍然有 所体现。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熟悉中国基本疆域概况 第二节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1主要内容 11委风影响品葵、节围广阔 12地形复杂 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 1,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 1.4人类活动影响深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季风显著、地形复杂、资源丰富、人类活动影响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 求 掌握中 自然 境的基本特征 (三)思考与实践 1.中国自然环境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中国基本的疆域概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 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煤体教学手段。 第二意中国现代自然环墙形成的古地理出景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第 纪构造与气候演化的基本特点。 理解第四纪中国环境演变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 了解中国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演变的关系,更加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增加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 一节第三纪的发展过程 1.主要内容 1.1第三纪的构造演化 1.2第三纪自然地带的演变 2堪本概今和知识占 第三纪,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古地中海的消失,东部边缘海的出现和台湾新生代地 槽的褶皱升起,以及继承燕山运动阶段的构造体系发生的升降运动,奠定了中国地形 的格局 早晚第三纪的主要区别在于季风环流取代了原来的行星风系环流系统。气候的经 度地带性增强。自然地带上主要表现为东部亚热带干早区的消失,而西部干早化程度 进一步加强。 3
3 1.1 地理位置 1.2 疆域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海岸,西风带影响弱,季风气候显著,但大陆性气候仍然有 所体现。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熟悉中国基本疆域概况 第二节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1.主要内容 1.1 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 1.2 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 1.3 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 1.4 人类活动影响深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季风显著、地形复杂、资源丰富、人类活动影响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三) 思考与实践 1.中国自然环境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中国基本的疆域概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二章 中国现代自然环境形成的古地理背景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第三纪构造与气候演化的基本特点。 理解第四纪中国环境演变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 了解中国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演变的关系,更加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增加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三纪的发展过程 1.主要内容 1.1 第三纪的构造演化 1.2 第三纪自然地带的演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第三纪,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古地中海的消失,东部边缘海的出现和台湾新生代地 槽的褶皱升起,以及继承燕山运动阶段的构造体系发生的升降运动,奠定了中国地形 的格局 早晚第三纪的主要区别在于季风环流取代了原来的行星风系环流系统。气候的经 度地带性增强。自然地带上主要表现为东部亚热带干旱区的消失,而西部干旱化程度 进一步加强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第三纪构造与气候演化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第四纪的环境演变 1主要内容 2.1新构造运动与现代地形轮廓的形成 2.2现代季风的形成和温 带荒漠的扩展 2.3第四纪气候的冷暖变 2.4黄土堆积 2.5海平面变化 2.6生物群和自然地带的变化 概念 和知识点 第四纪高原隆升的气候效应以及重大环境事件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第四纪中国环境演变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 第三节全新世的环境演变 1.主要内容 3.1全新世气候演化 3.2全新世人类文明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中华文明的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新世 的环境演变特征以及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三)思考与实 1.我国第三纪构造与气候演化的基本特点? 2试论术第四纪中闲环境演变与青藏高原降升的耦合关系? 试论述中国全新世的环境演变特征以及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四 写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三章地貌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以及这些地貌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 了解地貌形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深刻认知人类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作用,认知 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貌的基本特行 1.主要内容 1.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1.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第三纪构造与气候演化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第四纪的环境演变 1.主要内容 2.1 新构造运动与现代地形轮廓的形成 2.2 现代季风的形成和温带荒漠的扩展 2.3 第四纪气候的冷暖变化 2.4 黄土堆积 2.5 海平面变化 2.6 生物群和自然地带的变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第四纪高原隆升的气候效应以及重大环境事件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第四纪中国环境演变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 第三节 全新世的环境演变 1.主要内容 3.1 全新世气候演化 3.2 全新世人类文明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中华文明的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全新世的环境演变特征以及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三) 思考与实践 1. 我国第三纪构造与气候演化的基本特点? 2. 试论述第四纪中国环境演变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 3. 试论述中国全新世的环境演变特征以及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三章 地貌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以及这些地貌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 了解地貌形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深刻认知人类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作用,认知 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貌的基本特征 1.主要内容 1.1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2 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1.3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众多,起伏显著;地 貌类型复杂多样。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中国地貌的基本特红 地貌形成因素 1主要 2.1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向 2.2气候因 2.3地表组成物质因素 2.4人类活动因素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质因素、气候因索、地表物质组成因素、人类活动因索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醒地貌形成的其本因志 (三)思考与实践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中国地貌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四章气候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国现代气候的基本特征。理解气候形成的基本因子。了解中国现代气候 背景下的水热分布概况。 通过中国人民对季风气候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案例,认知中华民族求真务实、开 拓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1.主要内容 1.1季风气候显著 1,2气候大陆性强 1,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现代气候的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大陆性强、气候类型多样 3间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中国现代气候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大气环流及主要天气系统 1主要内容 2.1主要环流 5
5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众多,起伏显著;地 貌类型复杂多样。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地貌形成因素 1.主要内容 2.1 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 2.2 气候因素 2.3 地表组成物质因素 2.4 人类活动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质因素、气候因素、地表物质组成因素、人类活动因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地貌形成的基本因素 (三) 思考与实践 1.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中国地貌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四章 气候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国现代气候的基本特征。理解气候形成的基本因子。了解中国现代气候 背景下的水热分布概况。 通过中国人民对季风气候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案例,认知中华民族求真务实、开 拓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1.主要内容 1.1 季风气候显著 1.2 气候大陆性强 1.3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现代气候的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大陆性强、气候类型多样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中国现代气候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大气环流及主要天气系统 1.主要内容 2.1 主要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