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1949年以前 第二章长江三角洲的生态系统 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干长江三角洲是有利亦有弊,集中子一个 地区使我有可能把它作为一个内部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来研 究。本书重在探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换择作用之间 的相互影响。其中的每一局部都是与整个系统的其他部分相互作 耵的。这就是我对“生态系统”这一术语的理解。当然,区域研究 的缺点在于没有一个地区能够适当地代表整个中国的复杂情况。 为克服这一局限性,我将时常以我过去研究过的华北平原作为参 照系(黄宗智1986)。 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北起新通扬运河,南达杭州湾,地势以太湖为中心 是碗状分布。实际上,长江三角洲的另一称呼为太湖盆地,反映了 这个地区的地形概貌。本书研究的区域主要是太湖盆地的北半部, 即今苏州地区和上海市,苏州地区大体相当于清代的苏州府加上 无锡县(包括清代的金匮县)、江阴县(无锡、江阴两县清代均属常 州府)和太仓县(清代属太仓州)。1)上海市约相当清代的松江府加 上太仓州的大部分(不包括太仓县).2)本书偶尔也涉及南通地区 21
(大改和当清代的通,不含靖江县.们包括海)以泛浙省的 嘉兴地区(清代嘉兴将湖州府)。地图1显示了现在的政区划。 地图2成示清代的府界和本书研究的8个村庄的地点:头.总庙、 小了巷等村,严家上、遥泾、丁家村、孙家乡、开弦和薛家埭等 村。C3) 本区城地势白北向南、由东向西倾斜。盆地中心地带地势最 0 02030英笔 0力040为公里 场州 0县城 图11980年的长江三角洲
通州 海 头总庙 常州 常热 无钢 州 松工 湖州 上浙江 东海 围21820年的长江三角洲及本书研究的8个村庄 ,低于海拔3米,尚不及涨潮时的海平面。地☑3表明太湖的东 南沿岸是全区城最低部分,吴江县仅达海拔1.?米。这些地带的 农田需要筑圩防涝。离中心较远的地方,地面升高到3至5米,排 水较易,土壤也较干燥(<江苏农地理,1979:166)。 她图4显示了20世纪30年代这个地区的作物分布。旱地作 23
物棉花主要种在盆地外围的高地上,面积达60%以上,相比之下 低绝的种植面积则不足20%。水稻的情况正相反,由于水稻插秧 时:裙川永灌田,适于生产在供水便利的低地。上海山西面的风身 《见地图5)地指(从太仓县城附近起,经嘉定、上海,延伸至奉贤) 囚共供水不易,水稿种植比例最低,而低法的中心地带则高得 多.〔4们在太湖东举最低崔的地区,田间种植水稻,野上植桑以防止 水土流火。这一地区以及南面的嘉兴地区是中国传统的桑蚕中心。 离太湖稍远的昆1、松江和青浦水稻种植比例最高,一般占耕地面 积的60%。这些地方灌溉便利,且无需植桑因圩。本书涉及的8 个村庄分属这些不同的生态地带。 。松 图3长江三角洲的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