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水稻 耕地面积百分比 <20.0 0.1-60.0 lD20.1-40.0黑>60.0 图4长江三角洲的箱、棉我培(1930) 数据出处,张心一,1930a.水稻数字包括糯来,在吴县占耕地面积比例 达50.5%,超越粳、籼米的363%。 25
黄海 东海 图5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 长江三角洲的地势系由两种地理因素造成。一是长江干流和 海潮的相互作用,由此形成本地区外沿的冈身地带,另一是8至12 世纪之际中心地块的某些部分的淤水和地层下陷。 人们长期认为长江三角洲是由几千年来东流人海的长江挟带 泥沙沉积而成。丁文江(1887一1936)首先提出长江:泥沙淤积成游 的速度是每69年增加1英里〔即43年增加1公里;谭其骧1973)。 26
今10)多公里宽的上海市地面是在4000多年持续不变的速度下 形成的。 但是解放后中国历史地理学者已经证明沙嘴东伸的速度并片 像丁氏所说的固定增长率那么简单,事实上长江泥沙的沉积取决 于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率,地表的伸展亦受到潮汐的影响,波浪侵 蚀部分海岸而形成水下的沙堤,在地面上则出现了脊状的高地(陈 吉余1957)。 谭其骧和中国其他的历史地理学者结合地块的现状、文献资 料、气候学研究和考古发现,已经能够对上海地区的地貌形成作出 如下的分析。 1.在公元4世纪以前的4000多年中,长江流城的森林植被良 好,河流的含沙盘相对较低。当时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 2至3度。温暖的气候使海平面升高,因此减缓了陆地的伸张。在 这4000年期间,今上海地区的陆表每500一3000年仅延伸一公 里。期间形成了一条东南走向的风身,从太仓以北的长江延伸到 奉贤(见地图五)。〔6) 2.4世纪以后,对森林的砍伐增加了长江的含沙量。8世纪 初修筑的旧捍海塘和1172年修筑的里护塘,遏制了海潮的侵蚀, 加速了海塘以内的陆地扩展。此期间气候较为寒冷,年平均气温 比现在低2至4度,因此海平面下降,成陆速度加快。4至13世 纪的900年间,陆地延伸了30公里。这些新增的陆地地势较高, 形成了一些现代地理学家所称的上海地区的“碟缘高地”。 3.13世纪以后里护塘外的陆地仅增加几公里,及宽处也不过 十余公里。新增的也都是高地。现在尚不清楚成陆速度减缓的原 因。此期间气温和海平面相对均较低,长江的含沙量增多。不同 之处在于没有海塘阻断海潮,且长江的主水道南折,侵蚀了入海口 的沙嘴(谭其骏1973,1982;马正林1981:210-211,《上海农业地
1078:9)。 尤论这最后阶段成:诚缓的原因如问,可以背定的是长江÷ 角洲远非形成于简单的、一成不变的淤积,而是由自然的、人为的 多和因素复杂地相互作用而成 非说对整个太湖盆地的形成过程也提出了相对简单的解释, 认为长江南端的沙嘴最后和线培江的北缘会合,使今日的太湖地 区成为一个泻湖。几世纪米湖底泥沙的淤积把湖体切割成今日所 见的河流常布、湖泸罗列的三角洲平原(江苏地理1980:28;马正 林1981:210)。 这种假说也为新近的研究所推翻。在枯水年份裸露的湖底以 及士地皇殖时的考占发拥发现该地区的某些地面已有一万五下年 之久。例如,在马迹山和西洞庭山之间的太湖中心地带曾发现了 新石器时代的遗迹。1955年于旱时,太湖东南岸的吴江县曾发现 新石器肘期的印纹陶。在靠近吴县湖滨的地方还发现了一条长达 20多米的石板街。在太湖以东的澄湖西北岸,土地呈殖时瞥发现 从新石器时期至汉宋时代的大量文化遗址(复旦大学1981:187, 191;魏嵩山1979:89)。C6) 多种考古和文献资料形成了这样的新的假说。太湖初成于新 生代中期,当时从东北方向流入长江的荆溪的入江口淤塞了,使其 折东而与苕溪汇合。在太湖以东,吴淞江分成了所谓的“三江”,娄 江(即现在流入长江的浏河)、吴淞江(流入东海)和东江(流入杭州 湾),它们是太湖的出水道。在三江淤塞以前太湖盆地几乎全是陆 地(<江苏地理1980:28一29)。东江在8世纪左右首先淤塞,排水 不畅是盆地中心地区在8至12世纪地势下沉的原因。〔?刀 考古资料(如澄湖的考古发掘)确认太湖的形成是基于突发性 的淹没,而非渐进的侵蚀。例如,在车坊公社新国垦区是外约250 米处有一片由人石块砌成的约十余亩的大面积古代建筑递址,基 28
本上保存完整,在干旱的年份里清晰可见。这不可能是由于波浪 的长期冲刷而崩坍的。鉴于11世纪末的文献资料中未提及澄湖, 而1165至1173年间的文献中出现了有关澄湖的资料,枚陆地下 陷成湖可能发生在这两个时期之间。澄湖这个名称本身也是一种 证据,因为在当地方言中“澄”与“沉”谐音(复且大学1981:188)。 许多湖泊的成果均是进水淹没形成的。此后,这些新湖因淤塞和 围垦而变窄,只有洪水侵蚀才周期地拓宽湖面。太湖东部的考古 资料证实了湖面的收缩经过,〔8而上述的水底古迹则说明了湖面 的拓展。 太湖的这种周而复始的拓展和收缩也许可以解释历史文献中 “围田”和“圩田”两词的混淆。从严格意义上说,围田是指围是湖 边或临水的浅滩,圩田则指用堤圩保护起来的低洼田。在广义上 讲,圩田可指整个系统,包括耕地和配套的排灌沟渠。()然而这两 个词在历史文献中常交替使用,造成了不少混乱我认为这种混淆 可能是因为湖边的围田向湖面扩张后很容易变成圩田,同时圩田 被淹没后又易于开成新的围田。不管怎样,我们在分析中必须区 分这两个概念。两者可能相互冲突,过度地在湖边围田会影响太 湖的容水量,从而威胁整个圩田系统。 在长江三角洲的特殊地形之上,经过长时期的演变,构成了一 个中心与边缘地带相互依赖的经济系统。在清代,长江三角洲外 围的高地主要种植棉花,生产的原棉和棉布供应低洼的中心区域。 中心区域则发展成一个水旱作物相辅的系统,田地中间种植水稻, 堤圩上植桑以供养蚕。售丝所得用以支付输入的棉制品。在中心 区域和边缘地带之间的地方,地势既未低到非筑圩不可,又没高到 引起灌溉困雅,所以田间几乎无一例外地种植水稻。此地区供给 其他两个区域粮食,以换取棉花和棉布。 这样的生态系统与旱作的华北乎原形成鲜明的对照。如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