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25503 课程名称:人居环境概论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Settlements 课程类别:通识选修课 学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不限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人是居住环境的主 体,完善的人居环境能陶治人的情操,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人居环境科学是 一门正不断发展的交叉学科。通过学习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缘由与过程,阐述人 居环境的涵义、基本框架思想及其研究方法论。空间上由区域到城市到居住区到 居所,时间上由古代而至现代,思想方法上从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及城 市规划与设计论,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和择居风水文化,系统地学习人与环 境的相生与制约关系,从时空的不同层面构建人居环境的内容体系,初步建立起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为我们认识和拥有良好人居环境提供基本知识。 With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standard of living.the living environment has changed.People began to seek a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nature of the health,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Human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o cultivate the sentiment of people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body and mind.Human Settlements as an science continues to develop cross-disciplinary.Through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and the process of reason on the meaning of Human Settlements,we can expound the basic framework rch met logy.Space to the homes from ther region to the city to the residential area,and from ancient time to modem,way of thinking from 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of C.A.Doxiadis and th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feng shui systematic study of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constraints of mutual relations,from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time and s ace to build the cont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system,initially established symbiotic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人居环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25503 课程名称:人居环境概论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Settlements 课程类别:通识选修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 不限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人是居住环境的主 体,完善的人居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人居环境科学是 一门正不断发展的交叉学科。通过学习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缘由与过程,阐述人 居环境的涵义、基本框架思想及其研究方法论。空间上由区域到城市到居住区到 居所,时间上由古代而至现代,思想方法上从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及城 市规划与设计论,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和择居风水文化,系统地学习人与环 境的相生与制约关系,从时空的不同层面构建人居环境的内容体系,初步建立起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为我们认识和拥有良好人居环境提供基本知识。 With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standard of li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People began to seek a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nature of the health,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Human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o cultivate the sentiment of people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body and mind. Human Settlements as an science continues to develop cross-disciplinary. Through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and the process of reason on the meaning of Human Settlements, we can expound the basic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Space to the homes from the region to the city to the residential area, and from ancient time to modern, way of thinking from 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of C.A.Doxiadis and th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feng shui, systematic study of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constraints of mutual relations, from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time and space to build the cont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system, initially established symbiotic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have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to provide basic knowledg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人居环境概论是自然科学系列的通识限选课程之一,主要面向我校非资环类 专业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居环境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熟 悉其历史演变和发展变化,认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发展脉络,掌握人居环境分 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分析和思辨能力,综合 提高学生对物质技术环境与精神文化艺术环境的认识与素养,让学生理解城市、 居住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重要关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绪论: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 2.熟悉环境的构成与分类 3.初步了解现代社会对环境问题研究的进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概述 1.环境:围绕人类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或要素的总体,包括自然环境、人 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法中》中的环境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 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草原、野生 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两个概念的比较:是否自然因素总体?基本都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环境的构成: 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 象的总体。对人类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人工环境:人类根据生产、生活、科研、文化、医疗、娱乐等需要而创建 的环境空间。 需要指出,关于环境系统,各组分和过程间的相互关系。 3.自然环境要素:人们一般把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两大类。通常指的环境要素是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阳 光等。 环境要素的基本特点:最差(小)限制律;等值性:整体性大于个体之和 4.基于范围的环境分类: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字宙环境
nature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have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to provide basic knowledg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人居环境概论是自然科学系列的通识限选课程之一,主要面向我校非资环类 专业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居环境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熟 悉其历史演变和发展变化,认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发展脉络,掌握人居环境分 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分析和思辨能力,综合 提高学生对物质技术环境与精神文化艺术环境的认识与素养,让学生理解城市、 居住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重要关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 绪论: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 2.熟悉环境的构成与分类; 3.初步了解现代社会对环境问题研究的进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概述 1. 环境:围绕人类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或要素的总体,包括自然环境、人 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法中》中的环境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 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草原、野生 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两个概念的比较:是否自然因素总体?基本都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环境的构成: 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 象的总体。对人类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人工环境:人类根据生产、生活、科研、文化、医疗、娱乐等需要而创建 的环境空间。 需要指出,关于环境系统,各组分和过程间的相互关系。 3.自然环境要素:人们一般把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两大类。通常指的环境要素是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阳 光等。 环境要素的基本特点:最差(小)限制律;等值性;整体性大于个体之和。 4.基于范围的环境分类: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聚落环境不是自然形成的环境,它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征服自然,有计 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产物。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 规模可分为居室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第二节现代社会对人居环境的关注 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关注?有什么行动? 关注主要源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恶化:资源的有限性: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环境的挑战。 最早引起全球对环境问题广泛关注的是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 春天》。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 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住房改善讲程:广州的城市环境变迁 对人居环境的关注,已成为世界与个人普遍的共识。对人居环境的理性认 识是现代人责任的基础,为社会,为他人,也为自己。这也正是本课程学习的主 要意义或者说目的所在。 (三)思考与实践 1、如何理解人类环境构成诸因素的内在关系? 2、请按适当的层次分析一下你所在的聚落环境 3、三十年来广州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情境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我国的住房改善进程 授课目标:建立制度自信,了解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不忘初心。 第二讲城市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城市的涵义、性质、功能与特点。 2.了解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 (二)教学内容 问题:大家希望住在城市还是农村?城市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聚落环境不是自然形成的环境,它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征服自然,有计 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产物。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 规模可分为居室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第二节 现代社会对人居环境的关注 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关注?有什么行动? 关注主要源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恶化;资源的有限性;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环境的挑战。 最早引起全球对环境问题广泛关注的是 1962 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 春天》。 197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1987 年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 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住房改善进程;广州的城市环境变迁。 对人居环境的关注,已成为世界与个人普遍的共识。对人居环境的理性认 识是现代人责任的基础,为社会,为他人,也为自己。这也正是本课程学习的主 要意义或者说目的所在。 (三)思考与实践 1、如何理解人类环境构成诸因素的内在关系? 2、请按适当的层次分析一下你所在的聚落环境。 3、三十年来广州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情境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我国的住房改善进程 授课目标:建立制度自信,了解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不忘初心。 第二讲 城市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城市的涵义、性质、功能与特点。 2.了解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 (二)教学内容 问题:大家希望住在城市还是农村?城市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现代都市的真正的优越性,究竟在哪儿?无数在城市长大的人,舍不得离开, 无数乡村的年轻人,要搬进都市:这究竞是为了什么?城市向人提供了什么?还 应该向人提供什么? 在城市里,你就得“奋斗”,你得拼命熟悉主宰今日生活的城市规则,如此, 你才能“适者生存”、进而步步高升,成为有车有房的“成功人士” 一你的生 活,似乎才能显现应有的“体面”与“尊严”… 第一节城市的功能 1.城市的概念: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的居民点。 2.城市的功能:《雅典宪章》的居住、工作、交通与休憩四大功能。 3.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 级形式。同时,城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 4.城市的实质:人类的聚居形式之 一;一定区域的中心人类文明的 摇篮和藏库:一种社会活动与生活方式, 5.城市的特征:密集性一物质与精神的密集,即人、物质、空间与活 动的高度密集:高效性一一高效率与高效益:多元性 一多功能与多类型。 城市的吸引力:繁华、更多的就业与发展机会、便利、文明与文化、景观等。 城市的问题:拥挤、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生活负担、人际关系 城市:对我们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意味着要面对一种熟悉而陌生的 环境;意味着这里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可以梦想成真的地方… 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质量,首先是确保就业,维持人在城市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第二是“居者有其屋”,有方便的生活条件:第三是有安全感,能生活在一个和 谐的社会里:第四是有良好的教育、文化和体育设施:第五是要有完备的社会保 障和较好的医疗保健条件;最后要有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水、空气、声环境以及 食品安全等。 中国城市问题:关于城市宜居与高效的过论 城市的本意乃是效率,不是首先为了适合人的居住而设立的。“城市让生 活更美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高效与宜居间做出多大的妥协。世界上有 各色不同的城市,城市的特色就是妥协的结果。 一个适合任何人的城市其潜在的内涵乃是对任何人都不适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才是真正宜居的天堂,是实践“天人合一”的理想 之地。 第二节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 1.霍华德:田园城市。源于城市与乡村的二元比较: 2.盖迪斯:城市地区规划。提倡综合规划和区域观念,把城市和乡村都纳
现代都市的真正的优越性,究竟在哪儿?无数在城市长大的人,舍不得离开, 无数乡村的年轻人,要搬进都市: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城市向人提供了什么?还 应该向人提供什么? 在城市里,你就得“奋斗”,你得拼命熟悉主宰今日生活的城市规则,如此, 你才能“适者生存”、进而步步高升,成为有车有房的“成功人士”——你的生 活,似乎才能显现应有的“体面”与“尊严”…… 第一节 城市的功能 1.城市的概念: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的居民点。 2.城市的功能:《雅典宪章》的居住、工作、交通与休憩四大功能。 3.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 级形式。同时,城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 4.城市的实质:人类的聚居形式之一;一定区域的中心;人类文明的 摇篮和藏库;一种社会活动与生活方式。 5.城市的特征:密集性—物质与精神的密集,即人、物质、空间与活 动的高度密集;高效性——高效率与高效益;多元性——多功能与多类型。 城市的吸引力:繁华、更多的就业与发展机会、便利、文明与文化、景观等。 城市的问题:拥挤、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生活负担、人际关系… 城市:对我们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意味着要面对一种熟悉而陌生的 环境;意味着这里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可以梦想成真的地方…… 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质量,首先是确保就业,维持人在城市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第二是“居者有其屋”,有方便的生活条件;第三是有安全感,能生活在一个和 谐的社会里;第四是有良好的教育、文化和体育设施;第五是要有完备的社会保 障和较好的医疗保健条件;最后要有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水、空气、声环境以及 食品安全等。 中国城市问题:关于城市宜居与高效的讨论 城市的本意乃是效率,不是首先为了适合人的居住而设立的。 “城市让生 活更美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高效与宜居间做出多大的妥协。世界上有 各色不同的城市,城市的特色就是妥协的结果。 一个适合任何人的城市其潜在的内涵乃是对任何人都不适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才是真正宜居的天堂,是实践“天人合一”的理想 之地。 第二节 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 1.霍华德:田园城市。源于城市与乡村的二元比较。 2.盖迪斯:城市地区规划。提倡综合规划和区域观念,把城市和乡村都纳
入视野,提出有机规划概念,是人本主义综合规划的代表人物。 3.芒福德:以人为中心的区域观与自然观 强调以人的尺度进行城市规划,注重新技术与人文关系的统一:提倡城 市密集地区的区域整体论,认为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创造 性地利用景观,使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 4.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 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与理论:建设步骤:基本评价。 主要解决几个问题:为什么考虑研究人类聚居?什么是人类聚居?人类聚居 是如何构成的?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 城市作为一种人居环境,己成世界关注焦点。从1986年开始,联合国将每 年十月的第一个周一定为“世界人居日”。旨在让全世界关注住房和城市化问 题。 (三)思考与实践 1,如何认识城市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近代城市史理论研究的对我们当今认识城市有何启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中国古代规划思想 授课目标:感悟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文化。 第三讲“天人合一”:千年人居情结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人类一环境系统”的含义: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一环境系统列 1.“人类一环境系统”的含义 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建立的相互作用、影响与制约的 对立统一体。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动态性,二是对立统一 “人类中心论”是一个古老命题。随着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与环境 的关系问题引人注目。近年米对“人类一环境系统”研究的学科发展迅速 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之巢居和穴居:炎热或高海拔地区的穴居方式,可获得 相对稳定的室内热环境,顶部的天窗既可采光又可排烟
入视野,提出有机规划概念,是人本主义综合规划的代表人物。 3.芒福德:以人为中心的区域观与自然观 强调以人的尺度进行城市规划,注重新技术与人文关系的统一;提倡城 市密集地区的区域整体论,认为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创造 性地利用景观,使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 4.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 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与理论;建设步骤;基本评价。 主要解决几个问题:为什么考虑研究人类聚居?什么是人类聚居?人类聚居 是如何构成的?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 城市作为一种人居环境,已成世界关注焦点。从 1986 年开始,联合国将每 年十月的第一个周一定为“世界人居日”。 旨在让全世界关注住房和城市化问 题。 (三)思考与实践 1.如何认识城市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近代城市史理论研究的对我们当今认识城市有何启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中国古代规划思想 授课目标:感悟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文化。 第三讲 “天人合一”:千年人居情结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人类—环境系统”的含义;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环境系统” 1. “人类—环境系统”的含义 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建立的相互作用、影响与制约的 对立统一体。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动态性,二是对立统一。 “人类中心论”是一个古老命题。随着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与环境 的关系问题引人注目。近年来对“人类—环境系统”研究的学科发展迅速。 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之巢居和穴居:炎热或高海拔地区的穴居方式,可获得 相对稳定的室内热环境,顶部的天窗既可采光又可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