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温度与大气温度同样具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同时还具有空间上的垂直变化。一般来说,夏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裸露土壤表面的温度变化比较剧烈,但随着土层加深,土壤温度的变化越来越缓慢,变幅也越来越小,土壤温度的变化要滞后于大气温度的变化。7、请谈谈森林群落内温度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答:森林群落内温度变幅小,最高温度略低于林外空旷地,最低温度略高于林外的空旷地,森林群落越复杂,内外温差越大,并在不同部位形成各种温度变化的小气候,林冠表面中午出现最高温,夜间降低。原因:温度在森林群落中的变化主要受太阳光直射的影响。(1)群落上层阻截了大部份阳光,并且大量吸热和蒸腾,使林内温度大下降。(2)植物吸收、散热缓慢,导热效果差,因而群落内温度变化缓慢。(3)植物之间互相遮掩,阻滞了林内空气流通,使群落内部热量不易消失(4)森林群落地面枯枝落叶层,也能够缓和土壤表面温度变化的幅度,并可调节内部气温的变化九、课后小结本节课学习生态因子中的光因子,了解光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掌握光强、光质和光周期的变化及其生态作用,了解到森林经营活动中较易控制的是光强、森林植物对光照强度具有适应性探讨如何去控制、光因子的理论在林业上的应用,从而探讨控制光强、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与方法。同时带领学生学习生态因子中的温度因子,了解温度的相关概念,如温周期、积温、最适温度等,理解温度对于森林植物的重要性,极端温度对生物的伤害以及生物对于极端温度的适应机制,这对于学生日后在从事本专业工作中对于在不同地区树种掌握了自然界中的温度的节律性变温和非节律性变温十、参考资料1.薛建辉.《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2.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李景文.《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4.常杰编著.《生态学》.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一、课次:第四次。二、授课方式1、教师讲解2、学生自习,并归纳总结。三、授课题目:第二章森林环境,包括:3、水因子4、土壤因子5、大气因子6、火因子6、地形因子7、风因子8、植物的生态适应四、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不同形态水的生态意义,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与森林植物的关系;大气主要成分的生态作用、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2、熟悉水分条件与森林分布;土壤的生态意义,森林经营对土壤的影响;同适应的结果形成生活型、趋异适应的结果形成生态型的理论
土壤温度与大气温度同样具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同时还具有空间上的垂直变化。一般来说, 夏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裸露土壤表面的温度变化 比较剧烈,但随着土层加深,土壤温度的变化越来越缓慢,变幅也越来越小,土壤温度的变化要滞后于 大气温度的变化。 7、请谈谈森林群落内温度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答:森林群落内温度变幅小,最高温度略低于林外空旷地,最低温度略高于林外的空旷地,森林群落越 复杂,内外温差越大,并在不同部位形成各种温度变化的小气候,林冠表面中午出现最高温,夜间降 低。 原因:温度在森林群落中的变化主要受太阳光直射的影响。 (1)群落上层阻截了大部份阳光,并且大量吸热和蒸腾,使林内温度大下降。 (2)植物吸收、散热缓慢,导热效果差,因而群落内温度变化缓慢。 (3)植物之间互相遮掩,阻滞了林内空气流通,使群落内部热量不易消失。 (4)森林群落地面枯枝落叶层,也能够缓和土壤表面温度变化的幅度,并可调节内部气温的变化。 九、课后小结 本节课学习生态因子中的光因子,了解光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掌握光强、光质和光周期的变化及 其生态作用,了解到森林经营活动中较易控制的是光强、森林植物对光照强度具有适应性探讨如何去控 制、光因子的理论在林业上的应用,从而探讨控制光强、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与方法。同时带领学生 学习生态因子中的温度因子,了解温度的相关概念,如温周期、积温、最适温度等,理解温度对于森林 植物的重要性,极端温度对生物的伤害以及生物对于极端温度的适应机制,这对于学生日后在从事本专 业工作中对于在不同地区树种掌握了自然界中的温度的节律性变温和非节律性变温, 十、参考资料 1. 薛建辉.《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 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 李景文.《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4. 常杰编著.《生态学》.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一、课次: 第四次。 二、授课方式 1、教师讲解 2、学生自习,并归纳总结。 三、授课题目: 第二章森林环境,包括: 3、水因子 4、土壤因子 5、大气因子 6、火因子 6、地形因子 7、风因子 8、植物的生态适应 四、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不同形态水的生态意义,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与森林植物的关系;大气主要成分 的生态作用、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 2、熟悉水分条件与森林分布;土壤的生态意义,森林经营对土壤的影响; 同适应的结果形成生 活型、趋异适应的结果形成生态型的理论
3、掌握森林的水分平衡。森林土壤特有的三种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生活型概念,划分依据类别和实质;生态型的概念及形成途径。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讲授水分条件与森林分布的关系及植物适应水分的类型;森林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及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机制;森林对森林死地被物及其林木根系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林火类型,生活型、生态型的形成条件、生态意义。2、难点是森林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机制;森林土壤特有的三种成士因素的生态效应,影响土壤肥力状况变化的因素,土壤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的特征,大气污染严重地区植物的生态适应机制,温室效应及温室气体;生活型、生态型的形成条件、生态意义和划分方法的优缺点。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实施步骤:第一步一复习上节课所讲过的内容(5分)。第二步一简述我国水资源现状导入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5分)第三步一教师讲解(时间40分):1、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意义1、1水对生物的意义1、2水对环境的影响1、3水分条件和森林的分布2、植物水分的生态类型及对环境迫的适应2、1水生植物2、2陆生植物3、森林的水分平衡3、1林冠截流3、2入渗土壤的水3、3地表径流3、4蒸发散4、森林对降水的影响森林增雨作用评价5、水分与林业的关系1、土壤的物理性质与林木生长2、土壤化学性质与林木生长3、土壤生物与林木的生长3、1土壤微生物3、2土壤动物3、3林木根系4、森林对土壤的影响4、1森林成土因素4、2土壤剖面4、3森林凋落物和森林死地被物对森林土壤的影响5、森林经营对土壤的影响
3、掌握森林的水分平衡。森林土壤特有的三种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生活型概念,划 分依据类别和实质;生态型的概念及形成途径。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讲授水分条件与森林分布的关系及植物适应水分的类型;森林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及森林涵 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机制;森林对森林死地被物及其林木根系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林火类型,生活 型、生态型的形成条件、生态意义。 2、难点是森林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机制;森林土壤特有的三种成土 因素的生态效应,影响土壤肥力状况变化的因素,土壤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的特征,大气污染严 重地区植物的生态适应机制,温室效应及温室气体;生活型、生态型的形成条件、生态意义和划分方法 的优缺点。 六、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实施步骤: 第一步—复习上节课所讲过的内容(5分)。 第二步—简述我国水资源现状导入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5分) 第三步—教师讲解(时间40分): 1、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1、1水对生物的意义 1、2水对环境的影响 1、3水分条件和森林的分布 2、植物水分的生态类型及对环境胁迫的适应 2、1水生植物 2、2陆生植物 3、森林的水分平衡 3、1林冠截流 3、2入渗土壤的水 3、3地表径流 3、4蒸发散 4、森林对降水的影响森林增雨作用评价 5、水分与林业的关系 1、土壤的物理性质与林木生长 2、土壤化学性质与林木生长 3、土壤生物与林木的生长 3、1土壤微生物 3、2土壤动物 3、3林木根系 4、森林对土壤的影响 4、1森林成土因素. 4、2土壤剖面 4、3森林凋落物和森林死地被物对森林土壤的影响 5、森林经营对土壤的影响
第四步一教师讲解(时间40分)1、大气的组成及其生态意义2、大气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2、1大气污染概念2、2污染物种类3、森林受害机制及其症状4、森林受害的环境条件5、森林的抗性6、林木的监测作用7、森林的净化效应1、风对植物的影响2、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植被的防风效应1、林火的发生条件2、林火的发生条件3、林火类型4、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1地形的概念4、2地貌类型4、3地形对森林的影响1、适应1、1概念2、1分类(趋同和趋异适应)2、植物生活型2、1生活型的概念:2、2生活型的分类2、3生活型的实质(生活型谱)3、植物生态型3、1生态型的概念:3、2生态型类别3、3生态型的应用第六步一专题:针对目前以上几个方面,讲点专题热点话题。。(时间10分钟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与”学"互动八、作业1、旱生植物如何通过形态和生理途径来适应干旱?
第四步—教师讲解(时间40分) 1、大气的组成及其生态意义 2、大气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 2、1大气污染概念 2、2污染物种类 3、森林受害机制及其症状 4、森林受害的环境条件 5、森林的抗性 6、林木的监测作用 7、森林的净化效应 1、风对植物的影响 2、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植被的防风效应 1、林火的发生条件 2、林火的发生条件 3、林火类型 4、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1地形的概念 4、2地貌类型 4、3地形对森林的影响 1、 适应 1、1概念 2、1分类(趋同和趋异适应) 2、植物生活型 2、1生活型的概念: 2、2生活型的分类 2、3生活型的实质(生活型谱) 3、植物生态型 3、1 生态型的概念: 3、2生态型类别 3、3生态型的应用 第六步—专题:针对目前以上几个方面,讲点专题热点话题。(时间10分钟) 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与"学"互动 八、作业 1、旱生植物如何通过形态和生理途径来适应干旱?
在形态上,根系比较发达,以利于吸收更多的水分,叶面积比较小,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有的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在生理上,原生质渗透压高,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2、你是如何理解森林与水分因子之间的关系?并请说明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理论依据。(1)参与水分的小循环(2)对降水进行再分配(3)可在一定程度增加水平降水量(4)森林具有显著减少地表径流的作用(5)森林内空气温度较大(6)森林显著地减少地表蒸发(7)林地的蒸腾作用较强3、林木根系对土壤有哪些作用?答:对土肥力的发展起重要作用。(1)对营养物质的循环(积累和消耗)起重要作用。根系将淋溶到下层的营养元素吸收到组织中,并随着凋落物补充给上层土壤。(2)各种类型的根系以相当大的幅度和深度固持土体,起着抗风、保土、固土的作用。(3)根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根系分泌物,是土壤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又可提高某些养分的有效性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4)残落在土壤中的死根系是深层土壤中重要的有机质来源,死亡细根每年都向死地被物提供新的有机质,促进良好土壤结构形成。(5)根系死亡腐朽后留下的孔道,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并有利于重力水下排。4、森林采伐是获取木材收益的主要途径,但人们在获取此收益的同时对森林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土壤造成了种种影响,试分析森林采伐对森林土壤造成哪些影响?答:采伐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破坏土壤:森林主伐会破坏土壤表层,轻者翻动森林死地被物,重至失去整个表土层,破坏的主要因素是集材和采伐等。(2)影响土壤稳定性:皆伐对土壤的破坏不仅局限于表层的翻动。在陡坡,会使土壤失去稳定,产生大量土体坡移;坡度大、集材道和皆伐的地方更易发生。(3)土壤有机质、养分的损失和化学性质的变化:森林采伐后,没有植被的蒸腾作用,生态系统水文特征有明显变化。通常是增加夏季流流量,深于溪水中的离子浓度明显提高,许多有机无机策粒物质,也大量随溪水流出。4)土壤温度的变化:皆伐后,土温发生明显改变,其程度取决于矿质土壤的裸露状况,以及采伐后地表积累有机质的厚薄。(5)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采伐使用的重型机械能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孔隙大小的分布、通气状况及保水能力等。合理的森林经营活动,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肥力水平,如抚育间伐、合理混交、林地排水、保护和改善森林死地被物等,均能提高土壤肥力和森林生产力。3、土壤作为农林业生产的基础物质,是一种自然资源。试分析土壤本身所具有的生态意义。答:土壤对植物的重要性在于:1)、固定作用:密林中的树木,根系、树冠相互交织在一起,在根系不足以支撑地上部分的情况下,可增加树木的稳定性。一旦森林不断遭受破坏,在强风中就往往发生成片风倒现象。2)、水分的供应:土壤能吸水和储水,无土壤的地方也无植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水分储存。只有在土壤气、水比例适当时,植物才有可能获得最佳生长状况。排水良好生长季内保持湿润的土壤,一般有茂盛植被且生产力高。3)、养分供应:植物生长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养分,如从大气、土壤溶液、矿物风化物、有机质分解以及体内养分内部再分配等。每年树木吸收的大部分养分来自
在形态上,根系比较发达,以利于吸收更多的水分,叶面积比较小,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有的植物具有 发达的贮水组织。在生理上,原生质渗透压高,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2、你是如何理解森林与水分因子之间的关系?并请说明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理论依据。 (1)参与水分的小循环 (2)对降水进行再分配 (3)可在一定程度增加水平降水量 (4)森林具有显著减少地表径流的作用 (5)森林内空气温度较大 (6)森林显著地减少地表蒸发 (7)林地的蒸腾作用较强 3、林木根系对土壤有哪些作用? 答:对土壤肥力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1)对营养物质的循环(积累和消耗)起重要作用。根系将淋溶到下层的营养元素吸收到组织中,并随 着凋落物补充给上层土壤。 (2)各种类型的根系以相当大的幅度和深度固持土体,起着抗风、保土、固土的作用。 (3)根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根系分泌物,是土壤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又可提高某些养分的有效性, 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 (4)残落在土壤中的死根系是深层土壤中重要的有机质来源,死亡细根每年都向死地被物提供新的有机 质,促进良好土壤结构形成。 (5)根系死亡腐朽后留下的孔道,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并有利于重力水下排。 4、森林采伐是获取木材收益的主要途径,但人们在获取此收益的同时对森林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土壤造 成了种种影响,试分析森林采伐对森林土壤造成哪些影响? 答:采伐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破坏土壤:森林主伐会破坏土壤表层,轻者翻动森林死地被物,重至失去整个表土层,破坏的 主要因素是集材和采伐等。 (2)影响土壤稳定性:皆伐对土壤的破坏不仅局限于表层的翻动。在陡坡,会使土壤失去稳定,产 生大量土体坡移;坡度大、集材道和皆伐的地方更易发生。 (3)土壤有机质、养分的损失和化学性质的变化:森林采伐后,没有植被的蒸腾作用,生态系统水 文特征有明显变化。通常是增加夏季流流量,深于溪水中的离子浓度明显提高,许多有机无机策粒物 质,也大量随溪水流出。 (4)土壤温度的变化:皆伐后,土温发生明显改变,其程度取决于矿质土壤的裸露状况,以及采伐 后地表积累有机质的厚薄。 (5)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采伐使用的重型机械能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孔隙大小的分布、通气 状况及保水能力等。 合理的森林经营活动,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肥力水平,如抚育间伐、合理混交、林地排水、保 护和改善森林死地被物等,均能提高土壤肥力和森林生产力。 3、 土壤作为农林业生产的基础物质,是一种自然资源。试分析土壤本身所具有的生态意义。 答:土壤对植物的重要性在于:1)、固定作用:密林中的树木,根系、树冠相互交织在一起,在根系不 足以支撑地上部分的情况下,可增加树木的稳定性。一旦森林不断遭受破坏,在强风中就往往发生成片 风倒现象。2)、水分的供应:土壤能吸水和储水,无土壤的地方也无植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水 分储存。只有在土壤气、水比例适当时,植物才有可能获得最佳生长状况。排水良好且生长季内保持湿 润的土壤,一般有茂盛植被且生产力高。3)、养分供应:植物生长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养分,如从大 气、土壤溶液、矿物风化物、有机质分解以及体内养分内部再分配等。每年树木吸收的大部分养分来自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即主要通过土壤的森林死地被物,主要是氮和磷。这些地方地球化学的输入,主要是通过根系与风化岩石表面直接接触,从岩石中取得养分。通常矿物土壤仍是植物养分的主要来源,矿质土壤及其理化性质对土动物区系也有重要影响,土壤动物又能影响养分循环和土壤肥力5、生态型的概念及形成途径。6、趋同适应形成生活型,趋异适应形成生长型。7、生活型的概念、划分依据、类别。九、课后小结通过学习水分对森力植物的作用了解到植物对水具有一定能够的适应能力,但水分往往是植物分布和生产力的限制因子,世界约有1/3面积缺雨,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限制森林分布和生产力。通过学习森林的水分平衡,进一步明确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的原因所在,故经营时要考虑水分.研究生态系统的水因子,必须以水循环知识为基础,即水对生态系统的输入,在系统内的移动、储存、以及水的输出.各种植被类型,以森林对将水的再分配最为复杂,森林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土壤的学习,了解到土壤是植物生活的基质,土壤质地结构孔隙度温度等物理性状影响水分、通气状况、肥力等;掌握了森林土壤的成土因素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并明确频繁干扰和过度获取生物力会降低土壤肥力,而合理的经营活动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提高土肥力。通过对大气的学习,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目前的变化,掌握大气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以及目前关于土壤和大气的生态学问题。通过对以下三个生态因子,火、风和地形。通过对火、风的学习,了解林火和风的利与弊,林火和风对当地植物、环境乃至生态系统的目前及长远影响,以及防风和防火的效果,这为学生正确的看待火灾和用火及营造防护林方面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森林植物的生态适应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了植物对其生境的综合适应方式的差异,是由于生境的生态效应是综合的,植物对生境的适应也是综合的;趋同适应的结果形成生态型。十、参考资料1.薛建辉.《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2.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李景文.《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4.常杰编著.《生态学》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一、课次:第五次。二、授课方式1、教师讲解。2、学生自习,并归纳总结。三、授课题目:第三章种群,包括:1、种群概述。2、种群的数量及动态。四、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种群的存活曲线,生命表概念、意义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即主要通过土壤的森林死地被物,主要是氮和磷。这些地方地球化学的输入,主要 是通过根系与风化岩石表面直接接触,从岩石中取得养分。通常矿物土壤仍是植物养分的主要来源,矿 质土壤及其理化性质对土壤动物区系也有重要影响,土壤动物又能影响养分循环和土壤肥力 5、生态型的概念及形成途径。 6、趋同适应形成生活型,趋异适应形成生长型。 7、生活型的概念、划分依据、类别。 九、课后小结 通过学习水分对森力植物的作用了解到植物对水具有一定能够的适应能力,但水分往往是植物分布 和生产力的限制因子,世界约有1/3面积缺雨,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限制森林分布和生产力。通过学 习森林的水分平衡,进一步明确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的原因所在,故经营时要考虑水分.研 究生态系统的水因子,必须以水循环知识为基础,即水对生态系统的输入,在系统内的移动、储存、以及水 的输出.各种植被类型,以森林对将水的再分配最为复杂,森林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土壤的学习,了解到土壤是植物生活的基质,土壤质地结构孔隙度温度等物理性状影响水 分、通气状况、肥力等;掌握了森林土壤的成土因素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并明确频繁干扰和过度 获取生物力会降低土壤肥力,而合理的经营活动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提高土壤肥力。通过对大气的 学习,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目前的变化,掌握大气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以及目前关于土壤和大 气的生态学问题。 通过对以下三个生态因子,火、风和地形。通过对火、风的学习,了解林火和风的利与弊,林火和 风对当地植物、环境乃至生态系统的目前及长远影响,以及防风和防火的效果,这为学生正确的看待火 灾和用火及营造防护林方面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森林植物的生态适应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了植物对其生 境的综合适应方式的差异,是由于生境的生态效应是综合的,植物对生境的适应也是综合的;趋同适应 的结果形成生态型。 十、参考资料 1. 薛建辉.《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 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 李景文.《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4. 常杰编著.《生态学》.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一、课次: 第五次。 二、授课方式 1、教师讲解。 2、学生自习,并归纳总结。 三、授课题目: 第三章种群,包括: 1、种群概述。 2、种群的数量及动态。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种群的存活曲线,生命表概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