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在欧洲大陆,尤其在法国,小规模的小农生产也远比在英国持续 得长久(布伦纳1982)。 我们需要把商品化与质变性发展区分开来。·长江三角洲的历 史记载表明小农经济能在高度的商品化条件下持续。易言之,小 农生产能够支撑非常高水平的市场扩张。商品化必然导致资本主 义发展的经典认识明显是不对的。 两个现代派别:蔡雅诺夫和舒尔茨 当代小农经济理论的两大主要学派是以A·V·蔡雅诺夫 (1888一1939年)和西奥多·舒尔茨(1902年生)为代表的。两个 学派都承认现代市场经济下小农经济可能持续的事实,从而区别 于斯密和马克思。问题是如何和为何,以及如果光是商品化不能 导致质变,那么小农经济怎样才能转化呢? 与马克思、列宁以及斯密相反,蔡雅诺夫认为在国民经济商品 化的过程中,小农的行为仍继续不同于资产者。他指出,小农家庭 农场在两个主要方面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它依靠自身劳动力而 不是雇佣劳动力,它的产品主要满足家庭自身的消费而不是在市 场上追求最大利润。因为它不佣劳动力,因此难以核算其工资 与收益,因为它的投人(家庭全年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与产出(全 年,总收获)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无法衡量其单位生产成本与 收益。它对最优化的追求采取了在满足消费需要和劳动辛苦程度 的平衡之间,而不是在利润和成本间。〔6)因而,蔡雅诺夫坚持说 “小农经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体系,遵循着自身的逻辑和原则(蔡 雅诺夫1986[1925]:特别是第1一28,70-89页)。 这样的经济按照一个个家庭的人口周期而分化,不按列宁想 象的通往资本主义的模式分化。蔡雅诺夫以俄国的小农经济为例
证指出,社会的分花并非来自商品化带来的农民分化成富农和农 村无产者,而是来自家送周期性的劳动者与消费各比例的变化。 没有子女的年轻夫妇享有最有利的比例,直至他们的不会工作、单 纯消费的了女的出生。当孩子长大并参加生产,一个新的周期又 开始了同上书,第1章)。 蔡雅诺夫认为,俄国小农经济改造应采取的方式既不是斯大 林主义的集体化,也不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生产,而是由农民自 恩地组成小型合作社,这既能克服农民小生产的弊病,又可以避免 大规模集体化农业的官僚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的社会分化和垄断 倾向(沙宁1986:7一9)。 蔡雅诺夫的论点在斯大林主义的统治下被压制(沙宁1986,所 罗门1977),要不是在第三世界的许多地方小农经济至今仍持续 着这一重大事实,他的理论也许会随着他的逝世而消失。蔡雅诺 夫理论传统的继承者首先主要是研究前工业化时期偏僻地区的人 类学工作者。他们在人类学领城以“实体主义者”著称(多尔顿 199),指出小农经济根本就不按现代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在美 国,这一理论由卡尔·波拉尼(波拉尼等1957)及稍近的特奥多· 沙宁(1972)和詹姆斯·斯科特(1976)的著作所代表。他们的主题 在于论证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同。「7) 尽管亚当·斯密本人认为小农经济是前商品化的,他的追随 者总想把世界的一切补会现象纳人他的古典经济学,不限于发达 的市场经济,也包括小农经济。第三世界小农经济在20世纪的广 泛商品化助长了这种意图。同时,美国在商品化和农业机械化过 程中,家庭农场的组织形式一直保持着,从而形成了英因古典经验 之外的另一个衣业现代化模式。人们认为第三世界小女经济也会 伴随现代农业投入和扩大市场交换而出观“绿色革命”。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为这一种期望提供了 6
系统的理论支持。他的论点相当简单:一个竞争的市场运行于小农 经济中,与资本主义经济并无不同。要素市场运行得如此之成功、 以致“在生产要素的分配上,极少有明显的低效率”(舒尔茨1964: 37)。例如在劳动力市场,“所有想要和能够胜任工作的劳动力 都得到了就业”(第40页)。进而,“作为一种规律,在传统农业 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中,投资的收益率少有明显的不平衡”(第 72页)。 简言之,这样的经济中的小农与资本主义企业主具有同样的 “理性”。他们根据市场的刺激和机会来追求最大利润,积极地利用 各种资源。因此,传统农业的停滞不是来自小农缺乏进取心和努 力,或缺少自出的、竞争的市场经济,而是来自传统投资边际收入 的递减。小农生产者只是在投资收益下降的情况下才停止投资。 改造传统经济所需的是合理成本下的现代投入。一·旦现代技 术要素能在保证利润的价格水平上得到,小农生产者会笔不犹像 地接受,因为他们与资本主义企业家一样,是最大利润的追求者。 于是,改造传统农业的方式不是像社会主义国家那样去削弱小农 家庭的生产组织形式和自由市场体系,而是在现存组织和市场中 确保合理成本下现代生产要素的供应(同上书,特别是第8章)。 这样,舒尔茨保留了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的质变推动力的最初设 想的核心,同时又考虑到小农农业生产的持续。 舒尔茨学派关于小农经济的观点在中国80年代的改革中有 相当影响。领导集团中有部分人士把市场化的小农家庭农场认作 经济发展的基础单位。政治理论从强调想象中的家庭农作的落 后,转为:调市场刺激下追求利润的小农的创造性成就。宜传机 构围绕着农村改革地区的“万元户”大作义章。·国务院农村发展中 心的成员甚至提出恢复市场化的家庭农场所带来的农村生产率的 提高,是中国改革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引爆动力(发展研究所 7
1985:1一22;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198?;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 究组1985一1986)。西奥多·舒尔茨本人也成为中国最高层领导 的上宾(<人民口报1988年5月17日)。这一理论处方在寄希萝 于小农农场、而非资本主义农场上不同于亚当·斯密的理论,但是 它与经典模武同样把市场刺激当作乡村质变性发展的主要动力。 对舒尔茨与蔡雅诺夫学说的反思 当然,舒尔茨和蔡雅诺失两人均与一般理论家一样,把部分因 素孤立化和简单化,以突出其间的逻辑联系。他们的贡献在于闻 明了上述的各种关系,然而如果任何人试图把中国的实际情况等 同于其中任一理论模式就会误入歧途。例如1350至1950年间 长江三角洲的雇工市场有所发展,大约三分之一的农户在某种程 度上外出受雇,同时三分之一的农户雇用步动力。我们不能把蔡 雅诺夫的小农家庭全靠自身劳动力来生产的抽象模式等同于明清 时期的真实情况。同时,即使到20世纪,长江三角洲的劳动力市 场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短工(日工)。那儿几乎设有长工市场,也 没有女工和童工市场,尽管如女和儿童早已大量地参加到乡村生 产中。同样,把舒尔茨的包罗所有劳动力的完美的要素市场等同 子长江三角洲的实际情况也是错误的。舒尔茨以及蔡雅诺夫的官 目追随者把实际情况等同于导师们用以阚明某些理论关系的抽象 模式,造成了两个“学派”间的许多不必要的争论。长江三角洲的 实际情况是两者的混合体,包含着两套逻辑。 但是只讲长江三角洲的小农经济包含着两种枝式的因素是不 够的,我们需要理解商品化本身的历史过积的实况和原凶。对此, 舒尔茨与蔡雅诺夫均无济于事。舒尔茨把小农经济中有着充分竞 争的要素市场作为他的前提,至于这个市场是如何形城的,他一字
没提。同样,蔡雅诺夫把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作是丙 个互不关联的实体,他没有考虑小农经济本身发生商品化的可能 性,及其对小农生产的作用。 对此最简单的答案是设想从紫雅诺夫的棋式过演可舒尔茨的 模式:满足家庭消费需要的小农农业生产随着商品化过程为追求 市场利润的经营式农业生产所取代。然而,这一说法又阿到了经 典模式、简单地认为小农经济被引向了资本主义场经济。事实 上,这-一说法在本质上与马克思的“简单商品生产”的最初构想相 同。这一构想在小农商品上产及交换上作了有用的论述,但是它 误认为小农商品生产随着商品化的扩展必然为资本生义的商品生 产所取代(马克思1967[1857],I:特别是第71一83页:曼德尔1968, 1:65一68)。然而,历史记载表明,在明清时期的长江三角洲,简单 商品生产持续下来并变得日益复杂,并没有为资本主义经济所取 代,它甚至在经历了30年的集体化农业和对乡村商业的严格控制 之后,于80年代在中国卷土重来。 本书与以往一切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认为长江三角洲农村经 济的商品化不是按照舒尔茨的逻辑,而是按照蔡雅诺夫的逻辑推 动的,尽管蔡雅诺夫本人认为他的分析主要适用于前商品化的家 庭农场。蔡雅诺夫曾指出在人口压力下家庭农场会如何产生不同 于资本主义企业的行为。当边际报酬低于市场工资,即意味着负 收益时,一个资本主义农场会停止投入劳动力。而相反,一个小农 家庭农场只要家庭消费需要尚未满足仍会继续投人劳动力,尽管 新投入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已远低于通常的市场工资(蔡雅诺夫 1986C1925]:113一117)。我认为这一行为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 和描述。小农家庭在边际报酬十分低的情况下会继续投入劳动 力,可能只是由于小农家庭没有相对于边际劳动投入的边际报酬 概念,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之中,全年的劳动力投入和收成都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