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一部分理论框架 断和实际操作,并且往往不可能仅仅从政策偏好来预测之。①此外, 是否维持现有制度或促使制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决定,不仅有赖于经 济政策的偏好和战略判断,而且也取决于外生因素。② 在第三章,加勒特和兰格讨论了偏好、政策和制度是如何彼此联 系在一起的。如果给定一系列国内政治制度,经济开放部分(即贸易 部门)规模和生产率的增长,一般不会带来相应的政治影响增长。加 勒特和兰格通过一组程式化的模型提出:非民主政体对于国际化变 化的反应比民主政体要弱得多;民主政体这一敏感性的变动程度与 如下因素相关:工会组织的力量、选举规则、拥有否决权者的数目、中 央银行等关键性官僚机构政治独立性的幅度。在结论部分,他们探 讨了在什么情况下寻求重新选举的民主政府会追求制度变化的战 略。尽管不存在任何单一的、明确指定的演绎理论来指导我们通过 制度的丛林,但是关于偏好、政策和制度之间的联系仍可以形成若干 有意义的假说。 实证研究各章评价了不同形式的国际化如何影响行为体的政策 偏好,导致国内联盟、政策和制度的变化。它们还探讨了国家政治 制度如何协调或在某些方面根本改变其影响的诸多事例。杰弗里· 加勒特、杰弗里·弗里登和弗朗西斯·罗森布拉斯(Frances Rosen- bluth)分别撰写的第四至六章,探讨了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情况;马 修·伊万杰利斯塔和谢淑丽(Susan Shirk)撰写的第七、八章则探讨了 苏联和中国的情况。斯蒂芬·哈格德与西尔维亚·马克斯菲尔德合写 的第九章则分析了金融国际化在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我们自己 的观点体现在导论的第三、四部分,并在本文集的结论中予以详尽 说明。 本文集无疑属于“颠倒的第二意象”(second image reversed)传统 之列(Gourevitch1978)。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以微观经济 为基础罗列政策偏好理论;另一方面,强调既有制度如何塑造了国际 化的影响这一论点。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本文集代表了深受经济学 ①关于战略分析的权威性章节出自马基雅弗里的作品。至于最近从战略视角认识 制度影响的清晰陈述,可参阅:Shepsle(l986)。 ②例如,意大利议会发生的极大变化,将对意大利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产生重大影 响。这一事态既受到了冷战结束的影响,也受到了腐败丑闻的影响
断 和 实 际 操 作 , 并 且 往 往 不 可 能 仅 仅 从 政 策 偏 好 来 预 测 之 。① 此 外 , 是 否 维 持 现 有 制 度 或 促 使 制 度 发 生 急 剧 变 化 的 决 定 , 不 仅 有 赖 于 经 济 政 策 的 偏 好 和 战 略 判 断 , 而 且 也 取 决 于 外 生 因 素 。② 在 第 三 章 , 加 勒 特 和 兰 格 讨 论 了 偏 好 、政 策 和 制 度 是 如 何 彼 此 联 系 在 一 起 的 。 如 果 给 定 一 系 列 国 内 政 治 制 度 , 经 济 开 放 部 分 ( 即 贸 易 部 门 ) 规 模 和 生 产 率 的 增 长 , 一 般 不 会 带 来 相 应 的 政 治 影 响 增 长 。 加 勒 特 和 兰 格 通 过 一 组 程 式 化 的 模 型 提 出 : 非 民 主 政 体 对 于 国 际 化 变 化 的 反 应 比 民 主 政 体 要 弱 得 多 ; 民 主 政 体 这 一 敏 感 性 的 变 动 程 度 与 如 下 因 素 相 关 : 工 会 组 织 的 力 量 、选 举 规 则 、拥 有 否 决 权 者 的 数 目 、中 央 银 行 等 关 键 性 官 僚 机 构 政 治 独 立 性 的 幅 度 。 在 结 论 部 分 , 他 们 探 讨 了 在 什 么 情 况 下 寻 求 重 新 选 举 的 民 主 政 府 会 追 求 制 度 变 化 的 战 略 。尽 管 不 存 在 任 何 单 一 的 、明 确 指 定 的 演 绎 理 论 来 指 导 我 们 通 过 制 度 的 丛 林 , 但 是 关 于 偏 好 、政 策 和 制 度 之 间 的 联 系 仍 可 以 形 成 若 干 有 意 义 的 假 说 。 实 证 研 究 各 章 评 价 了 不 同 形 式 的 国 际 化 如 何 影 响 行 为 体 的 政 策 偏 好 , 导 致 国 内 联 盟 、政 策 和 制 度 的 变 化 。它 们 还 探 讨 了 国 家 政 治 制度 如 何 协 调 或 在 某 些 方 面 根 本 改 变 其 影 响 的 诸 多 事 例 。杰 弗 里· 加勒 特 、杰 弗 里·弗 里 登 和 弗 朗 西 斯·罗 森 布 拉 斯 ( Frances R osen - bluth ) 分 别 撰 写 的 第 四 至 六 章 , 探 讨 了 欧 洲 、美 国 和 日 本 的 情 况 ; 马 修·伊 万 杰 利 斯 塔 和 谢 淑 丽 ( Susan S hirk ) 撰 写 的 第 七 、八 章 则 探 讨 了 苏 联 和 中 国 的 情 况 。斯 蒂 芬·哈 格 德 与 西 尔 维 亚·马 克 斯 菲 尔 德 合 写 的 第 九 章 则 分 析 了 金 融 国 际 化 在 某 些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影 响 。我 们 自 己 的 观 点 体 现 在 导 论 的 第 三 、四 部 分 , 并 在 本 文 集 的 结 论 中 予 以 详 尽 说 明 。 本 文 集 无 疑 属 于“ 颠 倒 的 第 二 意 象”( second im age reversed ) 传 统 之 列 ( G ourevitch 19 78 ) 。 其 与 众 不 同 之 处 在 于 , 一 方 面 , 以 微 观 经 济 为 基 础 罗 列 政 策 偏 好 理 论 ; 另 一 方 面 , 强 调 既 有 制 度 如 何 塑 造 了 国 际 化的 影 响 这 一 论 点 。 在 更 广 泛 的 意 义 上 , 本 文 集 代 表 了 深 受 经 济 学 ① ② 例如 , 意大利 议会发 生的 极大变 化 , 将对 意大利 在世 界 经济 中 的地 位 产生 重 大影 响。这 一事 态既受 到了冷 战结 束的影 响 , 也受 到了腐 败丑 闻的影 响。 关于 战略 分析的 权威 性章节 出自马 基雅 弗里的 作品 。 至于 最 近从 战 略视 角 认识 制度影 响的 清晰陈 述 , 可参 阅: Shepsle(1986 ) 。 6 第一 部分 理论框架
第一章国际化和国内政治:导论7 模式影响的国际政治经济和由“新制度主义”驱动的比较政治学之间 的对话。因此,我们的工作反映了政治经济学将这两个不同类型的 理论融合起来的尝试。 宽泛而言,本文集的政治经济学者和制度主义者都假定政治行 为体是理性的。政治家对动机做出反应,这一动机既是由制度提供 的,也是由世界经济的机会与约束提供的。因此,本文集中的争论并 不是发生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途径之间的。这一争论,一方面 关乎世界经济施加的约束和激励的相对重要性;另一方面则关乎先 前存在的国家制度的内在约束和激励。它同时也与国际约束和国内 约束的相互作用相关。 以下部分将介绍早期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国内政治经济的研 究,解释本文集与它们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介绍了过去20年国际 化的不同方面。在第三部分,我们提出了一些关于国际化影响国内 政治的假说,这些假说与第四部分提出的关于制度资源对国际化的 线性影响是并列的。最后,我们通过强调本文集的核心观点做出这 样的结论:国际化对国内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这些影响的形 式因制度条件和政治经济条件而异。 一、关于世界经济影响的早期研究 有两类重要的研究探讨过我们在本文集中提出的广泛议题。在 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早期,国际“相互依赖”研究聚焦于国 家间越来越多的经济联系对其产生影响的各种方式(Cooper1968, 1972;Deutsch and Eckstein 1961;Keohane and Nye 1972;Rose- crance and Stein1975;and W altz1970)。随着这一研究的进展,他们 采用了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Hirsch man)(1945/1980)在一代人以 前提出的一些概念(Bald win1980;Keohane and Nye1977),关于相 互依赖的含义以及相互依赖与权力关系的描述变得越来越准确。这 一研究认为,相互依赖通过改变国家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选择而改 变了世界政治的性质。在这一方面,相互依赖研究的核心观点与本 文论点近似。但是,该研究所缺乏的是对国际化如何影响国内政治
模 式 影 响 的 国 际 政 治 经 济 和 由“ 新 制 度 主 义”驱 动 的 比 较 政 治 学 之 间 的对 话 。 因 此 , 我 们 的 工 作 反 映 了 政 治 经 济 学 将 这 两 个 不 同 类 型 的 理 论 融 合 起 来 的 尝 试 。 宽 泛 而 言 , 本 文 集 的 政 治 经 济 学 者 和 制 度 主 义 者 都 假 定 政 治 行 为体 是 理 性 的 。 政 治 家 对 动 机 做 出 反 应 , 这 一 动 机 既 是 由 制 度 提 供 的 , 也 是 由 世 界 经 济 的 机 会 与 约 束 提 供 的 。 因 此 , 本 文 集 中 的 争 论 并 不 是 发 生 在 理 性 主 义 和 非 理 性 主 义 途 径 之 间 的 。 这 一 争 论 , 一 方 面 关 乎 世 界 经 济 施 加 的 约 束 和 激 励 的 相 对 重 要 性 ; 另 一 方 面 则 关 乎 先 前 存 在 的 国 家 制 度 的 内 在 约 束 和 激 励 。 它 同 时 也 与 国 际 约 束 和 国 内 约 束 的 相 互 作 用 相 关 。 以 下 部 分 将 介 绍 早 期 关 于 国 际 政 治 经 济 学 和 国 内 政 治 经 济 的 研 究 , 解 释 本 文 集 与 它 们 之 间 的 联 系 。 第 二 部 分 介 绍 了 过 去 2 0 年 国 际 化的 不 同 方 面 。 在 第 三 部 分 , 我 们 提 出 了 一 些 关 于 国 际 化 影 响 国 内 政 治 的 假 说 , 这 些 假 说 与 第 四 部 分 提 出 的 关 于 制 度 资 源 对 国 际 化 的 线性 影 响 是 并 列 的 。 最 后 , 我 们 通 过 强 调 本 文 集 的 核 心 观 点 做 出 这 样 的 结 论 : 国 际 化 对 国 内 政 治 产 生 了 深 刻 的 影 响 , 尽 管 这 些 影 响 的 形 式 因 制 度 条 件 和 政 治 经 济 条 件 而 异 。 一、关于世界经济影响的早期研究 有 两 类 重 要 的 研 究 探 讨 过 我 们 在 本 文 集 中 提 出 的 广 泛 议 题 。 在 20 世 纪 6 0 年 代 后 期 和 70 年 代 早 期 , 国 际“ 相 互 依 赖 ”研 究 聚 焦 于 国 家间 越 来 越 多 的 经 济 联 系 对 其 产 生 影 响 的 各 种 方 式 ( C ooper 1 96 8 , 19 72 ; D eutsch and E ckstein 1 96 1 ; K eohane an d N ye 19 72 ; R osecrance an d Stein 1 97 5 ; and W altz 19 70 ) 。 随 着 这 一 研 究 的 进 展 , 他 们 采用 了 艾 伯 特·赫 希 曼 ( Albert Hirsch m an ) ( 19 45/ 1 98 0 ) 在 一 代 人 以 前 提 出 的 一 些 概 念 ( Bald win 19 80 ; K eo hane and N ye 1 97 7 ) , 关 于 相 互 依 赖 的 含 义 以 及 相 互 依 赖 与 权 力 关 系 的 描 述 变 得 越 来 越 准 确 。 这 一 研 究 认 为 , 相 互 依 赖 通 过 改 变 国 家 所 处 的 环 境 和 面 临 的 选 择 而 改 变 了 世 界 政 治 的 性 质 。 在 这 一 方 面 , 相 互 依 赖 研 究 的 核 心 观 点 与 本 文论 点 近 似 。 但 是 , 该 研 究 所 缺 乏 的 是 对 国 际 化 如 何 影 响 国 内 政 治 第一 章 国 际化和 国内政治 : 导论 7
8第一部分理论框架 的系统分析。①比如,基欧汉和奈在《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中的分 析限定于国际层次,因此而“不得不将(国家的)利益看做主要是以一 种我们的理论未解释的方式外在地形成的,(但是)自我利益定义的 变化……一直出现在我们的个案分析中”(Keohane and Nye1987: 739)。在本文集中,我们探究相互依赖对国家内部政治的影响,而试 图将对“国际化”的研究建立在相互依赖研究的基础之上。 作为对相互依赖研究忽视国内政治的回应,20世纪70年代后 期开始出现一种新的研究。这一研究认为,国际力量决定性地影响 了国内政治以及主要国家的外交政策。国际发展可以通过影响利益 和权力来影响国内政治中形成的联盟(Gourevitch 1978;Katzenstein 1978)。但是,从一开始,关于这些问题的创新性研究并非扎根于坚 实的经济学理论,国际变化和国内政治之间的因果联系几乎从未明 晰过。 诸多最近的著述尝试探讨这些问题,并扩展这一“颠倒的第二意 象”传统。这些著述中最为突出的是四种探讨国际经济对国内政治 不同影响的观点。在《贸易和联盟》(Com merce and Coalitions)一书 中,罗纳德·罗戈斯基采用斯托珀-萨缪尔森(Stolper-Sa muelson)的理 论,认为国际贸易流动的变化通过改变生产要素的回报影响国家政 治的联盟和分裂(G0g0wski1989)。②罗戈斯基以赫克歇尔-俄林 ①库珀(Cooper)认为,经济增长的相互依赖损害了决策者控制其经济的能力。“通 过国家市场的联合,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侵蚀了(国内)政策的有效性并且威胁到国家确 立和追求其经济目标的自主性。”从这方面看,相互依赖和跨国公司的存在一样对国家产 生了相似的影响。此后,基欧汉和奈在他们的著作《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 d W orld Politics)中也探讨了政府如何“失去控制”。但是关于这一话题的研究 并没有达到足够的深度,无法证实这一说法,而且国家对相互依赖的反应也没有得到相关 的考察。依附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确实更加注重国际经济的国内影响。伊曼纽尔·沃勒斯 坦(I m manuel W allerstein)(1974)对此做出了最详尽的解释。他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将 所有国家分成三个不同地位:核心、半边缘和边缘。处于边缘的国家属于“弱”国家一它 们无法抗拒国际经济征服其独立的压力。在这一传统方面,有相当多的著作探讨了不发 达国家由于其国际经济地位而处于不利的地位,以及它们国内的问题是由外部依附所产 生的。如:Cardoso and Faletto1979,Dos Santos1970,Evans1979。 ②罗戈斯基提出三要素模型,即在给定国家在士地、劳动力和资本方面的禀赋之 后,贸易层次的转变在国家产生了可以预见的国内政治转变。在专门部门的基础上,或依 赖于国有公司与多国公司的区别,含有更多要素的不同模型可以预测分裂的不同模式
的系 统 分 析 。① 比 如 , 基 欧 汉 和 奈 在《权 力 与 相 互 依 赖》一 书 中 的 分 析 限 定 于 国 际 层 次 , 因 此 而“ 不 得 不 将 ( 国 家 的 ) 利 益 看 做 主 要 是 以 一 种我 们 的 理 论 未 解 释 的 方 式 外 在 地 形 成 的 , ( 但 是 ) 自 我 利 益 定 义 的 变化 … … 一 直 出 现 在 我 们 的 个 案 分 析 中”( K eo hane an d N ye 1 98 7 : 73 9 ) 。 在 本 文 集 中 , 我 们 探 究 相 互 依 赖 对 国 家 内 部 政 治 的 影 响 , 而 试 图 将 对“ 国 际 化”的 研 究 建 立 在 相 互 依 赖 研 究 的 基 础 之 上 。 作 为 对 相 互 依 赖 研 究 忽 视 国 内 政 治 的 回 应 , 2 0 世 纪 7 0 年 代 后 期 开 始 出 现 一 种 新 的 研 究 。 这 一 研 究 认 为 , 国 际 力 量 决 定 性 地 影 响 了 国 内 政 治 以 及 主 要 国 家 的 外 交 政 策 。 国 际 发 展 可 以 通 过 影 响 利 益 和 权 力 来 影 响 国 内 政 治 中 形 成 的 联 盟 ( G ourevitch 19 78 ; K atzenstein 19 78 ) 。 但 是 , 从 一 开 始 , 关 于 这 些 问 题 的 创 新 性 研 究 并 非 扎 根 于 坚 实 的 经 济 学 理 论 , 国 际 变 化 和 国 内 政 治 之 间 的 因 果 联 系 几 乎 从 未 明 晰 过 。 诸 多 最 近 的 著 述 尝 试 探 讨 这 些 问 题 , 并 扩 展 这 一“ 颠 倒 的 第 二 意 象”传 统 。 这 些 著 述 中 最 为 突 出 的 是 四 种 探 讨 国 际 经 济 对 国 内 政 治 不 同 影 响 的 观 点 。 在《贸 易 和 联 盟》( C o m m erce a n d C oalitions) 一 书 中 , 罗 纳 德·罗 戈 斯 基 采 用 斯 托 珀 - 萨 缪 尔 森 ( Stolper- Sa m uelson ) 的 理 论 , 认 为 国 际 贸 易 流 动 的 变 化 通 过 改 变 生 产 要 素 的 回 报 影 响 国 家 政 治的 联 盟 和 分 裂 ( G ogo w ski 1 98 9 ) 。② 罗 戈 斯 基 以 赫 克 歇 尔 - 俄 林 ① ② 罗戈 斯基 提出三 要素 模 型 , 即 在 给 定 国 家在 土 地 、劳 动 力 和 资 本 方 面 的 禀 赋 之 后 , 贸易层 次的 转变在 国家 产生了 可以 预见的 国内政 治转 变。在 专门 部 门的 基 础上 , 或依 赖于国 有公 司与多 国公司 的区 别 , 含有 更多要 素的不 同模 型可以 预测 分裂的 不同 模式。 库珀 ( Cooper)认为 , 经 济增 长的相 互依 赖 损害 了 决策 者 控制 其 经 济 的能 力 。“ 通 过国家 市场的 联合 , 增 长的经 济相 互依赖 侵 蚀了 ( 国 内 ) 政 策的 有 效 性 并且 威 胁 到 国家 确 立和追 求其经 济目 标的自 主性 。”从这 方面 看 , 相互 依 赖 和 跨国 公 司 的 存在 一 样 对 国家 产 生了相 似的影 响。 此后 , 基欧 汉和 奈在他 们的 著作《跨国 关 系与 世 界政 治》(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 d W orld Politics)中 也探 讨了政 府如 何“ 失去控 制”。但 是关于 这一 话题的 研究 并没有 达到 足够的 深度 , 无 法证实 这一 说法 , 而且 国家 对相互 依赖的 反 应也 没 有得 到 相关 的考察。 依附 论和世 界体 系理论 确实 更加 注 重国 际 经 济 的国 内 影 响。 伊 曼 纽尔·沃勒 斯 坦(I m manuel W allerstein) (1974 ) 对此做 出了 最详尽 的解释 。他 认为 , 资本 主义 世界经 济将 所有国 家分 成三个 不同地 位: 核心 、半 边缘 和边缘 。处 于边缘 的国 家属 于“ 弱”国 家———它 们无法 抗拒国 际经 济征服 其独 立的压 力。 在 这一 传 统 方 面 , 有 相 当 多 的著 作 探 讨 了不 发 达国家 由于 其国际 经济地 位而 处于不 利的 地 位 , 以 及 它 们 国内 的 问 题 是由 外 部 依 附所 产 生的。 如: Cardoso and Faletto 1979, D os Santos 1970, Evans 1979。 8 第一 部分 理论框架
第一章国际化和国内政治:导论9 (H eckscher-0hin)对国际贸易的分析为依据指出,从外部交换中得 益和受损的要素促成了标志着国家内部重大政治分裂的政治联盟。 因此,显示贸易层次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以及哪些要素从这些贸易 流动中得益或受损,可以产生关于国家内部政治分裂的假说。 无论如何,生产要素是会与使用它们的经济部门发生联系的:这 就意味着,对某些部门或行业而言,要素是“专有的”。只要这些专有 要素的模型可以应用,联盟就是以部门而非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 政治不会沿着阶级的阵线使劳工对抗资本,或者使城市对抗农村,而 是会导向各种分裂,比如存在于可贸易与不可贸易商品的生产者之 间,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部门之间,或者多国公司与纯国有公司之 间。彼得·古勒维奇(Peter Gourevitch)根据亚历山大·格申克龙 (Alexander Gerschenkron)的分析证实,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里,国 家的“生产状况”有助于解释其贸易政策(Gerschenkron 1986,尤其 是第三章)。①贸易流动以及部门竞争力的变化因此会重塑国家的 偏好并改变其国内政治。正如杰弗里·弗里登(Jeffrey Frieden 1991b)所提出的,国际开放性可以使政治论争从利率转向汇率,使喜 欢稳定汇率的国际贸易商、投资商与喜欢通货紧缩、为国内市场提供 可贸易商品的进口竞争制造商之间产生冲突。 但在复杂的现代经济中,贸易收益可能会更加具体一只发生 在特定的企业而不是更广泛的部门或生产要素之间。因此,联盟取 决于企业间的利益趋同。比如,海伦·米尔纳在《抵制保护主义》 (Resisting Protectionism)一书中(I988)指出,企业所具有的不同程 度的出口依赖性或生产多国化(m ultinationalization),影响了它们关 于国际交易管制和国家政策的偏好。 最后,融入世界市场的不同水平也会影响国家政治制度的特性。 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1978)指出,20世纪60、70年代对国 际经济的开放是与大型公共部门联系在一起的。彼得·卡曾斯坦解 释道,欧洲小国的社团主义结构(corporatist structures)设计是为了 提供“一种制度化机制,用来动员忍受急剧经济变化的代价所必须的 舆论”(Katzenstein1985:200)。当然,这些制度所采取的确切形式 ①古勒维奇关于最近一个“困难时期”一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70年代、80 年代早期的“危机”一的研究,并没有对生产状况的解释提供明确的支持
( H eckscher- O hlin ) 对 国 际 贸 易 的 分 析 为 依 据 指 出 , 从 外 部 交 换 中 得 益 和 受 损 的 要 素 促 成 了 标 志 着 国 家 内 部 重 大 政 治 分 裂 的 政 治 联 盟 。 因 此 , 显 示 贸 易 层 次 发 生 了 什 么 样 的 转 变 以 及 哪 些 要 素 从 这 些 贸 易 流 动 中 得 益 或 受 损 , 可 以 产 生 关 于 国 家 内 部 政 治 分 裂 的 假 说 。 无 论 如 何 , 生 产 要 素 是 会 与 使 用 它 们 的 经 济 部 门 发 生 联 系 的 : 这 就 意 味 着 , 对 某 些 部 门 或 行 业 而 言 , 要 素 是“ 专 有 的”。 只 要 这 些 专 有 要素 的 模 型 可 以 应 用 , 联 盟 就 是 以 部 门 而 非 以 生 产 要 素 为 基 础 的 。 政 治 不 会 沿 着 阶 级 的 阵 线 使 劳 工 对 抗 资 本 , 或 者 使 城 市 对 抗 农 村 , 而 是 会 导 向 各 种 分 裂 , 比 如 存 在 于 可 贸 易 与 不 可 贸 易 商 品 的 生 产 者 之 间 , 出 口 部 门 和 进 口 竞 争 部 门 之 间 , 或 者 多 国 公 司 与 纯 国 有 公 司 之 间 。彼 得·古 勒 维 奇 ( P eter G ourevitch ) 根 据 亚 历 山 大·格 申 克 龙 ( A lexan der G erschen kron ) 的 分 析 证 实 , 在 19 世 纪 的 最 后 2 5 年 里 , 国 家的“ 生 产 状 况 ”有 助 于 解 释 其 贸 易 政 策 ( G erschen kron 19 86 , 尤 其 是第 三 章 ) 。① 贸 易 流 动 以 及 部 门 竞 争 力 的 变 化 因 此 会 重 塑 国 家 的 偏好 并 改 变 其 国 内 政 治 。 正 如 杰 弗 里·弗 里 登 ( Jeffrey F rieden 19 91 b ) 所 提 出 的 , 国 际 开 放 性 可 以 使 政 治 论 争 从 利 率 转 向 汇 率 , 使 喜 欢 稳 定 汇 率 的 国 际 贸 易 商 、投 资 商 与 喜 欢 通 货 紧 缩 、为 国 内 市 场 提 供 可 贸 易 商 品 的 进 口 竞 争 制 造 商 之 间 产 生 冲 突 。 但在 复 杂 的 现 代 经 济 中 , 贸 易 收 益 可 能 会 更 加 具 体 ——— 只 发 生 在 特 定 的 企 业 而 不 是 更 广 泛 的 部 门 或 生 产 要 素 之 间 。 因 此 , 联 盟 取 决于 企 业 间 的 利 益 趋 同 。 比 如 , 海 伦·米 尔 纳 在《抵 制 保 护 主 义》 ( R esisting P rotectionis m ) 一 书 中 ( 19 88 ) 指 出 , 企 业 所 具 有 的 不 同 程 度的 出 口 依 赖 性 或 生 产 多 国 化 ( m ultinationalization ) , 影 响 了 它 们 关 于 国 际 交 易 管 制 和 国 家 政 策 的 偏 好 。 最 后 , 融 入 世 界 市 场 的 不 同 水 平 也 会 影 响 国 家 政 治 制 度 的 特 性 。 戴 维·卡 梅 伦 ( D avid C a m eron ) ( 19 78 ) 指 出 , 2 0 世 纪 60、70 年 代 对 国 际 经 济 的 开 放 是 与 大 型 公 共 部 门 联 系 在 一 起 的 。 彼 得·卡 曾 斯 坦 解 释道 , 欧 洲 小 国 的 社 团 主 义 结 构 ( corporatist structures ) 设 计 是 为 了 提 供“ 一 种 制 度 化 机 制 , 用 来 动 员 忍 受 急 剧 经 济 变 化 的 代 价 所 必 须 的 舆论”( K atzenstein 19 85 : 20 0 ) 。 当 然 , 这 些 制 度 所 采 取 的 确 切 形 式 ① 古勒 维奇 关于最 近一 个“ 困难时 期”———20 世 纪 30 年 代 的大 萧 条 和 70 年 代、80 年代早 期的“危 机”———的 研究 , 并 没有 对生产 状况的 解释 提供明 确的 支持。 第一 章 国 际化和 国内政治 : 导论 9
10第一部分理论框架 因各国不同的历史实践而异。 其他研究者同样注意到了国家反应的不同。第一,一些作者宣 称,国家的反应主要取决于现任政府的政党构成:左翼政府会对经济 压力产生与右翼政府不同的反应。政府的政党关系至关重要,因为 每个政党都有其不同的方案,这一方案吸引了不同的选民。为了赢 得或确保政权,政党需要使其核心选民得到满足。这一看法部分建 立在宏观经济决策分析的基础之上,它表明,一个理性的党派经济模 型可以有效地预测政策决策者的行为。在这一模型中,如果左翼政 党获得政权,则其控制的政府将会扩大经济,而右翼政党在当政之后 则会收缩经济。但是,在高度国际化的经济中,这一简单的关系并不 适用。阿莱希纳(Alesina)和鲁比尼(Roubini)发现,对贸易存在高度 依赖的小国并没有显示出理性政党型宏观经济循环的迹象。这表 明,高水平的国际化限制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使用(Alsina and Roubini 1992;A1t1985)。 第二,劳工和金融市场的组织似乎非常重要。加勒特和兰格认 为,左翼政府或右翼政府的成功政策取决于兼容性的社会构成。当 劳工力量强大并被集中组织起来时,左翼政府会取得最大的成功;当 劳工力量弱小而更加分裂时,右翼政府的政策将最好地发挥作用 (Alvarez,G arrett,and Lange1991;Garrett and Lange1986)。波利 特·库泽尔(Paulette Kurzer)(1993)主要关注欧洲小国经济与世界市 场之间的金融联系,他通过对比利时、荷兰、奥地利和瑞典的研究,表 明这些金融联系是社会民主社团主义成功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第三,政治制度造成了不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关于经济政策 的大量研究证明了这一论点(Hall1986;Katzenstein1978;Shonfield 1965;Zys man1983)。例如,卡曾斯坦认为,国家如何回应外部经济 压力,取决于其政治制度是否足够“强大”、可以使其决策者摆脱紧迫 的政治压力,或非常“弱小”、更易于受社会影响的渗透。拥有职业官 僚悠久传统的国家一比如法国和日本,与缺乏这种发展良好的、独 特国家制度的国家一比如美国和英国一反应不同。本文集特别 重要之处在于,它指出了某些国家由于政治制度的原因可以置身社 会压力之外。这意味着,即使国际化可能在增长,国内行为体的偏好 在变化,核心决策者也不会对这些变化做出反应,或者会以它们自身 的风格做出反应
因 各 国 不 同 的 历 史 实 践 而 异 。 其他 研 究 者 同 样 注 意 到 了 国 家 反 应 的 不 同 。 第 一 , 一 些 作 者 宣 称 , 国 家 的 反 应 主 要 取 决 于 现 任 政 府 的 政 党 构 成 : 左 翼 政 府 会 对 经 济 压 力 产 生 与 右 翼 政 府 不 同 的 反 应 。 政 府 的 政 党 关 系 至 关 重 要 , 因 为 每 个 政 党 都 有 其 不 同 的 方 案 , 这 一 方 案 吸 引 了 不 同 的 选 民 。 为 了 赢 得 或 确 保 政 权 , 政 党 需 要 使 其 核 心 选 民 得 到 满 足 。 这 一 看 法 部 分 建 立 在 宏 观 经 济 决 策 分 析 的 基 础 之 上 , 它 表 明 , 一 个 理 性 的 党 派 经 济 模 型 可 以 有 效 地 预 测 政 策 决 策 者 的 行 为 。 在 这 一 模 型 中 , 如 果 左 翼 政 党 获 得 政 权 , 则 其 控 制 的 政 府 将 会 扩 大 经 济 , 而 右 翼 政 党 在 当 政 之 后 则 会 收 缩 经 济 。 但 是 , 在 高 度 国 际 化 的 经 济 中 , 这 一 简 单 的 关 系 并 不 适 用 。 阿 莱 希 纳 ( A lesina ) 和 鲁 比 尼 ( R ou bini) 发 现 , 对 贸 易 存 在 高 度 依赖 的 小 国 并 没 有 显 示 出 理 性 政 党 型 宏 观 经 济 循 环 的 迹 象 。 这 表 明 , 高 水 平 的 国 际 化 限 制 了 宏 观 经 济 政 策 的 使 用 ( Alsina an d R o ubini 19 92 ; A lt 19 85 ) 。 第二 , 劳 工 和 金 融 市 场 的 组 织 似 乎 非 常 重 要 。 加 勒 特 和 兰 格 认 为 , 左 翼 政 府 或 右 翼 政 府 的 成 功 政 策 取 决 于 兼 容 性 的 社 会 构 成 。 当 劳 工 力 量 强 大 并 被 集 中 组 织 起 来 时 , 左 翼 政 府 会 取 得 最 大 的 成 功 ; 当 劳 工 力 量 弱 小 而 更 加 分 裂 时 , 右 翼 政 府 的 政 策 将 最 好 地 发 挥 作 用 ( Alvarez, G arrett, an d L ange 19 91 ; G arrett an d L an ge 1 98 6 ) 。 波 利 特·库 泽 尔 ( P aulette K urzer ) ( 19 93 ) 主 要 关 注 欧 洲 小 国 经 济 与 世 界 市 场 之 间 的 金 融 联 系 , 他 通 过 对 比 利 时 、荷 兰 、奥 地 利 和 瑞 典 的 研 究 , 表 明 这 些 金 融 联 系 是 社 会 民 主 社 团 主 义 成 功 的 重 要 决 定 性 因 素 。 第 三 , 政 治 制 度 造 成 了 不 同 。 对 于 发 达 国 家 而 言 , 关 于 经 济 政 策 的 大 量 研 究 证 明 了 这 一 论 点 ( H all 19 86 ; K atzenstein 1 97 8 ; Sh onfield 19 65 ; Z ys m an 1 98 3 ) 。 例 如 , 卡 曾 斯 坦 认 为 , 国 家 如 何 回 应 外 部 经 济 压 力 , 取 决 于 其 政 治 制 度 是 否 足 够“ 强 大”、可 以 使 其 决 策 者 摆 脱 紧 迫 的 政 治 压 力 , 或 非 常“ 弱 小”、更 易 于 受 社 会 影 响 的 渗 透 。 拥 有 职 业 官 僚 悠 久 传 统 的 国 家 ——— 比 如 法 国 和 日 本 , 与 缺 乏 这 种 发 展 良 好 的 、独 特 国 家 制 度 的 国 家 ——— 比 如 美 国 和 英 国 ——— 反 应 不 同 。 本 文 集 特 别 重 要 之 处 在 于 , 它 指 出 了 某 些 国 家 由 于 政 治 制 度 的 原 因 可 以 置 身 社 会 压 力 之 外 。 这 意 味 着 , 即 使 国 际 化 可 能 在 增 长 , 国 内 行 为 体 的 偏 好 在 变 化 , 核 心 决 策 者 也 不 会 对 这 些 变 化 做 出 反 应 , 或 者 会 以 它 们 自 身 的 风 格 做 出 反 应 。 10 第一 部分 理论框架