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3华阳桥种籽场大队的总产值(1977-1981).362 上1若干地区乡村各类组织形式的企业的总 收人(1986).364 F,?全国乡村各类组织形式的企业的总收入 (1984一1986).365 地图目录 1,1980年的长江三角洲.22 2.1820年的长江三角洲及本书研究的8个村庄.23 3,长江三角洲的地形.24 4.长江三角洲的稻、棉栽培(1930).25 5.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地理. .26 6。华阳桥薛家埭等6个自然村(松江县,1940).150
第一章导 论 在1350至1950年长达6个世纪的莲勃的商品化和城市发展 过程中,以及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集体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 中,中国先进地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农业长期徘徊在糊口的水平! 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质的发展才真正在长江三角洲农村出 现,并使农民的收入相当程度地超过了维持生存的水平。本书旨 在探讨长江三角洲农民蝴口农业长斯延续的过程和原因,及其变 化的过程和原因。我将着重分析农民的生活状祝,而不是整个经 济的毛收人或全部人口的人均收人。重点在于一个特定地城和社 会阶层的发展与不发展,及其对中国历史总体、以及对农民社会和 经济的各蒎学术理论的意义。 经典理论:斯密和马克思 亚当·斯密(1723一1790年)和卡尔·马克思(1818一1883 年)尽管有着明显的分歧,却共同认为商品化会导致小农经济的质 的变化。1)斯密认为,自由的市场竞争和个人致富的追求会导致 劳动分工、资本积累、社会变革,乃至随这些而来的资本主义发展。 马克思的观点与此类似,商品经济的兴起会引进资本的时代。 马克思进而把小农农业等同于“小”生产,把资本主义等同于 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大规模生产。商品经济的发展会伴随着以拥有 生产资料的资产者与他们的无产阶级劳动者为对立双方的、资本 1
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即使斯密没有这样去关注资本主义生产 的社会关系,他在相当程度上持有同样的观点:劳动分工和专业化 会导致资本“改进”和规模经济(斯密1976[1775一1776],第1卷: 特别是第7一16页)。〔2) 当然,斯密和马克思的共识很大程度上基于英国的经验。小 农农场随着商品化而让位于以底佣劳动为基础的大规模资本主义 农场毕竟是英国阔地运动和18世纪农业革命的实际经历。斯密 和马克思的共识于是在实证之上逐渐形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个规 范认识,似乎达到了毋庸置疑的地步。 甚至革命的俄国和中国也从同样的认识出发。列宁直接引用 马克思的说法,力主革命前锻国的商品经济已与农民向资本主义 性质的富农和农村无产者两极分化同步发展。在列宁看来,无论 在俄国,还是在英国,小农经济只能是停滞的和前商品化的经济, 而商品化只能带来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分化(列 宁i956[1907])。他的继任者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化是 避免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病、同时又使小农经济现代化的唯一办法。 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能够解决资本主义分化的问题,而樂体化 农业能够把农民的小生产转化为高效率的大规模农业经营。 毛泽东接受了相同的公式和选择。社会主义的集体化被视作 市场导向的资本主义发展之外的唯一途径,而对于资本主义和社 会主义之外的其他乡村发展途径的可能性不加认真的考虑:同时, 也没有考唐糊口性的农业会在商品化或集体化之下持续的可能 (毛泽东19558,b)。 中国的学术研究 毛时代中国的学术研究为上述的经典模式所支配。“封建经
济”等同于前商品化的“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等同于商品化的 大生产。这一模式的特殊的中国式的结合体是“资本主义萌芽”的 舐念。据这一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生差不多与近代 早期的类国和欧州同时,要不是西方帝国主义的人侵打断了这一 进程,中国也会走向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据此,中国历史被纳入 了斯大林主义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 社会主义社会交替演进的五种生产方式的公式。〔另一可能的说法 是西方帝国主义给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发展,这触犯了多数人的 爱国感情。) 在上述主要的理论信条下,解放后中国农村史研究的第一代 学者首先关注明清的商业发展,开展了鉴定主要贸易商品以及对 其作量性估计的出色研究,尤其重在那些长途贸易和城乡贸易的 商品,以此考兼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把其等同于资本主义的 发展。这空始于50年代的研究的成果,在80年代终于开始发 表.3) 解放后第一代的其他一些学者寻找经典模式衡言的雇佣劳动 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在50、60年代的官方政治理论中, 生产关系被认为是马克思提出的人类历更上一对主要的矛盾(“生 产关系”与“生产力”)中的决定性方面。它设想,要是地主与佃农 之间的“封建”关系能被证实让位于劳资间的资本主义关系,便可 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无可辩驳的证据。出自这一分析框架, 对明清痛佣关系的发生整理出了很多实证(中国人民大学1967:南 京大学1980)。4) 在改革的80年代,研究的重点转向“生产力”的发展,反映了 新的政治理论强调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 素。新一代学者开始寻找伴随着商品化而来的生产率提高的证 据。随着葵延着的对类体化农业的非议,他们回到他们想到的唯 3
一的替代途径:市场和资本主义。如果明清时代的商品化真带来 了农业发展,那么今日的农村也应采用同样的撒法。这-新的学 术倾向的突出代表甚至争辩说清代长江三角洲总体上:的经济发展 超过了“近代早期”的英国(李伯重1985a,b,1984)。 关于清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中国学术研究在关国学术界得 到了呼应。美国新斯密学派的日益普遍的设想之一坚持说伴随着 清代市场”展面来的变迁应视作“近代早期”的发展,相当于16至 19世纪英国和西欧的发屐阶段。这一观点把中国并入一个通用的 现代化模式,而把清史作为中国的“近代早期”史.6) 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有许多值得赞许之处。在我看来,它的 成功之处在无可怀疑地证实了1350至1850年间长江三角洲在围 绕着本书称作“棉花革命”的过程中经历了相当程度的商品化。它 也考证了清代社会生产关系的相当大的变化。清代中国城市、工 农业中雇佣劳动的实际增长现在也没有疑问了。 然而新的研究未能证实单位劳动力的生:产率和收入有所改 进,尽管明消时代出现了莲勃的商品化,处于糊口水平的小规模家 庭农业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如同我在别处指出的,华北平原18 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随着商品化而出现的经营式衣场仅在使 用雇佣劳动上类似于资本主义企业,它们]明显地无法在生产率上 有任何真正的进展,无论是通过规模经济、增加投资,还是改进技 术(黄宗智]96)。长江三角洲也是这样,仅敷糊11的农业持续着, 劳动生产率没有显著的改进。事实上到20世纪,那里的小农农业 产排挤了明米以前相当流行的大规模雇佣劳动生产。 简单的事实是,斯密和马克思从英国经验中作出的预言未在 中国发生,也未在第三世界的多数地方发生。糊口水平的家庭农 作非但在随着帝国主义时代和形成统一的“世界经济”而来的蓬勃 的商品化过程中延续,而且它至今仍存在于世界的许多地方。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