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家庭化和过密化生产的道路。 这一事实部分由于对帝国主义的研究中牵连到的感情的和政 治的因素而被漠视。学者们要么强调国际资木主义的刺激作用来 为帝国主义辩的,要么强调它的破坏作用来指责帝国主义。然而 在更大程度上,这一事实也为基于英国古典经验的共识所漠视。 本书将提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发展并不像经典模式所预言的 那样,与农村的质变同步。事实上,近代城乡间的不断扩大的差距 成了革命号召的口号之一。分析帝国主义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变化 的实际状况,我们应从城市发展与农村过密化矛盾地同时进行的 角度来思考。 集体制下的过密化 过密化甚至在集体化与农业的部分现代化之下持续。由于解 放后的国家政权对商业实行严厉控制,农业密集化和过密化不再 采用商品化的形式,但变化的实质内容仍然是过密化。集体化组 织与家庭生产一样具有容纳过剩劳动力的组织特征:它不会,也不 能,像使用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企业那样“解雇”剩余劳动力。这 个问题又因国家政权低硬限制农业外就业而加剧。无论如何,国 家政权是得利于过密化的,因为过密化使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极 大化,从而使国家能征收的数量极大化。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的 严重递减并不直接彩响国家利益。 现代投入的引进没有改变这-一根本的状况,生产率的提高为 来自劳动力极端扩张的边际劳动生产率递减所抵消,先是由干大 量动员妇女参加生产,继而由于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新一代长大 成年,参加劳动。到30年集体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后期,中国农民 的大多数继续在仅敏糊口的生存线边沿生活,丝落未接近与现代 16
发展相应的生活标谁。 由了先验的经典模式,集体制下过密化的事实再次被漠视。 新的中国革命领导人像斯大林一样,设想大规悦的“社会主义”农 业会产生质变性的发展,同时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毛泽 东与马克思、列一样,设想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发展会不可避免 地带米社会分化,而小规模家庭生产只能是落后和前资本主义的。 唯一的道路是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政治卑论的力量是如 此之强大,而集体化重组是如此之迅蕉,使我们的注意力从仪敷糊 口的农亚生产这个基本状况的延续上转移开去。 改革时期 我将指出,在:中国80年代的改草中,具有长期的最人遂义的 农村变化是随着农村经济多样化而来的农业生产的反过密化,而 不是广泛设想的市场化衣业生:产。关于市场化的设想并非仅是那 些在各方面低毁社会主义的人独有的。事实上.,对集体化农业的 失望使改范派退回到经典模式的市场道路。他们争辩说集体化农 业削弱了农民的创造性和事业心。市场刺激下的家庭生产会通过 质的变化而释放出这些创造的能量,最好的代表就是“万元户”。 这个官方论调激起了美国舆论界和学术界的回响。市场化的 家庭农业立即使人回想起美因在农业现代化中的经验。对他们的 想法更具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的东西是,经过30年“毛主义”的激进 革命,中国的共产党人终于看到资本主义方式优越于计划经济下 集体农业的社会主义道路。一些仍在经典模式影响之下的学者去 寻找市场化带来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富农与农村无产者之间分化的 证据。许多人把这一问题简单地归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善恶 斗争。 16
长江三角洲改革的实际状况展示享一幅十分不同的图景:随 者80年代家庭生产贵任制的引进,农业产量停止了增长,而极少 有农民沿着经典模式和官方宜传机器预言的道路致富。直率地 讲,80年代的市场化农业在作物生产上并不比在1350至1950年 的600年间或集体化农业的30年间干得好。 我将指明,长江三角洲的关键性发展不是来自大肆谊染的“个 体”农业生产和小商业,而是来自乡村工业和新副业。正是乡村工 业化和副业发展才终于减少了堆积在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力人数, 并扭转了长达数百年的过密化。长江三角洲乡村的真正重要的问 题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在于市场化家庭农业或计划下的集体农 业,不是在于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而是在于过密化还是发展。 纵观1350年以来的全部历史过程,我希望说明长江三角洲的 经历与我们许多的设想相反。一一些人设想商品化能够改造小农经 济,但历史记载表明商品化的质变潜力会被过密化所覆盖。另一 些人设想小规模的小农生产会被大规模的农场所取代,但是历史 记载表明这一推动会被过密化的小家庭农场的充分完善化而淹 没。一些人认为集体化农业是政造小农经济的方式,但是历史记 载表明过密化的糊口农业能在集体制下持续。最后,一些人寄希 望于随若市场扩展而来的农村资产阶级的上升,但是历史记载表 明真正的质变性发展是通过大多是集体所有的乡村工业和副业的 发展而实现的农业的反过密化。事实表明无论是斯密和马克思经 典观点中的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论点,还是蔡雅诺夫或舒尔茨 稍后的看法,均未击中要害。长江三角洲乡村需要,并且正在形成 一条不同于任何预言的发展道路。要掌握长江三角洲历史上的乡 村不发展与近年来乡村发展的根源,我们应该抛弃我们以往的许 多认识。 17
第一章注释 〔1)当然,斯独没在州“小农经济”这个时,得名无疑词他认为前资本主 义农业是停滞和落后的,很大程变上是因为政府强行抑制了自由贸易(斯装 1976L1775-1776],陟别是1:4G1-419;1,182一209)。 〔2)虽然斯密曾指出小所有者是具行高度进取心的耕作者(第441页), 他的论点并非是小规模农作会比大规模农作更有效率,而是自耕农作会比知 耕农作更兵刺谶性(第18所)。 〔3)类承均1985是关于请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杰出研究。 〔4幻李文治等1983是关于农村窟佣类系扩混的最优秀的学术成果。 〔5)本书写作时,关于清代是中国“近代早期”的观点尚未有人系统说 明,主要含蓄地反映在一些著作中,尤其是罗1384。这个观点和中国新学术 的分数在于两者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近代早期”观点很容易导致认为帝国 主义刺激了进一步商品化和发展(科大卫1939:罗斯基1989)。这样的为 国主义辩护的观点当然不能为大多数爱国的巾国学者所按受。 〔6〕蔡雅诺夫把家庭劳动力使用强度的结局水平称为“小农劳动力的 自我剥削强度”(第72页),这一有点不幸的选词引起很多误解:“剥削”一词 使马克思主:义者利非马克思主义者不约而同地联超到“将取”劳动力的“剩 余价值”,这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剥制”的含意。紫雅诺夫本人并无此 意(第?2一83页)。无论如问,一个家庭榨取自身芳动力的剩余价值是悦不 返的。 〔7)中国类似于蔡雞诺夫骶念的见之于“小农经济”理论。据徐新萏 (1981a,b),小农经济的关键是小农家延中发些与手工业的结合,即“男耕女 织”。这一结合被认为是顽强地抵御了商品化和资本主:义化。 〔8)区别下价值为零的绝对过剩势动力,后者是舒尔茨极力批评的论 点(1964:第4章)。 〔9)“过密化”的概念在我1986年的《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译 作“内卷”和“内咨化”。我使用“过密化”概念在某些方面不同于吉尔茨。吉 尔茨讲了过密化非采的边际报酬递减,但设有我分析的中心概念一一“过密 型增长”和“过密型府品化”。岩尔茨仅把“农业过密化”定义运用干水稻生 产,我划不然。再者,我认为吉尔茨错误地认为水稻产量会随着进一步劳动 投人而无限增长。长江三角洲的水稻产量在宋代已达质锋,直至进现代投 入。后米的过密化要采取转向平为芳动密集的经济作物的形式,而不是水 有的进一步密巢化。 18
〔10们珀金斯1969是关于明请农业密巢化的权戴性研究。 〔1)这并不是说没有单位工作日报酬增长的发展例子可循。我会时 而提到这样的一些例子。然而出于长江三角洲既有的长期的人口对土地的· 压力,有发展的增长儿乎总被过密型增长所取代,萝动生产率的大多成果为 农业劳动力的持统扩张所吞没。 〔12)围绕着“原始工业化”问魃有很多争论(门德尔斯972,梅迪克 1976,勒凡1977,克留得等1981,奥杰尔弗1985)。有各种类型被进行了i心 证,包括茅舍工业是过密型而非后米工业化先驱的例子。我这里指的地那些 成为工业化先裹的茅舍工业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