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分割的整体。耕地不足带来的生存压力会导致这祥的劳动投 人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直至在逻辑上它的边际产品接近于零。或 者,如果一个小农家庭拥有比它的农场在最适宜条件下所需要的 更多的劳动力,而这些芳动力在.个已经过剩的劳动力市场上尤 法找到(或不想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这个家庭把这一“剩余”家 定劳动力投入极低报酬的工作是完全“合理”的,因为这样的劳动 力极少或儿乎没有“机会成木”。最后,即使没有人口压力,仅出于 为自家于活的刺激不同于为他人当麻工的缘故,小农家庭也会在 报酬低于道常市场工资的情况下工作。例如当代美国有很多“夫 妻老婆店”式的企业,就靠使用低于雇工成本的家庭劳动力得以维 持和兴盛。 如同我过去的著作(黄宗智1986:特别是第6一7页)中提到的, 华北的小农家庭通常比依靠雇佣劳动的经营式农场能够容忍较低 的边际报酬。使用雇工的经营式农场能够把劳动力的投入调整到 最佳水平,但是家庭农场无法任意雇用或解雇劳动力,必须在拥有 过量劳动力的情况下运作。当这样的相对过剩劳动力〔8)无法或 不凰找到农业外就业的出路时,常常在极低边际报酬的情况下工 作以满足家庭消费需要。在清代,华北这样的劳动力支撑了商品 化过程。在长江三角洲,本书将会说明,道理基本相似,小农家庭 在土地压力面前,为低报酬而更充分地使用家庭辅助劳动力。 我们已知人口增长与商品化是明清长江三角洲农村的两大变 迁,但是斯密和:马克思经典模式的影响却使我们的注意力从寻求 两者间的棉互联系上转移开来,尽管它们是同时发生的。我们把 它们视作分隔的、独立的过程,只注意寻找我们以为必然与商品化 相联系的质变性转化,以及与人口增长相联系的生存压力。我们 没有想到通过人口增长去理解商品化,以及通过商品化去理解人 口增长。我认为这两个过程事实上是紧密地联系着的。人口增长
在明清长江三角洲通过小农家庭农场的独特性质推动了商品化, 同时它自身也因为商品化而成为可能。 没有发展的增长 在进而考察长江三角洲商品化过程的动力之前,我们需要分 辨三种农村经济变迁。首先是单纯的密集化,产出或产值以与劳 动投人相同的速率扩展影其次,过密化(以前译作“内卷”),总产出 在以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的条件下扩展:第三,发展, 即产出扩展快于劳动投入,带来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的增加。换 言之,劳动生:产率在密集化状况下保持不变,在过密化状况下边际 递减,在发展状况下扩展。 农业密集化是由人口增长推动的(博塞拉普1965),但在既有 技术水平下,人口压力迟早会导致边际报测随着进一步劳动密兔 化而递减,也就是我按照克利福德·吉尔茨(1963)定义而称作过 密化的现象。(9)小农经济过密化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其人口与可得 资源间的平衡关系。相对于资源的人口密集的压力会造成过剩劳 动力数量的增加以及高度的生存压力,导致极端过密化的发生。 与密集化和过密化相比,发展通常不会仅随着人口压力而发生,而 是伴随着有效的劳动分工,增加单位劳动力的资本投人,或技术 进展。 欧美近代早期和近代的农村变迁通常同时伴随着绝对产出和 单位劳动力产出的扩展。因此似乎区分仪是扩大产出的“增长”与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并不那么重要。然而对中国来讲,这 区分是关键的,生动地表现在解放后30年的经历,'农业总产出扩 大了3倍,而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人几乎全然无改进。 本书将表明解放后的情况实际是解放以前6个世纪中同样状
况为缩影,农业产出的扩展足以赶上人口的急刷增长,但这主要是 道过密橥化和过密化。〔1)步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力收入不是密 集化过的停滞,便是过密化过释中的类缩。 过密化:须区别于现代经济发展,因为它不会把农村引向结 构性质变。仪敷糊「水平上的小农生:产持续着,甚至随着商品化、 农作密集化和家庭工业更为复杂。如此变迁的前景,远不是小农 生:产让位于大规模生产,而是通过其承受劳动力投入报酬低于市 场工资的能力阻碍了谣佣劳动生产的发展。小农生产远未被节省 劳动力的资本化生产所取代,而实际上通过推动向低成本劳动密 集化和过密化的方向变化而阻碍了发展。 很明显,这里描述的过密型变化能通过家庭劳动力的更充分 的利用而带米真正的、尽管是有限的家庭年收入的增长,这就是我 所讲的过型州长的定义,是克利福德·者尔茨的“农业过密化” 原始概念中未提及的。农业步动力通常是季节性劳动力,以8小 时工作制的全年性城市就业标准来衡量是处于未充分就业的状 态。在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递减的情况下增加劳动力的使用,仍 能提高家庭的年收入。这与集体化时期的设有发展的增长相似: 尽管单位工作日的现金收入几乎尤变化,但是由于妇女大量参加 有报酬的农活以及农业劳动者每年工作灭数的增加,家庭的年收 入扩展了。 我认为没有发展的增长与有发展的增长之问的区别对了解中 国农村贫困和不发达的持续来讲是极其重要的。〔11我们所知的发 达国家的农业见代化主要内容是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工作口收入的 改进,这使得极少的农业人口得以养活全体人口,这也使农亚摆脱 了仅够维持牛存线的生产的地位。根据本书的定义,那样的变化 乃是“乡村发展”的核心。 尔
过密型商品化 明清长江三角洲的过密型增长并未采取仪在水稻栽培中进 步劳动密集化的形式。长江三角洲的水稻产量不像克利福德·吉 尔茨的“农业过密化”概念中提到的那样,可能无限制地提高。它 们在南宋和明代早期已达到高产平衡。自那时直至1950年以后 开始引进新的投入,水稻产量极少或毫无增长。那里日益增长的 对土地的人口压力不得不寻求不同的出路。 那里所实行的是口益转向劳动更为密集的经济作物,尤其是 棉花和桑蚕。我们过去未能很好地理解这一变化的性质。我将证 明这些经济作物是通过使用更多的劳动力而得以生产的,它们带 米了较高的单位土地面积的总产值,但这是以较低的单位工作日 平均收入换得的。基于这些经济作物之上的商品性“副业”一家 庭手工业的增长是这一过程的组成部分。副业生产通常带来比 “主业”农作低的单位工作日报酬。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由成年男子 在闲暇时间内从事,但更大程度上由妇女、儿童、老人承担。这些 劳动力极少或根本没有市场出路。 由农村生产家庭化支撑的高水平过密型商品化的结果之一 是,家庭农作战胜了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营式农业,原因是经营 式农业企业不得不主要依靠按照通常的市场工资付佩的成年男 子。一个使用纯报酬远低于通常市场工资的家庭闲暇和辅助劳动 力的家庭农场能够承受远为高度的劳动密集化,以及随之而来的 农场较高的毛收入和较高的土地价格(或“地租”)。这一状况蔡雅 诺夫在分析家庭农场与资本主义农场相互竞争中已有暗示(蔡雅 诺夫1986[1925]:113-117,235一237:亦见黄宗智1986)。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手工业。长江三角洲的手工亚与近代英 13
国和欧那些成为后来1业化跳板的茅舍工业12)的关键区别在 于它的男动报酬令入深以相信的低,以致无法单独以此维持生存。 于工业与家庭农业紧密结合,依靠家庭的闲暇的、没有市场出路的 劳动力而成为辅助、而不是替代农业的一柄拐杖(黄宗智1986:202 -201)。 家庭与市场化部门的并存,连同它们不同的而又相互渗透的 逻辑,产生了一个不能简单地用舒尔茨的充分竞争的要素市场类 型去理解的部分市场化的经济。这和两重性从劳动力市场,一直 延伸到商品市场、土地市场和信贷市场。 帝国三义与农村过密化 长江三角洲的过密型商品化甚至在帝国主义的影啊下继续。 为供应新型的中外纺织厂而增产的棉花和蚕茧,以及因机纱而成 为可能增产的手织棉布,同样地像明清时期那样依赖未利用和未 充分利用的小农家庭劳动力。当然,农村生产的进一步家庭化为 小衣家庭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仍与以前一样以单位工作 日边际报酬的递碱为代价。就像较早时候的商品化一样,伴随着 国际资本主义而来的加速商品化没有带来质的变化,而只是小农 经济的进一步过密化。 这并不是像一些“经济二元论”(侯继明1963,景菲1977)所坚 持的那样,农村经济没有受到帝国主义和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 柑反,农村棉花经济由于植,纺、织三位一体的旧有家庭生产单位 的分解而根本地被改造了。许多农民把自已的原棉卖给城市工 厂,而买回机制纱进行织布。这样幅度的变化,发生于棉花经济那 样的基础性领峨,儿乎触及了每一个小农家庭。很清楚,农村经济 经历了根本作的变化,但是即使是经历了结构性的收造·它仍然沿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