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17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一)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虚下”从元刊杂剧即开始使用,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解释说:虚下 元剧术语,意谓在这出戏里某演员暂时无戏退到左边入口处,旋即上来,表示他 已离开刚才演出的现场,又到了另一场合,故不是真的下场,因称“虚下”。齐 森华等主编的《中国曲学大辞“虚下”与杂剧、传奇表演形态的演进典》“虚下 条、蓝凡的《传统戏曲的“虚下”表演》一文,也大同小异 从元刊杂剧到清初的传奇,“虚下”这一术语经过数百年的使用,不仅越来越普 遍,而且越来越注意关目的合理性,它所提示的演出形态也越来越戏剧化了。只 是,戏剧术语与演出形态之间毕竟不可能完全划等号。即便是再当行的舞台演出 本,由于作家写作个性与书写习惯的不同,戏班演出情况的千差万别以及剧本刊 刻时的遗漏或疏忽等原因,不少在当时应当使用“虚下”的地方,有的缺乏提示, 有的用“闪下”或“暗下”等其他术语提示,还有的直接用“下”提示,或令粗 心的读者以为演员真的下场了。 明万历以后,“虚下”与剧情的密切结合使其本身成为关目的一部分,同时由于 这一术语的普遍使用,使其正在向一种表演程式过渡,或可称其为“准程式”或 “亚程式”,其特征就是提示用语的不太固定和表演形态的不尽相同。然而,无 论使用“虚下”还是“作出介 躲科”、“避介”等,它们所提示的舞台效 果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从金、元至清初,中国戏曲缓慢地走过了从“曲本位”向“剧本位”的发展历程。 金、元杂剧从讲唱诸宫调脱胎而来,一人主唱的“曲本位”体制决定了它必然尽 可能避免演员尤其是主唱演员在同一套曲子中下场:为了给后上场的演员腾出表 演空间,“虚下”的表演形态及其术语被创造出来。这时的“虚下”,只考虑场 面调度而与情节无关。到明中叶之前,“虚下”的内涵有所扩大,兼顾场面和情 节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整体上从重场面向重情节倾斜的历史拐点发生在明代万历 时期,最初运用于杂剧的这一术语也在传奇中被普遍使用并且反过来影响到杂 剧 晚明以来,“虚下”及其相关词语所提示的舞台动作的普遍化,体现了舞台表演 复杂化和程式化的统一。与此同时,自觉重视剧情关目的合理化、脚色行当的细 化、人物形象类型化与性格化的统一、曲词的去典雅化等也势不可挡地蓬勃涌现, 接着便出现了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戏剧理论著作《闲情偶寄》。作为世 界戏剧的一部分,中国戏曲在没有外来文化影响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终于迈开 了戏剧化的重要一步。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剧本中的“虚下”提示及其表演形 态虽不是绝对标准,但却是评价传统戏曲戏剧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康保成《“虚下”与杂剧、传奇表演形态的演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明万历以后在剧情有需要使用虚假下场的剧本经常使用“虚下 闪下” 或“下”等术语来提示演员。 B.虚下”、“躲科”、“避介”等剧本提示用语虽然不太固定,但所提示的舞 台效果往往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福建省泉州市 2017 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一) 第 Ι 卷(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虚下”从元刊杂剧即开始使用,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解释说:虚下, 元剧术语,意谓在这出戏里某演员暂时无戏退到左边入口处,旋即上来,表示他 已离开刚才演出的现场,又到了另一场合,故不是真的下场,因称“虚下”。齐 森华等主编的《中国曲学大辞“虚下”与杂剧、传奇表演形态的演进典》“虚下” 条、蓝凡的《传统戏曲的“虚下”表演》一文,也大同小异。 从元刊杂剧到清初的传奇,“虚下”这一术语经过数百年的使用,不仅越来越普 遍,而且越来越注意关目的合理性,它所提示的演出形态也越来越戏剧化了。只 是,戏剧术语与演出形态之间毕竟不可能完全划等号。即便是再当行的舞台演出 本,由于作家写作个性与书写习惯的不同,戏班演出情况的千差万别以及剧本刊 刻时的遗漏或疏忽等原因,不少在当时应当使用“虚下”的地方,有的缺乏提示, 有的用“闪下”或“暗下”等其他术语提示,还有的直接用“下”提示,或令粗 心的读者以为演员真的下场了。 明万历以后,“虚下”与剧情的密切结合使其本身成为关目的一部分,同时由于 这一术语的普遍使用,使其正在向一种表演程式过渡,或可称其为“准程式”或 “亚程式”,其特征就是提示用语的不太固定和表演形态的不尽相同。然而,无 论使用“虚下”还是“作出介”、“躲科”、“避介”等,它们所提示的舞台效 果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从金、元至清初,中国戏曲缓慢地走过了从“曲本位”向“剧本位”的发展历程。 金、元杂剧从讲唱诸宫调脱胎而来,一人主唱的“曲本位”体制决定了它必然尽 可能避免演员尤其是主唱演员在同一套曲子中下场;为了给后上场的演员腾出表 演空间,“虚下”的表演形态及其术语被创造出来。这时的“虚下”,只考虑场 面调度而与情节无关。到明中叶之前,“虚下”的内涵有所扩大,兼顾场面和情 节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整体上从重场面向重情节倾斜的历史拐点发生在明代万历 时期,最初运用于杂剧的这一术语也在传奇中被普遍使用并且反过来影响到杂 剧。 晚明以来,“虚下”及其相关词语所提示的舞台动作的普遍化,体现了舞台表演 复杂化和程式化的统一。与此同时,自觉重视剧情关目的合理化、脚色行当的细 化、人物形象类型化与性格化的统一、曲词的去典雅化等也势不可挡地蓬勃涌现, 接着便出现了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戏剧理论著作《闲情偶寄》。作为世 界戏剧的一部分,中国戏曲在没有外来文化影响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终于迈开 了戏剧化的重要一步。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剧本中的“虚下”提示及其表演形 态虽不是绝对标准,但却是评价传统戏曲戏剧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康保成《“虚下”与杂剧、传奇表演形态的演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万历以后在剧情有需要使用虚假下场的剧本经常使用“虚下”、“闪下” 或“下”等术语来提示演员。 B.虚下”、 “躲科”、“避介”等剧本提示用语虽然不太固定,但所提示的舞 台效果往往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C.“虚下”是一元剧术语,从元刊杂剧开始使用到明中叶之前,其内涵一直以 来都没有发生变化。 D.“虚下”提示及其表演形态是评价中国戏曲从“曲本位”向“剧本位”发展 这一戏剧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答案:C(原文第四段说“到明中叶之前,“虚下”的内涵有所扩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写作个性与书写习惯、戏班演出情况等因素是戏剧术语与演出形态之间 不能划完全的等号的主要原因 B.“虚下”这一术语虽得到普遍使用却只能称为“准程式”是因为提示用语的 不太固定和表演形态的不尽相同 C.“虚下”的表演形态及其术语是脱胎于讲唱诸宫调的金、元杂剧为了保证一 人主唱的“曲本位”体制而创造的。 D.从“曲本位”向“剧本位”缓慢发展的中国戏曲整体上由重场面向重情节倾 斜的历史拐点发生在明万历年间 答案:D(原文第四段说“这时的‘虚下’,只考虑场面调度而与情节无关… 而整体上从重场面向重情节倾斜的历史拐点发生在明代万历时期。”可见改变的 是虚下而不是中国戏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元杂剧为了给在同一套曲子中后上场的演员腾出表演空间不得不让负责 主唱的演员暂时下场。 B.“虚下”这一术语在戏剧中的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注意关目的合理性 及所提示演出形态的戏剧化 C.戏剧理论著作《闲情偶寄》的问世标志着作为世界戏剧一部分的中国戏曲终 于开始走向了戏剧化。 D.不够注意剧情关目的合理化、曲词过于典雅以及其它多种因素影响着中国戏 曲的戏剧化进程 答案:A(原文第一段说“虚下,……故不是真的下场,因称“虚下””可见不 是真的下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水在水之外活着葛水平 ①一条宽阔的谷地间,曾经有一条河流过,如今一群羊恰似河的洪峰滚出山 间,更远处四散而去。这生殖的土地,鲜花盛开,青草繁茂,正适合羊们的口粮。 切都是晴朗的光照,数丈宽的河道,下游一位年长的老汉说:“往山里走是它 的源头,公家人叫它沁河源。走到我的脸前头我们喊它秋水河,因为当年秋天雨 水多它的声音大便有了这个外名 ②沁河,南北贯穿晋东南。我们立足的这个县就叫沁源。沁源,因三晋名水 沁河六出其源于山中而得名。山间沁河的六个源头清泉喷涌,碧水成溪,汇成了 绿水沁河 ③它魅惑了天地两界。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④车开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着,有青草填补了它们的缝隙,黄绿交织, 有繁荣,有寂灭,也有疼痛
C.“虚下”是一元剧术语,从元刊杂剧开始使用到明中叶之前,其内涵一直以 来都没有发生变化。 D.“虚下”提示及其表演形态是评价中国戏曲从“曲本位”向“剧本位”发展 这一戏剧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答案:C(原文第四段说“到明中叶之前,“虚下”的内涵有所扩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家写作个性与书写习惯、戏班演出情况等因素是戏剧术语与演出形态之间 不能划完全的等号的主要原因。 B.“虚下”这一术语虽得到普遍使用却只能称为“准程式”是因为提示用语的 不太固定和表演形态的不尽相同。 C.“虚下”的表演形态及其术语是脱胎于讲唱诸宫调的金、元杂剧为了保证一 人主唱的“曲本位”体制而创造的。 D.从“曲本位”向“剧本位”缓慢发展的中国戏曲整体上由重场面向重情节倾 斜的历史拐点发生在明万历年间。 答案:D(原文第四段说“这时的‘虚下’,只考虑场面调度而与情节无关…… 而整体上从重场面向重情节倾斜的历史拐点发生在明代万历时期。”可见改变的 是虚下而不是中国戏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元杂剧为了给在同一套曲子中后上场的演员腾出表演空间不得不让负责 主唱的演员暂时下场。 B.“虚下”这一术语在戏剧中的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注意关目的合理性 及所提示演出形态的戏剧化。 C.戏剧理论著作《闲情偶寄》的问世标志着作为世界戏剧一部分的中国戏曲终 于开始走向了戏剧化。 D.不够注意剧情关目的合理化、曲词过于典雅以及其它多种因素影响着中国戏 曲的戏剧化进程。 答案:A(原文第一段说“虚下,……故不是真的下场,因称“虚下””可见不 是真的下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水在水之外活着 葛水平 ①一条宽阔的谷地间,曾经有一条河流过,如今一群羊恰似河的洪峰滚出山 间,更远处四散而去。这生殖的土地,鲜花盛开,青草繁茂,正适合羊们的口粮。 一切都是晴朗的光照,数丈宽的河道,下游一位年长的老汉说:“往山里走是它 的源头,公家人叫它沁河源。走到我的脸前头我们喊它秋水河,因为当年秋天雨 水多它的声音大便有了这个外名。” ②沁河,南北贯穿晋东南。我们立足的这个县就叫沁源。沁源,因三晋名水 沁河六出其源于山中而得名。山间沁河的六个源头清泉喷涌,碧水成溪,汇成了 绿水沁河。 ③它魅惑了天地两界。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④车开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着,有青草填补了它们的缝隙,黄绿交织, 有繁荣,有寂灭,也有疼痛
⑤河谷两岸没有人烟。云朵让天空无限扩大,空了的村庄让我六神归位。这 样的时候,因了空气的绝对新鲜和纯净,声音的穿透力也特别强,不知名的小鸟 啁啾声声,在空旷中游走,那啁啾声便遥远了一切,透明了一切。我们奔跑而去, 让景色生动起来。一条道被水漫过,人走在水道上,两行杨树形成密匝匝绿色拱 道,在一个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开到两边山脚下。“源”至此而出。 ⑥泉水清澈,冰凉清甜,东边泉眼水流湍急,西边泉眼水流平缓,两股泉水 流出数十米后汇成一股,顺河谷而渗入地下。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能感觉 到在远古那些洞都有水出,水流分散,涡流丛生该是怎样的景致!浅浅的一汪至 山间流出,我把手伸进去,它的深度淹不住我的胳膊肘。水流出泉眼,慢铺开来 形成小河,水面刚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走过河对岸,鞋面不小心会被水打湿, 也许是故意的,此时的我居然对水生出了敬畏之情。水面上因了阳光的不同折射, 看上去呈颗粒状,有别一番模样。对岸有碑亭,新修却已经残破,是山西省人民 政府在此设立下的“沁河源头纪念碑”。 ⑦它不是原来就这个样子,如今,羊群代替了它成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开 着五朵花瓣的黄花,自在地生动着,羊群走来,放羊人撒了细盐,我听见羊舌头 抹布一样擦着,像一支曲子在低声部回旋。放羊人挥着皮鞭,鞭梢带着响,羊群 聚集在一起,那一只头羊昂着头,相比于那些勾着头吃草的羊,那只头羊扩大了 我的视野。源头在我身后一百米远的地方,就已经看不到水了。我坐下来,粪蛋 蛋落在草丛间,索性躺下,我的情绪复杂。源头的河床这么宽,那是常年流水落 下的影子,我现在只能用幻觉来填补它的空缺。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用心灵与眼 睛观察的习惯,快乐是持久的,痛苦则是刹那之间,而人都喜欢飞蛾扑火,为眼 前的利益狂欢而死。 ⑧明代诗人王徽诗云:“沁水河边古渡口,往来不断送行舟。”在沁河两岸 的冲积平地和原有台地上,由于沁河总体水量的减少和沁河水被过度的开发利 用,昔日汹涌的河水变成了今天的涓涓细流,日常流量从过去的每秒几百立方米 下降到几立方米。放羊人说:“也就几年光景。”台地上的秋庄稼卷曲着叶子, 旱大了。放羊人说:“看着是河的源头,却使唤不上水。”一条河的旺衰总有 定的规律可寻,领导人在社会转折关头的抉择也非常重要。对资源的争夺,可以 爆发最激烈的战争,谁都知道。无节制地开采资源,使一座城市变为一片废墟, 座最繁华的都会变成一片草场,沧海变桑田,有谁知道我们少了什么?走走走 走走,汲取什么才能够让水茁壮成长?我看到薄淡轻疏的云彩,正俯视数十万烟 灶的生命,并不是太久的岁月,放羊人说:“河道里的水再都不敢喊河了。”那 些植物和人一样喜欢喝清水,黄花遍开,如经脉一样的腰肢风姿绰约在阳光下 放羊人甩开鞭声,羊群们奋力撂开蹄子顺着河道走往山外,放羊人的鞭声坚硬而 空 ⑨谁能知道眼泪是生命最后一抿唾液? ⑩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尽管沁河两岸少了河水的滋润,但河谷空阔、羊群遍野、空气纯净、鸟鸣山 幽,这一切让作者心旷神怡,喜不自禁。 B.新修却已经残破的“沁河源头纪念碑”暗示当地的人们遗忘和漠视曾经养育 了自己的沁河,也就有了今天沁河的干枯
⑤河谷两岸没有人烟。云朵让天空无限扩大,空了的村庄让我六神归位。这 样的时候,因了空气的绝对新鲜和纯净,声音的穿透力也特别强,不知名的小鸟 啁啾声声,在空旷中游走,那啁啾声便遥远了一切,透明了一切。我们奔跑而去, 让景色生动起来。一条道被水漫过,人走在水道上,两行杨树形成密匝匝绿色拱 道,在一个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开到两边山脚下。“源”至此而出。 ⑥泉水清澈,冰凉清甜,东边泉眼水流湍急,西边泉眼水流平缓,两股泉水 流出数十米后汇成一股,顺河谷而渗入地下。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能感觉 到在远古那些洞都有水出,水流分散,涡流丛生该是怎样的景致!浅浅的一汪至 山间流出,我把手伸进去,它的深度淹不住我的胳膊肘。水流出泉眼,慢铺开来 形成小河,水面刚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走过河对岸,鞋面不小心会被水打湿, 也许是故意的,此时的我居然对水生出了敬畏之情。水面上因了阳光的不同折射, 看上去呈颗粒状,有别一番模样。对岸有碑亭,新修却已经残破,是山西省人民 政府在此设立下的“沁河源头纪念碑”。 ⑦它不是原来就这个样子,如今,羊群代替了它成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开 着五朵花瓣的黄花,自在地生动着,羊群走来,放羊人撒了细盐,我听见羊舌头 抹布一样擦着,像一支曲子在低声部回旋。放羊人挥着皮鞭,鞭梢带着响,羊群 聚集在一起,那一只头羊昂着头,相比于那些勾着头吃草的羊,那只头羊扩大了 我的视野。源头在我身后一百米远的地方,就已经看不到水了。我坐下来,粪蛋 蛋落在草丛间,索性躺下,我的情绪复杂。源头的河床这么宽,那是常年流水落 下的影子,我现在只能用幻觉来填补它的空缺。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用心灵与眼 睛观察的习惯,快乐是持久的,痛苦则是刹那之间,而人都喜欢飞蛾扑火,为眼 前的利益狂欢而死。 ⑧明代诗人王徽诗云:“沁水河边古渡口,往来不断送行舟。”在沁河两岸 的冲积平地和原有台地上,由于沁河总体水量的减少和沁河水被过度的开发利 用,昔日汹涌的河水变成了今天的涓涓细流,日常流量从过去的每秒几百立方米 下降到几立方米。放羊人说:“也就几年光景。”台地上的秋庄稼卷曲着叶子, 旱大了。放羊人说:“看着是河的源头,却使唤不上水。”一条河的旺衰总有一 定的规律可寻,领导人在社会转折关头的抉择也非常重要。对资源的争夺,可以 爆发最激烈的战争,谁都知道。无节制地开采资源,使一座城市变为一片废墟, 一座最繁华的都会变成一片草场,沧海变桑田,有谁知道我们少了什么?走走走 走走,汲取什么才能够让水茁壮成长?我看到薄淡轻疏的云彩,正俯视数十万烟 灶的生命,并不是太久的岁月,放羊人说:“河道里的水再都不敢喊河了。”那 些植物和人一样喜欢喝清水,黄花遍开,如经脉一样的腰肢风姿绰约在阳光下, 放羊人甩开鞭声,羊群们奋力撂开蹄子顺着河道走往山外,放羊人的鞭声坚硬而 空旷。 ⑨谁能知道眼泪是生命最后一抿唾液? ⑩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尽管沁河两岸少了河水的滋润,但河谷空阔、羊群遍野、空气纯净、鸟鸣山 幽,这一切让作者心旷神怡,喜不自禁。 B.新修却已经残破的“沁河源头纪念碑”暗示当地的人们遗忘和漠视曾经养育 了自己的沁河,也就有了今天沁河的干枯
C.作者在第⑧段引用明代王徽的诗句,主要是为了点明沁河两岸的风物具有悠 久的历史渊源,增添文章底蕴 D.全文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凝练而富有诗意,如第⑧段连用的五个“走”字 饱含着作者对沁河的满腔热情。 答案:B(A原文第一段“有寂灭,也有疼痛”可见美景带给作者的不仅仅是喜 悦;C通读全文可知此处提及古代沁河盛况更主要是引发读者进行古今沁河的对 比反思;D五个“走”更多的是表达出作者对于恢复沁河盛貌的焦虑之心) 8.文章多处提到“羊群”“放羊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参考答案:结构上,作为文章的线索之一,羊群及牧羊人的叙述贯穿全文,伴随 作者沁河探源的整个过程(1分);内容上,多次提及的羊群、牧羊人与黄花 清泉等景物构成了作者在沁河探源过程中所见的独特风景,反复渲染为读者勾勒 出一幅独特的沁河风物图(2分);主题上,羊群出现于河床与曾经的沁河涡流 从生形成极大反差,牧羊人的言语更是直接指出了沁河的古今风貌,引发读者对 沁河干涸缘由的追问与思考(2分)。 9.“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请结合全文谈谈对这 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这句话意思是作者前往沁河探源,只见干涸的河床,水存在于沁河之 外,作者为此而着急不已(2分);作者为人们过度开发利用沁河导致沁河断流 的现状感到着急焦虑,揭示了作者对沁河现状的反思与拷问,极具现实的疼痛感 (2分);河流孕育生命,水的干涸意味着昔日农业文明的日渐消亡,作者借此 表达了对古代文明消逝的焦虑、哀叹及忧患(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何泽慧:不愿别人说自己是名人 中关村北区14号楼,有7间房间的一户筒子楼旧屋。其中一间狭小的房间里, 遗像上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抿嘴,淡淡微笑,朴素得显不出任何特别。 “她就是很普通、很低调的一个老太太,我们就是平平淡淡过日子。”她的 女儿钱民协这样评价。 在科学界,这位“很普通”的老太太,被大家尊称为“何先生”。在60余 年的科研工作中,她的重要成果广为人知: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的发现、原 子核乳胶制备过程的硏究、推动我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 1979年,高空气球工程正式启动。何先生一知道有新研制的气球或观测仪 器进行飞行试验,她必到现场。每次,已届65岁的她都得坐着吉普车,从北京 颠簸两三个小时,到达目的地河北省香河县。 与对科学的执着热情不同的是,生活中的何先生却是“不讲究”。有一次, 何先生参加国际会议。她脚上穿的鞋,居然打了三层补丁;她提着一个人造革书 包,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 在科学研究中,何先生一直坚持严谨求实的学风。对于这位女科学家在科研工作 中的成熟和严谨,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桓武这样评价:“大力协同作战,人员 设备支援。多方筹办尽超前,应急忙中不乱 在严谨的同时,何先生也表现出思想上的活跃和开放,不为书本或前人的框框所 束缚。她尊重客观事实,善于从实验现象中捕捉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
C.作者在第⑧段引用明代王徽的诗句,主要是为了点明沁河两岸的风物具有悠 久的历史渊源,增添文章底蕴。 D.全文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凝练而富有诗意,如第⑧段连用的五个“走”字 饱含着作者对沁河的满腔热情。 答案:B(A 原文第一段“有寂灭,也有疼痛”可见美景带给作者的不仅仅是喜 悦;C 通读全文可知此处提及古代沁河盛况更主要是引发读者进行古今沁河的对 比反思;D 五个“走”更多的是表达出作者对于恢复沁河盛貌的焦虑之心)) 8.文章多处提到“羊群”“放羊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参考答案:结构上,作为文章的线索之一,羊群及牧羊人的叙述贯穿全文,伴随 作者沁河探源的整个过程(1 分);内容上,多次提及的羊群、牧羊人与黄花、 清泉等景物构成了作者在沁河探源过程中所见的独特风景,反复渲染为读者勾勒 出一幅独特的沁河风物图(2 分);主题上,羊群出现于河床与曾经的沁河涡流 丛生形成极大反差,牧羊人的言语更是直接指出了沁河的古今风貌,引发读者对 沁河干涸缘由的追问与思考(2 分)。 9.“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请结合全文谈谈对这 句话的理解。(6 分) 参考答案:这句话意思是作者前往沁河探源,只见干涸的河床,水存在于沁河之 外,作者为此而着急不已(2 分);作者为人们过度开发利用沁河导致沁河断流 的现状感到着急焦虑,揭示了作者对沁河现状的反思与拷问,极具现实的疼痛感 (2 分);河流孕育生命,水的干涸意味着昔日农业文明的日渐消亡,作者借此 表达了对古代文明消逝的焦虑、哀叹及忧患(2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何泽慧:不愿别人说自己是名人 中关村北区 14 号楼,有 7 间房间的一户筒子楼旧屋。其中一间狭小的房间里, 遗像上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抿嘴,淡淡微笑,朴素得显不出任何特别。 “她就是很普通、很低调的一个老太太,我们就是平平淡淡过日子。”她的 女儿钱民协这样评价。 在科学界,这位“很普通”的老太太,被大家尊称为“何先生”。在 60 余 年的科研工作中,她的重要成果广为人知: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的发现、原 子核乳胶制备过程的研究、推动我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 1979 年,高空气球工程正式启动。何先生一知道有新研制的气球或观测仪 器进行飞行试验,她必到现场。每次,已届 65 岁的她都得坐着吉普车,从北京 颠簸两三个小时,到达目的地河北省香河县。 与对科学的执着热情不同的是,生活中的何先生却是“不讲究”。有一次, 何先生参加国际会议。她脚上穿的鞋,居然打了三层补丁;她提着一个人造革书 包,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 在科学研究中,何先生一直坚持严谨求实的学风。对于这位女科学家在科研工作 中的成熟和严谨,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桓武这样评价:“大力协同作战,人员 设备支援。多方筹办尽超前,应急忙中不乱。” 在严谨的同时,何先生也表现出思想上的活跃和开放,不为书本或前人的框框所 束缚。她尊重客观事实,善于从实验现象中捕捉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
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研究员宋黎明回忆称,何先生和钱先生在干校时,曾自制观测 设备看彗星。“一个自己做的三脚架,一个初中老师上课用的量角器,还画了草 图,何先生还向我介绍了如何确定观测纬度、观测时间,如何确定彗星的方向, 如何进行数据处理,最后是他们的数据跟天文学年历的比较 2000年底的一天,何先生等人应邀到一个卫星发射基地的展览馆参观。参 观完毕之后,服务员请她在留言本上为展览馆题上自己的名字。“我不题。为什 么只让我一个人题字,不让他们题?”何先生边说边指了指身后的马宇蒨等人。 展览馆的一位处长见状,赶紧上前解释道:“何先生,因为您是名人,是很重要 的人物。您到这儿来,能给我们题字是我们莫大的荣幸啊!”没承想,这样一说, 何先生更不愿意题了一一因为她平时最不愿意别人说自己是名人 钱三强先生病重时,医生嘱咐不能让他有过多的应酬。何先生索性搬了个小板凳, 坐在病房门口拦着,说不管是谁,多大的官来了都不让进。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近人情”的何先生,却又是那样的平易近人。最让马宇 蒨感动的是,当时已是副所长的何先生带着她把图书馆的期刊、过刊、图书、资 料等一间一间、楼上楼下地走了一遍,教她如何査阅图书资料,“何先生站在院 图现刊室外搭着我的肩膀给我介绍情况的那一幕,永远成为一个定格。” (摘编自吴月辉陈星星《追忆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不愿别人说自己是名人》) 相关链接 ①姜鲁华研究员回忆说:“记得那年在我要出国留学前,先生找我谈话,第 句就问:你准不准备回来?我说,我是要回来的。先生似乎放了心,又对我殷殷叮 嘱,希望我带着国家需求出去好好学习,回来好好为国家服务。”(齐芳《清香如 荷芳泽世人》) ②“权位和来头,排场和声势,以及华丽的包装,对何先生都没有作用; 她会时不时像那个看不见皇帝新衣的小孩子,冷冷地冒出一句不合时宜而又鞭辟 入里的实在话。”(韩义雷《一位真正的科学勇士》 4.下列对材料中何泽慧从事科研工作态度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执着热情,年事已髙依然无视路途颠簸遥远,亲自从北京前往河北试验现场 B.严谨求实,做事多提前筹办,下放干校时还要亲自制作观察设备采集数据。 C.勇于创新,思维开放活跃,不被书本与前人束缚,善于从实验现象中捕捉问 D.朴实低调,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外出衣着都不讲究,一心专注于科研工作。 答案:D(朴实不属于从事科研工作的态度)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无论是在日常生活里还是在工作上,姜鲁华都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人。 B.坐在医院门口阻止任何人探视钱三强的细节体现了何泽慧对丈夫深深的爱意 C.姜鲁华性情古怪难以亲近,工作人员好心请其题字却招来她的质疑与不满。 D.何泽慧的教导对她的学生姜鲁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姜鲁华终于回国效 力 E.在科硏领域的卓有建树使得何泽慧敢于无视世俗世界的排场与权位大胆直言。 答案:AB(C性情古怪不恰当;D材料无法直接推出姜鲁华的回国就是因为何泽 慧的教导;E何泽慧的大胆直言是她的个性,与她的成就无关。 6.何泽慧有着“中国居里夫人”的美誉,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4分)
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研究员宋黎明回忆称,何先生和钱先生在干校时,曾自制观测 设备看彗星。“一个自己做的三脚架,一个初中老师上课用的量角器,还画了草 图,何先生还向我介绍了如何确定观测纬度、观测时间,如何确定彗星的方向, 如何进行数据处理,最后是他们的数据跟天文学年历的比较。” 2000 年底的一天,何先生等人应邀到一个卫星发射基地的展览馆参观。参 观完毕之后,服务员请她在留言本上为展览馆题上自己的名字。“我不题。为什 么只让我一个人题字,不让他们题?”何先生边说边指了指身后的马宇蒨等人。 展览馆的一位处长见状,赶紧上前解释道:“何先生,因为您是名人,是很重要 的人物。您到这儿来,能给我们题字是我们莫大的荣幸啊!”没承想,这样一说, 何先生更不愿意题了——因为她平时最不愿意别人说自己是名人。 钱三强先生病重时,医生嘱咐不能让他有过多的应酬。何先生索性搬了个小板凳, 坐在病房门口拦着,说不管是谁,多大的官来了都不让进。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近人情”的何先生,却又是那样的平易近人。最让马宇 蒨感动的是,当时已是副所长的何先生带着她把图书馆的期刊、过刊、图书、资 料等一间一间、楼上楼下地走了一遍,教她如何查阅图书资料,“何先生站在院 图现刊室外搭着我的肩膀给我介绍情况的那一幕,永远成为一个定格。” (摘编自吴月辉 陈星星《追忆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不愿别人说自己是名人》) 相关链接 ①姜鲁华研究员回忆说:“记得那年在我要出国留学前,先生找我谈话,第 一句就问:你准不准备回来?我说,我是要回来的。先生似乎放了心,又对我殷殷叮 嘱,希望我带着国家需求出去好好学习,回来好好为国家服务。”(齐芳《清香如 荷芳泽世人》) ②“权位和来头,排场和声势,以及华丽的包装,对何先生都没有作用; 她会时不时像那个看不见皇帝新衣的小孩子,冷冷地冒出一句不合时宜而又鞭辟 入里的实在话。”(韩义雷《一位真正的科学勇士》) 4.下列对材料中何泽慧从事科研工作态度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执着热情,年事已高依然无视路途颠簸遥远,亲自从北京前往河北试验现场。 B.严谨求实,做事多提前筹办,下放干校时还要亲自制作观察设备采集数据。 C.勇于创新,思维开放活跃,不被书本与前人束缚,善于从实验现象中捕捉问 题。 D.朴实低调,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外出衣着都不讲究,一心专注于科研工作。 答案:D(朴实不属于从事科研工作的态度)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无论是在日常生活里还是在工作上,姜鲁华都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人。 B.坐在医院门口阻止任何人探视钱三强的细节体现了何泽慧对丈夫深深的爱意。 C.姜鲁华性情古怪难以亲近,工作人员好心请其题字却招来她的质疑与不满。 D.何泽慧的教导对她的学生姜鲁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姜鲁华终于回国效 力。 E.在科研领域的卓有建树使得何泽慧敢于无视世俗世界的排场与权位大胆直言。 答案:AB(C 性情古怪不恰当;D 材料无法直接推出姜鲁华的回国就是因为何泽 慧的教导;E 何泽慧的大胆直言是她的个性,与她的成就无关。) 6.何泽慧有着“中国居里夫人”的美誉,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