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神话。 2、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四、课外作业选题 1、名词:神话。 2、中国神话的分类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4、熟读一些著名神话。 第二章《诗经》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本名、定名,以及《诗经》编订成集的三 种说法,理解“风、雅、颂”、“赋、比、兴”、“四家诗”三个名词的内涵,掌握 《诗经》丰富的内容以及代表作品,诵读一些经典作品,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分 析《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代的深远影响。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诗经》概况与其本名、定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 或“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现存《诗经》存 目311篇,其中“六笙诗”有目无辞,实305篇。《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分 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雅、颂多为贵族的作品,风多为民间的作品。《诗经》 所收诗篇的年代上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商末;二是周初。下限至于春秋 中叶。《诗经》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社会生活,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被前人概括为赋、比、 兴 2、《诗经》编订的三种说法:“献诗”说、“采诗”说、“删诗”说。古代的 乐官在集结与整理、加工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后编定在春秋时期 3、《诗经》的分类:《诗经》按音乐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十 五国风是按各诸侯国或地域编排的。“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雅”是周 王朝京畿地区的乐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大部分产生在黄 河流域,少部分涉及江汉流域。 4、名词:“四家诗”。汉代的传《诗》学派有四家:齐、鲁、韩“三家诗” 和“毛诗”。“三家诗”属今文经学,后均失传,唯存《韩诗外传》。“毛诗” 属古文经学,独传至今,即今本《诗经》
1、名词:神话。 2、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四、课外作业选题 1、名词:神话。 2、中国神话的分类。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4、熟读一些著名神话。 第二章 《诗经》 一、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本名、定名,以及《诗经》编订成集的三 种说法,理解“风、雅、颂”、“赋、比、兴”、“四家诗”三个名词的内涵,掌握 《诗经》丰富的内容以及代表作品,诵读一些经典作品,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分 析《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代的深远影响。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诗经》概况与其本名、定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 或“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现存《诗经》存 目 311 篇,其中“六笙诗”有目无辞,实 305 篇。《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分 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雅、颂多为贵族的作品,风多为民间的作品。《诗经》 所收诗篇的年代上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商末;二是周初。下限至于春秋 中叶。《诗经》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社会生活,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被前人概括为赋、比、 兴。 2、《诗经》编订的三种说法:“献诗”说、“采诗”说、“删诗”说。古代的 乐官在集结与整理、加工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后编定在春秋时期。 3、《诗经》的分类:《诗经》按音乐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十 五国风是按各诸侯国或地域编排的。“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雅”是周 王朝京畿地区的乐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大部分产生在黄 河流域,少部分涉及江汉流域。 4、名词:“四家诗”。汉代的传《诗》学派有四家:齐、鲁、韩“三家诗” 和“毛诗”。“三家诗”属今文经学,后均失传,唯存《韩诗外传》。“毛诗” 属古文经学,独传至今,即今本《诗经》
5、《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 徭役诗、婚姻爱情诗。 1)颂诗和周族史诗。《商颂》、《周颂》、《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 歌。内容多是颂扬祖先功德,亦有祭祀神灵祈求降福等。《大雅》中的《生民》、 《公刘》、《绵》、《皇矣》、《大明》也是一组歌颂周人先公、先王的颂诗。 但同时又是反映周族由始祖后稷到公刘、古公亶父直至文王、武王不断发展壮大 的历史史诗。 2)农事诗。周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体,酿成了重农的文化传统,因此也 直接反映在诗歌中。如《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 《良耜》等,以祭歌的形式反映出周人的农业生活和重农意识。《小雅》中的《甫 田》、《大田》,以及《国风》中的《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豳 风·七月》等亦属此类。《豳风·七月》是农事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 3)燕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 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燕 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洒失德的宴饮,则 是否定的。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 礼乐文化的载体,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 4)怨刺诗。这类诗多产生在王室衰微、政治昏乱的西周末东周初,所谓“变 风”、“变雅”即是这类诗。如《大雅》中的《荡》、《抑》、《瞻卬》、《召 旻》、《民劳》、《板》等;《小雅》中的《北山》、《十月之交》、《正月》、 《巷伯》等;《国风》中的《魏风·伐檀》、《秦风·黄鸟》、《墉风·相鼠》、 《北风·新台》、《陈风·株林》等。这类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体 现了较强的现实批判精神。 5)战争徭役诗。战争和徭役也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存在,也被直接地 反映在诗歌中。如《秦风·无衣》、《唐风·鸨羽》、《小雅·何草不黄》、《豳 风·东山》、《小雅·采薇》等,其中后两篇是这类诗歌的最优秀之作。此外 战争也给妇女造成思念的痛苦,因此思妇诗也随之而产生。其中《卫风·伯兮》、 《王风·君子于役》是这类诗中较好的作品。 6)婚恋诗。这类诗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体,反映了那一时代的婚恋观 念、情感体验,以及家庭、婚姻生活状况。如《周南·关雎》、《召南·野有死 唐》、《郑风·溱洧》、《将仲子》、《子衿》、《卫风·木瓜》、《北风·静 女》、《秦风·蒹葭》等,都是这类诗中的优秀作品。反映家庭、婚姻的诗歌以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写得最为出色 6、《诗经》艺术特点:
5、《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 徭役诗、婚姻爱情诗。 1)颂诗和周族史诗。《商颂》、《周颂》、《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 歌。内容多是颂扬祖先功德,亦有祭祀神灵祈求降福等。《大雅》中的《生民》、 《公刘》、《绵》、《皇矣》、《大明》也是一组歌颂周人先公、先王的颂诗。 但同时又是反映周族由始祖后禝到公刘、古公亶父直至文王、武王不断发展壮大 的历史史诗。 2)农事诗。周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体,酿成了重农的文化传统,因此也 直接反映在诗歌中。如《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 《良耜》等,以祭歌的形式反映出周人的农业生活和重农意识。《小雅》中的《甫 田》、《大田》,以及《国风》中的《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豳 风·七月》等亦属此类。《豳风·七月》是农事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 3)燕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 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燕 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洒失德的宴饮,则 是否定的。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 礼乐文化的载体,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 4)怨刺诗。这类诗多产生在王室衰微、政治昏乱的西周末东周初,所谓“变 风”、“变雅”即是这类诗。如《大雅》中的《荡》、《抑》、《瞻卬》、《召 旻》、《民劳》、《板》等;《小雅》中的《北山》、《十月之交》、《正月》、 《巷伯》等;《国风》中的《魏风·伐檀》、《秦风·黄鸟》、《墉风·相鼠》、 《北风·新台》、《陈风·株林》等。这类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体 现了较强的现实批判精神。 5)战争徭役诗。战争和徭役也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存在,也被直接地 反映在诗歌中。如《秦风·无衣》、《唐风·鸨羽》、《小雅·何草不黄》、《豳 风·东山》、《小雅·采薇》等,其中后两篇是这类诗歌的最优秀之作。此外, 战争也给妇女造成思念的痛苦,因此思妇诗也随之而产生。其中《卫风·伯兮》、 《王风·君子于役》是这类诗中较好的作品。 6)婚恋诗。这类诗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体,反映了那一时代的婚恋观 念、情感体验,以及家庭、婚姻生活状况。如《周南·关雎》、《召南·野有死 麕》、《郑风·溱洧》、《将仲子》、《子衿》、《卫风·木瓜》、《北风·静 女》、《秦风·蒹葭》等,都是这类诗中的优秀作品。反映家庭、婚姻的诗歌以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写得最为出色。 6、《诗经》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