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阴县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蒋赞 审题人:易美军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ⅠI卷(表达题)两部分。时间150分钟,满分 150分。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代,玄言诗以嵇康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而山水诗则以谢灵运 为代表,谢灵运是东晋大将谢玄之孙,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当陶渊明与王朝诀 别,归去作“老农”时,谢灵运却卷入了刘宋王朝之争。他在王朝失败了,便向 山水倾吐郁闷,在山水中拾起在王朝里失落的抱负,不能立法治国,就用格律写 诗,用格律的法度来看山水,用一种形式化的美的理念来经营山水。用治国的手 段写诗,尤其用来写山水诗,就像给马套上笼头和鞍子一样,他尝试着给诗套上 格律,格律好比王制,他不能治国,就治诗。 陶渊明的诗,汉字跟着思想感情走,有节奏,有韵律,形式上大体整齐,很自 由,随着汉字运动的自然属性行进。谢灵运的诗,汉字首先要满足格律化的要求, 让思想进入格律,使格律成为思维方式,不光为诗的形式立法,还为思想建立诗 性的框架。也亏了这位“始作俑者”,居然发现汉字像中国人一样经得起敲打, 很容易格律化。在王朝,他是失败者,在诗的王国里,他要成为统治者。将汉字 赶进格律,列成仪仗队,向他行礼,形、音、义都要对仗,对得整整齐齐,如 刀切,这还不够,还有字要雕琢,要雕得玲珑剔透。他是怎样用格律来治诗呢? 且看他《登池上楼》:“……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 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qin形容山髙)。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 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人是政治动物,政治一失意,生理上就会有反映,“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 林”,他病了,卧在家中,“衾枕昧节候”,卧久生厌,转而思动,于是,“褰 开暂窥临”。倾耳一听,绿水波澜好送音;登楼一望,青山迢迢来接迎。只是远 眺一下,心胸便开了,连天气都变得好起来,“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青 春阳气上升,阴气渐已下沉,春天已来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到 这里,出了神来之笔,没有了写的痕迹,如果是陶渊明,不足为奇,可在谢诗里, 诗眼融化到自然中去了。“池塘生春草”,连一点描写都没有,更不用说雕琢的 痕迹了,那就是存在本身。如果还要说一下,也就只能这么说了,写是写不出来 的。谢灵运说,此句从梦里中来。 他的诗眼,从远方的山和海收回来,回到眼前的池塘。山和海,都是远怀 对他而言,都可望而不可即,他喜欢自己能把握的存在,而池塘,就在脚边,属 于他。海上生明月,一定很美,可那美对于他的当下来说,还是“无”,而“池 塘生春草”就在身边,那是“有”,可以任他格律化,但此句自然而然,还来不 及捉住它,就在梦里入诗了,梦是没法儿格律化的。那句“园柳变鸣禽”,稍稍 迟了一步,就被他捉住雕琢了一把,意境虽好,但终非造化,寂寞了一冬天的孤 寒柳,忽然听到鸟鸣了!这春之声叫他归隐,他进山了,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 去山里定居,不是在方便处定居,而是在险要处定居,真不愧为将门子,以兵法 安居,以格律写诗,确有乃祖遗风。千载以后的毛泽东喜读谢诗,评价很高,说
湖南省湘阴县 2016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蒋 赞 审题人:易美军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魏晋时代,玄言诗以嵇康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而山水诗则以谢灵运 为代表,谢灵运是东晋大将谢玄之孙,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当陶渊明与王朝诀 别,归去作“老农”时,谢灵运却卷入了刘宋王朝之争。他在王朝失败了,便向 山水倾吐郁闷,在山水中拾起在王朝里失落的抱负,不能立法治国,就用格律写 诗,用格律的法度来看山水,用一种形式化的美的理念来经营山水。用治国的手 段写诗,尤其用来写山水诗,就像给马套上笼头和鞍子一样,他尝试着给诗套上 格律,格律好比王制,他不能治国,就治诗。 陶渊明的诗,汉字跟着思想感情走,有节奏,有韵律,形式上大体整齐,很自 由,随着汉字运动的自然属性行进。谢灵运的诗,汉字首先要满足格律化的要求, 让思想进入格律,使格律成为思维方式,不光为诗的形式立法,还为思想建立诗 性的框架。也亏了这位“始作俑者”,居然发现汉字像中国人一样经得起敲打, 很容易格律化。在王朝,他是失败者,在诗的王国里,他要成为统治者。将汉字 赶进格律,列成仪仗队,向他行礼,形、音、义都要对仗,对得整整齐齐,如一 刀切,这还不够,还有字要雕琢,要雕得玲珑剔透。他是怎样用格律来治诗呢? 且看他《登池上楼》:“……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 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qīn 形容山高)。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 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人是政治动物,政治一失意,生理上就会有反映,“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 林”,他病了,卧在家中,“衾枕昧节候”,卧久生厌,转而思动,于是,“褰 开暂窥临”。倾耳一听,绿水波澜好送音;登楼一望,青山迢迢来接迎。只是远 眺一下,心胸便开了,连天气都变得好起来,“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青 春阳气上升,阴气渐已下沉,春天已来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到 这里,出了神来之笔,没有了写的痕迹,如果是陶渊明,不足为奇,可在谢诗里, 诗眼融化到自然中去了。“池塘生春草”,连一点描写都没有,更不用说雕琢的 痕迹了,那就是存在本身。如果还要说一下,也就只能这么说了,写是写不出来 的。谢灵运说,此句从梦里中来。 他的诗眼,从远方的山和海收回来,回到眼前的池塘。山和海,都是远怀, 对他而言,都可望而不可即,他喜欢自己能把握的存在,而池塘,就在脚边,属 于他。海上生明月,一定很美,可那美对于他的当下来说,还是“无”,而“池 塘生春草”就在身边,那是“有”,可以任他格律化,但此句自然而然,还来不 及捉住它,就在梦里入诗了,梦是没法儿格律化的。那句“园柳变鸣禽”,稍稍 迟了一步,就被他捉住雕琢了一把,意境虽好,但终非造化,寂寞了一冬天的孤 寒柳,忽然听到鸟鸣了!这春之声叫他归隐,他进山了,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 去山里定居,不是在方便处定居,而是在险要处定居,真不愧为将门子,以兵法 安居,以格律写诗,确有乃祖遗风。千载以后的毛泽东喜读谢诗,评价很高,说
唐代山水诗从谢发展而来。的确,不仅在形式上拧紧了格律的发条,内容上也真 的紧张起来了。魏晋人,人与山川相映发,是玄言田园的自由化;这还不够,还 要格律化,格律化是为诗的江山立法。 (摘编自李冬君《当诗意栖居于政治》) 1.下面关于谢灵运用格律写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谢灵运在王朝之争中失败了,便向山水倾吐郁闷,不能治国,他就治诗,用 好比王制的格律写诗,像治诗那样治国,这样可以从中拾起在王朝里失落的抱负, B.谢灵运尝试着给诗套上格律,就像给马套上笼头和鞍子一样,这样用格律的法 度看待山水,用一种形式化的美的理念经营山水,与立法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 C.谢灵运用格律写诗,汉字首先要满足格律化的要求,让思想也进入格律,使 格律成为思维方式,这样做不仅为诗的形式立了法,也为思想构建了诗性的框架。 D.谢灵运要求汉字的形、音、义都要整整齐齐地对仗,文字要雕得玲珑剔透。 这样他就成了诗歌王国的统治者,被赶进格律的汉字如同整齐的仪仗队向他行 礼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为了说明谢灵运是怎样用格律来治诗的,作者运用例证法,即以《登池上楼》 为例,逐句分析其中的十个句子,以此证明谢灵运写山水诗的确非常讲究格律。 B.“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这两句是谢灵运政治上失意所产生的生理反应, 为做官追求俸禄却被贬偏远的海滨,长久卧病在床只能独对萧索枯瑟的空林 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如有神助,写是写不出来的,谢灵运对 此也非常得意,自言来自梦中,他的诗眼融化于自然,连一点描写的痕迹都没有。 D.《登池上楼》后八句写登楼所见所感:久卧不明季节变化,于是抱病强起临 窗一望,听绿波之声,望高山之翠,顿觉心胸开阔,天气变好了,春阳驱寒,阳 气升而阴气沉。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谢灵运和陶渊明是同时代人,但两人思想截然不同。陶渊明主动与王朝诀别, 甘当“老农”;谢灵运却被迫归隐,并且按兵法在山中险要处定居,体现将门遗 风 B.谢灵运认为中国人经得起敲打,很容易格律化,即容易被奴役和统治。这表 明他有治人之才,因不被重用,只好将其才转为治诗,使他成了格律诗的创始者, C.谢灵运是魏晋时期山水诗人的代表,其诗深受千载之后的毛泽东喜爱,毛泽 东评价说唐代的山水诗是从谢灵运的山水诗发展而来的。本文作者赞同这种看 D.谢灵运使山水诗在“内容上也真的紧张起来了”,意思是魏晋的山水诗,只 有玄言诗和田园诗的自由化是很不够的,还要格律化,格律佛为诗的江山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 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 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 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唐代山水诗从谢发展而来。的确,不仅在形式上拧紧了格律的发条,内容上也真 的紧张起来了。魏晋人,人与山川相映发,是玄言田园的自由化;这还不够,还 要格律化,格律化是为诗的江山立法。 (摘编自李冬君《当诗意栖居于政治》) 1.下面关于谢灵运用格律写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谢灵运在王朝之争中失败了,便向山水倾吐郁闷,不能治国,他就治诗,用 好比王制的格律写诗,像治诗那样治国,这样可以从中拾起在王朝里失落的抱负。 B.谢灵运尝试着给诗套上格律,就像给马套上笼头和鞍子一样,这样用格律的法 度看待山水,用一种形式化的美的理念经营山水,与立法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 C.谢灵运用格律写诗,汉字首先要满足格律化的要求,让思想也进入格律,使 格律成为思维方式,这样做不仅为诗的形式立了法,也为思想构建了诗性的框架。 D.谢灵运要求汉字的形、音、义都要整整齐齐地对仗,文字要雕得玲珑剔透。 这样他就成了诗歌王国的统治者,被赶进格律的汉字如同整齐的仪仗队向他行 礼。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说明谢灵运是怎样用格律来治诗的,作者运用例证法,即以《登池上楼》 为例,逐句分析其中的十个句子,以此证明谢灵运写山水诗的确非常讲究格律。 B.“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这两句是谢灵运政治上失意所产生的生理反应, 为做官追求俸禄却被贬偏远的海滨,长久卧病在床只能独对萧索枯瑟的空林。 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如有神助,写是写不出来的,谢灵运对 此也非常得意,自言来自梦中,他的诗眼融化于自然,连一点描写的痕迹都没有。 D.《登池上楼》后八句写登楼所见所感:久卧不明季节变化,于是抱病强起临 窗一望,听绿波之声,望高山之翠,顿觉心胸开阔,天气变好了,春阳驱寒,阳 气升而阴气沉。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谢灵运和陶渊明是同时代人,但两人思想截然不同。陶渊明主动与王朝诀别, 甘当“老农”;谢灵运却被迫归隐,并且按兵法在山中险要处定居,体现将门遗 风。 B.谢灵运认为中国人经得起敲打,很容易格律化,即容易被奴役和统治。这表 明他有治人之才,因不被重用,只好将其才转为治诗,使他成了格律诗的创始者。 C.谢灵运是魏晋时期山水诗人的代表,其诗深受千载之后的毛泽东喜爱,毛泽 东评价说唐代的山水诗是从谢灵运的山水诗发展而来的。本文作者赞同这种看 法。 D.谢灵运使山水诗在“内容上也真的紧张起来了”,意思是魏晋的山水诗,只 有玄言诗和田园诗的自由化是很不够的,还要格律化,格律佛为诗的江山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 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 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 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 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羨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 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 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 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县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 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 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 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 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 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 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 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 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 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 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诊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 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 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 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注】绥辑:安顿。灾渗:灾害。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灾所被者几乡 被:遭受 C.或便宜多辄 行 便宜:容易做的事 B.僧道士食之羡粟 羡:剩余的 D.乐为之识其 详 识:记述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 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B.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 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C.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 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D.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 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公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公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七件 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公急民之难的负责 精神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 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 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 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 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 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 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 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 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 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 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 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 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 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 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 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 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 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注】绥辑:安顿。 灾沴:灾害。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灾所被者几乡 被:遭受 C.或便宜多辄 行 便宜:容易做的事 B.僧道士食之羡粟 羡:剩余的 D.乐为之识其 详 识:记述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 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B.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 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C.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 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D.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 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公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公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七件 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公急民之难的负责 精神
D、文章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 紊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5分) 文 (2)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5分) 译文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赤壁杜牧(唐)①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②春深锁二乔。 登赤壁山魏裳(明)③ 江南江北昼阴阴,指点前朝感慨深 夹岸寒涛喧赤壁,空原野烧隔乌林。 山种已没三分迹,天地仍含百战心。 击楫中流回首处,荒烟满树夕阳沉。 注:①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 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②铜雀即铜雀台,铜雀台位 子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两南,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 雀、金虎、水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③魏裳,蒲圻(今湖北赤壁) 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山西副使。后罢官归籍。 8.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 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两首诗的尾句在写法各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 句 描写了飞流直下,瀑布喧嚣,水石激荡的动人场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 的句子是
D、文章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 紊。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5 分) 译 文: ⑵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5 分) 译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赤壁 杜牧(唐)①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②春深锁二乔。 登赤壁山 魏裳(明)③ 江南江北昼阴阴,指点前朝感慨深。 夹岸寒涛喧赤壁,空原野烧隔乌林。 山种已没三分迹,天地仍含百战心。 击楫中流回首处,荒烟满树夕阳沉。 注:①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 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②铜雀即铜雀台,铜雀台位 子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两南,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 雀、金虎、水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 ③魏裳,蒲圻(今湖北赤壁) 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山西副使。后罢官归籍。 8.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 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5 分) 答: 9.两首诗的尾句在写法各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 “ , ”句 描写了飞流直下,瀑布喧嚣,水石激荡的动人场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 的句子是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 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别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公园里的星期天 [美]贝尔·考夫曼 黄昏的太阳暖洋洋的,树林外隐约传来城市的喧闹。她放下手中的书,摘下墨镜, 惬意地吁了口气。莫顿正在看《时代》周刊,一只手搭在她肩上:他们三岁的儿 子莱利在沙坑里玩。正是星期天下午五点半,藏在公园角落里的小操场清静极了, 秋千和跷跷板一动不动,滑梯上也空空荡荡,只有莱利和一个年龄相仿的胖男孩 蹲在沙坑里玩。多美好啊,她几乎微笑起来。她想,他们应该多出来晒晒太阳, 莫顿肤色那么苍白,都是成天在大学里埋头工作造成的。她柔情地挽着他的手臂, 看着莱利玩沙。 突然,那胖男孩站起来猛地向莱利扔了一铲沙。她朝男孩摇摇手指:“不可以丢 沙子,这样会迷住别人的眼睛。” 可那男孩面无表情地盯着她,眼都不眨一下,他妈妈或保姆在哪里?操场上除了 正朝出口走去的二三人,只有一个男人坐在几英尺外的长凳上,块头很大,几乎 占满了整条长凳,脸被《星期日漫画》遮住了,她断定他就是那孩子的爸爸。听 到她的话,他目光不离漫画,熟练地唾了一口 她厌恶地扭过头。就在这时,胖男孩又迅速扬起一铲子沙撒向莱利,一些沙子落 在他的头发和额头上。莱利抬头看看妈妈,嘴唇犹疑地动了动,她的反应会告诉 他该不该哭。 她本能地想要冲到儿子身边,掸掉他头发上的沙子,并教训那个小孩,但忍住了。 她总是说要莱利学会为自己战斗。 “小家伙,别扔!”她严厉地说,并朝长凳上看看,“怎么能随便扔沙子呢!” 长凳上那人看都不看她,朝那男孩大声说:“乔,干得好!这是公共沙坑,想扔 就扔!” 她觉得膝盖忽然软了一下,乜了莫顿一眼。他这才意识到怎么回事了,小心地把 《时代》放在腿上,转过头看着那人,清瘦的脸上带着他当面指出学生错误时那 种羞涩、歉意的微笑 “你说得对,”他心平气和地说,“但正因为是公共场所……” 那人放下漫画,怀着敌意从头到脚打量着莫顿。“是吗?”蛮横无理中夹着威胁, 在这里我儿子跟你儿子有同样的权利。他想扔沙子就扔呗。你不服气,就他妈 带着你儿子滚蛋!” 孩子们都愣住了,瞪着眼,张大嘴,连手里的铲子掉了都不知道。莫顿面部肌肉 抽搐着。“好,只需一分钟,你必须明白……”他平静地说 “喂,闭嘴!”那人说
“ , ?”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 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别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公园里的星期天 [美] 贝尔·考夫曼 黄昏的太阳暖洋洋的,树林外隐约传来城市的喧闹。她放下手中的书,摘下墨镜, 惬意地吁了口气。莫顿正在看《时代》周刊,一只手搭在她肩上;他们三岁的儿 子莱利在沙坑里玩。正是星期天下午五点半,藏在公园角落里的小操场清静极了, 秋千和跷跷板一动不动,滑梯上也空空荡荡,只有莱利和一个年龄相仿的胖男孩 蹲在沙坑里玩。多美好啊,她几乎微笑起来。她想,他们应该多出来晒晒太阳, 莫顿肤色那么苍白,都是成天在大学里埋头工作造成的。她柔情地挽着他的手臂, 看着莱利玩沙。 突然,那胖男孩站起来猛地向莱利扔了一铲沙。她朝男孩摇摇手指:“不可以丢 沙子,这样会迷住别人的眼睛。” 可那男孩面无表情地盯着她,眼都不眨一下,他妈妈或保姆在哪里?操场上除了 正朝出口走去的二三人,只有一个男人坐在几英尺外的长凳上,块头很大,几乎 占满了整条长凳,脸被《星期日漫画》遮住了,她断定他就是那孩子的爸爸。听 到她的话,他目光不离漫画,熟练地唾了一口。 她厌恶地扭过头。就在这时,胖男孩又迅速扬起一铲子沙撒向莱利,一些沙子落 在他的头发和额头上。莱利抬头看看妈妈,嘴唇犹疑地动了动,她的反应会告诉 他该不该哭。 她本能地想要冲到儿子身边,掸掉他头发上的沙子,并教训那个小孩,但忍住了。 她总是说要莱利学会为自己战斗。 “小家伙,别扔!”她严厉地说,并朝长凳上看看,“怎么能随便扔沙子呢!” 长凳上那人看都不看她,朝那男孩大声说:“乔,干得好!这是公共沙坑,想扔 就扔!” 她觉得膝盖忽然软了一下,乜了莫顿一眼。他这才意识到怎么回事了,小心地把 《时代》放在腿上,转过头看着那人,清瘦的脸上带着他当面指出学生错误时那 种羞涩、歉意的微笑。 “你说得对,”他心平气和地说,“但正因为是公共场所……” 那人放下漫画,怀着敌意从头到脚打量着莫顿。“是吗?”蛮横无理中夹着威胁, “在这里我儿子跟你儿子有同样的权利。他想扔沙子就扔呗。你不服气,就他妈 带着你儿子滚蛋!” 孩子们都愣住了,瞪着眼,张大嘴,连手里的铲子掉了都不知道。莫顿面部肌肉 抽搐着。“好,只需一分钟,你必须明白……”他平静地说。 “喂,闭嘴!”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